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其它杂项
- 格式:docx
- 大小:23.36 KB
- 文档页数:3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原文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原文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写了鹳雀楼的磅礴,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时,以官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初以门荫得补衡水主簿,被诬去官,优游山水。
至晚年,复补莫州文安(今属河北)尉,为官以清正著名。
为人倜傥,曾游边塞,善写边塞诗,广为流传。
王之涣为著名边塞诗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其与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故事,可见名噪当时。
《全唐诗》仅存诗六首。
【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1]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2] ,更上一层楼 [3] 。
【注释】[1]白日:太阳。
宋玉《神女赋序》:“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依山尽:太阳落山。
[2]千里目:形容放眼而望,远达千里。
[3]更:再。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读】鹳(ɡuàn)雀楼:又名鹳鹊楼,在河中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西南,因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黄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但唐人芮挺章《国秀集》卷下作“处士朱斌”诗,题为《登楼》,“一层楼”作“一重楼”,只异一字,余均同。
而卷下又收王之涣诗三首,不及此诗。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十二引唐人所著《翰林盛事》则云:“朱佐日,(吴)郡人。
两登制科,三为御史。
……天后(武则天)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
’赐彩百匹,转侍御史。
”朱斌与朱佐日当为一人,或斌字佐日。
但佐日武后时已官侍御史,何至天宝时芮挺章反称“处士”耶?是否一人,尚俟详考。
芮挺章为玄宗时人,《翰林盛事》作者张著为德宗时人,都不云此诗为王之涣作。
此诗著作权不属王之涣,似可确定。
但沿袭日久,姑附于此。
诗一、二句写鹳雀楼地势:前有中条山,下为黄河,登楼见白日西沉,黄河东流,是实写地势之高,所见之远;三、四句则转为虚笔,原来前之所见,并非最高处所见,暗中将楼之高更推进一步,更上层楼的景致,则留待读诗人自家想象。
《登鹳雀楼》古诗文赏析《登鹳雀楼》古诗文赏析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
唐代诗人。
注释①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这座楼后来被河水冲没。
②百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⑤欲:想要、希望、欲望。
⑥穷:穷尽。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再次。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方的山峦渐渐地往下落,滚滚的黄河水向着大海滔滔地奔流。
你如果想要把这千里的风光和美景看个够,那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层的城楼。
诗文赏析: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后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慢慢沉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登鹳雀楼》全文与赏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短短二十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先来看这首诗的全文。
“白日依山尽”,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
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白日渐渐依着山峦消失不见。
这一画面,既有动态的消逝之感,又有静态的壮美之姿。
“山”的巍峨与“日”的辉煌相互映衬,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伟大。
“黄河入海流”,则将视线从山峦转向了奔腾不息的黄河。
滔滔黄河水,汹涌澎湃,一路向东,最终汇入大海。
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源远流长。
前两句诗,诗人通过“白日”和“黄河”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山河图。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诗人笔锋一转,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想要看到更远处的风景,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里的“千里目”并非实指,而是一种对广阔视野和高远目标的向往。
而“更上一层楼”,则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登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超越。
它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见识。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登鹳雀楼》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首先,它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生动形象。
用“白日”“山”“黄河”“海”等常见的词汇,描绘出了大气磅礴的景象,让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画面。
其次,对仗工整。
“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不仅在词性、平仄上相对,而且在意境上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再者,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
从落日余晖到黄河奔腾,再到登高远眺,视野逐步开阔,给人一种心胸豁达、壮志凌云的感觉。
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局限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尽头,无法再前进。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作者是王之涣。
先来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白日依山尽”,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缓缓西沉。
这里的“白日”指的是夕阳,“依”就是依靠、依傍,“尽”则是消失、落下的意思。
