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_张海明
- 格式:pdf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7
有关弘扬古诗的歌曲
弘扬古诗的歌曲有很多,它们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以全新的方式传承和演绎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歌曲:
1. 《在水一方》: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诗经·蒹葭》,经过邓丽君的演唱,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名曲。
2.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歌词是苏轼的《水调歌头》,经过梁弘志的作曲和王菲的演唱,成为了中秋佳节常常响起的歌曲。
3. 《虞美人》:这首歌的歌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经过多种不同版本的演唱,如邓丽君、费玉清等,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韵味。
4. 《别亦难》: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旋律优美,表达了离别时的难舍之情。
5. 《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以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为创作蓝本,经过安雯的演唱,展现了古典女性的柔情与哀怨。
6. 《新贵妃醉酒》:这首歌将京剧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歌词中融入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素,展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7. 《琵琶行》: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经过奇然、沈谧仁的演唱,以及徒有琴的作曲和编曲,将琵琶女的哀怨与诗人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8. 《山鬼》: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屈原的《九歌·山鬼》,经过winky诗的演唱和作曲编曲,以神秘而悠扬的旋律展现了山鬼的形象和情感。
这些歌曲都以不同的方式弘扬了古诗的魅力,让人们在欣赏美妙旋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张海明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总页数】7页(P64-70)
【作者】张海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流行歌曲的经典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鉴 [J], 潘嶙玉;江奇
2.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意义及反思 [J], 童圆
3.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研究 [J], 王岩
4.浅析当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传承 [J], 牟春雪;舒耘华
5.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的契合 [J], 石会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意蕴蔡静【摘要】本文通过大量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对照,发现流行歌曲通过吸收古典诗词的营养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提高了自己的整体水准和品位:同时又因为流行歌曲的广泛传唱,使人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古典诗词之魅力,为古典诗词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总之,古典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隽永的情感韵味影响了一批优秀的流行歌曲,而流行歌曲在古典诗词的传承发扬上,也功不可没.【期刊名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8)003【总页数】4页(P91-94)【关键词】流行歌曲;古典诗词;借鉴;传播【作者】蔡静【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东,深圳,518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广袤无边的历史长空中,中国古典诗词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夜空中熠熠生辉。
而流行歌曲,往往如划破天际的流星,稍纵即逝。
因此在许多人眼中,古典诗词就是阳春白雪,高雅端庄,高深晦涩,曲高和寡;而流行歌曲,则是下里巴人,通俗浅白,不能登大雅之堂,两者似乎毫不相干,很难引起共鸣。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许多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和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诗词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2008年的春节晚会,周杰伦一曲《青花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
周杰伦在年轻人中的号召力当然不用说,但这首歌之所以流行,其古朴的意境、典雅的词句所起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
而这一切,都来自词作者方文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此语出自宋徽宗对汝窑瓷定名的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而笔者认为整首歌意境最美的一句:“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出处就更广。
