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组培苗污染原因及解决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马铃薯栽培工作存在问题和对策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它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和营养。
马铃薯栽培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马铃薯产量和质量,还对农民的生计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就马铃薯栽培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马铃薯栽培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壤问题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由于大面积的单一种植和不合理的施肥措施,许多地区的土壤质量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酸化严重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二、病虫害问题病虫害是马铃薯栽培中的常见问题,尤其是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马铃薯蛆等病虫害的危害更为严重,常常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
目前,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不够科学,防治效果较差,需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
三、水资源问题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较大,但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和不合理利用,许多地区的马铃薯种植存在着水分不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马铃薯的生长,还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
四、市场问题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许多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遇到市场价格下跌,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一、加强土壤管理在马铃薯栽培中,应该加强土壤管理,采取轮作种植和有机肥料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酸化现象。
对于马铃薯病虫害,应该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如合理选择抗病抗虫的品种,开展生物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应该积极推广水资源节约的技术措施,如滴灌、旱作等,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多样化种植、发展产业化种植在种植计划上,可以适当添加以蔬菜、果树等为主的多样化种植方式,从而减少马铃薯种植的风险。
可以发展产业化种植,加工马铃薯制品,提高资源的附加值,降低市场风险。
马铃薯组织培养前言:马铃薯组织培养的意义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属茄科茄属植物! 常见的育种途径有: 常规二倍体杂交法,四倍体水平的品种间杂交法,远缘种间杂交法 ,2n配子利用法。
这些途径都是通过有性生殖产生马铃薯变异体,通过系谱,回交,轮回选择的方法,需经过6-8代选出附合目标性状的新个体。
进入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生物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对植物细胞遗传行为,基因表达传递行为达到分子水平深入了解,作物育种工作者开始引入了除单纯户外有性杂交育种之外,又一育种方法室内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法,其中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诱导再生植株的突变就是最常用的一种。
当马铃薯外植体(茎尖脱毒分生组织)培养时,由于组培环境引发了细胞异染色质 DNA延迟复制, 产生了较田间自然突变率高出500倍的大量变异。
这一现象已越来越被马铃薯育种工作者所认可,并成为一条马铃薯育种的有效途径。
现从组织培养及组织培养在马铃薯育种上的发展历史,研究意义,研究方式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逐一论述。
马铃薯的市场效益(为什么选马铃薯作试验材料)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第四种主要农作物就单位面积出产的干物质而言,它高于小麦、大麦和玉米,就单位面积出产的蛋白质而言,分别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2.02,1.33和1.20倍。
目前我国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为467万公顷左右,鲜薯年总产量5 5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广大地区。
