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型地下空间建筑消防设计探讨——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建筑消防设计

大型地下空间建筑消防设计探讨——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建筑消防设计

大型地下空间建筑消防设计探讨——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建筑消防设计
大型地下空间建筑消防设计探讨——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建筑消防设计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现状调研报告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毕业实习报告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班别11级(1)班 学号31110100xx 学生姓名祝思远 指导教师X X 2016年03月31日

摘要 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是广州市委、市政府贯彻实施“金融强市”战略,推进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广州国际金融城紧邻珠江新城和琶洲地区,是珠江沿线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国际金融城是华南的金融中心、区域监管中心、金融总部聚集区、金融市场服务平台集聚区、新兴市场交易中心、广州国际财富中心和后金融时代的专业型金融中心,是具有岭南特色的国际性区域金融中心,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广州国际金融城与珠江新城、琶洲地区共同组成世界级的中央活力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 本次起步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范围:西至科韵路,东至车陂路,南至珠江岸线,北至黄埔大道,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未包括珠江),进行广州国际金融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首先,本文将叙述广州金融城现状情况,从现状环境、用地、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概况总结分析。 其次,本文将对上层次及相关规划作出解读分析。 再其次,本文将根据广州金融城片区的现状特点,找出基地特征相似的案例作分析研究。 最后,本文将简要提出总体定位及设计理念。 关键词:广州,金融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 目录 1现状分析 (03) 1.1概况 (03) 1.2土地利用现状 (03) 1.3道路交通现状 (04) 1.4公共设施现状 (04) 1.5现状总结 (05) 2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解读 (05) 2.1《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05) 2.2珠江新城规划解读 (05) 3案例分析 (06) 3.1《北京商务中心区东扩规划应征方案》 (06) 4总体定位及设计理念 (08) 4.1总体定位 (08) 4.2设计理念 (08)

广州南站地下空间

发表时间:2013-3-29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3年1月供稿作者:郑宇[导读] 地下空间开发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缓解多种城市矛盾的有效途径。 郑宇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地下空间开发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缓解多种城市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在今后20年或更长时间将进入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峰期。文章通过总结学习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的成功经验,对广州南站地区地下空间规划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 Transportation hub in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 the study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in guangzhou south station as an example ZhengYu Guangzhou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0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ick to: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relie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many cities. China in the future 20 years or longer will enter the peak peri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ss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learning for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o guangzhou south station in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is studied. Keywords: transportation hub region;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各大高铁城市纷纷开始规划建设以高铁为发展引擎的交通枢纽发展区,广州新客站地区也是如此。根据国外高铁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高铁枢纽地区更趋于向地上地下的复合空间发展。地下空间开发有别于地上空间的开发建设,具有不可逆性。如何科学的开发交通枢纽地区的地下空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广州新客站地区地下空间规划亟待研究的课题。 1 国内外地下空间利用概况 1.1 国外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规划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是什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重点需要解决哪 四个问题?(Y)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2、地上与地下相协调原则。 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原则。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原则。 1、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 2、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规模预测; 3、城市地下空间的布局形态确定; 4、城市地下空间的近期建设安排。 2. 按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深度地下空间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 地下空间的主要用途是 什么?(Y ) ①浅层空间:地表至-30m深度开发的空间,用于商业空间、文娱空间及部分业务空间;②中层空间:由-30m至-100m深度内开发利用的空间,用于地下交通、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市水、电、气、通信等公用设施。 ③深层空间:指-100m以下的地下空间,用作快速地下交通线路、危险品仓库、冷库、贮热库、油库等。 3、著名的法国建筑师欧仁.艾纳尔是倡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驱,试简要说明他在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上的设想?(Y)

