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艺术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442.50 KB
- 文档页数:33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作者:王晨晨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4期摘要:阿尔都塞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理论解释者,他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研究笔记)一书中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新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运用文本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功能和作用,以期对当代中国加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由法国思想家特拉西提出。
1814年,特拉西出版了《意识形态的要素》,特拉西用这个概念建立了一个“观念科学”,它主要来研究人的心灵和认知等方面的内容。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并使其内涵发生了变化,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观点的总和,反映了某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人民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形态是通过统治阶级从上而下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出,它具有一些虚假性。
后来,列宁重新定义意识形态的概念,他认为,在阶级斗争中,意识形态主要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如果对意识形态批判,它必然会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侵犯。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以《保卫马克思》为标志,第二阶段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研究笔记)为标志。
在第一阶段,阿尔都塞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意识形态。
首先,他关注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阿尔都塞指出,科学反映的是对于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理性认识,它不代表并反映任何一个阶级的利益。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一种则是“虚假意识”,它不是谬误,不能反映社会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总是体现某阶级的利益。
第二,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
阿尔都塞指出,实践并不是什么,它是通过对某种物质进行加工使其成为某种产品。
阿尔都塞认为,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政治实践和意识形态实践。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核心内容作者:孙竞阳戴艳军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7期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机器理论问题的研究上,阿尔都塞独创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系统地探讨过国家理论问题,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国家学说理论,但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却详尽地论述了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机器发挥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国家政权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32-02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及其特征(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根据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描述性的理解,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可以认为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国家政权而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非暴力性机构或领域。
他将以下机构定义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宗教的AIE(Appareils Idéologiques d’Etat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教育的AIE(由不同公立和私立学校构成的制度);家庭的AIE;法律的AIE;政治的AIE(政治制度,包括不同党派);工会的AIE;传播的AIE(出版、广播、电视等等);文化的AIE(文学、艺术、体育等等)。
”[1]335意识形态是指在某个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心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和表述体系[1]348。
国家机器是指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
阿尔都塞将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结合成一个新的范畴,重在强调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相对独立地位和重要性。
除此之外,还要分析镇压性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区别。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这些机构都是阿尔都塞所说的镇压性国家机器,它们具有镇压性职能,通过暴力发挥功能。
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却运用意识形态发挥功能作用,“这些机构完全能够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很好地‘发挥作用’,对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做充分合理的分析都能证明这一点。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述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述评【作者】陈炳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的问题上,阿尔都塞最有影响的是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
阿尔都塞并没有系统地探讨国家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的国家学说。
他在早期著作中几乎没有谈到国家的问题,只是到后期才涉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1970年,他在法共机关刊物《思想》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论文,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此也奠定了阿尔都塞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上的一席之地。
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提出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各自所处的时代相比较,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重大的突出的变化,就是国家的意识形态职能大大地增强了,意识形态对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国家、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起了极大的作用。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旧保持着强大的镇压性国家机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是事实上它们更多地借助各种意识形态的方式,同化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消除人们的积极反抗的意识,从而保证了自己的安稳统治。
意识形态发挥了暴力镇压也无法起到的作用。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变化,不能不引起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对国家问题的重新思考。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强调国家是暴力机器,强调国家的镇压职能,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则强调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职能,重视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中的作用,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共同点。
最早把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考察的视角转到意识形态方面来的,是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葛兰西。