但是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基本上以鲜食为主,少部分用于传统食品加工和制取粗淀粉,深加工产品很少,而且加工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
20世纪90年代国内以马铃薯为原料的食品工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然而产品与外同类产品相比,无论是在色泽、口味、品质,还是在包装上均存在一定差距。
马铃薯块茎水分多、脂肪少、单位体积的热量相当低,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土豆是降血压食物膳食中某种营养多了或缺了可致病。
马铃薯组织培养苗真菌污染原因及防治马铃薯组织培育中,真菌污染比较常见,找准污染缘由,做好防治是提高微型薯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
一、马铃薯组培苗真菌污染的缘由
1、培育基污染:可能是灭菌不彻底,封口材料老化、密封性差造成的;
2、组培苗带菌:主要是由于接种材料本身带菌,但前期菌量少未表现出来,接种后菌量富集而污染;
3、接种室或培育室真菌孢子浓度过大;
4、接种器械灭菌不彻底;
5、超净台不干净。
二、防治马铃薯组培苗真菌污染的措施
1、灭菌前先检查封口材料是否完好,密封性是否强;常常检查灭菌锅的灭菌质量,如有问题应马上检修;灭菌锅内的灭菌材料不能堆放过满,以免影响蒸汽的流通和热交换;冷空气要彻底排放洁净,以免导致灭菌锅内的实际温度与压力表上的温度不全都;升降温速度不能太快。
2、继代培育中若有真菌污染应采纳30g/L的多菌灵无菌水溶液浸泡半个小时以上,用无菌水冲洗后接种或直接接种。
3、针对接种室或培育室内的真菌孢子浓度过大造成的污染,应实行75%的乙醇溶液定期喷雾降尘,杀灭空气中的孢子,以保持室内清洁。
4、接种器械定期放入灭菌锅内灭菌,接种时要勤换工具以免交叉污染,接种过程中要常常对接种器械进行彻底消毒。
5、定期对超净台进行清理检修。
灭菌前超净台内的紫外灯要开30分钟以上,接种时超净台上的空白培育基不能堆放过多,否则造成气流不畅。
6、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根据操作规程进行,常常用75%的乙醇擦拭双手。
7、接种前认真检查基础苗是否污染,对选择来的基础苗容器外壁用75%的乙醇进行彻底消毒。
马铃薯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摘要】组织培养是通过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
在整个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污染率高使组培的成本相应增加,甚至造成毁灭性损失。
因此,控制污染是组织培养研究及工厂化育苗生产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套贯穿整个组培过程的技术。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无菌操作;污染1.污染的症状和原因真菌性污染主要指霉菌引起的污染。
一般接种后3~8d可在培养基中发现各种颜色的菌斑。
真菌性污染,一般是由空气污染和瓶口边缘的灰尘和真菌孢子落入器皿中造成的。
另外,在湿度太大的季节和培养室内,棉塞也会长出真菌孢子引起大量污染。
细菌性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工作人员使用了未经充分消毒的工具,在培养基表面或材料表面出现黏液状物体、菌落或浑浊的水渍状,有时呈现泡沫发酵状[4]。
一般在接种后1~2d即可发现。
细菌污染又以芽孢杆菌最普遍、最严重。
这种芽孢杆菌能耐一定高温、高压,对消毒剂和紫外线也有一定抗性。
常由于高压灭菌不彻底造成的。
因此,每次培养基灭菌后,应放在培养室2~3d。
看培养基表面和内部无任何细菌痕迹,才能使用。
2.影响污染的因素2.1培养基消毒培养基的污染以细菌污染为主,主要表现为:培养基表面出现黏液状物质、菌落或呈浑浊的水渍状甚至泡沫发酵状,其中芽孢杆菌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呈乳白色。
可随培养材料、用具等传播,也可出现在培养基表面,或呈滴形云雾状存在于培养基内。
这种菌外包有夹膜,能耐一定的高温、高压,对紫外线有一定的抗性,一般消毒剂也难以杀死[2]。
2.2外植体植物组织培养的成败除与培养基的组分有关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植体本身,即由植物上切取下来,用以进行离体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
在继代培养中,一定要严格筛选无污染的外植体。
对于某些存在于接种材料内部的内生细菌,由于它潜伏的较深,在外植体的初级培养中不易被发现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菌量慢慢累积发展才在培养基上显现出来,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无法将其消除,会随着材料带入培养过程引起污染。
近年来,脱毒马铃薯在山西省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由于马铃薯病毒会导致其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扩繁马铃薯优良品种脱毒苗非常重要。
在马铃薯脱毒苗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否则极易引起污染,影响马铃薯脱毒苗的扩繁成活率。
1马铃薯脱毒苗扩繁过程中污染的原因1.1细菌性污染1.1.1培养基在植入基础苗前发现长有细菌菌斑:有的是培养基高压灭菌不彻底引起的;有的是培养瓶口处理不干净,带有抗逆性很强的杂菌引起的。