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写到雨打芭蕉的很多,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徐凝《宿冽上人房》“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蒋钧的残句“芭蕉叶上无愁雨,自是多情听断肠”;南唐后主李煜《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五代词人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还有“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夜来风雨西窗前,雨打芭蕉点点心”,等等,不胜枚举。
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探究在当今的音乐世界中,流行歌曲的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其中,将古典诗词融入流行歌曲的创作,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种融合不仅为流行歌曲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意境。
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依然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而流行歌曲作为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
当这两者相遇并融合,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方面,古典诗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流行歌曲直接引用古典诗词中的词句,或者以古典诗词的意境和主题为蓝本进行创作。
比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歌词直接取材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原词中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在歌曲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歌曲的旋律悠扬动听,与诗词的意境相得益彰,让听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味和魅力。
再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其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诗词的词句,但整首歌营造出的古典意境,犹如一幅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充满了诗意。
这种以古典诗词的意境为创作灵感的流行歌曲,不仅让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也为流行歌曲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另一方面,流行歌曲也为古典诗词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阅读古典诗词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
而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够将古典诗词以更加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通过流行歌曲的传播,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古典诗词,从而促进了古典诗词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邓丽君演唱的《独上西楼》,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改编成歌曲,歌曲的旋律优美,邓丽君的演唱深情动人,使得这首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
2023.5ART RESEARCH 主流文化背景下古诗词歌曲的风韵演绎——流行唱法的意象诠释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顾元成摘要: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文化争鸣中演进的,具有高度复合的一体性、强盛的传播力和认同覆盖力的文化形式。
现今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逐步失去主导地位被趋向边缘,文化生产方式改变、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现代技术介入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而给予新的生命体面。
从声乐领域看,古诗词风格歌曲是中国传统古典文化诠释社会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始终存在,为当前流行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实践提供了无尽的原料。
在研究古诗词歌曲的法度与规格、格调与气韵中势必延展到意象诠释路径上,体现出诗词内容多元、内质意蕴、编曲丰腴、形式追新的并置予以关注研究。
关键词:流行唱法古诗词歌曲诠释在“诗言志”的人文语境中,历朝历代均产生了风格各异、内容千态的诗词作品,从诗词在音乐中的定位看,追溯于春秋时期的《诗经》,首次将音乐的韵律生成文字之中的艺术表达,完成具有独立的精神呈现。
而从先秦到两汉时代,《墨子》中曾有“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
唐宋时期政治环境的开放,诗歌与音乐共生的现象存续于此,实际上,诸多俗乐仍然难以割离诗歌本身。
上世纪20年代以来,留洋作曲家青主、黄自、应尚能等人首次将欧洲古典浪漫艺术歌曲的创作技巧与中国古诗词相结合,创作出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古诗词艺术歌曲。
以此为开端,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传承文明的体裁,其文字形式、韵律品格形成编曲的精神符号,成为我国当代声乐艺术中的主流思潮。
晚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而出现的是古诗词风格流行歌曲,指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流行音乐文化在我国大陆的广泛传播,在创作中出现了众多以古诗词作为歌词的流行曲目,这些曲目不囿于艺术歌曲的创作范式,而是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流畅性的旋律音调、多样性的编创风格、潮流性的舞台效果,用感染性最强、普遍性最大的流行唱法及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呈现大众的视野。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选中国古代诗词源远流长,其优美的韵律与含蓄丰富的意境一直以来都是文艺精神的源泉。