葛兰西通过文化的领导权的理论,说明了统治阶级是如何通过文化的领导权,同化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控制了市民社会,从而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暴力强制和文化控制相结合的重要特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就是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是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ideology)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阐释。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在其意识形态理论中对这一概念作出了在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解释。
以下通过对卢克·费雷特的《文化的政治:论意识形态的文章》一文的梳理,理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大重要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唤问”功能这一核心观点。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年10月16日-1990年10月23日)一、阿尔都塞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意识形态概念,他给“意识形态”下的第一个定义是:“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自己的逻辑与严密性的)表述体系(依赖于该体系的现象、神话、观念或概念等),它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存在并且在特定社会中具有某种作用……作为一种表述体系,意识形态区别于科学,其中实践-社会职能比理论职能(认识的职能)更重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中,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三个基本层面组成的结构的总和,而阿尔都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概念中增加了“科学”(首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这一第四层面。
因此,阿尔都塞在上述定义中将意识形态描述成一种偏向于“实践-社会职能”而非“理论职能”的表述体系,是为了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话语形式在起作用,即:为我们提供关于社会的真实认识的“科学”;以及,不为我们提供此种认识的“意识形态”。
故而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社会职能,但这种职能并不产生对社会历史真实状况的认识。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论意识形态时大量运用的“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是一种前科学的语言。
他认为,不同于“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表层涵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探讨的“意识形态”与“意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它是一个极端无意识的现象。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摘要】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理论探讨了政治权力的运作机制,其中意识形态扮演关键角色。
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国家机器成为意识形态的执行者,而国家机器在当代社会也经历了演变,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增加。
当代社会中,国家机器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日益显现,同时国家机器理论也带来了一些当代启示,如政治权力的分散管理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揭示政治实践中的权力运作机制,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现实相辅相成。
对未来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平衡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当代启示、政治现实、未来发展、影响、演变、重要性。
1. 引言1.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是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路易·阿尔都塞提出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国家机器不仅是政治权力的组织方式,更是对社会的强制性组织和管理。
意识形态则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传播,国家机器能够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当代社会中,国家机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机构,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政府、媒体、教育机构等各种组织。
这些机构可以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宣传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机器也在不断演变和升级,其控制和监督能力日益增强。
在当代社会中,国家机器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深远和广泛。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和引导民众的思想,塑造符合其统治需要的意识形态。
这种控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还涉及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家机器的存在和影响,审视其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和操纵。
只有深入理解和抵制国家机器的控制,才能实现个体思想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2. 正文2.1 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理论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理论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一种权力机构。
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作者:郜晶晶王利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0年第10期摘要: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各国间的斗争转而采取意识形态斗争的方式。
路易·阿尔都塞在借鉴马克思的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该理论不同于暴力性的国家机器理论,具有“造血”和“驯服”功能,通过家庭、宗教和学习发挥作用。
其主要目的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功能; 启示中图分类号:B565.4;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176-002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最早提出义为“观念体系”的意識形态观点,马克思将其与统治阶级相结合,分析统治阶级的意志,即起支配作用的意识形态。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进一步提出并说明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无意识性。
阿尔都塞基于马克思和曼海姆的思想,将意识形态的概念继续推进,并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
一、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提出(一)时代背景1920年,法国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国际组织,一味追随共产国际的脚步,极力宣传斯大林主义,没有自己的理论创新。
阿尔都塞作为其中的一员,难以接受在法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此外,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法国知识分子满足于自己在社会中的较高地位,纷纷参加政治,却忽视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关键因素,即:要到工人阶级的运动中去。
使得他们与工人阶级日渐疏远,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步和发展。
(二)理论来源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最早提出了义为“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则将它融于阶级分析中,揭露其背后所隐藏的统治阶级意志,即在个人或集团的心理起支配作用的观念体系[1]。
阿尔都塞在马克思的思想上,对意识形态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他不同于马克思的国家只是国家机器,是采取镇压、干预手段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观点。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在其《狱中札记》中把上层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可被称为市民社会,即通常所说的民间社会组织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