1.1.2在植入基础苗以后发现组织周围有细菌污染:有的是操作工具消毒不到位或是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有的是基础苗组织自身带菌引起的;也有的是植入基础苗操作过程中交叉感染引起的。
1.2真菌性污染1.2.1在植入基础苗前,培养基表面发现真菌污染:大部分是由于存放培养基的环境中真菌孢子浓度过大或是培养基瓶口密封不严引起的;如果在培养基内部存在大量真菌污染,很有可能是配制培养基的母液已经被真菌污染。
1.2.2在植入基础苗后发现培养基表面出现真菌污染,并且污染位置不固定:初期是由于无菌操作台消毒不彻底或是接种室的真菌孢子含量过高;后期是由于基础苗本身就携带有内生菌或是由于培养瓶封口不严。
组织培养过程中,在脱毒苗组织周围发现真菌污染,是由于基础苗自身带有真菌,只是菌源太少,进行组织分离操作时肉眼无法辨认,接苗以后由于条件适宜,真菌继续生长引起真菌污染;如果真菌只是毫无规律地分布在培养基中,主要是由于培养基灭菌不到位或操作工具灭菌不彻底引起的。
2如何有效降低马铃薯脱毒苗扩繁过程中的污染率2.1外植材料灭菌在马铃薯脱毒苗组培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植材料表面灭菌这一环节,不然就会影响继续的培养工作。
为了获得无菌材料,对室外采集来的培养瓶及操作工具,首先要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根据材料大小选用不同种类的药剂进行不同时间的表面灭菌。
常用的药剂有75%的乙醇溶液、9%左右的次氯酸钠溶液等。
用乙醇作杀菌剂灭菌时间不宜过长,约20s 即可杀死外植体表面的绝大多数微生物。
马铃薯脱毒培养中污染原因及防治措施简介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它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如脱壁后仍具有生活力的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潜伏芽等,进而培育成完整的植株,统称为植物组织培养。
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而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因此也称之为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根据外植体来源和培养对象的不同,又分为植株培养、胚胎培养、器官培养、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
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项技术。
很多农作物都带有病毒,特别是无性繁殖植物如马铃薯、甘薯、草莓、大蒜等。
但是,感病植株并非每个部位都带有病毒。
White早在1943年就发现植物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很低甚至无病毒。
利用植物茎尖组织培养方法,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培养,可获得脱病毒苗,再用脱毒苗进行快速繁殖,生产大量脱毒种苗应用于农业生产,能极大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目前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在马铃薯、甘薯、甘蔗、菠萝、香蕉、草莓等主要经济作物上已成功应用。
一些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繁殖的“名、优、特、新、奇”作物品种以及脱毒苗、新育成品种、新引进品种、稀缺育种材料、优良单株、濒危植物和基因工程植株等都可通过离体快速繁殖,且获得比常规方法快数万倍至数百万倍的繁殖效果。
另外,在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上也大量利用了离体快繁技术,如华南植物园、上海园林科研所等单位利用组培快繁方法繁殖兰花、非洲紫罗兰,中国农科院花卉所成功培育出的香石竹、白鹤芋、火鹤等组培苗已在北京地区的鲜花生产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组培试管苗生产已在国际国内市场形成产业化。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时,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污染更为严重,导致组织培养工作的失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马铃薯栽培工作存在问题和对策1. 引言1.1 马铃薯栽培工作存在问题和对策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马铃薯品种选择不合理,导致抗病性和产量不达标;马铃薯施肥管理不科学,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马铃薯灌溉管理不科学,造成水资源浪费;马铃薯田间管理不到位,病虫害易发生。
为解决以上问题,应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提高马铃薯栽培技术水平;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发生;采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优质品种;合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科学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提高产量和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的有效执行,对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和对策问题一:病虫害防治药剂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对策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性信息素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问题二: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容易形成盲目防治。
