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

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1、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2、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3、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4、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于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

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5、城市地理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意象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意象的原因,能够对城市特色建设提出建议和主张。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城市意象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塑造城市环境特色。

二、城市意象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一)、城市意象概念

1、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二)、城市意象的应用

1、初步调查获知城市意象

意象调查一般是基于林奇的五要素分析研究来进行的,也即对某一具体城市的通道、边缘、区域、节点、标志一一划分,进而分析各要素在该城市中的作用及城市未来发展应加强的因素,可以为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城市意象提供基础,作为城市设计的参考。

(1)通道。是观察者习惯性地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的路线,如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

(2)边缘。是不作为通道或不视为通道的线性要素。如河岸线、铁路路基、围墙、开发区的边界等。

(3)区域。是城市内中等或较大范围的部分,它具有二围尺度,在观察者心理中产生“进入内部”的感受。如上海外滩、武汉汉正街等。

(4)节点。是城市中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如道路交叉口、广场或地铁站等运输起讫点。

(5)地标。是一类参考点,人们可依据其辨别方向,产生深刻印象。如塔、穹窿、高山等。

林玉莲于1998年对武汉市公共意象进行调查。其调查对象为武汉三镇的三所中学的学生。武汉的区域很明显地分为武昌、汉口、汉阳;长江、汉水是天然分界;长江和长江大桥是最大的节点。标志则有电视塔、黄鹤楼等。

从其调查中可发现被调查者对自己所在区域环境较为熟悉,对其他两区则相对模糊;当问及城市中心时,做出回答的人数未过半;而长江大桥、黄鹤楼、电视塔一带却给所有被试者深刻、清晰的印象。南岸嘴则未被提及。

可见由于武汉特殊的两江分割形成三区分立的城市布局,使得城市中心分散,但同时又加强了交汇点所在地的特殊地位。实际上,长江大桥这一区域已是武汉中心,但因为其交通功能突出,水运、铁路、公路的立体交叉使其成为流动空间,未给人们留下可进入、可停留的中心的印象。南岸嘴虽然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历轮总体规划中都被确定为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城市标志性区域,但其历史上是武汉的“忧患点”,大水期间屡次遭淹,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也未成为人们意象中的一部分。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通道、节点、标志是影响城市意象普遍性的构成因素,边缘、区域则受个人因素影响很大。城市意象实际上可反映人们的活动空间;受访者居住年限、文化、经济等因素也会对意象空间产生影响(如上述的调查对象只是学生,若是年长者,其意象空间中武汉市还是重要商埠、贸易集散口岸;汉口多国租界时期形成的城市骨架和体现欧风文化的建筑给他们留有深刻印象)。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调查研究,可以显示出更丰富、完整的整体意象空间。我们将通过调查得到的由可被认知、互相配合的印象组成的城市意象,再利用和创造,用于城市的建设中。

2、分析地段时的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与地段分析:

对某一地段的具体分析主要依据五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1)区域和联系。边缘是线状的,但又不能归为“通道”,林奇认为好的边缘不仅视觉上明显,而且连续不断,具有不准超越的功能。边缘可以确定一个区域,增强它的特点,却不明显地构成它。节点像区域一样可以进入,但它又不是“区”,它也许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和缩影。标志是点状因素,但不同于“可以进入”的节点,它往往是物质实体。肮脏城市中的整洁环境,老城市中的新建设都可能成为标志。五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的限定,道路贯穿其间,标志散布在内。它们有规律地互相穿插和迭合。就如波士顿的培肯山这一具有超于其他构成因素的区域,本身包含了通道、节点和标志等因素,因而互相联系起来,丰富深化该区域特点,加强了整体个性。

(2)分析思路。从不同的视野分析城市设计地区。在更广阔的范围中,设计地区会成为一个标志或者节点,强化它在大区域中的特色与定位以区别其他的节点;在缩小的视野中,设计地区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包含五要素,着力于它们

之间以及其他区域的联系可以塑造区域的整体意象空间。注意成对不同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标志和区域:一个体量大的标志会使它所在区域变小或失去尺度。一个标志的特征若与一个区域的特征相差很大,则会破坏整个区域的连续性。

对南岸嘴的分层分析:

