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密到杨小凯内生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578.50 KB
- 文档页数:6
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解析贸易一直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以及贸易的影响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进行解析。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它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即生产该商品所需的资源和成本较少,那么这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该商品,从而实现贸易的收益。
这种基于资源和成本差异的贸易模式能够带来整体福利的提升。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相较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更加注重机会成本和相对成本的比较。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在某种商品上具有较低机会成本和相对成本的优势,而进口其他国家在这个商品上具有较低机会成本和相对成本的商品。
通过比较优势的贸易,各国能够享受到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和更广泛的商品选择。
三、收益递增理论收益递增理论是贸易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在贸易过程中,人们从专业化和专门化中获得的收益递增的现象。
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扩大和专业化程度提高,该国的生产效率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收益递增。
这种收益递增可以通过贸易进一步放大,各国通过贸易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进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贸易理论框架,它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中基于比较优势的简化假设,引入了因素禀赋、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因素。
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产生不仅仅受到资源禀赋的影响,还受到市场规模、技术水平和产品差异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新贸易理论,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差异化会产生贸易,进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五、关税与贸易保护除了贸易理论,关税与贸易保护也是经济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税是一种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贸易保护则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政策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际竞争的冲击。
关税和贸易保护措施对于贸易格局和国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国际贸易谈判和协商的一个重要议题。
杨小凯:比较优势理论为什么可能错贸易理论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斯密(Smith,1776)为代表的绝对优势说,当代经济学称其为内生比较利益说;另一种是以李嘉图(Ricardo, 1817)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和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 1919; Ohlin, 1933,简称HO)为代表的禀赋比较优势说。
这两条思路的差别并不是简单的外生与内生比较利益的差别,它们本质上代表着经济学的不同发展思路。
前者关注分工网络、经济组织的变化,而后者则关注资源的分配。
二战以来,外生比较利益说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主流。
但实际上,外生比较利益说中的HO定理严格意义上已经被推翻,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说也并不象过去认为的那样具有一般性。
本文评述推翻外生比较禀赋优势说的文献并介绍否定HO定理的经验证据。
我们先介绍比较利益说的三个版本。
第一个是一般比较利益说。
它是指一个国家出口比外国相对便宜的商品,进口相对贵的商品。
也即,若A国自给自足时X和Y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X和Y的相对价格,则A国出口X进口Y。
迪克特-罗曼(Dixit and Norman, 1980, pp. 95-96)给出一个例子说明这种比较利益说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参见杨小凯和张永生在《中国经济学季刊》创刊号文章中的附录例2)。
在此例中,在一定参数值范围内A国自给自足时产品2相对于产品1的价格高于B国,但有国际贸易后却反而出口产品2。
第二个版本是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利益说。
它是指,当两个国家都自给自足时,若A国生产X相对Y而言劳动成本比B国较便宜,则A国应出口X 而进口Y。
这里有两个相对概念,一个是X与Y的相对成本,一个是A与B国相对而言。
因此,这两个相对概念并不意味着A国生产X的绝对成本一定低于B国,有可能A国生产X和Y的绝对成本都比B国高,但X对Y的相对成本却可能比B国低,这时A国应出口X而进口Y。
对于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和不变规模报酬的李嘉图模型,只要A、B两国生产X和Y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则此种比较利益说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的模型中就可能成立。
比较优势理论一、近年来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进展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
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HelpmanandKrugman,1985;GrossmanandHelpman,1989,1990),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HelpmanandKrugman,1985)。
他们发展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
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
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
实际上,克鲁格曼更早时候(Krugman,1980)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
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的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
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沿着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R.Tybout,1993)进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increasinginternalreturnsto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
他认为具有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优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一是该模型建立了一个从专业化中获取收益的新基础,即使贸易伙伴们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这种专业化也存在。
第二,该模型认为具有大的国内市场的厂商在世界市场中有竞争优势。
24CENTRAL ISSUE 热 点区域治理分工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郑礼明一、古典经济学中对分工的研究古典经济学中对分工的研究,以亚当.斯密为代表。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他说明了分工的三大好处:一是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完成的工作量。
二是节省工作转换带来的时间损失并获取相应的利益。
三是促进了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机械的发明。
他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即著名的斯密定理;“市场的大小由运输的效率决定”“资本是在各间接生产部门发展分工的工具”。
分工被看成内生的。
由于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生产率便产生差异。
他主张经济通过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市场可以协调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二、 新古典经济学对分工研究的忽视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更多地采取了数学分析方法。