对策二: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其识别病虫害的能力,制定科学防治方案。
问题三:大面积单一品种种植易导致病虫害传播。
对策三:推广多样化种植模式,种植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以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问题四:监测预警不及时,病虫害发生后处理不及时。
对策四: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
2.2 马铃薯品种选择存在问题和对策马铃薯品种选择是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部分农民栽种品种单一,缺乏多样性;品种选择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导致产量低下;部分农民盲目跟风选择品种,缺乏科学依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加强品种选择的科学性:农民在选择马铃薯品种时应该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用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的优质品种。
马铃薯组培苗污染原因及解决对策马铃薯组培苗污染原因及解决对策马铃薯是兴安盟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居民日常饮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马铃薯组培苗是生产脱毒马铃薯的有效办法,全国各地马铃薯研究生产单位大多用这一方法生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兴安盟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的马铃薯组织培养生产体系。
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率无疑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组培过程中的污染,在生产中值得重视。
经过一年的马铃薯组培苗工作经验,对马铃薯组培苗污染原因及解决对策提出我个人几点意见,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1、污染原因马铃薯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情况有细菌污染和真菌污染两大类,它们相应的污染源也就是细菌和真菌。
1.1细菌污染:若在接苗前发现培养基污染,可能是培养瓶口不干净而带有不易被杀死的耐高压、高温的杂菌;或是培养基灭菌不彻底造成的;若在接苗后外植体周围发现细菌污染,则可能是植物材料本身带菌引起的,也可能是接苗工具消毒不彻底或是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或者是在接苗前没有及时发现污染苗,在接苗过程中由于交叉感染造成的。
1.2真菌污染:若在接苗前培养基表面存在大量真菌污染,多数情况是由于培养基瓶口封的不严或是培养基存放的环境中孢子浓度过大;培养基内部存在大量真菌污染,则可能是母液储备过程中已经被污染。
接苗后的培养基表面存在真菌污染而且位置不定,如果是初期,可能是因为接种室真菌孢子浓度过大或是操作台不干净;如果是接苗后期发现污染,主要是因为封口不严或是培养材料本身就携带有内生菌;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外植体周围出现真菌污染,可能是因为外置体材料本身就带有菌,只是菌源太小,再接苗时肉眼无法识别,当接到新的培养基里之后,才引起感染;若在培养基中发现污染的真菌是零星分散在培养基中,则主要是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接种器械灭菌不彻底等造成的。
2 、降低马铃薯组培扩繁中污染率的有效措施2.1材料表面灭菌马铃薯组培中必须重视材料表面灭菌这一环节,否则就会影响进一步的培养工作。
如何有效降低马铃薯组培苗工厂化
生产污染率
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虽然每个人都需要为环保出一份力,但是工厂污染、排放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而在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在马铃薯组培苗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则存在着一定的污染率。
为了有效降低马铃薯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污染率,必须要有全面有效的措施和应对方案。
首先,对于马铃薯组培苗工厂,应该采用环保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其虽然设备投入较大,但是具有环保功效,能够降低废气和废水的排放量,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
