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学实践课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篇一、实践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学类专业在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农学类专业实践课程。
本次实践旨在让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掌握农业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地点与时间实践地点:某省某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践时间:2023年6月15日至2023年6月30日三、实践内容1. 农作物种植技术在实践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农作物种植技术。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生长习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我们还参观了现代化农业设施,如温室大棚、节水灌溉系统等。
2. 农业机械化操作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学习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操作方法,并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农业生态环境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与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参观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区,学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了解了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方法,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技术。
4.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在实践的最后阶段,我们参观了当地农业企业,学习了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了解了农业市场行情、农产品营销策略等。
四、实践过程1.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在实践开始前,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讲解等方式,我们对农作物种植、农业机械化、农业生态环境与保护、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
2.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在理论学习的指导下,我们深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农作物种植、农业机械化、农业生态环境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方式,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第三阶段:实际操作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
我们学习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操作方法,并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4. 第四阶段:企业参观在实践的最后阶段,我们参观了当地农业企业,了解了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学习了农产品营销策略等。
第1篇一、引言农林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林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农林实践教学的现状、意义、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农林实践教学的现状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林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农林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但目前我国农林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3. 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场地、设备和设施,但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有限,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我国农林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健全,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方法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农林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农林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农林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
3.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林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林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农村产业现状,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农林实践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实践包括农作物栽培、土壤改良、农业机械操作、病虫害防治等。
2. 林业生产实践包括林木栽培、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病虫害防治、木材加工等。
3. 农村经济发展实践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金融、农村市场等。
4. 农村社会管理实践包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治理、农村文化传承等。
农事学实践课程论文花生、荞麦、甜菜等作物生产实践总结年度学期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农事学1级课程类别必修课、实践课姓名万文娟班级农学1302班学号 20130100230任课教师崔福柱日期 2015年7月1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花生、荞麦、甜菜等作物生产实践总结摘要:农事学是农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当今提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承担重要角色,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科研、农业生产等基本素质和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真正保证本科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农事学”是系统研究农事实践活动与农业生产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课程,是农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先导课程。
“农事学”是为进一步学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专业课而独立开设的侧重实践环节训练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本学期我们在崔福柱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农事学1级》的相关内容,并配合课程内容完成了花生、荞麦、甜菜等作物的第一、二季度种植实践活动,以下为本学期农事学实践课程总结。
关键词:花生、荞麦、甜菜、农事实践一、播前准备(一)种子准备我们种植的大田作物主要有花生、荞麦、甜菜,崔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三种作物的种子。
此外,我们购买了黄瓜、玉米、水萝卜、甜瓜等种子,以备自留地种植。
(二)作物资料准备我们首先对花生、荞麦、甜菜三种作物的基本特征等资料进行了了解与学习.1、花生花生又名落花生,蝶形花科,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荚果果壳坚硬,成熟后不开裂,室间无横隔而有缢缩(果腰)。
种皮有白、粉红、红、红褐、紫、红白或紫白相间等不同颜色。
子叶占种子总重量的90%以上.胚芽隐藏在两片肥厚的子叶中间,由主芽和两个子叶节侧芽组成。
每个荚果有2~6粒种子,以2粒居多,多呈普通型、斧头型、葫芦型或茧形. 每荚3粒以上种子的荚果多呈曲棍形或串珠型,百粒重一般50~200克,果壳表面有网络状脉纹。