环岛式交叉口系统、多层交通干道系统。 4、简要说明地铁车站规划的一般要求。(Y) 1. 2. 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 3. 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 4. 5. 5、说明它们的特点 。 1)“中心联结;中心联结是指在城市中心区,建设整体贯通的地下城,并通过地铁放射到 城市各地区。下部空间的开发表现为上部空间的功能与结构全面地向地下扩展,因此,城市中心的下部空间体系几乎涵盖了市中心的所有功能,如商业、文化娱乐、服务及金融贸易等,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地下城市中心。在这种模式中,地下交通系统由较疏的地铁主网与较大范围的步道副网组成,各地下功能聚集点相互扩展,形成整体发展,达到彼此带动的目的。 2) “整体网络;整体网络是一种较小范围内更高强度开发的城市模式,因此,更讲求集散 效率,以地铁网取代了大部分地下步道网,交通系统表现为较密的地铁网和较小的地下步道网,建筑物与地铁站之间距离更短、联系更密切。在这一方式中,地面建筑的高层化是上部空间的显著特征,地铁车站与高层建筑群体下部结合,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从地铁车站到工作地点的步行距离。

上海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二零零七年五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18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18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西区承接城市发展轴线脉络,布置一条128米宽的南北向林荫大道。沿林荫大道依次布置金融办公区、商业贸易区、办公文化娱乐区;沿广州大道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会议展览中心区、高层公寓区和外贸外事区;西区东部南北分别为猎德村、冼村及两村之间的商住区。东区以高尔夫球场公园为中心,南北两边各为高级住宅区和综合高层商住区;东北部为赛马场,保留无线电工厂、住宅区和谭村;东南角为污水处理厂。 “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 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期末复习总结

一、地下空间开发深度可分为 浅层区域(0~10m); 次浅层区域(10~30m); 次深层(30~100m); 深层区域(≥100m)。 二、地下空间分类:按使用功能: 1、地下民用建筑:覆土建筑单建、附建式,窑洞等; 2、地下工业建筑:地下厂房 3、地下交通建筑:地铁和地下公路 4、地下防灾防护空间:人防工程 5、地下公共设施空间工程:管线廊道、电站、油气站等 6、其他特殊地下空间建筑:墓葬、特殊出库等 7、地下综合体:地下街群 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特点: 1、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受到原有城市规划的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有地面建筑基础的限制。 2、地下空间规划应结合地面建筑的地下室开发利用进行; 3、次浅层以内的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常结合地面道路进行; 4、次浅层以内的地下公共空间建筑常结合城市的广场、绿地、公园、庭院进行规划。 5、地下空间开发成本高,居住和使用条件及舒适性较地面状况差; 6、地下空间规划受地质条件影响大,技术条件要求地下空间建筑必须认真对待土层等地质条件影响; 7、地下空间工程范围较广泛,类型多,技术条件复杂,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8、地下空间建筑规划可以减少城市建设占用的耕地,降低对地下水、大气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9、地下空间规划反映不出城市的景观艺术。 四、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关键问题 1)城市中地下空间规划应为点、线、面的结合; 2)规划中以地下交通工程为依托,连接各个中心的地下综合体; 3)地下空间规划中应尽可能考虑市政管线廊道建设的可能性; 4)城市繁华区地下空间规划主要单体建筑内容为地下商业街、停车场、下沉式休闲广场等等。 5)在城市非繁华区建设,如条件允许可考虑规划地下居住建筑(地下室),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应考虑采光、通风和绿化。 6)地下空间建筑规划要考虑到室内外环境以及特殊时期的功能。 五、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定义):基于城市性质和规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方针、策略、相对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统一安排、合理布局、有机联系,是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发展方向,为下阶段的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六、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由平面形态和竖向形态构成,在水平方向是指城市地下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竖向形态是平面形态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 七、地下空间布局形态:点状,线状,辐射状,鱼刺状(脊状),网格状(面状),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广州市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概念性规划方案 目录 一、珠江新城的概况 (4) 1、珠江新城的定位 (4) 2、珠江新城的分区 (4) 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指导思想 (5) 三、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设构想和地下缆车构想 (6) 1、城市中轴线构想 (6) 2、地下缆车构想 (7) 四、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析 (7) 五、珠江新城地下交通规划 (8) 1、地下交通规划基本原则 (8) 2、地铁规划 (8) 3、过境交通规划 (9) 4、内部车行系统规划 (9) 5、地下快速交通干线APM 线规划 (10) 6、地下步行系统规划 (11) 7、地下公路交通规划 (11) 8、地下停车系统规划 (12) 9、地下公交及旅游大巴系统规划 (13) 10、地下空间静态交通规划 (14) 六、地下商业街规划 (14)

