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246.39 KB
- 文档页数:3
垂 体 瘤 的 诊 治 现 状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玉林 537000)吴雪松 综述 罗云平 审校 垂体瘤是常见的鞍区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10%左右[1]。
近年随着医学检查技术发展,垂体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有报道约15%~20%[2]。
垂体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30~50岁者居多。
除了催乳素瘤妇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外,其他各型垂体瘤并无明显性别差异。
垂体瘤患者可于起病后不同时期有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肿瘤向鞍外、鞍上扩展压迫邻近组织出现头痛,以两颞部、额部、眼球后或鼻根部胀痛为主。
视神经通路受压,引起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视力减退。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在儿童期表现为身材矮小和性发育不全。
成年人3/4的患者性腺功能减退,由于垂体ACTH储备不足,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衰减。
如肿瘤影响到下丘脑及垂体后叶可引起尿崩症。
约5%~10%患者发生卒中,部分病人出现急性垂体功能衰竭[2]。
1 分 类 根据肿瘤细胞有无合成和分泌生物活性激素的功能,将垂体瘤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
具有分泌生物活性激素功能的垂体瘤,如催乳激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瘤、促甲状腺素瘤、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瘤及混合瘤等。
影像学分为微腺瘤和大腺瘤,直径小于10mm为微腺瘤,直径大于10mm为大腺瘤。
根据垂体瘤有无侵犯性又将其分为侵犯和外侵犯性瘤。
病理将垂体瘤分为嫌色细胞和嗜色细胞瘤,嗜色性垂体瘤又分为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瘤等。
张秋航[3]将垂体瘤分为5期:Ⅰ期肿瘤直径≤10mm且限于鞍内,蝶鞍可以有扩大,但结构完整,未见破坏;Ⅱ期肿瘤直径≥10mm,蝶鞍扩大,但鞍底无骨破坏;Ⅲ期肿瘤局限性穿破硬脑膜和鞍底,少部分瘤组织入侵蝶窦;Ⅳ期肿瘤弥漫性破坏鞍底及蝶窦结构;Ⅴ期为侵犯鞍上或鞍旁结构及生长入第三脑室的侵袭性腺瘤。
根据此分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Ⅱ期、Ⅲ期选择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Ⅰ期和Ⅳ期应结合肿瘤的病理类型慎重考虑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Ⅴ期不宜采用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老年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研究进展李军、陈锋卫、黄志莲、连庆泉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25027外科技术和麻醉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了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术前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病人进行复杂手术的机会越来越多,手术时间也越来越长,中枢神经功能不全即精神神经功能障碍是心脏和非心脏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老年病人的发病率明显提高。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老年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病率约为6%~46.7%,具体的研究内容大多围绕POCD包括认知功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等)和情感障碍(焦虑、抑郁状态)与麻醉和手术的关系。
本文就POCD的诊断及最新研究进展及研究意义与前景介绍如下。
一POCD的定义老年病人术后常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尤其是急诊大手术后,表现为精神紊乱、焦虑、人格改变及记忆力损害。
这种手术后出现的精神活动、人格、社交活动以及认知能力的变化就被统称为POCD。
术后谵妄也属于POCD。
谵妄常发生于术后早期,主要表现为短暂的精神和认知方面的变化,比如明显的情绪波动、认知功能损害和间隙的焦虑抑郁症等。
POCD的临床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语言理解能力等的损害和社交能力的降低,该综合征可以在术后数天到数周发生,可能持续长久。
按照北美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R)对认知障碍的分类,POCD属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其特征是由一般的医疗处理引起而又不属于谵妄、痴呆、遗忘等临床类型,最重要是其诊断主要经神经心理学试验的测试。
POCD在临床上较常见,在老年病人易被误诊为痴呆恶化。
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POCD的诊断需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评功脑功能的各个方面,如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加工的速度、灵活性和记忆力等。
目前应用最多的测试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和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前者能较全面地反映人的认知、记忆和语言功能、图形辨别、计算能力和高级神经活动功能,缺点是操作复杂、费时。
【系统综述】垂体腺瘤和心理精神状态表现《Neurosurgical Review》杂志 2019 年7月27日在线刊载意大利的Pertichetti M , Serioli S , Belotti F ,等联合撰写的综述《垂体腺瘤和神经心理状态:系统文献综述Pituitary adenomas and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doi: 10.1007/s10143-019-01134-z.)。
与垂体腺瘤(PAs)相关的神经认知和心理学的功能障碍与临床相关,但可能报道较少。
本综述的目的旨在对垂体腺瘤(PAs)患者的神经心理状态、精神病理学和感知(perceived)生存质量(QoL)进行更新。
在PubMed和Scopus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以确定关于垂体腺瘤(PAs)的神经认知、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报告。
改变的发生率,生存质量评估,和使用的测试也被记录。
遵循PRISMA准则。
在62,448篇已确定的文章中,102项研究纳入到系统综述。
库欣病(CD)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5-83%,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33%,主要影响记忆力和注意力。
22%的无功能(NF) 垂体腺瘤患者的记忆发生改变。
40%的CD库欣病(CD)患者生存质量恶化。
库欣病(CD)患者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77%,肢端肥大症的精神障碍(psychiatric disorders)患病率为63%,主要与抑郁症有关,其次是精神病和焦虑。
