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24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2课时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观潮》的主题和基本情节。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基本情节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内容
1. 课文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短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潮汐的好奇和兴趣。
2. 教学过程
1.课文朗读:教师先朗读全文,然后逐段让学生跟读。
2.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和情节,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物行
为的影响。
3.课文理解:指导学生理解难点词语、句子,解释生词。
4.课文操练:让学生通过朗读、朗诵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感沟通
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海边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反馈
通过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写下课文
阅读心得,进行课后小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阅读课外相关资料,了解海潮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观潮》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对文字和语言的感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次《观潮》第2课时教案内容,祝教学顺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敬语的力量》一课的课文内容,并能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3.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朗诵能力;4.培养学生对敬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敬语的力量》一课的课文内容;2.培养学生的朗诵和朗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2.PPT、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著名诗歌的诗句,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问:你们了解诗歌吗?诗歌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2. 新课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敬语的力量》一课的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分段进行课文导读,并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3. 课文理解(15分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合作,就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感情表达和情感交流。
4. 诗歌赏析(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经典诗歌,让学生欣赏并感受诗歌的魅力。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并与课文进行对比。
5. 朗读训练(15分钟)•让学生跟读并模仿课文中的朗读语音和语调。
•分散式朗读训练:随机选择几个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并进行指导和纠正。
6. 朗诵表演(15分钟)•分组进行朗诵表演比赛: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内容进行朗诵表演。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7. 拓展活动(10分钟)•请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小诗歌。
•鼓励学生朗读并分享自己的创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诗歌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敬语的力量》一课的课文内容。
学生们通过朗读和朗诵的训练,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更加懂得了敬语的力量。
六、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课文,复习相关知识点;2.完成《敬语的力量》一课的课后习题;3.准备自己的小诗歌,在下堂课进行朗读和分享。
以上是一份简单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妙。
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妙。
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提醒课题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屡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1、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
2、读词正音:〔1〕〔课件出示: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
①〔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mèi,是由一个“日”加一个“未”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金文=“未,没有”+“日,光亮”〕②在字典里,“昧”有四种意思:①糊涂、不明白;②隐藏;③昏暗;④冒犯、冒昧。
在这个成语里,你觉得选择哪个意思最适宜?你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确“半明半昧”词义:形容有时亮堂,有时昏暗。
〕〔2〕师:我们一起再读词语。
〔学生齐读〕我们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繁星的。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星星的词语呢?〔出示成语,齐读积累:月明星稀、群星璀璨、星光灿烂、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满天星斗、繁星满天。
〕三、品读课文、想象繁星〔一〕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对繁星的“爱”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到这些句子,你好似看到了什么画面?2、〔标红“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你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吗?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教材主要讲解了关于身边昆虫和植物的知识,通过学习和阅读相关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特点•融入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融合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单元的关于昆虫和植物的基础知识。
–了解昆虫和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通过阅读故事,理解其中的意义,并进行表达。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昆虫和植物的特征并进行描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理解昆虫和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完整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表达方式。
难点1.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不熟悉,需要引导理解。
2.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些昆虫和植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神奇之处。
引发学生对昆虫和植物的兴趣。
2. 学习1.阅读故事《昆虫的语言》,学生跟读,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故事中昆虫的情感表达,展示合作成果。
3. 操作1.带领学生一起实地探索,观察和描述身边的昆虫和植物。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培养表达能力。
4. 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记忆。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昆虫或植物的文章。
2.收集昆虫或植物的图片,写出感想或文字描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实地观察和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学目标』1.积极参与话题交流,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
2.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教学重难点』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课前调查,发现问题1.填写环境问题调查表。
(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课件出示:(2)方法指导。
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预设:现场观察、读报、上网、采访群众、看电视、听广播……2.搜集整理资料。
方法点拨:大家在搜集问题的时候,可以拍照片、搜集图片、录音、做小卡片……『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获得了交流的材料,让学生切身感受人类的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唤起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增强了参与话题的兴趣。
板块二环境对比,引出话题1.欣赏自然美景图。
课件出示本单元课文插图或美景图,播放背景音乐。
引导: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我们心旷神怡,心潮澎湃。
2.观察课文情境图。
(1)过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可是,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的四幅插图。
(2)引导交流:四幅图片反映了哪些环境问题?你想说点什么?(指名交流)3.教师小结:乱扔垃圾,乱排污水,乱排废气,乱砍滥伐……只要大家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在危害着我们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一起聊聊“我们与环境”这个话题。
(板书话题:我们与环境)『设计意图』先创设情境出示自然美景图,唤醒学生的美好体验,再用四幅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现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
两者形成强烈对比,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打开思路,激发交流的欲望,水到渠成地引入话题。
板块三结合调查,交流问题1.小组交流。
引导:课前,同学们对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 观潮
2 走月亮
3 现代诗二首
4 繁星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c.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分析示例,打开思路。
1.同学们先看看书上的例子吧!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生共同总结。
总结并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
抒发内心情感)
四、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
家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特点,突出特点重点介绍给大家呢?
2.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3.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
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由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
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
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
情感:真实的感受。
语文园地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6 蝙蝠和雷达
7呼风唤雨的世纪
8 蝴蝶的家。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单元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 学习目标:•能够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词。
•能够听懂故事大意,并简单复述。
•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
•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2. 教学重点:•本单元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课文的理解和复述。
3.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二、教学准备•课本《语文》四年级上册。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件准备。
•单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视频引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内容,预猜故事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新词•教师板书生字词,带读生字,并让学生跟读。
•制作单词卡片,进行词语认读练习。
3. 听说训练•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录音。
•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4. 课文分析•分段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文章寓意。
5. 课文表演•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6. 课文复述•让学生个别复述课文内容。
•纠正学生表达中的错误,提高表达准确性。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强化重点。
•确认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四、课后作业•完成课本后的练习册相关题目。
•背诵本单元课文。
•抄写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本堂课以多媒体设备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课文表演环节应更多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下节课可适当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2走月亮(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5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2.摘抄描写月光下美丽的景象的句子, 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作者在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和她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
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5个字。
(重点)2.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摘抄描写月光下景象的句子。
(重点)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来感受一下她独特的体验吧。
(教师板书:走月亮)二、作者介绍吴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
主要作品有:《歌溪》《风雨花集》《一碗水》《走月亮》《天使的花房》等。
资料介绍走月亮:也指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
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牵着、填上、庄稼、葡萄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卵:“卵”和“卯”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ì”;填:读二声,不要读成一声;葡萄:在词语中“萄”读轻声。
1 卢沟桥的狮子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
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
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
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
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二、观察第一幅图画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 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后明确:(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5、认识歇后语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
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四、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第二大段(一)出示自学提示: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有的:蹲坐长吼有的:低头听有的:偎依熟睡有的:藏游戏有的:按淘气(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
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发散练习:你能通过想象,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卢沟桥上还有什么形态的石狮子吗?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三、学习第三大段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
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师:《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附板书:2 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简介三味书屋及鲁迅,导入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
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1936年逝世。
他是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
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
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
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
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
(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绍()馆()段()厉()弛()招()管()断()历()驰()(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
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
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
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
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
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
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
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
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一自然段:概述三味书屋。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
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书塾”是什么意思?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
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
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A.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
C.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
(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四、品味词句,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
(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2)学生自学讨论。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
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
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事事”“毫不松懈”。
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
”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
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
(“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