古诗词艺术歌曲选将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以歌曲的方式演绎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精选:1.《山水》——根据唐代李白的《行路难》改编而成,歌曲表达了人在行进中所遭遇的艰难和挑战,旋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2.《夜宴花间》——歌曲改编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思念和追忆,旋律优美动听。
3.《静夜思》——这首歌曲改编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温馨的旋律讲述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4.《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改编自宋代苏轼的《蝶恋花》,以欢快的节奏描绘了桂花盛开时的美好景象。
5.《渔舟唱晚》——这首歌曲改编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搭配着波澜起伏的音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更深夜》——歌曲改编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缓慢的节奏打造出寂静夜晚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安详。
7.《菩萨蛮》——这首歌曲改编自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歌曲中有一种哀伤的氛围,让人深刻体会到失去的痛苦和对故乡的思念。
8.《长恨歌》——歌曲改编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展现了女主角对逝去的爱情的痛苦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9.《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曲改编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以温柔悠扬的旋律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祝福和依恋之情。
10.《春江花月夜》——歌曲改编自宋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旋律,展现了春江夜景的美丽和万物生光的壮丽景象。
11.《赏心悦目》——这首歌曲改编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带着轻盈的旋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12.《秋日私语》——歌曲通过改编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青梅妆》——这首歌曲改编自唐代杜牧《秋夕》。
以柔和婉转的旋律,描绘了古代爱情的细腻,让人痴迷于其中。
14.《夜夜夜夜》——歌曲改编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以缓慢的节奏和轻柔的旋律,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深深眷恋。
漱玉古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丁文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13期摘要: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忆昔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经过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张宏光谱曲后,成为了优美动听的古词新唱艺术杰作。
本文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分析古词新唱的艺术形式,以提出美感教学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诗词意境;古词新唱古典诗词发展至今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呈现,更是一种艺术审美取向,因此,诸多的音乐艺术家为诗词谱曲,把这些作品演唱出来。
将中国的古诗词以歌曲艺术形式表达,已经成为音乐创作者的艺术审美追求,这既提升了传统文化意识,又带动了时代美感。
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张宏光就是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谱曲,并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上付诸演唱。
这为古诗词作品以歌唱形式进行教学提供了借鉴。
一、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解读古诗新唱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创作的忆昔词。
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大致的意思是:当年郊游的时候,直到夜幕降临都不想回家,结果乘舟返回的时候,却迷途偶入藕花池的深处,要将船划出去,结果却将鸥鹭惊动。
李清照所回忆的场景在浅显的词句中都有所体现,可见其对少时生活的怀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加上其丰富的乐感,可以对诗词内容加以延伸。
这首词朗读的韵律可如下:“常记溪亭日暮,(平仄平平仄仄)沉醉不知归路。
(平仄仄平平仄)兴尽晚回舟,(仄仄仄平平)误入藕花深处。
(仄仄仄平平仄)争渡,争渡,(平仄,平仄)惊起一滩鸥鹭。
(平仄仄平平仄)”以张宏光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所谱之曲为例,歌曲旋律组成为四个乐句,落音都为“5、1、5、l”,乐句以“1”的高八度衔接,使上下两句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浅析【摘要】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是一首融合了古典诗意和现代音乐的经典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古诗词的魅力、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曲调的表现手法、歌曲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与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浅析。