(1)作为标志或节点的南岸嘴。南岸嘴是武汉三镇的交汇点,其重要性与武汉这一城市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武汉位于华中地区中心,其300公里范围左右有长沙、南昌、合肥三个省会城市,还有常德、宜昌、襄樊、九江、信阳等城市。这一城市密集地区有形成城市群体组合的趋势。武汉居于中心地位。南岸嘴可成为这一中心的标志或节点,塑造城市标志性景观,成为这一区域的缩影。作为标志则应强化这一区域的特点——多山多湖,山清水秀,位于中心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区域在武汉的实质性中心位置,改变中心模糊的概念可通过节点、标志的建设加强可进入、可停留区域的塑造。近年来随着龙王庙、晴川桥的建设,南岸嘴在人们的意象中逐渐显现。

武汉城市意象调查还评出了象征和值得自豪的地点为黄鹤楼、长江大桥和电视塔;对城市总体环境的评价则用了“脏、乱”二字。武汉秀丽的自然景色被“脏乱”掩盖了,通过塑造南岸嘴这一值得自豪的地段的标志区的意象有利于带动整个城市的景观美化。

(2)作为区域的南岸嘴。南岸嘴应与周边区域相协调。1949年中南局选址时,就基于长江北岸汉阳南岸嘴与南岸的武昌大堤口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南岸嘴——大堤口——洪山——东湖——磨山这一景观轴线,1954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则规划了南岸嘴——中山公园,南岸嘴——洪山广场两条城市空间轴线;轴线经过的地区有许多武汉市的标志建筑,如晴川阁、电视塔等,也有公园、广场、龟山、蛇山等大面积绿地。南岸嘴的建筑应与这些占有控制性地位,象征代表武汉的建筑结合起来考虑,南岸嘴的绿化可以为武汉市城市绿地的连片整体发展提供可能性。两江是南岸嘴的天然边缘,同时南岸嘴内部的核心景观建筑、广场、道路桥梁等分别是其标志、节点、通道需要互相联系,综合考虑,突出南岸嘴城市滨水区的整体形象。

意象研究目的与城市设计要点:

(1)对人的关注。城市意象为城市设计提供依据,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确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设计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其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肌理延续;对基地进行分析:地区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应。

(2)城市设计要点。南岸嘴作为三镇市民中心是对江城居民渴望高质量的滨水空间活动场所的应答。专家参评,公众参与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对于城市设计,通常会有一些公认的原则: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长短期相结合等;从人的城市意象空间来对城市设计做出要求,我以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一个地区只要做到“安全、方便、舒适、有特色”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安全和方便强调一个地区的交通可达性,重视对通道与边缘的处理。对于一个滨水空间,南岸嘴内部应有完整的步行系统,车行系统的设计应为人行服务,对外则侧重于与水运等其他交通方式的结合;减少防洪堤、防洪墙在人与水之间构成的障碍感。

舒适性与地块的功能布置及环境设计有密切关系。在收集的市民建议中,文化设施的缺乏备受关注。节点、标志的设计与联系如广场、构筑物的尺度;绿阳、

座椅、小品的设计都是体现对人细微关切的地方。

有特色的地段才会在人们的意象空间中留下深刻印象。坚固敦实的长江大桥、纤细的长江二桥、造型特异的晴川桥、海拔3000多米的电视塔、黄鹤楼这些标志性建筑物都成为南岸嘴的空间背景。在这样一个背景丰富的环境里,南岸嘴的设计只有不张扬、简洁大方才能在不破坏整体和谐的前提下突显出来。并结合沿江租界建筑的特色,将旧时繁华商埠的独特风貌显现于南岸嘴的设计中。

城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搜集结构性和评估性意象获得大范围较完整的意象空间,多角度分析设计地区的意象构成要素,寻求安全、方便、舒适、有特色的人性化设计实施要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设计。林奇说,“城市,也许是人们生活航程中的一处停泊点,也许是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和意味深长的进展。”让我们为之追求。

城市意象视角下城市符号探析

城市意象视角下城市符号探析 摘要:城市符号代表城市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可,城市符号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认识并了解这座城市,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从城市意象的角度进行城市符号的分析,分析了城市意象与城市符号的关系,并研究了边界、节点、标志物、道路和区域与城市符号的相关联,这些理论对城市符号构建有很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城市;城市意象;城市符号 引言 在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之间竞争的缩影。一个旗帜性的城市符号,能反映出城市本身的个性,更能很好的带动城市的发展。以城市内涵为核心,以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为主体,所构成的城市符号往往是以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城市意象的五大要素为载体。 一、城市符号与城市意象的关系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对城市认知的研究具有启发性。书中分析了他对美国的三座城市所开展的意象方面的详细研究。在对城市意象分析的基础上,不但提出完整的城市意象调查方法,还建议人们从城市意象的五种要素进行意象感知,即:边界、节点、标志物、道路和区域,指出居民