同时,应该设立用于处理污水的设施,对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并通过完善的治理设施,将处理好的污水回收利用。
其次,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健康饮食、睡眠等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推广环保意识,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保证生产环境整洁卫生。
再次,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理力度,对于废弃物与生产用品要实行分类处理,分类合理,漏斗回收,分类处置,对于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要及时清理处理以免造成污染。
如何处理产生的污染,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是企业的需要考虑的。
另外,企业还可以采取社会化方式,与其他企业、政府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来推广环保理念。
利用媒体等方式宣传环保,将环保理念根深蒂固的在员工和社会中强化。
综上所述,降低马铃薯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污染率不是一次性解决的问题,需要企业以及政府等多方合力,尤其是要有更严格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是各方联合推动废气、废水、固废资源的分类治理、有序回收和充分利用的必修课。
企业需要在生产方式和减少污染方面做出多方面努力,以保障自身、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马铃薯脱毒组培苗工厂化快繁的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黄 永,邹盘龙, 张 英,李启立,柳福刁(盘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 盘州 553537)作者简介:黄永(1984-),男,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马铃薯脱毒组培苗及微型薯的扩繁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马铃薯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发展速度很快,组织培养技术日趋完善,在商品化生产竞争中如何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
通过对工厂化快速繁殖马铃薯脱毒组培苗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产生原因,产生污染的途径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组培苗;污染; 解决措施植物组织培养是当代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其主要应用于脱毒种苗的生产、种质资源的保存、遗传育种和快速繁殖等各个方面。
近几年来马铃薯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组织培养技术日趋完善,在商品化生产的竞争中如何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
组织培养中污染率的增加势必引起马铃薯组培苗成本的提高,污染严重时可损坏整个组培室的组培苗,经济损失很大。
因此,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工厂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
1污染原因及症状1.1细菌性污染细菌性污染一般在接种3d 左右后即可出现,具体变现为培养基接种表面上或容器内基质上出现乳白或黄色黏液状菌落,呈云雾状,严重时会出呈泡沫发酵状,导致试管苗整株由根部向上因茎腐而死亡;该污染发生主要是由于接种材料带菌、培养基或接种器皿、器具消毒不彻底,也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引起。
1.2真菌性污染真菌性污染一般是在接种后2-3d 左右就会出现纤细的菌丝,继而形成黑、白、黄、青、红等不同颜色的菌落。
真菌性污染多为环境不洁、培养瓶封口纸(瓶盖)封闭不严、接种人员操作不当、母液贮备液先期被污染等引起。
2污染产生的途径及解决措施2.1母液污染带菌及解决措施配制MS 培养基时加入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物、激素等母液在配制或贮存时产生沉淀或被污染。
母液中的有些化学物质溶解时没有按照其物质固有的属性单独分开溶解,导致混合时不同物质的离子进行反应生成另外一种难以溶解的物质,产生沉淀;装置母液的试剂瓶没有按科学的化学试剂标准装置、存放,导致母液被污染;母液存放时间过长特别是维生素母液,营养丰富,贮藏时极易染菌;装置母液的试剂瓶没有清洗干净或长时间未消毒杀菌处理,装入母液后感染母液带菌。
期种植单一作物造成的土壤养分失调、微量元素贫乏、病虫害和生理病害严重问题。
6.2清洁田园目前,农村摘除的病株病叶到处乱堆乱放,病菌随风和水造成多次侵染,一种病害一棚发生全村蔓延。
所以,必须强调摘除的和拉秧的残枝落叶要深埋和烧掉。
6.3药物防治优先采用粉尘法、烟雾熏法。
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菌类污染、褐变和“玻璃化”现象并称为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