通过探讨这首歌曲,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在当代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诗词在现代艺术中的继承和发扬。
《枫桥夜泊》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歌曲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引人入胜。
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更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让人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枫桥夜泊,古诗词,歌曲,艺术特色,演唱,魅力,音乐,文学,曲调,表现手法,演唱技巧,情感表达,艺术表现,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启示。
1. 引言1.1 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浅析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融诗歌与音乐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首歌曲以枫桥夜泊的场景为背景,通过优美的词语描绘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歌手需要运用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
歌曲的曲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音调和节奏变化,来表现诗词中所描述的情感和境界,使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意境。
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演唱需要歌手具备扎实的声乐技巧,能够准确地掌握音准和节奏,同时在情感表达上进行细腻的刻画。
通过对歌曲的深入理解和细致演绎,歌手能够将诗词中的意境传达给听众,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诗歌描绘的世界中。
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通过结合优美的词语和动人的音乐,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2. 正文2.1 古诗词的魅力古诗词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上。
古诗词常常采用华丽的修辞、含蓄的表达,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味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里传唱,流行歌词作为其一部分也随之传播广远。
近几年来,对于流行歌曲在音乐、演唱及其发展状况、历程等方面的研究已经颇为丰富。
然而,把流行歌曲纳入文学的范畴,着重对其歌词进行研究的寥寥无几。
现在仅有马树春副教授的《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阐释》一部著作,相关论文主要有:宋秋敏的《残菊飘零其韵犹芳——论唐宋词对当代流行歌曲的思想沾溉》,张鹭的《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风格表现》, 张海明的《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宋秋敏的《浅析周杰伦专辑中歌词的传统化修辞》,李新、崔胜利的《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内蕴》,宋秋敏的《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王建浩的《一种“活”的诗歌——谈流行歌曲的文学研究》,宋秋敏的《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苏自勤的《古代诗歌向现代歌词的嬗变》, 宋秋敏的《请君莫忘前朝曲,旧阕新翻总关情——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词关系浅论》等几篇,而这些论文中又以探讨宋词与流行歌曲的关系居多。
一、意境的营造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构成了古典诗歌的精华元素,而当代流行歌词中则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古典元素。
在创作中,流行歌词充分借鉴了营造意境来表情达意的方法,使得歌词含蓄优美。
意象对意境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流行歌词在借鉴古典意象塑造意境时,拓展了歌词的深度和广度,促发了人们的想象。
流行歌词通过借鉴营造意境的方法,很好地传达了歌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在继承中有发展,表达的是当代人的思想。
下面以张信哲演唱的《白月光》为例进行分析。
白月光. 心里某个地方. 那么亮. 却那么冰凉.每个人. 都有一段悲伤. 想隐藏. 却欲盖弥彰. 白月光. 照天涯的两端. 在心上. 却不在身旁. 擦不干.你当时的泪光. 路太长. 追不回原谅. 你是我. 不能言说的伤. 想遗忘. 又忍不住回想. 像流亡. 一路跌跌撞撞. 你的捆绑.无法释放. 白月光. 照天涯的两端. 越圆满. 越觉得孤单. 擦不干. 回忆里的泪光.路太长. 怎么补偿. 你是我. 不能言说的伤. 想遗忘. 又忍不住回想. 像流亡. 一路跌跌撞撞. 你的捆绑. 无法释放. 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 那么亮. 却那么冰凉. 每个人. 都有一段悲伤. 想隐藏. 却在生长。