七、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16) 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16) 2、地下真空管道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16) 3、共同沟 (17) 4、共同沟投资与运营管理规划 (18) 5、地下雨水收集和中水处理系统 (19) 6、地下变电站 (20) 八、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20) 1、地下防空系统规划 (20) 2、地下防灾系统规划 (21) 九、地下空间综合体规划 (22) 1、地下综合体建设意义 (22) 2、地下综合体功能组织形式 (23) 3、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分层功能规划 (24) 4、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筑设计 (24) 5、地下综合体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图 (25) 十、珠江新城地下空间新技术研究及运用 (25)

北京新城地下空间节点布局设计思考

由于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宝贵的资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在地下空间的设计中,节点的规划布置对于整个地下空间的利用举足轻重,同时又影响着城市地上空间的发展。 “节点”在地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节点是以点状要素为特征,因而节点具有连接与集中的特征。它可以是线状空间中局部突变的空间,也可以是面状空间的焦点和核心,或同时具备这两种特征。地下空间节点同样具有连接与集中的特征和存在意义。它是地下空间系统中的核心,关系着整个地下空间系统的开发,决定着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带动着地下交通的发展,影响着地下产业的开发等。 地下空间“节点”的类型 根据节点所处的位置,按照节点在规划中的重要性递减,可将地下空间节点分为一级节点、二级节点、三级节点。笔者认为,一级节点操作上一般取10~20公顷为核心,辐射范围可至200公顷;二级节点取5~10公顷为核心,辐射范围可至100公顷;三级节点取3~5公顷为核心,辐射范围可至50公顷。部分地区由于用地性质、历史沿革、民间行为等不同原因,节点会相应扩大或缩小范围。按照地下空间节点的功能属性,可分为交通节点、公共空间节点、物流节点、文化娱乐节点、商业节点等。 地下空间“节点”设计原则 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功能呼应原则 地下空间的功能较多样,结合地上地下空间功能相协调的关系考虑,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交通节点 当地上为车站或公路交通时,地面环境繁华,噪音大、人流车流多,宜在地下规划地下交通、商业娱乐设施以及停车库。当地上为城市广场时,地面环境开敞,宜在地下规划地下购物中心、交通干线车站、停车库、下沉广场等。 公共空间节点 当地上建筑为繁华商业中心时,地面环境繁华拥挤,宜在地下规划地下街、地下综合体、娱乐场。当地上建筑为医院时,地面交通方便并且环境安静,宜在地下规划门诊、医疗技术、后勤。当地上建筑为学校时,地面环境安静,宜在地下规划试验、车间、图书馆、体育馆。当地上为风景区与古区保护时,地面主要以旅游者居多且规律的出现在旅游旺季及对应的高峰时段,宜在地下规划交通、游乐、市政基础设施、服务设施。 其他 当地上建筑为工厂及库房时,地面人少并且环境安静,宜在地下规划车间、物流、辅助厂房、市政基础设施。当地上环境为住宅区时,地面人多并且环境安静,宜在地下规划人防工程、市政基础设施、车库、商业服务项目、居住、管理用房。 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规模对应原则 地下空间开发与地面空间开发的比例要相互协调,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从广义上来说,地下空间的规模要与城市的地上空间的规模相协调,以使上下部空间都能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作用。狭义上来说,指具体的某一个地面建筑要相应的有适当规模的地下空间,这样才能使整个建筑发挥最大的功能。根据现有理论与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总结为商业、金融、办公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较大;地铁、轻轨等重要交通节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适中;居住用地,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较小。 与交通密切结合原则 地下空间节点设计,必须以交通功能的设置为前提。即必须在保证交通流线通畅的前提下,考虑地下空间利用的问题。节点的设置要针对不同性质的交通节点,采用不同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功能设置,强调功能性和地域性。交通便利的地下空间,可建设大规模机动车停车场。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原则 地下空间开发深度的能力是由浅入深的,不同深度功能也有所不同。浅层开发不应成为深层开发的障碍。因此,在地下空间开发时,要合理划分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布层次。根据具体情况和经济发展,建议将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度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并突出各不同竖向分布特点的功能。 (1) 浅层,地面以下0~10米。其功能以市政基础设施、零售、娱乐、停车和行人交通为主。 北京新城地下空间节点布局设计思考——以北京大兴新城为例 王珊 胡春晖 孟欣 宛素春 52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班级序号: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1.总体说明 (1) 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 (1) 1.2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 (2) 1.3地下空间规划的总体构思 (2) 1.4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3) 2. 地下交通规划 (3) 2.1地下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3) 2.2地下铁路规划 (4) 2.3地下公路交通 (10) 2.4地下停车系统 (12) 2.5地下步行系统 (13) 3.主要节点规划 (14) 3.1市民广场地下空间规划 (14) 3.2地下商业街规划 (24) 4.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29) 4.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29) 4.2共同沟规划 (29) 4.3共同沟的布置 (31) 4. 4雨水收集系统规划 (36) 4.5地下变电站和煤气站规划 (37) 5.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37) 5.1防空体系规划 (37) 5.2城市灾害预防 (39) 6.环境规划 (40) 6.1人文环境规划 (40)