从19世纪70年代边际学派诞生开始,由于难以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进行数学处理,经济学家们放弃了对分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到1948年萨缪尔森《经济学原理》出版,主流经济学对分工的研究就完全淡出了。
新古典经济学抛弃了亚当·斯密分工内生的观点,假定社会分工结构是外生给定的。
马歇尔(1890)将全社会分成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两部分,这样市场和企业便预先假定存在了。
于是,分工不再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经济学研究对象转为既定分工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对分工研究的忽视,却无法解释两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厂商的生产效率只取决于厂商规模大小,而与经济社会中分工水平和个人专业化程度没有关系?为什么在既定的资源和生产函数下,如果分工水平上升,企业会提高生产效率? 三、阿伦.扬格和斯蒂格勒对分工研究的回归阿伦·扬格(Allyn Young,1928)在他的代表作《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指出,报酬递增是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结果,而不是来源于企业或产业规模的变化。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摘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出发,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揭示了新经济形势下比较优势理论陷阱以及比较优势理论运用误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坚持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以形成长期优势,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并要积极依靠现有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优势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有效性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及发展1.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和形成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学说开创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源头。
他认为按照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会使得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大卫•李嘉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异,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并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主流地位。
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俄林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学说,他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
发展至此,H-O理论与绝对优势学说、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之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之后萨缪尔森、斯托普尔等人对此的研究融入了要素价格、要素含量等因素,进一步完善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之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也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国际经济和贸易格局的重大改变而产生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
克鲁格曼更改了传统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个重要假定,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认为产品数目的多样性是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内生决定的,杨小凯将外生的比较优势因素引入到新兴古典贸易模型中,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相结合,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作者:鞠小花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第12期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最早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的是亚当·斯密,他强调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而他的绝对优势和绝对劣势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或者生产成本来衡量的。
关键词:比较优势;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国家在多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在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但是贸易还是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了。
绝对优势理论就不能解决上面的问题了,暴露了它的不足,比较优势理论就应运产生了。
最早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他反对把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基础建立在各国绝对优势的差别上,认为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所有产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要参与国际交换的现实,相反,他提出了比较优势,认为只要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上获益。
他的比较优势是通过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或者相对成本、机会成本来衡量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进步作用,而且对西方贸易理论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但是他也不是万能的,有着以一些重要的假定作为条件,显然,那些条件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成立的,像2×2模型,即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等等。
而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没有阐述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究竟是如何确定的以及贸易的利益将怎样分配这些问题,所以就有一些学者、大师对他进行不断的补充、发展和修正。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说,讨论了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的上下限问题。
概括的说就是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越接近外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这个比率会使贸易利益的分配对本国越是有利,反之亦然。
但是相互需求说的比较利益和国际价值背离了劳动价值论的方向,并产生了重大的错误影响。
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剖析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路径作者:赵昱来源:《商情》2013年第48期【摘要】纵观经济学发展史,不同理论的动态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若能对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剖析,寻找到其间的规律,将为理论研究者的研究和学习打开方便之门。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经济学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石,为研习经济学的人们所熟知。
从作为基础的绝对比较优势学说、相对比较优势学说,到进行了重要推进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应时兴起的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学派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沿革历程内容饱满、活力充沛,为分析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剖析演进路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一)绝对比较优势。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他认为,社会各微观经济主体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最终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当这种交易活动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产生了,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成本或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绝对优势既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每个国家都具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后其生产成本较低,彼此交换产品对参与交换的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