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工厂化生产快繁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菌类污染,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大提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错过了最佳栽培时期,则影响了当年的繁育计划;污染严重的话,还会造成重要资源的丢失,给科研与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试管苗污染问题已成为阻碍马铃薯工厂化发展的瓶颈,而减少损失的关键的环节是降低试管苗污染率,提高成苗百分比。
马铃薯脱毒苗工厂化生产过程中污染的可能来源包括培养容器带菌、培养基本身灭菌不彻底、外植体不洁净、接种室环境不洁、在接种和继代时用以操作植物材料的器械消毒不彻底、培养室环境污浊等。
因此,分析和控制马铃薯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意义重大。
1污染产生的原因及症状表现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工厂化生产中,污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细菌性污染,另一类是真菌性污染(其中包括放线菌污染即酵母菌污染)。
细菌性污染一般在接种后3d 左右即可出现,具体表现为培养基接种面上或容器内基质上出现乳白或黄色黏液状菌落,呈云雾状,严重时会呈泡沫发酵状,导致试管苗整株由根部向上因茎腐而死亡;该污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接种材料带菌、培养基或接种器皿、器具消毒不彻底,也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真菌性污染一般是在接种后2~3d 左右就会出现纤细的菌丝,继而形成黑、白、黄、绿、青、红等不同颜色的菌落。
真菌性污染多为环境不洁、试管棉塞封闭不严、接种人员操作不当、母液贮备液先期被污染等引起。
2污染的防治控制污染应从源头抓起,注意生产与操作的每个细节,严格控制好污染源,切断污染传播的各个途径,切实做好环境卫生,不给真菌、细菌污染提供赖以滋生的条件,这样我们就能从根本上降低并控制菌类污染的产生。
格瑞得薯技术·组培苗繁苗技术之预防组培苗污染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植物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环境条件,使其长出完整植株的过程。
马铃薯组培生产过程是以2N倍进行,如果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或操作不当造成污染,继续扩繁会以指数倍数增加,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相当考验我们组培车间人员的操作技术以及车间的环境条件。
本文就造成污染的原因和扩繁区域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从而达到预防污染的目的。
A.造成组培苗污染的原因扩繁操作人员无菌操作程序不严格、基础苗瓶壁消毒不充分、培养基及接种工具消毒不彻底、培养基储备区域存在杂菌、接种室消毒时间过短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组培苗的污染。
B.组培苗转接和培养过程中的预防措施1. 卫生① 个人卫生:每人有两套白大褂,两双工鞋,每星期更换一次,替换下来的工服要用84消毒液浸泡清洗,悬挂晾干。
接种时的工服,套袖,口罩每隔两到三天定期清洗,放置在接种室内用紫外线灯照射杀菌。
② 环境卫生:在接种前,值班人员提前30至35分钟打开紫外线灯(操作台及屋顶)照射杀菌,第一个进入接种室的人用75%的酒精喷雾消毒,作降尘处理。
每次接种结束后,用84消毒液或酒精替换拖地。
2. 组培苗转接① 进入接种室前,用肥皂洗净双手,并用75%的酒精喷洒双手,通过风淋室,进入接种室。
在进入接种室前,用酒精喷全身,防止外界杂菌灰尘进入。
② 用75%的酒精擦拭操作台,浸泡接种工具,将浸泡好的接种工具插入300℃的高温灭菌器,数分钟后拔出工具,放置在消毒的支架上晾凉备用,每转接一次要灭菌一次。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工具在高温灭菌器中灭菌彻底,避免交叉感染。
③ 接种工具灭菌彻底后,要完全晾凉才可以使用,刚取出的工具温度高会烫伤基础苗。
④ 每完成一次转接工作,要用酒精擦拭双手和操作台。
⑤ 操作台不可以堆放太多的基础苗,避免操作台内的空气不能流通,达不到无菌效果。
马铃薯组培苗污染原因及解决对策马铃薯是兴安盟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居民日常饮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马铃薯组培苗是生产脱毒马铃薯的有效办法,全国各地马铃薯研究生产单位大多用这一方法生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兴安盟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的马铃薯组织培养生产体系。
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率无疑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组培过程中的污染,在生产中值得重视。
经过一年的马铃薯组培苗工作经验,对马铃薯组培苗污染原因及解决对策提出我个人几点意见,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1、污染原因
马铃薯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情况有细菌污染和真菌污染两大类,它们相应的污染源也就是细菌和真菌。