6.2生态环境规划 (41) 7.参考文献 (43) 8.图 (44)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1.总体说明: 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 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杭州CBD)位于市城区的东南部,钱塘江北岸,距离西湖风景区约4.5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约18公里。所辖范围为:东临钱塘江,南靠复兴地区,西依秋涛路,北至钱塘江二桥、艮山西路,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它将平行于钱塘江的富春江路作为核心区商务发展轴,将是钱江新城最长、最繁华的景观道路;新城核心区以市民中心为核心,向江形成中轴线,两侧将建设杭州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新城规划具有低密度、高容积率和高绿化率的特点,将集中杭州的现代化建筑群,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杭州钱江新城的大部分地区位于老海塘——钱江路和航海路以外,曾是杭州的城郊结合过渡地带,因此现状主要以居住用地、村镇用地和村办工业、仓储用地为主;沿江地区大部分为水塘和农田,且地势低洼,平均地面标高在7米左右。核心区块即中央商务区占地面积3.29平方公里, 可建建筑面积约为650万平方米,包括八个功能区,即行政办公区、金融办公区、商务办公区、商贸会展区、文化休闲区、商业娱乐综合区、办公园区和滨江休闲游游憩区。 规划区域四周围合道路除庆春东路延伸段未形成外,其余已基本按照规划红线要求建设,现状道路主要有快速路秋涛路,主干道庆春东路(西段)、清江路、钱江路、之江路和灵江路,新安江路和富春江路也在建设之中,钱江新城核心区的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过江通道:现状西兴大桥和规划庆春东路过江大桥(或隧道)。市政基础设施主要有220KV城南变电站及其高压走廊、杭州煤气储配站用地,它们对城市景观特别是城市新中心视觉景观产生了不利影响。