(二)相对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本国所需的所有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各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思想。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既存在于绝对优势的最大优势里,也存在于绝对劣势的最小劣势中。
以相对比较优势为基础,世界各国进行产品贸易将使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都获益。
(三)要素禀赋学说。
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国际贸易理论(一)演变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传统贸易理论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集中进口不具绝对优势的产品,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只要两国存在相对生产成本差异,贸易就存在。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充裕要素产品→进口需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产品4、规模经济(克鲁格曼)——现代贸易理论大规模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达到规模效益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各同类工业品之间的的双向贸易理论。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1、出口(4个)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汇率水平的高低(汇率下跌<对外贬值>,增加出口);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动。
2、进口(3个)一国经济总量或总产出(GDP越大,进口越大);汇率水平(本国汇率上升<对外升值>,增加进口;反之);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高低。
其他因素(进口、出口):总体经济状况、经济实力、产品竞争力、世界市场供求关系、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政策。
汇率下降(本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要,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本国商品、劳务、交通和住宿等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
6《华商》货币时代,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会自行调节,在长期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一个稳定的量,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因此,在当时,通货量、物价等因素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不大。
所以,马克思曾指出,通货的量只有在危机时期才对利息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通货量在其它情况下则与利率无关。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利率取决于借贷资本供求”是依据他所在时代的币制特点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当今的纸币本位下,货币量的增加会对实际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影响实际利率的水平。
因此,在纸币本位条件下,实际利率的变动不仅要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决定,也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凯恩斯生活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比之金属货币时代更为深入与强烈,因此提出了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这一观点。
货币供求决定利率这一观点把古典学派认为是中性的货币变成了对经济有影响的东西,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有其合理性。
五、现实世界中两种理论的共存并不矛盾现实经济社会中只存在着一种由货币形态表现的利率,即贷款所付利息与本金之比。
笔者觉得现实世界中的利率可以这么理解:利率产生的基础是借贷资本供求,货币利率只是利率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用“利率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这一理论深刻的揭示了现实中由货币形态所表现的这一利率的本质。
从根本上讲,利息或者利率问题是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没有借贷关系也就不会出现利息。
但人们借贷的不是单纯的货币,而是可以投入生产以获取利润的资本。
马克思说过,当货币作为货币本身来运动时,它只是表现为一收一支,但当它作为借贷资本来运动时,它就表现为一借一贷,简单的收支与资本式的借贷是有显著区别的。
利息不生于货币的简单收支,而生于货币资本式的借贷。
可见,由货币形态来表现的利率其本质还是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
表现的利率其本质还是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
与此同时,信用货币制度的出现为凯恩斯的“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理论提供了现实的支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货币利率”,更多地是直接按照“货币利率”的变化行事,而不是“借贷资本利率”。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林君泓 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
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 AdamSmith 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
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 1776 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
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
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
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
大卫·李嘉图 1816 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
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主导的一直是纺织品,2006年1-8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高达913亿6177万美元;而我国进口商品中多以高科技产品为主,以飞机为例,2006年我国从欧盟进口了80架空中客车。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样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国注定只能是“世界工厂”吗?本篇我们所要介绍的“比较优势”这一国际贸易的核心原则正是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而这一原则的发展历程中记录了太多光辉的名字——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到近代国家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再到华人经济学家的翘楚杨小凯。
“经济学之父”的“绝对比较优势”亚当•斯密(1723~1790),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全球发行。
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国际贸易方面,他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该理论从生产的绝对成本的差别为出发点,认为各国应按照各自在绝对成本方面上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绝对成本低的商品,进口绝对成本高的商品,即“以己之所长,换己之所需”。
以通俗的例子来说,如果中国和美国,中国生产纺织服装花费的单位成本小于美国生产纺织服装花费的单位成本,而美国生产飞机花费的单位成本小于中国生产飞机花费的单位成本,那么中国应该专业生产纺织服装,美国应该专业生产飞机,然后进行交换,从而提高两国人民的消费水平。
关于亚当•斯密本人,他出生于苏格兰克科第的一个海关官员的家庭,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17岁时转入牛津大学,25岁到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与文学,28岁返回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次年担任道德哲学讲座,36岁出版了《道德情操论》。