主要以空间与路径的主导型两种方式构造他们脑海中的城 市意象地图[1]。 城市意象是城市符号的一种显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符号作为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为城市的稳定性奠定基础。 二、城市意象视角下的城市符号 在对构建城市符号的方式进行分析时,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城市符号是由什么要素构成的,必须清楚市民对什么样的城市符号元素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分析出那些有代表性的要素最能提炼成城市符号。 总结起来,我们能够这样认为:有特色,又有空间结构性关系并且具有特殊意义三方面的特征,是构成城市意象的重要“因子”[2]。下面主要从林奇的《城市意象》中的五个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出要素的特色、关联与意义,从而从各要素中解读城市符号。 1. 城市街道与城市符号 有特色、有意蕴的道路是构成城市符号的元素之一。道路是一种空间关系,通过产生的空间构成新的视觉关系,进而丰富城市轮廓,增添城市特色,成为城市符号。 如北京的长安大街(图1.1),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街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条街道,它建设于明代,是营建北京紫禁城、皇城以及内外城时最重要的道路,到目前为止,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感知中的城市意象 [摘要]本文介绍了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象》的背景和概要,对书中提及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指出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城市设计 -----王梆,《映城志》 1 概要 “至少在过去20多年中,林奇关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影响力一如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1]著名学者夏铸九如是评价凯文.林奇,由此林奇对城市设计理论的贡献可窥见一斑。凯文.林奇——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凯文·林奇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著作被译成各种文字。他撰写过不少著作,如《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好的城市形态》(The Good City Form)等。此外他还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其中《城市意象》是林奇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该书也是后现代时期一部的传世名作。《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 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林奇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作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landmark)五大组成因素。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identity)。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 )、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浅析《城市意象》 1.书籍简介 《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 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基于这种观点,林奇进一步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的提出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也是我们在目前城市设计中关注的基本要素。 林奇将五要素称之为充当城市设计的标准元件,在详细分析这五种元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使每座城市都有其本身的可意象性。 3.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在城市意象中,林奇关注的是城市的视觉品质。在组成这些视觉品质的环境意象中,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元素尤为重要。提高城市的可意象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易于辨别和组织。城市区域组成,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 文章摘要: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 关键字:建筑研究节点标志 一、城市意象概念 1、城市意象 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地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这一认识过程、形成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称为感应地理学[1]。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文索就提出了感知研究的方法[2]。此后,地理学家、规划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城市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

长春城市意象调研报告 长春城市印象

摘要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针对于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印象,笔者做了调查,结合着调研报告,人们对长春的认知,分析了长春的公众意向。 关键词城市认知意向

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相关理论评述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长春是一座历史悠久、活力四射的城市,它处巍巍乎东北亚制高点长白山腹地,莽苍苍东北大平原中心,历史悠久的松花江支流伊通河自南而北,穿城而过。 “城市形象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至今已有好几个年头了,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一直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注重城市形象美不够的一种“反弹”。”[1]构成城市的元素都有哪些呢?随处随时可见的人群,穿梭如流的大车小车,灯红酒绿的街道,琳琅满目的

广告牌,四通八达可以让人随时迷失的道路,便利快捷的交通,星罗棋布样式多样的店铺,丰富多彩的公园、游乐园、广场,千篇一律除了门牌号几乎难以区分的水泥建筑群,里面住着互相熟悉的陌生人,还有什么呢,红绿灯,时尚,工厂等等。感觉城市就是一大群忙碌终日的人所生活的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一个空间很大结构很复杂的场所,在这个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而简单。结合城市五要素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1.2相关理论评述 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最早将知觉图式应用到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堪称城市意象理论的里程碑。“理想城市应被构造成可意象的景观,清晰、连贯且有条理,使它引人注目,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2]标志,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是林奇对城市空间意象构成的五个要素。 但是,我们通过凯文?林奇的要素分析方法得到的是一个静态的物质空间意象。从这样的意象中,我们无法认知空间发展演进的过程与引发这演变的原因,而对于长春乃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在进行元素分析时我们应带着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解读城市。 2 基础数据获取 2.1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范围指长春市区,包括朝阳区、二道区、经开区和高新区。本研究主要采取三种调查方法,即问卷调查,照片识别以及绘制认知地图。在调查问卷中,由笔者根据凯文?林奇的区域、通道、节点、标志物、边缘这五个基本要素设置相关的21个问题,要求受访者一一作答。 在照片识别法中,首先在长春市选择具有标志意义的10个点,分别对这些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每个点分别选取不同角度拍摄照片,由在长春居住的10人进行辨认,然后让受访者辨认,能说出照片景物的名称或所处大致位置即算回答正确。 认知地图是本次调查的主要依据,因为认知地图能最直观清晰的反映受访者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