重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考察

重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海、杭州、广州、深圳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考察 上海“九五”、“十五”时期以交通为重点,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先后完成地铁1、2号线、明珠线的建设和8条跨黄浦江隧道,正在规划建设11条地铁线和10条轻轨线。投资建设了人民广场、静安寺、徐家汇、五角场等地区的下沉式地下广场和商业街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下空间工程。目前上海已进入地下空间高速发展期,地下空间规模已超过1600万平方米,占该市中心层600平方公里面积的2.7%。其中民防工程650万平方米,地铁、隧道等地下交通设施建筑面积890万平方米。上海“十一五”期间着力建设“东西南北中”八大骨干工程,2010年将建成311.6公里的地铁基本网络,负担接近50%的公交客流量。 杭州地下空间开发主要集中于正在建设的钱江新城工程中。他们坚持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同步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先行。正在建设的新城地下空间共4层,总建筑面积达150万至200万平方米。包括地下交通、商业、文化、休闲、停车、防灾等。两条地铁线、两个地铁站将把地下城和其他城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提出“50年挖洞不止”。在地下空间利用方面他们主要抓三大块:一是大规模建设地铁工程。地铁一号线于1999年6月全线开通运营。现正同时展开7条地铁线路建设,其中3号线首通段(广州东站至客村)、4号线大学城专线已建成,正式开通运行。目前广州地铁运营线路里程达到59.25公里。二是综合开发城市CBD地下空间。珠江新城地下商业街、文化广场及静态交通、地下管网等构成的40万平方米地下综合空间体正在建设中。三是兼顾地铁和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人防工程,全市人防工程总量达到436.5万平方米。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一号线东段和四号线南段已建成营运,线路全长21.866公里。地铁重要站点与城市功能融合,地铁华强站、国贸站、科学馆站等重要站点与城市商圈发展结合紧密,串联起周边的商业物业。 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特点与经验 1、坚持规划先行。这些城市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高标准制定并实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上海市2005年出台了《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人民广场、静安寺、徐家汇、五角场等大型地下空间开发中都制定了控制性详规。杭州市2003、04年分别制定实施了《杭州市人民防空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市在地铁工程建设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设中都制定实施了科学、详细的规划。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特别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予以规范化明确,为合理开发建设管理城市地下空间打下了基础。 2、注重政策法规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国内是较新的课题,可供参照的国家政策法规较少。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城市都根据自身实际,组织政研系统、相关职能部分以及规划设计等单位,进行深入研究,出台了指导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上海市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民防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今年出台了《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房地产登记试行规定》,正在研究制定《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杭州市2004、05年相继出台了《关于积极鼓励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意见(试行)》、《杭州市土地登记办法》。广州市去年投入资金700万元,由

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城市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大量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分析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认识过程,明确了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的主要目的,解析了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难点和关键,提出了处理好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是地下空间规划的关键。最后从政策、规范、控制与引导等方面提出了7点建议。【关键词】城市规划;地下空间;一体化 世界上的一些科学预言:到21世纪末,人类将有三分之一生活在地下,21世纪将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1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为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12020年我国城市面临的问题1.1.1城市拥挤。到202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达 到9亿左右,城市将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 1.1.2城市用地紧张。到2020年城市 建筑面积将达到300多亿平方米,城市将面临无地可用的状况。近年来,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呈几乎级数增长的趋势,预示着我国城市将面临土地紧张的实际。我国城市开发区的建设 情况,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对城市用地紧张的认知程度的提高,1992年,我国城市开发区新上项目占用耕地1.6万平方公里;1993年,县级以上的开发区达6000多个,占地1.5万平方公里,比当时城市用地面积总量1.34万平方公里多出0.16万平方公里;2004年,开发区达到近7000个,新上项目占用地面积达 3.13万平方公里;2006年12月,全国各类开 发区由6866个核减至1568个,有近77.16%的开发区被撤销。全国开发区规划总面积由3.86万平方公里缩减至9949平方公里,面积减少 74.23%。目前已退出开发区土地2617平方公 里,复耕1324平方公里。 1.1.3城市交通问题突出。到2020年我国 汽车将达到1亿多辆,城市交通将面临瘫痪。(图1、图2) 如何解决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的任务,而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2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的作用 1.2.1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美国波士顿 通过拆除穿过市中心的六车道高架路,建设 8-10车道的地下高速路,原有的地面变成林 荫路和街心公园。这样做的结果:市区空气的一氧化碳浓度降低了12%;市中心栽植了 2400棵乔木树,7000多棵灌木树;在海湾的 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的思考 陈志龙 图1全国汽车年产量变化情况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PlanningofUrbanUndergroundSpaceUtilization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专题研究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专题研究 ——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 【摘要】结合《上海市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结构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简要介绍了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背景,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分类介绍了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能源通廊与地下物流规划,以及民防工程、应急防灾与环境规划,并阐述了地下空间远景规划和近期建设与实施对策。 1 引言 宝山区位于上海市北部,面积293.7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81万,随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体布局,区域正以“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为主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由单一功能的近郊工业区向具有综合功能的生态、生活、生产协调发展现代化滨江新城转型,正成为上海北部的新型城区。据近期宝山区人口综合管理数据库公布数据,宝山区人口达125万,至2020年居住人口将达到150万 ,城市化水平可达98.7%,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232平方公里。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的延伸和拓展,人口及社会车辆的增加、市政设施负荷的压力,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善,科学规划开发地下空间已势在必行,其在整合交通设施,净化地面环境、扩充城市容量上的独特优势及对区域总体规划的主题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由上海市地下建筑设计研究院、宝山区民防办和区规划局开展的《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业经两年多时间的调查研究、分析评价、测算控制、规范布局、深化完善,反复听取社会各方意见,进行协调调整,完成了《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并经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领衔,解放军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民防办、市规划局、市规划院、市交通规划所等专家和相关部门评审一致通过,认为该规划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现状进行了充分调研,内容丰富,原则明确,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2014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徐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二、设计主要内容 徐州是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进行徐州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总体说明 1.1 徐州基本情况 1.2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 人口、经济及轨道交通线路客流规模等指标 1.3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年限与依据 设计考虑的年限(近期、中期、远期),编制的依据。 1.4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1.5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与实施安排 规划几条线,何时开始实施,施工顺序,具体年限。 2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 2.1城市社会现状与发展预测 目前的经济情况、(近期、中期、远期)预测 2.2.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及规划发展目标 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 空间结构规划 2.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概况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目标 交通发展规划 3徐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3.1线网规划范围和年限 3.2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 3.3主城区轨道线网规划方案 线路基本走向、线路平面设计、线路纵断面设计 4车站及主要换乘节点