中国名诗词艺术歌曲100首以下是中国名诗词艺术歌曲的一些例子,它们以中国古代诗词为基础,由不同的作曲家创作成歌曲,成为了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1. 《渔舟唱晚》- 刘天华2. 《水调歌头》- 伍思凯3. 《静夜思》- 刘天华4. 《登鹳雀楼》- 伍思凯5. 《千里走单骑》- 伍思凯6. 《登飞来峰》- 刘天华7. 《念奴娇·赤壁怀古》- 伍思凯8. 《夜泊秦淮怀古》- 刘天华9.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伍思凯10. 《临江仙·千岩万转路不定》- 刘天华11.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伍思凯12. 《登高》- 刘天华13. 《望庐山瀑布》- 伍思凯14. 《长亭外》- 刘天华15. 《示儿》- 伍思凯16. 《木兰诗》- 刘天华17. 《悯农》- 伍思凯18. 《月夜忆舍弟》- 刘天华19. 《将进酒》- 伍思凯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刘天华21. 《明月几时有》- 伍思凯22. 《鹿柴》- 刘天华23. 《登鹳雀楼》- 伍思凯24. 《赋得古原草送别》- 刘天华25. 《给郭德纲的信》- 伍思凯26. 《望岳》- 刘天华27. 《夜泊牛渚怀古》- 伍思凯28. 《别董大·深院听唤客》- 刘天华29.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伍思凯30. 《登幽州台歌》- 刘天华31. 《江南曲》- 伍思凯32. 《行宫》- 刘天华3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伍思凯34. 《金缕曲·偷入军营》- 刘天华35. 《登鹳雀楼》- 伍思凯36. 《独坐敬亭山》- 刘天华37. 《琵琶行》- 伍思凯38. 《钗头凤·世情薄》- 刘天华39. 《将进酒》- 伍思凯40. 《夜泊水村渡》- 刘天华41. 《菩萨蛮·满城尽带黄金甲》- 伍思凯42. 《饮马长城窟行·塞下曲》- 刘天华4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 伍思凯44.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刘天华45. 《杨柳枝词·娇莺恰恰痴》- 伍思凯46. 《浣溪沙·漫天花雨连绵》- 刘天华47. 《宴词》- 伍思凯48. 《马嵬坡》- 刘天华49. 《十六字令·人人尽说江南好》- 伍思凯50. 《赠汪伦》- 刘天华51. 《浣溪沙·游太湖兼用南麂行》- 伍思凯52. 《青玉案·春花秋月何时了》- 刘天华53. 《满江红·怒发冲冠》- 伍思凯54. 《念奴娇·昆曲感慨赋》- 刘天华55. 《清明上河图》- 伍思凯56. 《减字木兰花》- 刘天华57. 《洞箫吟·江州司马青衫湿》- 伍思凯58. 《小重山》- 刘天华59. 《蜀道难》- 伍思凯60.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刘天华61. 《江城子·密州出猎》- 伍思凯62. 《一剪梅》- 刘天华63.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伍思凯64. 《木兰花慢》- 刘天华65. 《破阵子》- 伍思凯66. 《贺新郎·明月如霜》- 刘天华67. 《七步诗》- 伍思凯68. 《秋夜曲》- 刘天华69. 《月夜船》- 伍思凯70.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刘天华7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伍思凯72. 《菩萨蛮·咏梅》- 刘天华73. 《浣溪沙·独坐幽篁里》- 伍思凯74. 《西江月·金陵怀古》- 刘天华75. 《歌词》- 伍思凯76. 《水调歌头·戍边》- 刘天华77.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伍思凯78. 《望江南·江南寄余杭》- 刘天华79. 《声声慢·寻寻觅觅》- 伍思凯80. 《西江月·钗头凤坠红楼梦》- 刘天华81. 《八六子·深红浅红两样新》- 伍思凯82. 《水调歌头·明日复明日》- 刘天华83. 《长亭怨慢·天涯地角有穷时》- 伍思凯84. 《晚年诗词》- 刘天华85. 《满江红·赤壁怀古》- 伍思凯86. 《七里香》- 刘天华87. 《环珠格格》- 伍思凯88.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刘天华89. 《月夜忆舍弟·戍杨州》- 伍思凯90. 《醉花阴·小楼一夜听春雨》- 刘天华91. 《青玉案·元夕》- 伍思凯92. 《木兰词》- 刘天华93. 《晏殊·蝶恋花》- 伍思凯94.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三》- 刘天华95. 《西江月·点绛唇·低头弄青梅》- 伍思凯96. 《满江红·洪武大风雷》- 刘天华97. 《少年游》- 伍思凯98. 《卖纱窗·瀛海南楼》- 刘天华99. 《渔家傲·西屏乱划阑干》- 伍思凯10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刘天华以上仅为部分例子,中国名诗词艺术歌曲有很多,具体的歌曲数量可能更多。
有诗词典故的歌有:
1.《涛声依旧》:毛宁演唱,歌曲名字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表达了离别之情和思念。
2.《枉凝眉》:陈力演唱,歌曲名字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表达了爱情和人生的复杂与无常。
3.《月满西楼》:王菲演唱,歌曲名字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表达了离别之痛和思念之情。
4.《烟花三月》:吴涤清演唱,歌曲名字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
泊》,表达了对江南春色的赞美和思念。
5.《夕阳萧鼓》:李谷一演唱,歌曲名字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
泊》,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思念。
6.《在水一方》:江蕾演唱,歌曲名字出自《诗经·蒹葭》,表达了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7.《虞美人》:邓丽君演唱,歌曲名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
人》,表达了亡国之痛和人生无常。
8.《雨夜花》:邓丽君演唱,歌曲名字出自清代郑燮的《赋得古原
草送别》,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悲哀。
9.《葬花吟》:陈力演唱,歌曲名字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表达了林黛玉对落花的哀思和对青春易逝的无奈。
10.《枉凝眉·叹世》:郑绪岚演唱,歌曲名字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
楼梦》,表达了对世俗的不满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高职院校流行歌曲推广古典诗词理论研究作者:石金凤李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期摘要:年轻的高职学生们喜欢流行歌曲,但不会主动将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实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