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 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兰州城市特色,将林奇(Lynch,K)的5 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照片辨别以及认知地图对兰州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兰州市的公众意象图:以南北向天水路、皋兰路-金昌路-城关黄河大桥-大桥北路,东西向东岗路-庆阳路-西津路-西固路等道路及黄河为骨架形成的网格状城市空间意象图。功能分区、行政区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总体城市意象空间结构,黄河、白塔山和五泉山却起到了边缘要素的功能。总的来看兰州市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群体意象即“公众意象”。关键词: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认知地图;意象因子;意向元素 1 理论基础 在城市意象研究中,美国凯文·林奇(Lynch,K)开创性的把意象拓展到城市研究领域当中,在城市规划人性化方面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1960 年林奇(Lynch,K)的《都市意象(The Im- age of the City)》一书是城市环境意象研究的里程碑。林奇认为,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1 ]。他成功把环境心理学的观念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中,提出城市具有可意象性,并存在一个公共的意象——“公众意象”,通过室内录音访谈、选择照片、绘制草图、室外验证等手段,探测出人们心目中的城市意象,通过分析、归纳、证明城市的可意象性及公众意象的存在,进而总结出城市意象的各个元素,归纳为区域(district)、道路(road)、边界(edge)、节点(node)、标志物(landmark)五种意象元素。并通过对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个城市的调查研究,以及不同城市的居民对不同城市的意象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的居民关心共同的主题,进而说明城市意象五元素对居民意象的影响。 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在林奇之后,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1970 年Appleyard D 对城市居民意象地图类型进行实证研究,他将路径主导型地图分为段、链、支环和网 4 种子类型,将空间主导型地图分为散点、马赛克、连接和格局 4 种子类型[2];1978 年Golledge R G(1978)对城市居民感知阶段的研究,认为城市感知地图随时间变化分为3 个阶段,即联接发展阶段、邻里描绘阶段和等级秩序阶段[3]等。 目前国内对城市意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是以凯文·林奇(Lynch,K)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研究。1993 年李郇、许学强对广州市意象空间分析研究提出了规划建议[4];2001 年,顾朝林,宋国臣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5];2003 年徐苗提出了城市规划师在营造城市意象时,应从区域性的群体意象需求出发,创造出鲜明有活力的可读的现代城市意象[6];2006 年冯维波,黄光宇基于重庆主城区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进行了分析评价,解读并评估重庆市景观的优劣、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高低[7];2008 年费一鸣,叶梦对苏州城市意象解析研究,以时间的纵向轴解析苏州的意象元素[8]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56 份认知地图调查及396 份调查问卷,对兰州市城市意象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重点分析城市意象空间构成要素,并概括了兰州市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按:《城市意象》这本书的一个简单介绍,更多关于此书的介绍与读书笔记请使用本站的建筑专业搜索!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 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 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 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