在葛兰西看来,政治社会是由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组成,它们维护统治的手段是强制性的;而市民社会则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文化团体、学术机构等构成,它们以意识形态或舆论的方式进行维持。
阿尔都塞有意识地发展了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
他认为,首先,应该看到国家政权与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之间的区别。
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机器的推倒重来,原有的国家机器依然可以为新的统治阶级所用。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应该看到国家机器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不仅必须注意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区别,而且要注意另一类明显支持(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实体,但一定不要把这些实体同(强制性)国家机器混淆起来。
我将这类实体称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简称ISAs。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包含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
非强制性国家机器,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及其文化和艺术,它们都是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只有一个,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却有多个,“将它们的多样性统一起来的正是在主导意识形态(这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下的这种作用,通过其起作用的意识形态,尽管存在多样性与各种矛盾,实际上永远是统一的”。
因此,“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任何阶级都不能长期地掌握国家权力而不同时掌握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或在其中施行霸权”。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说的借鉴。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的提出,“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国家机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以前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社会机构或社会活动,如体育、文艺、家庭、教育等等,在新的理论逼视下,也纷纷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67读《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宋立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75 )【摘 要】《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念,认为个体意识必须融入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一个时代或社会的自我意识。
本文作者认为意识形态不能等同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社会的意识不仅仅包括统治阶级的意识,还包括其它阶层和个体的意识【关键词】意识形态;个体意识;社会意识;社会形态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念,这篇文章的阅读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程,在我费尽心力的理解了其中部分艰涩概念的同时,也对其中的部分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在这里姑且表达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粗浅思考吧。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在维系社会生活、阶级统治和社会形态上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说,意识形态融合在我们出生以来接收的一切信息之中,对我们造成潜移默化并持续不断的影响,将我们塑造成符合意识形态的样子,统治者因此具有统治阶级的思想,被统治者也因此能够理所当然并以为自己是心甘情愿的接受统治。
在这个方面来说,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国家机器,如果说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是通过硬性的方式维护国家稳定,那么意识形态就是通过软性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国家的统治,通过学校、宗教、媒体等等渠道,进行一种类似于“催眠”、“洗脑”的教育与宣传,在维护统治的方面作用甚至比军队更加重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类似于一种催眠的幻觉,让人作为一个个体,而在意识形态中认为自己是主体,从而愉快自觉的履行自己的任务,他将意识形态与“无意识”并列,人们并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而不知不觉间已经被他所同化,正是这一点让我有些不敢苟同,因为如果这样来看,人作为一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无意被削弱了,而且这样的话人岂不是带有一种无法避免的悲剧感吗?这种悲剧感正是我难以接受的,因为在阿尔都塞的理论之中,人在意识形态面前似乎是毫无还手之力——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如果连意识到它都无法做到,当然更无法决定面对他的态度和应对。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释义作者:罗国明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阿尔都塞后期著作《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文本依据,对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进行了梳理与阐释,概括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内涵、外延、特点、功能和运作方式。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国家理论意识形态作者简介:罗国明,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140-0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法国左派思想家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率先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1970年在法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思想》杂志发表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集中阐述了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在阿尔都塞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的“国家”是指主要以暴力的、镇压的方式执行职能的军队、警察、法庭、行政机构等镇压机器。
而他所提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是指教会、学校、家庭等主要以非暴力的、意识形态的方式执行国家职能的专门机构。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正是相对于“镇压性国家机器”而言的。
阿尔都塞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国家在执行职能时的活动方式,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必须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补充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去,把对“国家”的理解从镇压机器扩展到意识形态机器。
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内涵、外延和特点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并没有给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只是说:“我会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称作是一些以独特和专门机构的形式呈现在直接观察者面前的现实。
”①这个“定义”显然还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指谓,不足以概括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内涵。
不过,阿尔都塞倒是“以经验为根据”列举了诸种“以实践状态存在”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构成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外延)。