库欣病(CD)的精神疾病(psychopathology )患病率高达83%,肢端肥大症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为35%。
观察到库欣病(CD)患者在术后学习过程、整体记忆、视觉空间技能和语言技能方面的改善。
无功能垂体腺瘤(NFPAs)患者,短期记忆和精神运动速度得到改善。
库欣病(CD)和肢端肥大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躯体症状、强迫症和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都有改善。
认知心理干预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影响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心理干预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的现状,然后解释了认知心理干预在心理障碍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接着提出了认知心理干预的实践方法和有效性评价。
最后总结认知心理干预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临床应用及推广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改善垂体瘤患者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患者心理状况的恢复和改善。
【关键词】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认知心理干预、影响因素分析、实践方法、有效性评价、影响、研究、应用、展望、临床、推广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通常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
垂体瘤患者在面对疾病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障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理障碍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会影响到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目前关于认知心理干预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的研究仍较少,有待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垂体瘤患者进行认知心理干预,探讨其对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认知心理干预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和严重程度,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探讨认知心理干预在心理障碍中的应用情况,了解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分析认知心理干预在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中的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机制及影响程度,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评估认知心理干预在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中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其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从而为垂体瘤患者心理健康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1.3 研究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垂体瘤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是心理障碍问题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脑垂体腺瘤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脑垂体腺瘤所属部位:头就诊科室:肿瘤科,脑外科病症体征:脑膜刺激症状,乳房和生殖器萎缩,尿崩,肢体过度肥大,视野缺损疾病介绍:脑垂体瘤(PITUITARY ADENOMA)系良性腺瘤,相当常见,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报告脑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12.2%,垂体位于颅底蝶鞍窝内上方为鞍隔,分开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底部,下方为蝶窦,垂体柄穿过鞍隔,连接下丘脑和垂体,垂体柄由血管和神经组成,垂体两侧为静脉海绵窦,其内有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第一交通过症状体征:病因不清。
可能诱因有: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化验检查:1.内分泌学检查:应用内分泌放射免疫超微量法直接测定脑垂体的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滤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等,对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
2.放射学检查(1)蝶鞍像:为基本检查之一。
在垂体瘤很小时蝶鞍可以没有变化,由于肿瘤日渐长大,可致蝶鞍扩大、骨质破坏,鞍背侵蚀等。
(2)CT扫描: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后,可显示出5MM大小的垂体腺瘤。
更小的肿瘤显示仍有困难。
鉴别诊断:(1) 颅咽管瘤:多发生在儿童及年轻人,发病缓慢,除视力和视野障碍外,还有发育停滞,性器官不发育,肥胖和尿崩等垂体功能减低和丘脑下部受累的表现,体积大的肿瘤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影像学表现多数病例肿瘤有囊变,钙化。
肿瘤多主题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部。
(2) 鞍结节脑膜瘤: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有不规则的视野缺,头痛,内分泌症状不明显。
影像学表现肿瘤形态规则,增强效果明显,肿瘤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
(3) 拉司克裂囊肿:发病年龄年轻,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少数出现内分泌紊乱和视力减退。
影像学可见,体积小的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类似"三名制"馅饼.大型囊肿垂体组织被推挤到囊肿的下、前、上方。
垂体腺瘤的研究进展吕世亭【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0800(2002)04-0166-03 垂体腺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1/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10%。
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垂体腺瘤的基础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且伴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临床内分泌检测手段以及显微外科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治疗效果也有很大改善。