1.1细菌污染:若在接苗前发现培养基污染,可能是培养瓶口不干净而带有不易被杀死的耐高压、高温的杂菌;或是培养基灭菌不彻底造成的;若在接苗后外植体周围发现细菌污染,则可能是植物材料本身带菌引起的,也可能是接苗工具消毒不彻底或是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或者是在接苗前没有及时发现污染苗,在接苗过程中由于交叉感染造成的。
1.2真菌污染:若在接苗前培养基表面存在大量真菌污染,多数情况是由于培养基瓶口封的不严或是培养基存放的环境中孢子浓度过大;培养基内部存在大量真菌污染,则可能是母液储备过程中已经被污染。
接苗后的培养基表面存在真菌污染而且位置不定,如果是初期,可能是因为接种室真菌孢子浓度过大或是操作台不干净;如果是接苗后期发现污染,主要是因为封口不严或是培养材料本身就携带有内生菌;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外植体周围出现真菌污染,可能是因为外置体材料本身就带有菌,只是菌源太小,再接苗时肉眼无法识别,当接到新的培养基里之后,才引起感染;若在培养基中发现污染的真菌是零星分散在培养基中,则主要是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接种器械灭菌不彻底等造成的。
2 、降低马铃薯组培扩繁中污染率的有效措施
2.1材料表面灭菌
马铃薯组培中必须重视材料表面灭菌这一环节,否则就会影响进一步的培养工作。
为了获得无菌材料,对室外采集来的外植体,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根据材料大小的不同,选用不同种类的药剂,
进行不同时间的表面灭菌。
常用的药剂有:70%~75%的乙醇溶液,9%左右的次氯酸钠溶液和0.1%~0.2%的生汞溶液等。
植物材料的灭菌,既要求将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彻底杀死,又要求尽可能少伤害外植体和表层细胞。
用乙醇作杀菌剂,灭菌时间不宜过长,约30秒即可杀死外植体表面的绝大多数微生物。
次氯酸钠溶液灭菌处理后易于除去,不留残毒,是组培过程中常用的杀菌剂之一。
2.2 注意培养基灭菌
用加压湿热灭菌法进行培养基灭菌,要求杀死全部微生物,包括抗热性最强的细菌芽孢,为了保证接苗用得培养基不带菌,做好降低污染率的第一步,在灭菌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当灭菌锅气压达到0.05pa时,进行一次冷空气排放,冷空气排放要彻底干净,否则压力表上的温度和压力指示与锅内物体实际的温度、压力不符,导致灭菌不彻底,是造成大面积培养基污染的主要原因。
(2)锅内需灭菌的培养基不能堆放过满,否则,将阻碍蒸汽的流通和热交换,使容器内升温减慢,造成培养基内部杀菌不完全。
(3)升温和降温速度不能太快,这样可以避免灭菌不彻底的情况出现。
2.3 掌握接种的基本技术环节
接种是组织培养中最关键的环节,接种过程中产生污染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采取措施只能是将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控制在5%以内,除常规的消毒环节外,我从工作中总结,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接种室保持干净,达到无菌组培室的要求。
接种前对接种室进行20~30分钟紫外线杀菌,然后用75%的酒精在室内喷洒,做到降尘,保持接种室清洁无杂菌。
2) 对选用的基础苗用75%的酒精进行瓶外彻底消毒,并且要仔细检查所拿取的基础苗是否有被污染,否则,将会造成一瓶带菌的基础苗引发大量的接种组培苗被污染的情况。
3) 对接种用的器械杀菌要彻底。
接种前用灭菌锅进行彻底灭菌;接种过程中,还要经常对镊子、剪刀等进行及用到的工具进行彻底消毒。
接种过程中经常用75%酒精擦拭双手,时时刻刻保持清洁、无菌。
4) 无菌工作台上面物体堆放不能过满,否则造成气流不畅通,使操作区的空气得不到净化,最后造成污染。
2.4 注意组培苗生长环境的调控
苗的生长与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密切相关,需要进行及时调控,以促进无菌繁殖。
1) 温度在接好的苗放到无菌培养室之后,温度需要控制在25℃左右的温度。
一般低于15℃时,会造成培养组织生长出现停滞,而高于35℃对生长也不利。
2) 光照光照对植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菌培养室采光要非常好,必要时要用日光灯进行调节,最好保证每天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
3) 湿度环境中的湿度会影响培养基的湿度,培养室湿度太低,培养基易失水、干裂,影响生长,过高则易引起培养基底部长霉,造成污染。
一般要求70%—80%的相对湿度,过低应多洒些水,湿度过高可以采用通风排湿。
4) 消毒工作用75%的乙醇溶液每周做一次喷雾降尘,杀死空气中的真菌孢子以降低污染率。
3、结论与探讨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使我对脱毒马铃薯的研究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马铃薯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但是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极易受病毒感染,并通过块茎逐代积累,从而出现马铃薯退化现象。
而马铃薯的组培工作就是解决马铃薯的退化问题,使其保持优良的种性,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提高脱毒种薯的使用面积,不仅能使我盟马铃薯产量大幅度增加,而且质量也会有显著提高,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