对凯文_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收稿日期:2009203211 作者简介:陈 倩(19832),男,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麻广睿(19822),女,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陈 倩 麻广睿 摘 要:指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就城市意象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在实践中能够引发的问题作了论述,并提出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以使人们构造一种城市设计的新方法。关键词:城市意象,文化,意识形态,差异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 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 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引发的问题。 1 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人 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 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 质。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 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 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 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这正如美国哲学家 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 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对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凯文?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其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在对城市环境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城市人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积极和主动。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人对某一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环境中做了什么,其次在哪里,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更容易通过文字形式而不是建筑形态和细部的图解来记住环境中的物体。其次,由于林奇的五要素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这实际上是在城市中契入各种想象的秩序形式,因此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同时这种方法还形成了对城市空间的进一步划分。这不仅与城市的整体性相悖,而且极易产生新的空间障碍,无法在居民与陌生人之间形成一种交流界面,从而滋生新的社会问题。林奇方法的局限从根本上反映了心智图在研究范围上的缺陷。心智图强调城市居民对其环境的感知,然而人对城市环境的概念是一种功能要素和符号要素的组合。环境的意义是一种社 会的建构,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特征的社会过程的表征。林奇将心智图的分析仅仅局限于城市客观世界的日常生活而已。虽然心智图使个体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掌握再现,但心智图显然忽略了意识形态的根本特性,并且拒绝承认其基本的研究数据本身以及对城市秩序形式的强行切入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现。因此,林奇所研究的更像是生活于真空中人的行为活动,而忽视了人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忽视了形成这种真实存在的环境约束和社会约束。2 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为了修正和深化林奇的研究,许多学者在不同的方向上作了 努力。在心智图基础上,后续研究更为侧重的是社会和文化差异对环境认知的影响。琼?兰曾对城市意象研究进行过总结,他指出:“可以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视觉组织规律来解释城市意象中的组成要素;区域 体现了良好完形的轮廓之内各个组成要素的接近性和类似性;标志物是周围环境背景中的图形,其组成元素与周围明显不同;至于节点,则难以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加以解释。实际上节点并不是单纯的视觉要素,它体现了社会、文化和物质等各种环境属性的总和,包含了特定的存在者、存在方式和精神意义,在形态上则体现为交汇和辐射并存,带有强烈的地方属性。”其实他只说对了一部分,就拿地标来说,林奇将它们的作用更多的局限于物理和生理上的识别,而忽略其社会文化意义,这显 The application of sculpture in urban environment YANG Sheng 2li Abstract :Based on some experiences of engaged in planning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al design recently ,by referencing classical creative expe 2rience of predecessor artists ,how to design and apply sculpture well in practice work was discussed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it pointed out that sculpture was applied in creative fields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as a building language of showing urban culture. K ey w ords :sculpture ,art ,urban environment ,building environment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作者是凯文·林奇,美国人,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作为这学期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的作业,我认真的拜读了林奇《城市意象》的第一、三章,现将我从本书中得到的一点见解感受和领会报告如下。 凯文·林奇及其《城市意象》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在该书中,作者选取了美国的三个城市作为对比研究,分别是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他提出了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等概念以及如何建立环境形象等问题。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则主要是介绍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部分。 林奇认为城市中动的因素,尤其是人和人的活动,与静的因素同样重要。我们对于城市的感觉往往是断断续续的。零打碎敲的,还常与其他有兴趣的东西相混淆,几乎每一种感觉都在起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奇强调城市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及其对于城市中静的因素——建筑、公路、标志等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心中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形象是留存在人的内心里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城市、同一地段的城市形象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属于同一群体,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的个体形成的城市形象才是部分相同的,有共通的一面。人们想要融入一个群体中,就必然需要与该群体有着相似的并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形象,即“公众印象”。林奇认为构成形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双向过程。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在观察城市,需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以形成对城市的意象;同时被观察物形成的是易于被我们所掌握的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帮助我们建立有关于城市的形象。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城市。 林奇认为环境形象可以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一个有效的形象首要的是目标的可识别性,这就称为“识别”。其次,形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

城市意象论文

长丰县空间视觉形象分析 (翟华根 08111012 城市规划一班) 摘要:城市视觉形象是城市的外在表现,城市视觉形象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指导,以城市的行为知识向公众直接、迅速地传达城市视觉形象特征。 关键词:城市视觉形象;景观;城市人文;城市色彩 长丰县是合肥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北部,东与定远县、肥东县接壤,北与淮南市交界,西与寿县、肥西县毗连,南与合肥市庐阳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为邻,建县于1964年。地处江淮丘陵北缘,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 一、城市造型视觉形象 1.1结构。多维结构与组合形态、平面与曲面、转折与平滑、起伏与平坦,满足于平视、侧视、俯瞰检测的要求。 1.2空间。由构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以及构成城市软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人居环境被称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入城市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选择一种积极对策。 长丰县辖9个镇、6个乡:水湖镇、庄墓镇、杨庙镇、吴山镇、岗集镇、双墩镇、下塘镇、朱巷镇、三十头镇、罗塘乡、义井乡、陶楼乡、造甲乡、杜集乡、左店乡,以及1个省级开发区(双凤开发区)和一个新区(合肥北城新区),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受要素供