种子三角形、桃形、圆柱形或椭圆形,一般底端钝圆或略平,梢端胚根突出。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知识的教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组织了一次农事劳动课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背景本次农事劳动课实践活动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1. 响应国家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教育和农业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农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农业知识,提高农业技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参与农事劳动,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实践内容本次农事劳动课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农业知识讲座:邀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们讲解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包括农作物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2. 农田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农作物生长环境,观察农作物生长状况。
3. 农事操作体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农事操作,如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
4. 农业科技参观:参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如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灌溉系统等。
四、实践过程1. 农业知识讲座在农业知识讲座环节,专家详细讲解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作物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对农业生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农田实地考察在农田实地考察环节,学生们参观了不同阶段的农作物,了解了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管理方法。
同时,学生们还亲手拔草、施肥,亲身体验了农事的艰辛。
3. 农事操作体验在农事操作体验环节,学生们分组进行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农事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互相帮助,克服困难,不仅掌握了农业生产技能,还增进了友谊。
4. 农业科技参观在农业科技参观环节,学生们参观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了解了现代农业技术,如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灌溉系统等。
玉米生产实践年终总结摘要:在这一年里我们学习了理论知识包括农事与节气,作物的播种,作物的田间管理,作物的收获留种技术,冬小麦栽培技术以与田间数据的处理等内容。
而在实践课上,在X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切身参与了整个作物生长发育全过程的农事操作,我们体会到农事学这门课的实践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过不足,有过错误。
一年来的农事实践活动,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总结了许多经验与教训。
这些经历与收获将指导我们未来的路的方向。
关键词:农事学;玉米;生产实践1.播前准备:1.1播种期确定:理论课上我们了解到播种期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长势与收获。
适期播种,能够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而且能满足作物各个时期处于最佳生育环境,避开低温,阴雨,干旱,霜冻和病虫害等不利因素,生育良好,获得高产。
而且X老师反复强调到一定要根据太谷当地气候条件来确定作物播种期。
4月上旬气温一直较往年偏低,而玉米是喜温作物,所以X老师让我们推迟几天播种,等气温回升稳定后再播种。
2013年4月19日,出现极端气候情况,太谷地区突降大雪,气温骤降。
降雪后,气温开始逐渐回升。
我们听取了X老师的意见,遂将玉米播种期推迟到清明后。
1.2划分小区:2013年4月18日星期四下午天气阴由X老师带领我们去地里进行小区划分工作。
要点是:X老师在地里反复向我们强调不要太计较小区大小,一定要划出走道,以使作物不受来往同学的践踏。
1.3种子的准备:2013年4月21日星期日下午天气晴我们去县城选购自留地樱桃萝卜,生菜,生菜,西葫芦,西红柿种子。
并仔细询问老板每种作物种子的质量和一些种植的要点。
实验地玉米种子由X老师独家赞助。
而甜瓜,向日葵的种子则由我们班其它同学友情提供。
1.4整地:2013年4月21 日星期日下午天气晴1.翻耕:小组成员去地里进行播种前整地等农事活动。
先由男生用铁锹进行翻耕。
其目的在于翻土,松土,碎土,深埋残茬,秸秆等。
在深翻过程中我们仔细将上届同学种植后残留的薄膜去除。
在我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
为了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农事实践课程。
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这门课程,通过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我对农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大学农事实践课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大学农事实践课中,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理论知识,如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
然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对农业实践的需求。
通过参加实践课,我们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1. 理论知识的应用在实践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作物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栽培方式、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
例如,在学习水稻栽培时,我们了解了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学会了如何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调整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
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使我们对农业生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在实践课中,我们亲自动手参与农业生产,如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收割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们不仅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播种水稻时,我们学会了如何准确地计算播种量、深度和行距,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
二、农业生产的艰辛与挑战通过参加农事实践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挑战。
1. 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如气候、土壤、病虫害等。
在实践课中,我们亲身体验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干旱、洪涝、寒潮等。
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2.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从播种、生长、收获到销售,每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精心管理。
在实践课中,我们了解了农业生产周期,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
在实践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规避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农学专业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农学专业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为标题,本文将探讨农学专业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农事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传统的农事学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不足等。