这一切本身已经非常伟大。
但是他的传奇还在继续,44岁时他辞去教职,返回家乡克科第埋首于《国富论》的写作。
弹指间,白驹过隙,地球已公转十周。
1776年,凝聚了他十年心血的《国富论》终于问世,此书也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然而,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
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生产资料在国内自由流动和在国际间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假设都不符合经济现实。
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理论从产生到至今已有很大的发展与改变。
发展背景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三大转变向国成比较优势是分工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从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到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杨小凯把它称之为基于技术效率的外生的相对比较优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优势、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规模经济优势,再到超边际经济学的综合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经历了由外生比较优势向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单因素比较优势向多因素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即比较优势理论由过去的单一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为综合比较优势理论。
在斯密之后,李嘉图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学说,他指出一国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比别人低,只要各种商品的劣势程度存在差异,也可以参与分工,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
对于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如此。
由于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中的生产条件来自于个体之间生产函数的差异,所以,杨小凯把它称之为外生的基于技术效率差异的比较优势理论。
从理论上看,一旦分工,就面临生产专业化与消费多样化、分工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两个两难冲突。
第一个两难冲突决定了国与国之间要通过交易来解决,而交易必然发生交易费用。
当存在交易费用的时候,利用相对比较优势是否必然能够获得分工的好处呢?显然,当交易费用大于分工经济时,分工得不偿失。
因此,在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有相对比较优势,还不一定就有分工。
杨小凯通过超边际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其中认为,(1)在交易效率很低,交易费用远远超过分工经济时,自给自足是一般均衡;(2)给定相对生产力、相对偏好、相对人口规模等条件,交易效率的提高将使一般均衡从自给自足跳到局部分工,然后跳到完全分工。
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模型假定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规模报酬不变且每种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率随此种投入的增加而递减,生产函数相同(即没有技术效率的差别),但两国的资源禀赋不同。
此模型显示在没有李嘉图技术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分工经济可能会因国家之间外生的要素禀赋差别而产生。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摘要]国际贸易理论起始于重商主义学说,其后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李斯特以及当代的克鲁格曼,杨晓凯等人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而获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依据不同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从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发展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二是从李嘉图的相对优势原理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模型发展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综述可以了解到,发展中国家参与,虽然可能会使其贸易和环境受损或者说是恶化,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否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积极作用。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在保持原有的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分工与专业化;交易效率;发展完善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不同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框架,其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从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发展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二是从李嘉图的相对优势原理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模型发展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
一、古典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15 世纪到18 世纪流行的重商主义是对国际贸易的第一种解释。
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办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政府应当鼓励出口,限制商品的进口。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理论,阐述了比较优势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一国只要专门生产本国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用以交换本国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的产品,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及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
他不仅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是各国的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而且指出了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斯密到杨小凯:内生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与发展
作者:王元颖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刊名:
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TECHNICAL ECONOMY
年,卷(期):2005(2)
被引用次数:3次
1.赫尔普曼;克鲁格曼;尹翔硕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1993
2.克鲁格曼;黄胜强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2001
3.克鲁格曼;海闻;陈万煦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
4.林毅夫;蔡;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5.斯拉法;郭大力;王亚南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杨明.Yang Ming跨国公司与我国内生比较优势结构变迁[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2009(2)
2.国彦兵论杨小凯教授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期刊论文]-国际贸易问题2005(1)
1.王德勇国际贸易理论演进与农业发展[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6(23)
2.吕宁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学位论文]硕士 2006
3.纪云涛基于“三链一力”的产业选择和升级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sjj20050201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