他指出:“我们暂时还是可以把下述机构看成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我列举的次序没有任何特别意义):——宗教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各种教会体系);——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各种公私立‘学校’的体系);——家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法律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政治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不同政党在内的政治体系);——工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传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出版物、广播和电视等);——文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文学、艺术、体育等)”。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10.16-1990.10.23)另译阿图色,出生于阿尔及利亚。
阿尔都塞从60年代初开始接受结构主义思潮影响,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马克思的著作,对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构成了有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并在法国形成了一个学派。
劳动力的再生产然而,读者不会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我们刚才讨论的是生产资料的再生产,而不是生产力的再生产。
因此我们漏掉了把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区别开来的那个劳动力的再生产。
通过观察在企业中发生的事情,特别是通过考察对分期偿还和投资进行预测的财务核算实践,我们能够获得关于再生产的物质过程存在的粗略观念。
但对于我们现在要进入的这个领域来说,只观察在企业中发生的事情,即便不是完全盲目,至少也是近乎如此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劳动力的再生产从根本上说是在企业之外进行的。
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呢?劳动力的再生产是通过付给劳动力用于自身再生产的物质资料——即通过工资来得到保障的。
工资在每个企业的核算中都举足轻重,但那只是作为“工资资本”,根本不是作为劳动力物质再生产的条件。
然而,这实际上就是工资“起作用”的方式,因为它只代表劳动力消耗所产生的价值的一部分,也就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不可少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恢复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所必不可少的那部分价值(为了支付衣、食、住,简言之,为了让雇佣劳动者在第二天——以及上帝让他多活的每一天——再次出现在工厂门口所需要的费用)。
我们还应该补充说:这部分价值也是抚养和教育子女所必不可少的,无产者也在子女的繁衍中(以n=0,1,2,……的任意数模式)进行着自身劳动力的再生产。
请记住、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这个价值量(工资),不单单取决于对“生物学的”最低保障金的需要、而且还取决于历史的最低限度的需要(马克思特别提到,英国工人需要啤酒,而法国无产者需要葡萄酒),即一种随历史变动的最低限度的需要。
课程名称:政治心理学任课教师:季乃礼论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政治心理学为视角姓名:姜玉洋学号:0811296专业:哲学论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政治心理学为视角【论文摘要】意识形态理论是政治心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形态的整体状况和具体表现代表着政治信息在公众心理中所起到的效果和作用。
本文拟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两位代表人物葛兰西和阿尔都塞观点出发,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其意识形态理论。
【关键字】葛兰西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政治心理学意识形态(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它具体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例如政治的、社会的、知识论的和伦理的意识形态等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
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构成了这个国家的政治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在意识层面的集中表现。
本文首先从意大利共党领袖葛兰西①和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②对意识形态的观点出发(为了方便论述,本文在以下论述中把这两种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合称为“意识形态理论”),论述意识形态理论在政治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葛兰西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意识形态霸权”与“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葛兰西认为,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革应当是包括社会一切方面的总体革命,而其中意识形态的革命又具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它是维护现存秩序的强大的工具。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努力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将群众从一种消极接受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客观性的状态,引导到具有革命意识的状态。
必须使人们认识到,一切关系都是能动的和出在运动中的,而这种能定性的源泉在认知着的、意欲着的、争取着的、创造着的人的个人意识,并以这种方式创造一种“新人”。
为了分析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出现俄国那样的十月革命,葛兰西对西方资①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意大利共产党领袖。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1. 引言1.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简介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Althusser’s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是由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国家机器是国家支配社会的重要工具,其中包括政治、行政、法律、文化和教育等各种机构。
而意识形态则是通过这些机构来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价值观,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阿尔都塞认为,国家机器包括两个重要的部分:再生产国家权力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使他们接受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从而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这样一个充满信息爆炸和思想碎片化的时代,理解和认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作方式,对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维至关重要。
2. 正文2.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核心观点阿尔都塞认为国家是一个意识形态机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控制手段来操纵和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以确保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不受动摇。
阿尔都塞强调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作用是通过意识形态设备和国家机器的结合来实现的。
意识形态设备包括学校、媒体、宗教等,它们通过灌输意识形态来影响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而国家机器则通过政治、法律等手段来强化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执行。
阿尔都塞指出国家机器的运作是通过对权力和暴力的控制来实现的,国家通过威权主义、宣传机器和暴力机器等手段来维护统治秩序,强化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执行。
2.2 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阿尔都塞的理论中被定义为现代国家通过宣传、教育、媒体等手段来操纵和控制人们的意识形态的体系。
浅谈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张莉来源:《卷宗》2018年第13期摘要: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指出,不管是哪个阶级只有掌握了一个国家意识形态机器领导权,它的政权才会长久。
该理念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又一创新,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在目前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意识形态;阿尔都塞;国家机器;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概述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思想主要是为该方面的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建立了现代意识形态语境,过于国家理论指导只停留在描述层次,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行深入化分析。