因此,本文将从改革农事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农学专业农事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农事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应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农事学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的环节。
因此,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事实践项目,如农田管理、作物种植等,通过实际参与,加深对农事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农事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
传统的农事学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
因此,可以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农事学课程,如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智能化等。
同时,还可以引入农业政策、农业市场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能力。
农事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农事学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和实验为主。
因此,可以引入讨论、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实验室、远程教学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农学专业农事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农事学知识,为未来从事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农学专业应积极探索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关于培养农业院校学生农事实践能力的探讨作者:辛德财王鹏文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14年第09期摘要: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农事实践能力的毕业生,通过调查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使毕业生能够顺利走上为农的道路。
但由于实践课时数不足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学生农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事实践;发展与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20Abstract:To cultivate high farming practice ability of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students.By investigating enterprise or business unit of choose and employ persons, cultivate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ove agriculture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graduates could make smooth on the way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 but as a result of inadequate number of existing practice clas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f questions,about training students' farming practice ability of exploration still need further.Key words: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farming practice; development and reform中国正处于社会及经济转型期,传统农业也正向着现代农业转型,因此,农民必须要增加农业科学知识的运用,这就要依赖农业科技人才[1-3]。
第1篇一、引言“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三农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三农论文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三农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一)实践背景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资源约束、生态环境、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
2. 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实践目的1. 深入了解我国三农问题现状,掌握相关数据和政策。
2. 分析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 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三、实践方法与过程(一)实践方法1. 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农村、访谈农民、观察农业生产等方式,了解农村实际情况。
2.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3.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三农问题研究现状。
(二)实践过程1. 确定实践主题:根据实践目的,确定实践主题为“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2. 制定实践计划: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包括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等环节。
3. 实地调研:组织团队前往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农村实际情况。
4.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5.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三农问题研究现状。
6. 总结与撰写报告: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撰写实践报告。
四、实践结果与分析(一)实践结果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压力大。
2. 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第1篇一、前言农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实践对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人才至关重要。
本教学实践文档旨在总结和分析农学类教学实践的经验,探讨如何提高农学教学质量,为我国农业教育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二、教学实践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农学类教学实践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本次教学实践的主要背景:1. 政策支持: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教育和农业人才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创新。
2. 市场需求: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农业人才。
3. 教育改革:农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
三、教学实践内容本次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教学环节1. 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农业科学实验技能,如土壤分析、植物生理生化等。