用流行音乐来推进古典诗歌的赏析教育,可以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有效地激活课堂,为我们的高职“文化育人”公共选修课课堂带来清新的空气。
关键词:流行歌曲;古典诗词;研究作者简介:石金凤,女,本科,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理论部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01一、高职院校流行歌曲推广古典诗词的意义高职学生对于文言文、古典诗歌的疏离,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学生为什么不太喜欢古典诗歌?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像象牙塔,高雅却难以攀登。
学生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因为他们通俗易懂,唱法自由多样,让人没有压力。
这二者一个含蓄、深沉、缠绵,一个通俗、直白、热烈,似乎应该是泾渭分明、各自为阵的。
年轻的高职学生们喜欢流行歌曲,但不会将它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实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
所以,用流行音乐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推进高职学生古典诗歌的赏析教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样的方式类似于于丹解读《论语》,就是把高深的经典名篇平民化,普及化。
二、确定学生能力目标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总的目标,古诗文欣赏这门课程必须找到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能力目标。
根据诗词的特点和优点,结合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文化基础,可以确定古诗词欣赏这门课程的能力目标:(1)能演唱诗词。
能演唱自己喜欢的有现成歌曲的诗词,借用现成曲调甚至自编曲调熟练演唱诗词,曲调的旋律与诗词的思想情感能相应。
“中国风”流行音乐特征的分析与研究作者:周美彤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1期【内容摘要】“中国风”流行音乐是以中国特有的元素作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东方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浪潮,能够体现中国独特魅力的一种艺术载体。
具有“中国风”的音乐结合了“三古三新”的特色歌曲,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一首歌曲只有在具备以上六大要素的前提下才能称之为“中国风”流行歌曲。
文章从音乐元素、原创者群体、多元化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特征,并针对“中国风”流行音乐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
【关键词】“中国风”流行音乐音乐元素特征原创者群体一、“中国风”元素特征“中国风”流行歌曲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歌曲形式,无论是在编曲过程中还是在作词里,处处带有能够体现中国元素的“三古三新”。
从歌曲的歌词内容上来说,具有“中国风”风格的流行音乐无一不包含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透露出强烈的古风气息,在歌词的写作中常常引经据典,通过借鉴一些古诗名词或成语典故,可以使歌曲富有韵味美,让人耳熟能详,容易理解作品的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中国风”的主旋律则更多地取材于中国戏曲的古旋律,使用了戏曲元素或中国民歌的唱腔方式,这种采用“五声性”的主旋律悠扬动听,具有强烈的古乐感受。
而在编曲和配器上,可供使用的中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不同的乐器可以根据需要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琵琶、二胡、喇叭或是古装电视剧中常见的编钟、古筝等。
此外,为了迎合时代的潮流,“中国风”也融入了更多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这可以让歌曲既不失古旋律的柔美又具有现代流行音乐的动感。
二、“中国风”原创者群体特征“中国风”的流行离不开一大群台前幕后音乐人不懈的努力。
他们中的代表性人物,如方文山、冯晓泉、林夕等都是作词、作曲方面的高手,他们对“中国风”的独特见解,使得他们能够驾轻就熟地将现代流行音乐融入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这种“混搭”不会让两种不同的风格产生冲突,在经过这些音乐人的巧妙运用后,让“中国风”流行歌曲呈现出多元化的曲风。
浅析中国古典歌曲改编的艺术歌曲--《枫桥夜泊》麻晓明【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当代中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古诗、音乐、人声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以声乐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尽显古诗本身语言美、韵律美的同时,也让音乐具有了很深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枫桥夜泊》为例简述了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技巧。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2页(P71-71,50)【关键词】古诗词歌曲;改编;枫桥夜泊【作者】麻晓明【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等历史记载即为生动地说明。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率律和声。
”《诗经》中风、雅、颂无不是以乐歌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与楚辞并称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古诗与歌曲历来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文化血缘。
