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练习】4.15《赤壁赋》知能优化训练(粤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7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赤壁赋一、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C .举酒属客D .举匏尊以相属C [C 项,属,通“嘱”。
A 、B 、D 三项无通假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90852059】A.⎩⎨⎧歌.窈窕之章倚歌.而和之 B.⎩⎨⎧而.不知其所止客喜而.笑 C.⎩⎨⎧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 D.⎩⎨⎧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C 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动词,吟诵/名词,歌曲,曲调;B 项,转折连词,然而/连词,表修饰关系;D 项,介词,从/介词,被。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徘徊..于斗牛之间 B .挟飞仙以遨游..C .凌万顷之茫然..D .望美人..兮天一方 B [A 项,“徘徊”,古义为“明月停留”,今义为“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
C 项,“茫然”,古义为“辽阔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D 项,“美人”,古义为“代指有才德的人。
古诗文中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今义为“美貌的女子”。
]4.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90852060】A.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句)B.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A[A项应为定语后置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15 赤壁赋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满腹经纶却被一贬再贬;备受忧患,他却能从容淡定并自得其乐。
无论是荒凉的黄州还是蛮俗草莽的儋州,都成了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字眼和富有诗意的天堂。
他就是苏轼。
苏轼不幸,被贬到了赤壁;赤壁有幸,因为有了苏轼,那一缕清风明月和浩渺江水,传唱了上千年!也曾经历过失落的痛楚,但我们从不把悔恨的旧梦重拾。
既然秋天的落叶早已消融在我们生活的大地,化做又何必再去寻寻觅觅那份感伤的情怀?面对岁月之轮永不停歇的步履,倾斜心灵的天平,寻觅过去只能拾回尘封的梦幻。
作别西天缥缈的云彩,我们步入情深意浓的黄昏。
纵使失去皎洁的圆月,我们尚且拥有满天闪烁的繁星。
当【课内挖掘】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苏轼的生命中有太多的阴差阳错,一个失意的文人,被阴差阳错地发配到黄州,这段政治的失意,却成就了一个文坛巨匠。
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诗意地对待生活。
面对挫折不幸与大幸从容的心境旷达乐观真正的潇洒诗意地生活精彩运用拓展生命的宽度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但可贵的是,苏轼借《赤壁赋》实现了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是他精神历程的一次升华。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荒地,取名“东坡”,亲自下田劳作;他将农舍的厅堂涂白如雪,名曰“雪堂”,作为书斋;他游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坡、雪堂、赤壁成为苏轼在黄州的三个精神象征:“东坡”代表苏轼自耕自足的务实精神,“雪堂”代表苏轼勤奋著述的思想精神,而“赤壁”则代表他超逸洒脱的文学风采。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一个人生命的长久或短暂,并不是单凭生存的年月来计算的,而是凭我们对生活认真的程度和我们究竟体味了多少生活的意义而定的。
”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却能够努力去拓展它的宽度。
课时训练15赤壁赋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绰.约/泥淖.壬戌./戍.守船舷./琴弦.B.窈.窕/酒肴.追溯./塑.像袅.娜/枭.雄C.唱和./和.面绸缪./谬.论遨.游/翱.翔D.宝藏/矿藏.慰藉./狼藉.灯盏./蛊.惑项读音分别为chuò/nào,xū/shù,xián;B项读音分别为yǎo/yáo,sù,niǎo/xiāo;C项读音分别为hè/huó,móu/miù,áo;D项读音分别为zàng/cáng,jiè/jí,zhǎn/gǔ。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去B.倚.歌而和之倚:依,按C.而卒.莫消长也卒:最后,最终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吃项,食,享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凭虚御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D.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项,……的样子/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在/介词,从;D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侣.鱼虾而友麋鹿B.寄.蜉蝣于天地C.羡.长江之无穷D.托遗响于悲风项,侣,名词的意动用法,B、C、D三项均为动词的一般用法。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渺沧海之一粟项属于被动句,A、C、D三项均为介宾结构后置句。
6.默写课文名句。
(1)月出于东山之上,。
(2),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3)其声呜呜然,,,,。
4.15 赤壁赋双基限时练一、基础测试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属.客/属.文驾御./推卸.窈.窕/执拗.桂棹./宽绰.B.绸缪./相缪.寒噤./禁.受潜.蛟/派遣.哭泣./啼.哭C.舳.舻/云岫.酾.酒/骊.山肴.核/淆.乱幽壑./和.声D.横槊./溯.流狼藉./枕藉.渔樵./憔.悴江渚./烹煮.解析A.“属”都读zhǔ;C.“壑”与“和”都读hè;D.“樵”与“憔”都读qiáo,“渚”与“煮”都读zhǔ。
