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端午粽第二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15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第一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学会书写“豆、分”两个生字,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文中的长句子;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盼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3、初步了解文章中作者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的,学会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4、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二、教学重点: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学会书写“豆、分”两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文中的长句子;理解“盼着”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三、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文章中作者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的,学会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端午粽》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书空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词语朋友,大家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PPT出示:端午节、粽子、糯米等词语)(二)解读课文,品词析句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师:同学们,词语都跑到我们的课文中去了,老师找同学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读课文)学生汇报,预设:①外婆在端午节给我们包粽子。
②外婆在端午节盼着我们回去。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正确,那么我们再来看(PPT上教师将“盼着”标红)同学们一起来念这个词语。
(学生朗读词语)谁知道什么叫“盼着”预设1:学生自由说一说,预设:希望;预设2:师:(如果学生说不出来)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没关系老师在词典当中查到了大家看一看(PPT:①盼望:急迫地希望;②看③姓)你觉得应该选几号?(①号)师:你能读出姥姥这种期望吗?(指名再次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那姥姥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年月日
1
2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2—18分钟)
1.教师做字卡和学生玩照镜子的游戏,巩固复习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分、叶、米、豆。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分。
(2)多媒体课件出示“米”的笔顺,指导学生书空。
(3)演示“叶、豆”的笔顺,指导学生书空。
3.引导学生用“一看二比三对照”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说一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玩照镜子游戏
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学习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文化。
2.了解粽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学习基本的端午节礼仪和习俗。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学习和认识端午节和粽子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粽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学习端午节的习俗和礼仪,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端午节粽子的历史文化背景。
2.学生掌握端午节习俗及礼仪的过程和细节。
教学方法:1.讲解教学法:通过讲解粽子、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以及端午节的习俗和礼仪,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2.图示教学法:通过展示粽子和端午节相关文化品物、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体验教学法: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端午节的习俗和礼仪,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拿出已准备好的粽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2.将图片、视频等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解(15分钟)1.教师讲解粽子的起源和传说,并和学生一起口头学习“屈原”、“思念”、“端午节”等专有名词。
2.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物、图片、视频等教具,向学生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礼仪,如划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等。
3.教师从多个角度让学生了解粽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让学生领略端午节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体验(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划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等端午节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2.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体验划龙舟、挂艾草的场景和要领,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端午节的习俗和礼仪。
3.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品尝粽子,让学生了解不同口味的粽子的制作方法和地域文化背景,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梳理学习、了解粽子、认识端午节的知识要点。
10《端午粽》第二课时一、教材剖析本文条理清楚,环绕端午粽,以小孩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滋味和花式。
经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端午节的风俗以及来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
二、教课目的1.经过图文联合,联系生活实质,认识“箬竹叶、糯米、剥开、过着”等词语。
2.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学习读好长句。
3.初步认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来历。
三、要点难点正确朗诵课文,读好长句;学会依据必定的次序介绍粽子的色、香、味。
四、教课准备教课 PPT粽子五、教课过程(一)课前讲话,揭露课题。
1.赏识粽子图片。
(教师挨次对图片进行解说。
)2.展现粽子,引出这节课的教课主题,激励学生上课仔细。
【设计企图】课前就美味的粽子和孩子们做了沟通,用美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足调换学生们的学习踊跃性。
同时也给孩子们一个方向,本科的主题就是与粽子相关。
(二)新课学习。
1.揭露课题,齐读课题。
(读得坚定、有力。
)2.分小组开火车,复习上节课所学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自发读第一自然段。
(你的朗诵声音真宏亮。
)(2)发问:课文中提到了端午节,谁能谈谈端午节的来历?(提出问题,引起思虑。
)(3)视频展现端午节的来历。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你们的朗诵真是流畅又有感情。
)(2)学习粽子的“色”。
①句子展现,圈出颜色词。
②图片展现“箬竹叶、糯米、红枣。
”③学习作者的写作次序。
(外面 -- 里面 -- 中间)(3)学习“香”。
图片展现慢慢一大锅粽子。
急不可待翻开锅。
领会粽子的幽香。
(4)学习“味”。
浓浓的粽香让我们馋涎欲滴,剥开粽叶,动嘴了。
舌尖上传来什么滋味?“又黏又甜”【设计企图】关于一年的孩子来说,经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美食是他们的最爱。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男同学们坐着朗诵。
(你们的朗诵,忧如把外婆包的各样粽子摆放在老师眼前。
)(2)图片展现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端午粽第二课时课件 - 邹冲冲章节一:粽子的历史起源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1.1 粽子的起源根据史书记载,粽子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中国古代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战乱时期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忠诚,投江自尽。
为了避免鱼虾啃食他的身体,百姓们纷纷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扔入江中喂鱼,以此纪念屈原并祈求平安。
1.2 粽子的演变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用竹叶包裹糯米后,不仅可以保持糯米的口感和营养,还能赋予其独特的香气。
于是,粽子的制作方法逐渐演变和完善,成为端午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章节二:粽子的制作材料和工艺2.1 制作材料粽子的主要材料包括糯米、糖、枣、豆沙、五花肉和其他的填充物。
糯米是制作粽子的基本材料,它具有黏性较强的特点,能够保持粽子的形状。
糖、枣、豆沙等作为甜粽子的填充物,而五花肉等则作为咸粽子的主要填充物。
2.2 制作工艺制作粽子的工艺主要包括准备材料、浸泡糯米、包粽子和蒸煮等步骤。
首先,将糯米浸泡在清水中,让其充分吸水,变得柔软。
然后,准备好填充物,如糖、枣、豆沙、五花肉等。
接下来,将竹叶用开水烫软,使其更易于包裹粽子。
根据个人喜好,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竹叶。
然后,将浸泡好的糯米沥干水分,放入竹叶上。
根据不同的口味,可以在糯米上撒上少许盐。
接着,将填充物放在糯米上,用竹叶将其包裹起来。
包裹的时候要注意,将竹叶捏紧,以避免糯米和填充物散落。
最后,将包好的粽子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煮30到40分钟,直到糯米变软。
章节三:粽子的地域特色粽子作为中国的传统食品,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
3.1 北方粽子北方粽子以咸味为主,主要填料是五花肉、豆沙和其他蔬菜。
北方粽子通常选用较大的竹叶,制作粽子时更加注重包裹的紧密度。
3.2 南方粽子南方粽子以甜味为主,填料主要包括糖、枣和红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