在中国古典文化体系中,诗与乐历来是文人借以言志的重要载体,它在发挥着世人教化意义的基础之上,还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往往是诗人进行诗词赏析、抒情、创作的必要形式。
《孔颖达疏》对“吟”进行了充分地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可以说,吟诗与品诗在功能和意义上是对等的。
吟诗有三品:其一,品物境;其二,品情境;其三,品意境。
这三者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关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声诗具有很强的历史性,从原始歌谣、诗经、词曲,声诗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民间性和艺术性的双重性质,日益成为人们日常审美和文化学习的重要的内容。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便是诗与歌完美集合的产物。
这些是在词曲作家的精雕细琢下成为艺术的精品,它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更是对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张海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
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中图分类号] I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09(2007)01 0064 07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
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
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 从 诗经 、 楚辞 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
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
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
例如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 无题 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 (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
李清照的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
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乎只要是名篇便可谱曲演唱。
苏轼诚有好词,可是,除了一首 水调歌头 中秋 之外,苏轼再无别的作品能够被今人广为传唱。
不错,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将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或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甚至 江城子 密州出猎 配上乐曲(也确实有人尝试过),请嗓音高亢浑厚的男歌手独唱或合唱,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能进入流行歌坛。
李清照词亦然。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月满西楼)是当今流行歌坛上最受欢迎的古典诗词之一,其传唱之广,大概只有苏轼的 水调歌头 中秋 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李清照最有名的作品 声声慢 ,此类尝试却少有成功。
究其原因,除了古今审美趣味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诗(词)毕竟有别。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还原型(拟古型),即还原古曲以保留其古音古韵的原貌。
这个工作,早年杨荫浏、傅雪漪等前辈曾经做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白石的词,如 扬州慢 、 淡黄柳 、 暗香 、 疏影 等。
近年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又将包括乐府、唐宋词、元曲在内的三百余首古乐曲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选择其中部分曲目请人演唱制成CD。
与此相类的是仿照古曲风格由今人为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如台湾有一位叫蔡肇祺的老先生,就为不少古典诗词谱曲并亲自演唱;年轻一些的如范李彬的古琴曲专辑 关山月 ,收入 关山月 、 蒹葭 、 秋风辞 、 阳关三叠 等十余首古琴曲。
范李彬本人是台湾台南艺术学院中国音乐系古琴教师,所以他的弹唱很有古人意味。
内地音乐人专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也有几位,如山东歌剧舞剧院指挥吕守贵也为不少古诗词谱过曲,出过两张专辑。
姜嘉锵、傅慧勤等人演唱的古诗词歌曲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有 古曲琴歌 等合辑行世。
另外还有一位叫张庄声(咪咪)的歌剧演唱家与他人合作,将白居易的两首长诗 琵琶行 和 长恨歌 谱曲演唱。
不过说老实话,由于与现代人的欣赏趣味有较大的差异,这类还原型或拟古型的古典诗词歌曲欣赏者范围较窄,难以在大众中广泛流行。
二是普及型。
普及型的作曲主要为现代人,其初衷原在于借助音乐传播古典诗词,进而扩大古典诗词的影响。
这种情况主要见于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典诗词配曲演唱,以吸引中小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同时也是方便记忆的一种手段。
如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曾出版过一套题为 诗叶新声 的盒带,该盒带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专题研究小组制作,为当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配乐演唱,但不以古典诗词为限,现代诗歌也包含在内。
制作者表示: 希望借这套录音带,对国中国文的韵文教学,做一次新的尝试。
同时,也为一般爱好我国新旧诗词的朋友,提供声情赏欣的新风貌 [1](P2)。