答案 B2.下列加点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遗.响遗.误战机衣襟.正襟.危坐B.卓.越真知灼.见摽掠.攻城掠.地C.车篷.朝气蓬.勃暗.淡神情黯.淡D.才.干量材.录用般.配全般.人马解析A.“遗误”应为“贻”;B.“掠地”应为“略”;D.“量材”应为“才”。
答案 C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农历十七日)酾酒..(举杯)临江B.倚.(靠着船)歌而和.(同声相应)之杯盘狼藉..(凌乱)C.舞.(使……跳舞)幽壑之潜蛟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喻人生短暂)D.正襟危坐..(坐立不安)望美人..(所思慕的人,喻美好理想)兮天一方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都具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顺流而东.也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D.渺.沧海之一粟挟.飞仙以遨游答案 D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纵一苇之所如.沛公起如.厕C.挟飞仙以.遨游又重之以.修能D.不知东方之.既白驾一叶之.扁舟解析A.前“于”表被动,后“于”是“从”;B.两个“如”都作“去、往”解;C.前“以”连词,后“以”介词;D.前“之”主谓之间,后“之”助词。
答案 B6.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泣孤舟之.嫠妇。
15 赤壁赋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绰.约/泥淖.壬戌./戍.守船舷./琴弦.B.窈.窕/酒肴.追溯./塑.像袅.娜/枭.雄C.唱和./和.面绸缪./谬.论遨.游/翱.翔D.宝藏./矿藏.慰藉./狼藉.灯盏./蛊.惑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去B.倚.歌而和之倚:依,按C.而卒.莫消长也卒:最后,最终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吃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D.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A.侣.鱼虾而友麋鹿B.寄.蜉蝣于天地C.羡.长江之无穷D.托.遗响于悲风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默写课文名句。
(1)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
(2)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rén)窈窕.(tiǎo)举酒属.客(zhǔ) 凭.虚御风(pínɡ)B.桂棹.(zhào) 嫠.妇(lǐ)旌.旗蔽空(jīnɡ) 横槊.赋诗(shuò)C.愀.然(qiū) 江渚.(zhǔ)山川相缪.(liáo) 倚歌而和.(hè)D.蜉蝣.(yóu) 匏.尊(báo)相与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解析:选A。
B项,“嫠”读“lí”;C项,“愀”读“qiǎo”;D项,“匏”读“páo”。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抱明月而长.终长:永远B.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D.纵一苇之所如.如:好像解析:选D。
“如”为动词,意思是“往,去”。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乐甚..②于是饮酒B.①徘徊于斗牛..横江,水光接天..之间②白露C.①哀吾生之须臾..相缪,郁乎苍苍..②山川D.①凌万顷之茫然..,与山间之明月..②唯江上之清风解析:选C。
C项,“须臾”“山川”意思同现代汉语用法。
A项,“独立”,古义:独自存在。
今义:不依靠别人或摆脱了外力的控制。
“饮酒”古今意思相同,喝酒。
B项,“斗牛”,古义:星宿名。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D项,“茫然”,古义:辽阔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或失意的样子。
“清风”古今意思相同,凉爽的风。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于”,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徘徊于.斗牛之间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解析:选D。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赤壁赋》同步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有错误的一项是()(4分)A.桂棹.(zhào)和.诗(hè)徘徊.(huí)船舷.(xuán)B.嫠.妇(lí) 扁.舟(biǎn)水波.(bō) 山川相缪.(móu)C.壬戌..(.yǎo tiáo)..(rén xū)窈窕愀.然(qiū)冯.虚御风(pínɡ)D.舳舻..(fūyóu)..(zhóu lú) 蜉蝣酾.酒(lí) 无尽藏.(cánɡ)解析D项舳zhú,蜉fú,酾shī,藏zànɡ;A项徊huái,舷xián;B项扁piān,缪liáo;C项窕tiǎo,愀qiǎo。
答案 D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A.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举匏樽以相属.C.①扣舷而歌.之②倚歌.而和之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解析“属”通“嘱”,劝人饮酒。
A项两个“望”分别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望见”。
C项两个“歌”分别是“歌唱”“歌曲”。
D项两个“虚”分别是“太空”“月缺”。
答案 B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寄蜉蝣于.天地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②中的“于”均为介词“在”。
③中的“夫”有指代作用,“那”。
④中的“夫”是语气助词。