1 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
过去学者们对垂体腺瘤发病机制的认识存在许多争议,主要包括两种假说:一是下丘脑调控失常机理,二是垂体细胞自身缺陷机理。
前者认为病因起源于下丘脑,在下丘脑的异常调控下,引起垂体功能亢进、增生以致产生腺瘤;垂体腺瘤只不过是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的表现形式之一。
后者则认为是垂体局部因素使垂体细胞功能亢进状态,进而形成腺瘤。
两者的争论导致了许多学者对垂体瘤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越来越多学者支持垂体腺瘤始发于垂体本身,因为下丘脑释放激素的过度分泌,极少引起真正的腺瘤形成,而仅仅是刺激相应垂体内分泌细胞增生及相应激素的分泌增加;垂体微腺瘤切除术显示,术后激素亢进症状迅速缓解,长期随访的复发率较低;组织学研究显示垂体腺瘤边缘并无增生的组织包围,表明垂体腺瘤并非下丘脑激素过度刺激所致;对杂合子女性垂体腺瘤患者X-染色体失活分析发现,各种作者单位: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简介:吕世亭,男,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副会长,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类型垂体腺瘤均为单克隆起源,而正常的垂体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生组织则为多克隆性;分泌多种激素的垂体腺瘤起源于原始的多潜能祖细胞〔1〕。
这些资料使我们对垂体瘤的发生有了更新的认识:垂体瘤是单克隆发生的,即起源于一个原始的异常细胞;继而发生的单克隆扩增或得利于自身突变导致的细胞复制增殖,或得利于外部促发因素的介入及垂体自身的生长因素。
认知心理干预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探索摘要:目的:探究认知心理干预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以及将其应用到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随机的选取我院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的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在手术前后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开展护理,对于观察组的28例患者,针对患者心理障碍程度的不同,采用有针对性的认知心理干预方法开展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采用汉密斯顿量表评分方法进行评定。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汉密斯顿量表评分值发生明显的下降,对照组患者的没有明显的改善,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心理干预方法应用到垂体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垂体瘤;心理障碍;认知干预;生活质量垂体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颅内肿瘤症状,其临床上的发展规律通常是缓慢进行性加重,几乎所有的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无法接受进行性加重导致的颅内压增高[2]。
由于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恶心、眩晕等多种症状,生命体征的改变使得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恐惧、抑郁、焦虑、自卑等多种异常行为。
由于患者生活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对自己的态度不同,致使患者的心理障碍在临床上表现各不相同。
痴呆、思维活动缓慢、记忆力下降、脾气暴躁、意识模糊、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下降等多种情况都涌现出来。
很多患者由于无法抵抗疾病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选择轻生等行为,不仅影响着临床治疗的效果,同时还严重的影响的患者自身以及家人的生活质量[2]。
为此,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认知心理干预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对于垂体瘤患者的心理障碍具有积极的影响。
认知心理在改善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中的应用探究摘要】目的:探讨认知心理对改善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6例存在心理障碍的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认知心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障碍的改善情况。
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认知心理在改善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对于垂体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认知心理;垂体瘤;心理障碍垂体瘤是一种良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引起患者的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患者身体机能,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形成心理障碍[1]。
患者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加剧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引发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恢复。
因此,在垂体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需要深入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等多个方面,给予认知心理护理措施,改善其心理障碍。
本研究我院2013年3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6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认知心理对改善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6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观察组患者男性29例,女19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6.3±5.7)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47.4±3.4)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均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加强每日例行检查,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变化,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好应急处理预案。
确保病房的清洁和卫生,加强健康宣教,给予常规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