想象一下那画面,一轮红彤彤的落日慢慢地消失在山的那头,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奔腾而去。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气势磅礴,一路汹涌向前。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看到黄河滚滚东流,那种壮阔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前两句诗,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黄河东去,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河画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欲”是想要的意思,“穷”在这里不是贫穷,而是指尽、达到极点。
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辽阔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不仅仅是在说登高望远的实际行为,更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想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朴素而又富有韵味。
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就把鹳雀楼周围的壮丽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前两句的写景,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两句的抒情和说理,自然而然,毫不突兀。
再从诗歌的意境来说,它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时空观。
白日西沉,黄河东去,这是时间和空间的交织。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这首诗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被广泛传诵,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借鉴了这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哲理的手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鹳雀楼》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绩,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挑战更高的目标。
《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雀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奶奶家。
奶奶家的院子很大,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花卉。
有一天傍晚,我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看着天边的太阳慢慢落下山去,那余晖就像诗中说的“白日依山尽”,把整个天空都染成了橙红色,美得让人陶醉。
我就那么静静地看着,心里想着:这太阳落下去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王之涣这个人呐,特别有才华,他的诗歌风格大气磅礴,富有韵味。
咱们先来看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写的景色那叫一个壮观!太阳依傍着山峦慢慢地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那巨大的太阳,那奔腾的黄河,多有气势!“依”和“尽”两个字用得特别妙,把太阳西沉的那种动态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入”字则写出了黄河一去不返的决心,仿佛它有着自己的目标和使命。
再看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可不仅仅是在说登高望远这么简单。
小时候,我为了看到更远的地方,爬上了奶奶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
当我站在树杈上的时候,眼前的景色真的比在地上看到的广阔多了。
我当时就觉得,这和诗里说的简直一模一样。
这两句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想要看到更美的风景,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得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
比如说学习,如果你只满足于掌握课本上的知识,那你的视野就会很狭窄。
但如果你愿意多读书、多思考,就像“更上一层楼”一样,你会发现原来知识的世界是那么广阔,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你去探索。
工作也是如此。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可能只负责一些简单的任务。
但如果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取更高的职位,承担更多的责任,就能够看到更宏观的局面,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之,《登鹳雀楼》这首诗,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追求更高的目标。
《登鹳雀楼》唐诗《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作者:畅当(唐)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同崔邠登鹳雀楼》作者:李益(唐)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登鹳雀楼》作者:耿湋(唐)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鹳雀楼晴望》作者:马戴(唐)尧女楼西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登河中鹳雀楼》作者:司马扎(唐)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1. ◦ ◦ ◦ 2.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题鹳雀楼》作者:周朴(唐)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登鹳雀楼》作者:吴融(唐)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
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
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
《和赵相公登鹳雀楼》作者:殷尧藩(唐)危楼高架泬寥天,上相闲登立彩旃。
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
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
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
《登鹳雀楼》作者:李涉(唐)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7. ◦ ◦ ◦ ◦ ◦ 8. ◦ ◦ ◦ ◦ ◦ 9. ◦ ◦ ◦ ◦ ◦ 10. ◦ ◦ ◦ ◦ ◦。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常用知识点
1.《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2.本诗采用七绝诗格,每句四个字。
3.首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白天的结束和夕阳西下的景象。
4.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
5.鹳雀楼是安陆县的一座高楼,被视为关中的名胜之一。
6.登高望远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古老而流行的兴趣,很多古人都喜欢登高观赏美景。
7.诗中的“人间万事”指的是人世间的种种事物和人的欲望。
8.诗中的“多少经年”揭示了作者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9.最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人生如同一条江河,一直向前流淌。