答案A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4分)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③和②相同解析①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攻下。
16项脊轩志悠然亭记归有光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
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
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
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
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陕阻,兹山何啻泰山之县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解析:A项,栖qīyùɡū答案:C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雨泽下注..(流入) 迨.(等到)诸父异爨客逾.(越过)庖而宴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妪.(婢女)每谓予曰以手阖.(关闭)门C.往往..(到处)而是殆.(大概)有神护者其制.(修建)稍异于前D.室西连于中闺..(很像)女郎也余既为此志.(志向)..(内室) 大类解析:B项,妪:老奶妈;C项,制:形制;D项,志:指(文章)上面的部分。
答案:A3.对下列各句断句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过午/已昏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③鸡/栖于厅④吾家/读书久不效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⑥述诸/小妹语曰⑦然/自后/余多在外A.①③⑤⑦ B.②④⑤⑥C.①④⑥⑦ D.①②③④答案:A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解析:A项,介词,凭,根据/动词,用,用来;B项,副词,后来/副词,已经;C项,介词,在/介词,至,到(或:介词,与,和);D项,均为副词,总共。
15 赤壁赋练习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绰.约/泥淖.壬戌./戍.守船舷./琴弦.B.窈.窕/酒肴.追溯./塑.像袅.娜/枭.雄C.唱和./和.面绸缪./谬.论遨.游/翱.翔D.宝藏./矿藏.慰藉./狼藉.灯盏./蛊.惑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去B.倚.歌而和之倚:依,按C.而卒.莫消长也卒:最后,最终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吃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D.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A.侣.鱼虾而友麋鹿B.寄.蜉蝣于天地C.羡.长江之无穷D.托.遗响于悲风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默写课文名句。
(1)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
(2)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粤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5课赤壁赋课时训练一、夯基训练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绰约泥淖壬戌戍守船舷琴弦B . 窈窕酒肴追溯塑像袅娜枭雄C . 唱和和面绸缪谬论遨游翱翔D . 宝藏矿藏慰藉狼藉灯盏蛊惑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去B . 倚歌而和之倚:依,按C . 而卒莫消长也卒:最后,最终D .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吃3. 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 . 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C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D . 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4.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与其他三个词不同的一项是()。
A . 侣鱼虾而友麋鹿B . 寄蜉蝣于天地C . 羡长江之无穷D . 托遗响于悲风5.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 默写课文名句。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
②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③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9. 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术成果。
那些不朽的书籍。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泛:漂浮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倚:依,按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萦绕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曾经解析:选D。
D项“曾”的意思是“竟”、“简直”。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①泣孤舟之.嫠妇②耳得之.而为声C.①顺流而.东也②抱明月而.长终D.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②相与枕藉乎.舟中解析:选C。
A项,于:①介词,在;②介词,表被动。
B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这些景象。
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D项,乎: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介词,相当于“于”。
3.下列语句全都是“苏子对悲伤的客人进行劝慰”的一项是()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⑤耳边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解析:选B。