2. 田间实习:组织学生进行田间实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过程,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3. 农业企业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农业企业,了解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实践教学方式1. 分组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实际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体验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田间实习、企业参观等。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成果,如实验报告、实习报告、项目成果等。
3. 学生自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四、教学实践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取得了以下效果:1.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实验、实习、参观等实践环节中,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农事学1,,农事学1级课程论文摘要:通过这一个学期,在崔福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整地、育苗,田间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农事操作。
经过这学期的劳作,我们积累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习不到得经验,也将理论与实际实现了结合,受益匪浅。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做国家的有用之才。
作为农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我们在上学期参加了实践活动,我参加的是创新创业小组-----太谷长山药的种植。
经过全组同学半个学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山药长势良好。
在这期间,我们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收获颇多。
山药的种植:一.播前准备播前准备包括种子的准备,播种前整地,播种前小区规划,播种期的确定。
1.种子准备山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根块茎膨大,要求土层厚,,通透性好的土壤,对钾肥的需要量较大,生育期为160天左右。
我们主要食用地下的块根块茎,主要成分是淀粉。
我们选用的种子是上一届种植的山药所得的栽子,无病斑,拇指左右的粗细,较健壮。
买完种子后,我们用生根灵处理种子,然后在农作站进行育苗。
2.播前整地整地的目的是通过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结构和表面状态,达到“平、净、松、碎”,使水、肥、气、热状况互相协调,提高土壤有效肥力,为作物播种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分地前农作站进行了统一翻地,在4月25号分完地后,4月26日我们开始挖沟,到4月29日完成。
挖沟完成后,我们进行了大水漫灌,待水分浸完后,我们进行了施肥,填沟。
在这期间天气晴朗,无风。
3.小区规划沟深1米,宽80厘米。
一条沟种两行山药,山药株距20厘米。
在沟与沟之间种植菜豆。
二.播种1.将山药轻轻从育苗处取出(注意保护其根的完整性),放入桶内,提到地里。
2.在松土后的虚土上,轻轻开条浅沟,种山药。
3.然后将其轻轻拿出,芽眼朝同一方向相隔15-20厘米平放在沟里,芽朝上,然后浇水,覆土。
三.田间管理1.破板结:种完山药后,5月20日下了一场雨,土壤板结。
第1篇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各类农业教育和培训课程层出不穷。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农事课程,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农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次农事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次农事课程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政策等多个方面。
课程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对农业有了全面的认识。
首先,课程介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课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其次,课程详细讲解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现代农业科技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还介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精准化、生态化等。
再次,课程分析了农业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课程还介绍了农业经济政策,如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产品价格支持等。
最后,课程讲解了农业政策法规。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法规,旨在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课程还介绍了农业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如何运用政策法规维护自身权益。
二、实践经验丰富,提高动手能力在农事课程中,除了理论学习外,我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操作。
通过亲身参与农业生产,我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的辛苦和不易。
首先,我们学习了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亲手播种、施肥、浇水、除草,亲身体验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通过实践,我掌握了基本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其次,我们参观了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在园区内,我们看到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的农业管理系统,以及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于2023年7月至8月期间,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农业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本次实习分为两个阶段:(一)理论阶段在实习初期,我们参加了由农业专家主讲的现代农业技术讲座。
讲座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化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现代农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实践阶段1. 种植技术实践:在实习期间,我们参与了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种植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土地整理、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
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农业种植技术。
2. 农业机械化操作:我们学习了农业机械的操作方法,包括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3. 农业信息化应用:我们参观了农业信息化平台,了解了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如: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
4. 农业生态化建设:我们参观了生态农业示范园,学习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方法和经验。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升:通过实习,我们对农业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
2.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 创新意识的激发:实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意识。
4. 社会责任感的增强:通过实习,我们认识到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本次农业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成为了培养综合素质、锻炼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某高校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为例,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亲身经历,探讨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农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引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投身农业实践,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旨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农业、体验农村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本文以某高校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为例,分析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思考。