给紧缺、综合成本上升和环境约束加剧等影响,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加速。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合淮同城化的深入实施,合淮工业走廊纳入省级规划,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强势推进,尤其是合肥“141”组团城市战略持续推进将给长丰县带来重大项目布局、促进产业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机遇,为长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十一五”发展,长丰区域内产业基础日趋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位、交通、产业等综合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优越。尤其是在县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中,全县干群进一步增强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只争朝夕、奋力崛起的思想更加统一,加快发展、振兴长丰的愿望更加迫切,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为长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城市色彩视觉形象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视觉总体表现。城市色彩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历史、文化、美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环境与人类感受 ——读《城市意象》有感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对现代规划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这部书是其花费了5年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的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写成于1959年,并于1960年出版。 凯文林奇是麻省理工的规划教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任教三十多年,在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于1990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 《城市意象》结构清楚,主题明确。第一章给出新概念,强调环境的可意向性。第二章介绍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座城市,进行比较。第三章介绍影响城市意象的五种元素及其元素的相互关系。第四章说明应如何设计这些元素,让城市呈现出一种连贯的强烈的意象。第五章指出大都市形态不会是分层的秩序,而是一种复杂的模式。在城市意象发展的过程中,观察方式的教育和重塑环境都非常重要。最后,附录中补充了具体的设计方法以供参考。整本书逻辑性强,易于阅读。 “意象”对于原文的“image”十分贴切。Image,应解释为a picture especially in the mind 。“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意象两个字就足以说明全书主题。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生活在城市里的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但他们对城市的理解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很多个别意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意象。因此作为城市设计者应该了解的是绝大多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城市意象概念 1、城市意象 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地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这一认识过程、形成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称为感应地理学[1]。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文索就提出了感知研究的方法[2]。此后,地理学家、规划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城市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也就成为人们研究感知环境的新切入点,是城市地理学,尤其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城市意象的应用 1、初步调查获知城市意象 意象调查一般是基于林奇的五要素分析研究来进行的,也即对某一具体城市的通道、边缘、区域、节点、标志一一划分,进而分析各要素在该城市中的作用及城市未来发展应加强的因素,可以为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城市意象提供基础,作为城市设计的参考。 (1)通道(path)。是观察者习惯性地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的路线,如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 (2)边缘(edge)。是不作为通道或不视为通道的线性要素。如河岸线、铁路路基、围墙、开发区的边界等。

课件城市意象--解读.doc

《城市意象》解读 读后感 初读《城市意象》,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但是当时研究生学位课程很多,外加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作业,似乎也无心安静下来好好读几本书,即便是小说情感、历史故事类读物,也只是蜻蜓点水,品味把玩而已。那么对于《城市意象》,更是如走马观花般应付过了自己的心里歉疚感,最终还是没能理性的思考和解读。研二的自由度可以说在读书期间应该是空前的,外加带有应付毕业论文的目的性和自己作为研究生的虚荣心,再读本书,也就多了一份专业态度和使命感。 通读《城市意象》,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城市意象》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在此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但是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我们容易发现: 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有相应的提及)。所以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专门给出关于的分类的论述:书中这样提到:“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每个人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意象,但在同一组人群中,成员之间的意象似乎能基本保持一致。” 但作者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量,要尽可能有整体代表性。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 2、客观被意象的事物,存在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无论是在人们的精神审美方面,还是在人们对日常的物质需求方面,这一命题总是成立。 那么,对于城市设计中运用的客观元素的可意象性似乎也应该存在动态的可变化性格。在此基础上,如何综合城市使用者对城市的审美与感知形成一个城市的群体意象,如何提炼并塑造城市各元素相对稳定的意象特性就成为我们在城市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作者:凯文·林奇 读书时间:2016年11月-12月 作者简介: 1918年出生在芝加哥一个富裕家庭,父母是来自美国的第二代爱尔兰居民。林奇曾就读于美国当时一流的学校--法兰西斯.派克中学 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在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于1990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 摘要: 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也越能识别城市,从而带来心理的安定。 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空间设计就是安排和组织城市各要素,使之形成能引起观察者更大的视觉兴奋的总体形态。这些形体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正文: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大学三年级时,那时刚刚学城市设计,在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一次,知识水平有限,也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来得及细看,入学以来,闲来无事就有重新翻开慢慢品读,阅读完后,自己依然对城市意象存在的模糊的观念,只企图通过一点读后感把尚存的心得写下,往后再体味。 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30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出名的建筑学院之一。他首次提出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全书分为五章和三个附录,对环境的意象中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与个性,可意象性提出的看法,有通过举例波士顿,新泽西和洛杉矶三个城市进行论证,同时,有重点的解读了城市意象的五点元素,这也是书中精彩的部分章节,分别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且论证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对城市形态和新的尺度进行讨论。《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设计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叫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他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重大的意义。他首先提出了“意象”这一词,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P90)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的最终的意象,有目的的将其重新排列,变形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的形成需要的意象。(p6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