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29
复习课——《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学设计PS:临近期末,大家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不少老师自己辛辛苦苦讲得很累,可学生觉得都是以前学过的不如新授课有趣,复习课普遍学生状态不好。
我也有此困惑,刚好听了96中李硕老师的复习课,受到了启发,试着自己精心设计了一节复习课《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我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分享如下,供大家交流研讨。
第五单元第四、五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教学设计郑州龙门实验学校张佳佳课型:复习课适用范围:八年级学生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标要求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来自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五章《病毒》。
第四章教材编排的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五章只有一节“病毒”。
复习时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课堂容量等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本节课复习内容不涉及“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以及“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部分内容。
三、学情分析病毒、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生活方式、与人类关系等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当把三者放在一起提问时学生容易弄混淆,尤其是基础薄弱的近1/4学生。
比如“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孢子”“芽孢”“从名称判断出是哪种微生物”“某场景是对哪种微生物的利用”等等,所以有关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有必要列表格进行比较分析,加以区别和理解记忆。
四、学习目标1、通过列表比较,区别病毒、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生活方式、与人类关系等,培养比较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2、通过列表举出病毒、细菌、真菌对人类有害和有利的例子,说出生活中的现象是与哪种微生物有关,并认同“辩证地看待微生物”的观点。
五、学习重点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学习难点1、病毒、细菌、真菌繁殖方式与休眠体的区别和识记。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课型:复习课一、【课标解读与预测】课标要求课标解读考情预测考查指数掌握病毒的知识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基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多喝“免疫”“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综合考查★★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知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知道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圈中的“清洁工”和“氮肥工厂”这部分内容多与“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综合考查。
★★二、【自主复习与达标】病毒1.病毒的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病毒的结构:病毒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
3、病毒的分类:根据寄生细胞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叫________)三种病毒类型。
4、病毒的生命活动:生活方式:________;生殖方式:_______。
细菌1、细菌的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菌的结构:一般结构:(2)、_____(5)、______(3)、_______(4)、_______特殊结构:(1)、_______(6)、______.强调:(1)可以帮助运动的结构是( )______ 。
(2)不良环境下形成的保护结构( )____ 。
(3)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从结构上与动植物相比主要区别是虽有_______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细菌的生命活动: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繁殖方式:______________。
4、细菌和人类的关系:有益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害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菌1、酵母菌(1)酵母菌的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的结构:(比较三种细胞的结构,说出它们的不同)。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复习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功能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重点讲解生物圈的四大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群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态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圈四大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重点: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生物学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生态图片,引出生物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圈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生物圈四大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4. 例题讲解:分析生物圈中生物群落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生物圈的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圈概念2. 生物圈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群落3. 生物圈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圈的作用与保护答案:生物圈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要积极保护生物圈,如减少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2.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生物圈相关的资料,了解生物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和功能掌握情况较好,但在理解生物圈四大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圈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地理、环境科学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圈四大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024年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2024年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教材第1章“走进生物世界”,详细内容涉及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第2章“生物圈”,包括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和生物圈中的不同生态系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能够描述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圈的结构。
3.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地球生态系统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教材第1章和第2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圈的结构。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圈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2. 生物的分类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按生活环境分类按营养方式分类3. 生物圈的结构地球表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不同生态系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
简述生物的分类方法。
描述生物圈的结构。
2. 答案: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分类方法:按形态结构特点、生活环境、营养方式分类。
生物圈的结构: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不同生态系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圈的结构掌握程度。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认识生物圈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重点:生物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生物圈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生物圈的调节作用和生物圈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教学准备:图书、幻灯片、板书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生物圈的思考。
2. 学习生物圈的概念:讲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圈等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圈的构成。
3. 探讨生物圈的功能: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圈在地球上的作用,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方面,并总结归纳。
4. 理解生物和生物圈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生存适应和相互依存关系。
5. 复习生物圈中的物质与能量循环:通过举例生物圈中水循环、碳循环等过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
6. 拓展延伸:通过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7. 总结反思:回顾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开讨论对生物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资源:课本、生物教材、网络资源等。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生物与生物圈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参与活动和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馈: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和生物圈教案年级:初中课时:2节课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生物和生物圈。
2. 掌握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了解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1.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第二节课:1. 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 回顾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让学生简要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
