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法律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6
医师执业管理制度包括一、法律法规医师执业管理制度中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等相关医疗卫生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是医师执业的基本依据,确立了医生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
医师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医师职责,保障患者利益,维护医疗秩序。
二、规章制度医院或医疗机构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医院管理制度》、《医疗卫生服务规范》等,这些规章制度是医师执业管理的重要依据,明确了医师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规定了医师的执业行为准则和标准。
医师应当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规定,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工作,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三、职业准则医师执业管理制度还包括职业准则,即医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医师是医疗卫生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恪守医疗伦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始终以患者利益为核心,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公信力和专业形象。
医师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不得对患者进行歧视、侵犯患者合法权益。
四、医师执业管理的机构和部门医师执业管理的机构和部门主要包括卫生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医师协会等相关部门和机构。
这些部门和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医师执业,保障医疗卫生行业的正常秩序和发展,维护患者权益,保障医师的执业权益。
医师应当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密切配合,履行执业义务,遵守执业规定,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五、医师执业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医师执业需要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
医师执业考核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医德医风考核等,评价主要包括患者满意度评价、医疗质量评价等。
医师应当积极参加执业考核和评价,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自己的执业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医师执业管理制度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管理制度,对于规范医师执业行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执业医师法管理制度(全文)执业医师法管理制度(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执业医师的管理,规范执业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执业医师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
第三条执业医师的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评价和培养,促进医务人员的不断成长和提高。
第二章执业医师资格第四条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二)通过国家统一举办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三)具有住院医师规定的实习岗位实习并取得规定的实习时数;(四)无执业限制或者暂停执业处罚。
第五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包括:(一)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二)临床实践能力;(三)执业医师职业道德和执业行为规范。
第六条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申请和领取:(一)具备申请条件的考生可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渠道申请;(二)申请材料包括个人身.分.挣明、学历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等;(三)领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后,应及时办理相关执业登记手续。
第三章执业行为规范第七条执业医师在执业行为中应遵守以下规范:(一)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对患者实行高度负责的服务态度;(二)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不得从事与医学职业无关的经营活动;(三)认真履行医疗保密义务,保护患者的隐私;(四)遵循医学伦理规范,不得实施虚假宣传、误导患者、隐瞒治疗风险等行为;(五)积极参预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第八条对执业医师违反执业行为规范的,将根据情节轻重赋予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暂停执业等,并移交相关机构处理。
第四章执业医师的继续教育第九条执业医师应每年参加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以提高专业素质和保持医疗行业发展的要求。
第十条继续教育的形式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执业医师法律制度执业医师是指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或者保健机构(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1998年6月26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一)执业医师的管理机构执业医师管理工作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性管理相结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医师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医师工作。
中国医师协会是医师行业自律性管理的社会组织。
(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是医师执业的准入考试。
对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的,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1、医师资格考试的种类我国医师资格考试的种类包括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两种。
考试的类别分为临床医师、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师、口腔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四类。
考试方式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
2、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1)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2)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3)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
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或者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传统医学专业组织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医技人员、药剂人员等。
第三条医务人员法律管理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执业,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二)尊重患者,保护患者合法权益;(三)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四)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第二章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第四条医务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医疗活动。
第五条医务人员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注册、变更、注销等,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当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第三章医疗质量管理与安全第七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常规,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诊断和治疗,防止误诊、误治。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当做好病历书写、病历归档工作,确保病历真实、完整、准确。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当积极参加医院内部质量管理与安全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质量与安全问题。
第四章患者权益保护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当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保护患者隐私。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循自愿、平等、诚信的原则,与患者签订医疗合同。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当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及预后。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医疗活动。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第五章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医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第十七条医务人员应当廉洁自律,拒绝收受患者及家属的馈赠、红包等不正当利益。
第十八条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医师规章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师执业行为,保障患者权益,维护医疗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活动的医师。
第三条医师应当遵循医德医风,恪守职业道德,尊重患者权利,提高业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师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师的培训、考核和监督,提高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医师执业行为规范第五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下列行为规范:(一)认真履行诊疗职责,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医疗服务;(二)尊重患者知情权、隐私权和其他合法权益,遵守诊疗保密制度;(三)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遵循药物使用原则,确保医疗安全;(四)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六)团结协作,公平竞争,互相尊重,维护行业形象。
第六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一)违反诊疗规范,造成患者损害;(二)滥用药物、医疗器械,或者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三)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对患者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四)利用职务之便,推销药品、医疗器械或者其他产品;(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医师培训与考核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医师参加业务培训,提高医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师考核制度,对医师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
第九条医师应当接受继续教育,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四、医师监督管理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师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处理患者投诉和举报。
第十一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师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医疗秩序。
第十二条医师应当自觉遵守本规章制度,依法执业,诚信服务,共同维护医疗行业的良好形象。
医师执业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师执业行为,保障医师合法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活动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第三条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四条医师执业应当遵循合法、合规、诚信、公平的原则,尊重患者权利,保护患者隐私,维护患者利益。
二、医师执业条件第五条医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三)按照《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注册;(四)遵守医疗职业道德,服从行业自律管理;(五)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专业水平。
第六条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三、医师执业行为第七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查阅、复制患者的病历资料;(二)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理的医疗措施;(三)获得与执业活动相当的报酬;(四)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五)对所在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和提出建议。
第八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医疗操作规程,提高医疗质量;(二)关心、爱护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三)保守患者秘密,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四)合理使用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五)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工作。
第九条医师不得从事下列行为:(一)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二)拒绝、拖延抢救急危患者;(三)重复检查、不必要的手术;(四)泄露患者隐私;(五)其他违反医疗职业道德的行为。
四、医师执业管理第十条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
医师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第十一条医师注册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除法律、法规规定的不予注册的情形外,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准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