10.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一种豁达和开阔。
以上是《登鹳雀楼》的一些常用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原文及译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雀楼》,那可是咱中国古诗里的经典之作啊!说起这首诗,我想起前段时间带着一群小朋友去郊外游玩的事儿。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们来到了一处小山坡。
孩子们像一群撒欢的小兔子,到处跑到处跳。
我带着他们站在坡顶,眺望着远方。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太阳慢慢西斜,就像诗里说的“白日依山尽”,那金色的余晖一点点消失在山的那头,美得让人心醉。
再看看脚下,一条小溪蜿蜒而过,溪水叮叮咚咚地流淌着,孩子们好奇地沿着小溪奔跑,想要看看它最终流向哪里。
我笑着跟他们说:“这就像黄河入海流,虽然咱们这小溪比不上黄河那么气势磅礴,但它们都有着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回到这首诗,“白日依山尽”描绘的是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的景象。
想象一下,那红彤彤的太阳,慢慢地、慢慢地落到山的后面,天空的颜色也从金黄变得橙红,再到暗淡,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黄河入海流”呢,黄河奔腾不息,一路向东,最终汇入大海。
这一句写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可太有哲理啦!就像咱们刚才在山坡上,如果只是站在原地,看到的景色就很有限。
但要是再往高处走一走,视野就会变得更加开阔。
这告诉我们啊,想要看得更远、了解更多,就得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比如说咱们学习也是这样,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和知识,得不断进取,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我记得有个小朋友,之前数学成绩不太好,总是觉得自己不行。
但后来他听了我讲这首诗的道理,每天都多做几道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成绩慢慢就提高了。
这首诗的译文呢,是这样的: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都充满了魅力。
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还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希望小朋友们、大朋友们都能从这首诗中获得启发,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看到更美的风景!就像登上那鹳雀楼,把世间的美好尽收眼底!。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习题《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登鹳雀楼》原文唐代: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译文及注释译文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释①唐代河中府名胜,因经常有鹳雀栖息,故得名,后被河水冲没。
②迥临:高高的在上面。
迥: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此处应描写高远。
③世尘:尘世。
④平野:平坦开阔的原野。
晁错《言兵事书》: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⑤断山:陡峭的高山。
杜甫《远游》:云长出断山。
《登鹳雀楼》习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得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案(1)B、E(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个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登鹳雀楼》其它杂项
导读:北师大版第一册语文
一、课的价值
1、虚心好学,大胆尝试:
①一份教案,你征求了多位教师的意见,修改了六次,足见其向学之心。
只有爱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来;
②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执教(先学会的当小老师教大家读7个生字);打擂台表演读(“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谁不服,敢把她读下台?”);男女赛读;师生体验性对读;
2、教学语言简洁,富有亲和力和激励性:
①语言简洁,活动指示清楚明白:如,“老师今天也带来一幅与山有关的风景图,请你们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仔细看看,图上画有什么?”、“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生字,你会读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
②注重鼓励性评价,拉近师生距离:如,“你真厉害,教得很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学会的?”、“读得真好,听你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海天交接处的一轮白日……”、“女同学读得有感情、有节奏,男同学读得响亮、有气势,要是发挥各自的优点合起来读,一定很好听,想不想读?”、“谢谢!你给老师这么好的评价。
”“××同学不仅会背古诗,还能读出节奏,真不简单!”、“我们班的男子汉今天怎么了?甘愿服输?”
3、能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中心能放在学生的思维上,并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
如,学生回答“如果登上鹳雀楼你想干什么?”
扯到“要养一只猫,让它抓老鼠”、“我要变成诸葛亮”时,你表现得较从容,懂得追问,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指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二、课的增值
1、教学过程要“丰实”:好课的标准,我们提出“四实”:真实、朴实、丰实、扎实。
其中“丰实”是就教学过程上说的。
在教学“打擂台赛读”这一环节时,你用激将法说“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那些尖子学生马上举手,你分别指示男女学生各一名表演读,然后组织评价。
这就是传统教学“少数尖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做法,其过程是苍白的,参与面窄,效益低。
建议这样转变:激发赛度的参与欲望——全体积极准备——“打擂赛读”,评价、点拨,共同获得读好古诗的策略性知识(节奏停顿、重音、进入角色等)——群体“体验性诵读”——个体“品味性诵读”。
这样教就“丰实”多了。
2、学生的错误是美丽的课程资源。
一位小先生在教读生字“海”时,读成“huǎi”。
你说:“他平时读得好,今天是紧张才读错的”就让他坐下来。
你是给尊严了,但没给机会。
或许他真的不会,需要大家的帮助,或许这个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拼读的字,还有其他同学也需要正音。
所以要给再读的机会,直到读准为止,并能当小老师带大家拼读。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来;让每一个上台的同学都能风光地走下来”是我们螺城教师恪守的课堂教学原则。
3、写字训练。
学写字有如学游泳,下水体验比讨论要领更重要,过程建议这样展开:看字(帖)找关键——尝试写——展评体验关键——修正性练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