2. 学习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不同生物在其中的分布。
第二节课:1. 探讨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讨论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列举一些例子。
2. 讨论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并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老师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解释生物和生物圈的相关概念。
2. 图片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关系,促进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是否能理解生物和生物圈的关系。
2.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和生物圈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生物和生物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保护环境,爱护生物,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生物教师单元复习备课
教学过程
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时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导入
创设情景,导入复习课
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生物圈是
所有生物的家,这节课
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和
熟悉这个家。
接受复习课题,明确复习内容。
2
通过本单元
的学习我们
知道了生物
圈是所有生
物的家。
明确目标指导学生明确复习目
标
阅读复习学案上的复习目标
2
自主复习构建网络知识梳理
1、指导学生自主复习
课本,完成知识梳理。
2、反馈知识梳理
①展示台展示学生的
知识梳理情况
②引导学生进行补充
完善
1、复习课本,梳理知识
2、交流展示知识梳理
3、补充完善知识梳理
4、强化记忆课本内容
11
对学生知识
进行梳理。
典例
剖析
互动
探究
典型题例1、指导学生上台板演
例题
2、评析例题
1、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例题
2、呈现结果,展示观点,归纳
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做
题的规范水平
据图回答:
⑴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
图中是生产者,他们不仅
养活,还为动物的生存提
供;兔、蛇是,
个体数目最多的是。
15
对案例进行
剖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2.第二章:生物细胞3.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4.第四章:生物圈中的动物5.第五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6.第六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7.第七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生物现象的解释。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现象、生物分类等。
分析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第二章:生物细胞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了解细胞分裂、生长和发育过程。
4.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复习绿色植物的结构特点,如根、茎、叶等。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5.第四章:生物圈中的动物复习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运动、消化、呼吸等。
了解动物的行为和适应性。
6.第五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复习遗传的基本概念,如基因、染色体等。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
7.第六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复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如生物群落、生态位等。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8.第七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复习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9.课堂小结10.作业布置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海南实验中学尹海燕
一、设计思想:
本次的单元设计是为初二结业考服务,考虑到参加结业考的学生要复习八个单元的内容,而每个星期只有两节生物课且有些单元的重点知识都很多,在这种内容多时间少的情况下,本人采用的是抓主干去枝叶的复习思想。
知识点的确定参考《生物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单元的要求(见附件1、2)。
题目来源于《中考总复习》及历年的初一测试试卷,在题目的选取上以精简、典型及涵盖主要考点相对多为原则。
复习策略先复习各知识点,然后再构建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分两章,其中有两个对照实验。
由于对照实验既是生物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故本人将这两个实验放到对照实验专题复习课,这样处理,使本单元的复习时间为两节课。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本课时的复习知识点:
1(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4(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5(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6(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7(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8(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9(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0(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1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1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和复习建议
1
小结
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条件
生物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生产者概念及范围植物
生物组成生物圈关生态系统:消费者动物部分系(最大的捕生态系统):分解者类型食细菌和真菌
关
环境系
注意写法:草虫鸟
食物链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自动调节
食物网最高级消费者难分解物质(有害物质)在体内
存留最多
建议:(1)复习方式
先复习此知识块。
边提问复习边由教师构建此知识框架。
或给出框架的局部(组成学案的一部分),在教师引领下,红色部分学生完成。
(2)此知识框架操作的顺序
先复习生物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生存所需条件。
接着指出生物所需要条件由生物圈提供,再进入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的复习。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析几种常见的现象,进入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复习,明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第四步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最大的生态系统)及组成。
第五步由生物的捕食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让学生加强对食物链的数法和写法、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捕食过程中能量的流动的掌握,其中还贯穿着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种理念,让学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
相应练习:
1、仙人掌适于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
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2、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鸭、蟹等生
2
物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等生物归为另一类。
请问:这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 ( )
A、按照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B、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
C、按照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
D、按照这些生物的数量
3、在我省红树林保护区生长的红树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地防止海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
红树的根系发达属于( )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历史上西汉武帝修筑扶荔宫,把本来应该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的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并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其施以极刑。
你知道荔枝没被栽活的原因吗,( )
A、阳光不充足
B、水土不适
C、人工养护不当
D、温度不适宜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1)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说明蛙能对外界刺激作出。
(2)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经过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这反映了生物具有的特征。
6、判断对错:
1、树?蝉? 螳螂?黄雀( )
2、树? 蝉 ? 螳螂?黄雀 ( )
3、阳光 ?蝉 ?螳螂 ? 黄雀 ( )
4、树 ? 蝉 ? 螳螂? 黄雀? 细菌 ( )
5、蝉 ? 螳螂 ? 黄雀 ( )
该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
请根据图回四
鹰答有关问题。
蛇草1、该食物网由条食物链组成,
属于生产者的是。
青蛙兔鼠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2、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食草昆虫
竞争草3、在此食物网中,鹰和蛇之间存在着两种关
草鹰,系,一种是捕食关系,另一种是关系。
最高级消费者是。
鹰4、此食物网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最少的生物是物质能量5、此图说明生态的和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
鹰6、该食物网被DDT污染,请推定体内DDT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草最少的生物是。
消费者7、图中所有动物可统称为。
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
示的生物外,还应有______ __________。
细菌、真菌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3
附件一《教师教学用书》对本单元的教学活动要求
本单元分两章,教学用书要求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要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尝试观察、实验、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学习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附件二《生物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