①是劝客人饮酒,写主客之乐。
③是客人的悲慨。
⑥是苏子劝慰客人后的结果。
排除这三句即可。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
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解析:选D。
这篇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文中的“客人”和作者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故而D项“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错误。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要注意语句的通畅。
“和”,应和;“斯”,指代江水;“卒”,最终。
答案:(1)有一个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节拍吹箫相应和。
(2)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二、语言运用6.从下面的语段中提取出三个主题词。
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有255条,出自《庄子》的有161条,出自《史记》的有265条,出自《汉书》的有158条,出自唐诗的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有140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段文字介绍的重点是成语的来源,从来源看,主要出自中国古典文化经典。
据此提取中心词即可。
答案:成语经典来源7.相传宋徽宗把绘画列入科举考试,出题考考生。
有一次,翰林图画院用“竹锁桥边卖酒家”这诗句作为考题。
一位考生在画纸上作画:一弯清清的流水,有一座小桥横架于水上,桥畔岸边有竹林,从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
这位考生并未画出酒家,结果得了第一名。
而其他考生在画纸上画有酒家,却未得第一名。
简析这位考生绘画的主要艺术手法和他得第一名的主要原因。
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抓住画面的特点和题目的含义,紧扣画面是怎样体现“锁”的即可。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相生。
主要原因是,由实见虚,切合题意。
桥边的竹林隐藏着酒店,竹子把它锁在了里面,凭酒帘可知。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rén)窈窕.(tiǎo)举酒属.客(zhǔ) 凭.虚御风(pínɡ)B.桂棹.(zhào) 嫠.妇(lǐ)旌.旗蔽空(jīnɡ) 横槊.赋游(shuò)C.愀.然(qiū) 江渚.(zhǔ)山川相缪.(liáo) 倚歌而和.(hè)D.蜉蝣.(yóu) 匏.樽(báo)相与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解析:选A。
B项,“嫠”读lí;C项,“愀”读qiǎo;D项,“匏”读páo。
2.下列语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抱明月而长.终长:永远B.举酒属.客属:劝酒C.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D.纵一苇之所如.如:好像解析:选D。
“如”为动词,意思是“到”。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乐甚..②于是饮酒B.①徘徊于斗牛..横江,水光接天..之间②白露C.①哀吾生之须臾..相缪,郁乎苍苍..②山川D.①凌万顷之茫然..,与山间之明月..②惟江上之清风解析:选C。
C项,“须臾”、“山川”同现代汉语用法。
A项,“独立”的古义:独自存在。
今义:不依靠别人或摆脱了外力的控制。
“饮酒”古今意思相同,喝酒。
B项,“斗牛”古义:星宿名。
今义: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白露”古义:白色的水雾。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D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清风”古今意思相同,凉爽的风。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C.①寄蜉蝣于.天地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托遗响于.悲风解析:选D。
D项,“于”:①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②介词,表对象,给。
其余的都是介词,在。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上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临:靠近,临近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D.哀.吾生之须臾哀:哀叹,感慨解析:选B。
“临”的意思是“面对”。
6.下列语句全都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①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解析:选C。
排除②③两句即可选出答案,②是曹操的诗句,不能表现客人之悲,③是赤壁的景色,引出客人对赤壁之战的联想。
7.对文本节选部分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乐”字。
“乐”借“酒”来助兴,“酒”又增添“乐”趣。
古人往往“痛饮”伴随以“狂歌”,作者在“饮酒乐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这位为苏轼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苏轼的感受吹箫的,因而那箫声就别是一种悲凉幽怨的调子。
C.“何为其然也?”一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于是由客的回答带出这篇赋写“客之悲”文字来,这句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通过“客曰”,从反面揭示一个“悲”字。
D.客人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
但是,“知不可乎骤得”,因而忧伤愁苦,并把这忧伤愁苦通过冷清秋风里的箫声传达出来,“托遗响于悲风”,点出了“悲”字。
解析:选B。
客人是按照他自己的感受吹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