二、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的意义1. 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务农实践,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增强对农村问题的关注,提高社会责任感。
3.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有利于将农业科技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 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务农实践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三、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1. 实践内容单一部分高校的务农实践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2. 实践时间短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时间较短,学生难以深入体验农村生活,了解农业发展现状。
3. 实践成果转化率低部分高校的务农社会实践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发挥实践活动的实际效益。
4. 实践指导不到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的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实践效果不佳。
四、对策与建议1. 丰富实践内容高校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务农实践课程,提高实践活动的吸引力。
2. 延长实践时间适当延长大学生务农社会实践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深入农村、了解农业。
3. 加强成果转化高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将务农实践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
培养学农爱农意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开设《农事实
践基础》课的做法与体会
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农事实践基础》旨在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我们学院将该课程纳入农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并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特别设计了一系列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亲身体验种植、养殖、施肥、除草等农作技能。
首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农业操作技能和农事实践能力展开。
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进行各种农事活动,如施肥、翻地、栽苗、收割等,使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和感受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同时,教师在每个环节都会有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
其次,课程设计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践情况,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模式。
课程在学期初安排了一次实地考察,将室内学习与户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农学知识的实际操作性和科学性。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一次集体农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农业操作演练,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第1篇摘要:农事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等多个领域。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本文以农事学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我国农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农事学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事学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农事学实践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农事学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农事学实践教学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农业产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备实践经验的农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农事学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农事学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1)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农事学课程体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验、实习实训、田野调查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农业知识。
(3)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农场、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企业、农场等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2)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农事课程培训。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农事课程培训,通过学习,我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农事课程的心得体会。
二、课程内容1. 农业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我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等。
同时,还学习了农业气象、土壤、植物生理等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农业生产技术农事课程培训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作物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
我学习了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农业政策法规了解国家农业政策法规,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
在农事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
4. 农村电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电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在农事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农村电商的基本知识、运营技巧和营销策略,为农民拓宽销售渠道提供了帮助。
三、心得体会1. 提高自身素质参加农事课程培训,让我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提高了自己的农业科技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拓宽视野农事课程培训使我了解了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拓宽了视野。