为了使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更加完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国家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关于他自身对国家机器意识形态理论的独特看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说过:“到现在为止形成的社会历史都是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1],他认为国家就是统治者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对国家进行管理的暴力工具。
在阶级社会发展中,国家与阶级斗争是密不可分的,而国家机器也是具有阶级统治的意识,也会存在剥削阶级处于统治地位的情况,这些说明国家政权的更迭,就是从一些人的管理中转变成另外一些人管理,但是这种统治性质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在阿尔都塞思想中,其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分析还是比较认同的;同时他也有自己的看法,阿尔都塞曾说过“将各种社会结构作为一个大厦看待,建立大厦需要地基(基础),之后在建立两“层”上层的建筑,这句话是一个隐喻。
准确的说,这句话中隐喻的是一个空间,或是一个地形学隐喻。
大厦这个隐喻也能充分的表露处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说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表达是一种隐喻,他的表达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2]。
上述分析到阿尔都塞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只是阐述了关于国家的本质理论情况,但是描述这些内容还是停留在理论表面,就是对国家镇压的作用没有进行分析,这种意识还不能作为“科学”性的国家国家理论。
这样的其它机构,像这样的其它机器)给人传授“本领”,无非是以保障人们或者保障他们掌握这种“实践”的形式进行的。
所有那些从事生产、剥削和镇压的当事人,更不用说那些“意识形态专家”(马克思语),为了要“凭良心”克尽职守——被剥削者(无产者)、剥削者(资本家)、剥削者的助手(管理者)或者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权威(它的“官员”)等等各自的职守——都必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浸染”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当中。
机器把定义为在资产阶级及其同盟者所展开的反对无产阶级的斗争中,“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实施的镇压和干预的力量;这样的机器才是真正的,才真正定义了它的基本“功能”。
统治阶级事实上在中同样握有主动权,因为最终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里(恰恰是在它内部的矛盾中)获得了实现。
一个个人会信仰上帝、、等等。
(对于每个人来说,即对所有那些生活在对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表述——这种表述把意识形态归结为各种观念,并把它们定义为精神的存在——当中的人来说)这种信仰源于这个个人的观念,即源于这个作为有意识的主体的个人:他的意识里包含了他信仰的观念。
以这种方式,即借助于这样建立起来的纯粹意识形态“概念的”配置(一个被赋予了意识、并在这种意识中自由地形成或自由地认识他所信仰的观念的主体),这个主体的(物质的)姿态也就自然地出现了。
无论怎样,关于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尽管带有想象性的歪曲,但也还是承认:人类主体的“观念”存在于他的行为中,或者说应该存在于他的行为中;如若不然,这个意识形态也会给他提供与他的实际行为(无论多么反常的行为)相符的另一些观念。
这个意识形态谈到行为,而我将要谈到的是嵌入当中的行为。
我要指出,在内部,这些实践被纳入到当中并受到这些仪式的支配,哪怕它只是那个机器的一小部分,例如一个小教堂里的小弥撒、一次葬礼、一个体育俱乐部的小型比赛、一个上课日、一次政党集会等等。
观念(就它们具有一种观念的或精神的存在而言)就这样消失了,但确切地说,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它们的存在被纳入了实践的行为,这些实践受到仪式的支配,而这些仪式归根到底又是由意识形态机器来规定的。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新探作者:罗国明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5期摘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相对而言的,是阿尔都塞提出的一个独创性概念,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但阿尔都塞认为学校是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观点有其时代局限性。
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社会”迈向“消费社会”的现实,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大众传媒;消费主义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72-0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在1970年发表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提出的一个独创性概念。
这一概念是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相对而言的。
阿尔都塞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的“国家”专指军队、警察、法庭、行政机构等主要以暴力的、镇压的方式执行职能的镇压机器,而他要把教会、学校、出版机构等市民社会组织也纳入国家机器范畴,因为它们隐蔽地以意识形态方式执行了国家职能。
这些“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构建和传播特定意识形态来维护国家制度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再生产的有序进行,理应被视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列举了八种常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宗教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各种教会体系),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各种公私立…学校‟的体系),家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法律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政治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不同政党在内的政治体系),工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传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出版物、广播和电视等),文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文学、艺术、体育等)”[1]164。
他特别指出,教会和学校分别是封建社会和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在封建时代,教会不仅具有宗教职能,而且还集中了教育职能和大部分信息与文化职能,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性作用。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探析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意识形态无所不在,意识形态就是主体性,我们通过观照自己的意识形态镜像获得身份,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意识形态的困惑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降几经复兴,是各式先锋理论最为流行的灵感来源之一。
阿尔都塞通常不被归入后来假道美国1论"家之列,但是他毋宁说是"法国理论"的隐身导师。
他视意识形态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无意识先天客观结构、反对人道主义、标榜科学,这与大多数西方者的人道主义基本立场也背道而驰。
所以厘清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利弊得失,对于今日正本清源反思"理论",应是多有裨益的。
早在1965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就有相关意识形态的大量叙述。
这些叙述大抵沿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格局,几无例外都是负面的。
《保卫马克思》有一篇提纲挈领的序言,是对收入此书的1961至1965年间发表的八篇文章的一个概括。
其中阿尔都塞就将意识形态与科学对举,认为马克思的着作本身就是科学,但是过去却被当做一般的意识形态。
这里涉及所谓的马克思的"认识论断裂".据阿尔都塞观之,以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马克思经历了一个"认识论断裂",在这之前是意识形态旧阶段,在这之后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阶段。
进而建议将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巴黎手稿,叫做青年马克思时期着作;在完成科学转向之后,马克思的着作又可以进一步两分,其一是从1845年到1857前后开始撰写《资本论》初稿,可以称为成长时期;其二是1857年之后包括《资本论》在内的所有着作,一概叫做成熟时期的着作。
而横亘在前期意识形态阶段和后期科学阶段当中的1845年,则产生了被阿尔都塞称之为"断裂时着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