又如马来西亚为改进华文教学,近年也推出过一套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音乐CD,包括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若干单元。
所选诗词均为最常见者,演唱也较为简单活泼,尤其适合少年儿童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以上两种除声音部分外,还配有文字部分,有讲有译,兼附曲谱,确实替一般初学者考虑得很周到。
此外,叶至善的 古诗词新唱 用外国歌曲的曲谱来配中国古典诗词,如苏联歌曲 小路 配李白的 独坐敬亭山 ,加拿大民歌 红河谷 配杜牧的 夜泊秦淮 等等,似乎也可以归入此类。
不过,用外国歌曲来配中国古典诗词,尽管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终觉得有些隔膜 。
三是融合型。
所谓融合,指古今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具体的融合方式则包含了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
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
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 别亦难 (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 月满西楼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枉凝眉 、 葬花吟 (电视剧 红楼梦 插曲,曹雪芹原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 (电视剧 三国演义 插曲,杨慎 临江仙 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
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具特殊的意义,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
那种以为只要随便配首曲子便能演唱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而动辄便为数十首甚至上百首古典诗词谱曲,不是狂妄,就是无知。
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
我们看 别亦难 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的作者,而 枉凝眉 、 葬花吟 的作曲王立平、 滚滚长江东逝水 的作曲谷建芬,均为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可知这些歌曲的成功确非偶然。
比较而言,第三种情况即融合型似更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在这方面,专辑 淡淡幽情 和 绿蓑衣 可以说颇具代表性 。
从曲目中可以看出, 淡淡幽情 所收12首全部为词, 绿蓑衣 所收10首中有两首是诗,即 诗经 王风 采葛 、汉相和曲 江南 江南可采莲 ,但均为乐诗。
这应该不是偶然。
也许专辑的制作者并非有意重词轻诗,但这样一种结果客观上表明,总体而言,词较诗更宜于进入流行歌坛。
淡淡幽情 为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
共收入12首歌曲:1 李煜的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独上西楼);2 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3 李煜的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几多愁);4 范仲淹的 苏幕遮 碧云天 (芳草无情);5 秦观的 桃源忆故人 玉楼深锁多情种 (清夜悠悠);6 聂胜琼的 鹧鸪天 玉惨花愁出凤城 (有谁知我此时情);7 李煜的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 (胭脂泪);8 欧阳修的 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 (万叶千声);9 朱淑贞的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人约黄昏后);10 柳永的 雨霖铃 寒蝉凄切 (相看泪眼);11 辛弃疾的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欲说还休);12 李之仪的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思君)。
绿蓑衣 为内地歌手杨小琳演唱的古典诗词专辑,吴旋作曲,正大 雨果民族音乐精品制作中心出版。
共收入十首歌曲,其中三首与 淡淡幽情 相同,即值得注意的是,能够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并为大多数听众所接受的,主要是那些抒发离情别恨和表现男女恋情之作。
这在上述两张专辑中占了一多半的比重。
尽管其中不乏像张志和 渔歌子 、晏殊 浣溪沙 、张孝祥 西江月 、辛弃疾 丑奴儿 一类表现闲情逸致或抒发人生感概的诗词,但其被传唱的频度却远远低于那些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作品。
与此相关的是,有些古典诗词在进入流行歌坛的过程中,其本来的意蕴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改变。
如李煜的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本是抒发亡国之恨的,但成为流行歌曲后,其情感指向发生了很大的偏移,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意象所指代的,已不再是对昔日故国的不堪回首,而更倾向于情场往事的无限惆怅了。
当然也还有表现形式方面的因素。
两张专辑中词多于诗这一现象,多少表明词体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式更容易与现代乐曲相匹配;五代词、北宋词多于南宋词,同样也有一定的意义在。
我们姑且不论风格方面的因素是否会有所影响,可以肯定的是,五代北宋之词语言相对来说较为浅显,意蕴较为显豁,不似南宋词,尤其是所谓骚雅词那样讲究使事用典,追求境远意长。
这无疑也是宜于歌的。
我们看两张专辑中诸如姜夔、吴文英等人词作均无入选,而且流行歌坛上也没有他们的身影,应该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二、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关于文字(歌词)的融合有必要多说几句。
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整句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一道特殊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