通过与其他学员交流,我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农事课程培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共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创新意识农事课程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
5. 关注农民需求通过农事课程培训,我更加关注农民的需求。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农民实际,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农事学实践课程论文
油料作物种植年终生产实践总结
年度学期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农事学2级
课程类别必修课、实践课
姓名
班级
学号
任课教师
日期 2010-11-28
油料作物种植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农事学是系统研究农事实践活动与农业生产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课程,是农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先导课程。
以下为这一年农事学活动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一、播前准备
(一)整地: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是作物栽培的最基础的环节。
整地的目的是利用犁耙盖磙等农具,通过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结构和表面状态,达到“平、净、松、碎”,使水、肥、气、热状况互相协调,提高土壤有效肥力,为作物播种和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土壤耕作的作用有四:1、松碎土壤;2、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土肥相容;3、平整地面;
4、压紧土壤
旋耕:本次种植前的基本耕作措施是用旋耕机旋耕。
旋耕机上安装犁刀,旋耕过程中起切割,打碎渗和土壤的作用。
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土块下多上少。
旋耕机在实际运用中常只耕10-12cm,应作为翻耕的补充作业。
表土耕作:又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的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平整地,消灭杂草,为播种出苗和植株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表土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
包括耙地、耢地、镇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
我们组主要的表土耕作是用钉齿耙耙地和用开沟器开沟作畦。
(二)作物播前试验设计及区域规划:我们组在标本区主要种植十一种作物,其中亚麻、柽麻、甜菜、油菜、芝麻、花生、紫苏是农事学课程要求中的,其余都是自愿种的有甜瓜、豆薯、南瓜和葵花。
区域规划图如下:
二、作物播种
(一)作物播种期、种植密度的确定:确定播种期应考虑气候条件,品种特性,栽培制度,种植方式,病虫害等;种植密度应考虑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作物种类和品种类型等;播种量一般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播种量=计划密度*修正系数*粒重/(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二)作物播种
1.选种:作为播种材料的种子,必须在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方面符合种子质量的要求。
一般种子纯度应在96%以上,净度不低于95%,发芽率不低于90%。
一次,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清选,清除空、瘪、病虫、杂草种子等杂物,以保证用纯净饱满、生活力强的种子播种。
常见种子清选方法有四种,即筛选、风选、液体比重选、粒选。
我们组花生选种用的是粒选。
2.播种:我们组大部分作物的播种方法是开沟条播或点播。
只有甜瓜和南瓜用先播种后盖膜的方法播种,这样可有效防止膜面土壤板结及增温保墒。
南瓜播种前用温水浸过种。
三、作物田间管理
1.破板结,助苗出土:播种作物后不久下了一场雨,这场雨虽有利于种子发芽,但也造成了土壤板结。
因此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破板结,解
除板结土壤对种子出土的影响。
另外,我们组种的甜瓜和南瓜此时已出苗,我们所做的就是及时通风炼苗、破膜放苗。
2.查苗补苗:出苗后应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断垄,应及时补苗。
缺苗三株以上的可浇水补栽,缺苗两株以下的,可在左右多留苗。
若缺苗严重,应及时催芽补种,出苗后加强管理,使其赶上正常苗。
我们组多数作物出苗情况都好,柽麻虽稍微缺苗,与老师协商后决定不用补苗。
甜瓜有三株没出苗,补种了西瓜。
3.间苗定苗:间苗是为了避免苗荒苗、苗挤苗。
间苗应掌握间密留稀、间小留大、间弱留强、间病留健的原则。
间苗宜在晴天进行,因病苗、虫咬苗以及生长发育不良的苗,经中午晒后易发生萎蔫,便于识别淘汰。
我们组所有的作物都需间苗,尤以紫苏最需。
4.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为了调节墒情,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减少养分、水分的消耗以及病虫害的中间寄主,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促进根系的生长。
5.施肥:我们于5月份和6月份给自留地中的豆薯、甜瓜、西瓜中施过两次肥。
6.病虫害防治:我们组除甜菜有轻微的虫害外,大多数作物没有受到病虫害的危害。
四、作物的收获、留种
1.收获时期:适期收获对作物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都有良好作用。
若收获不及时,往往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如干旱、阴雨、风雹等引起发芽、霉变、落粒、工艺品质降低等损失,并影响后作的播种或栽插;过早收获,由于未达到成熟期,产量和品质都达不到最高水平,也不能丰收。
各种作物的成熟,大致可分为生理成熟和工艺成熟。
作物的收获期,因作物种类、品种特性、休眠期、落粒性、成熟度和天气状况而定。
油菜以全田70%-80%植株成熟、角果呈黄绿色,分枝上部尚有部分角果为绿色时为收获适期。
花生一般以荚果已饱满,中下部叶脱落,上部叶片转黄,茎秆变黄色时为收获适期。
甜菜一般以地上部茎叶停止生长,并逐渐变黄,地下部位贮藏器官基本停止膨大,或气温降至5℃以下,干物重达最大时为收获适期。
收获的方法有刈割法、摘取法和掘取法。
我组的南瓜和甜瓜通过摘取收获,其余除甜菜掘取以外都是用刈割法收割。
种子脱粒后,必须立即晒干或烘干扬净。
一般谷类粮食风干状态的含水量为12-14%。
油料作物种籽含水量为8-9%。
花生的适期收获与带壳贮藏:花生收获适期应根据如下情况综合权衡:1.根据植株长相。
植株中下部叶片脱落,上部1/3叶片叶色变黄,叶片运动消失,产量基本不再增长,这是花生收获期的极限。
但在肥水条件好、病害轻的地块,花生叶片能长期保持绿色,植株衰老不明显,则应主要根据荚果发育情况确定收获期。
2.根据花生植株上的荚果总体发育情况。
荚果饱果率超过80%时收获的适宜时期。
3.根据气温变化或花生后作的播种要求。
气温下降到15℃以下,花生物质生产已基本停止,亦应及时收获。
新收获的花生含水量45%-65%,呼吸强度大,易发热,极易受霉菌和细菌侵染霉烂变质,种子劣变,活力下降。
所以必须使荚果尽快晒干,防止发热霉变荚果贮藏比花生米贮藏的通风好,且能保持花生米的色泽和生活力,因此以带壳贮藏更加安全,特别是留种的花生一定要带壳贮藏,播前再脱壳。
花生留种时要选择无病虫害,植株生长生长强壮,高度适中,果多,颗粒饱满,三粒果仁多,大小均匀的单株。
其他作物也应选择长势良好,种子饱满的植株留种。
五、心得体会:通过一年的农事活动,我认识了很多作物,熟悉了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并且历练了意志。
农业生产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小时候长辈们教导我们,如果不好好念书的话,就只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的种地;然而由于十几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读书上,对种地那份苦的体会远没有长辈们深,也远没有体会到长辈那席话背后的辛酸。
不过具有戏剧性的是,十几年奋发苦读的初衷是实现家长们走出农村,远离农业生产的夙愿,可绕了一个圈我又来到了地里,来到了祖先渴望走出却没有走出的并且希望我走出的大田,和祖先痛恨的却赖以生存的并且滋养我成长的作物打起了交道:这大概就是宿命吧。
不过就我而言,我也没有太多
的遗憾,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渐渐地喜欢上这个专业了,也并不认为学农学没有前途,只是命运实在是开了一个太大的玩笑。
这一年的生产活动中也有一些遗憾:作物苗期的一次浇水冲走了大部分的芝麻,导致芝麻最后只剩下几株成活;油菜长得很好,花开的也很漂亮,就是一颗种子也没有收下;暑假两个月中,地里的草疯长,给我组作物产量造成不小的损失;今年下半年由于组长有事迟来了一个多月,没能与我们一起分享劳动的果实等等。
其中我感到最可惜的是农作站的劳动工具太落后,这一年中翻地基本靠锹,拔草基本靠手,棉花室内考种时用手一颗一颗的剥。
如果一年的农事生产中有机会使用一些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或者能见到一些农业上常用的工具,这门课程将会更有意义。
六、我组一年农事活动的主要事件
七、太谷县大田种植主要的农事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