4.1主要设计原则 4.2车站设计方案 车站组成与功能分析、车站型式与规模、换乘设计、不同类型车站设计 4.3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车辆的选型及运行指标等。 5其他 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规划和设计。 三、设计依据 1《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2《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4~2020年) 3《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1年) 4《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5徐州市《统计年鉴》(2009) 6其他相关资料及轨道交通有关规范。 7相关论文和资料 四、设计要求 1通过设计,熟悉所学过的知识。 2学会利用网络,获取需要的知识和资料。 3提交的成果包括规划设计说明和规划设计图,提交的成果全部使用A4打印纸打印并装订成册,基本格式参照学院课程设计相关要求。 4规划设计说明要求内容完整,格式规范。规划要说明具体的依据,和选择考虑的具体因素,需要有方案的比选。 5规划设计图包括但不限于: (1)地下铁路规划图。标明线路、车站、换乘站等 (2)典型地铁车站设计图。车站平面详图,标明车站内各种设施及出入口。 (3) 地铁车站防灾系统图。标明人流疏散通道,防灾疏散点。

市调部提供珠江新城分析

二、珠江新城区域研究 根据珠江新城区域内功能规划定位、地块属性,敝司将珠江新城分成商住两大区域:以猎德路为界,西部为商务办公区,伴以居住为辅;东部为居住区,伴以商务办公为辅。 ?市政动态 珠江新城规划定位 本项目位于天河区的珠江新城区。珠江新城是广州城市中心的核心位置,规划范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占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18万,可提供30万个就业岗位。经2002年珠江新城规划检讨案修正后,确立珠江新城区域共划分为14个街区,功能区域划分包括有商务、行政办公街区、高层居住区、金融贸易街区、文化活动街区、商业购物街区等。 珠江新城位于新城市中轴线之上,属于广州市的核心地带的区位充分显示出其在广州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珠江新城在广州定位是:二十一世纪中央金融商务区(CBD),规划发展成为集国际金融、贸易、商业、文娱、行政与居住等一级功能设施于一体,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对《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的判断 在2002年年中,广州市政府审议通过了《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在公众眼里,曾被确切定位为广州二十一世纪CBD的这块土地,其总体规划几经修改,终于定案。此时,距1992年初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开发珠江新城,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 新规划对原有规划进行了以下六大调整: 1)住宅、商贸、行政办公总建筑面积增加。 2)提高了配套设施水平,增设市级少年宫、图书馆,增设幼儿园9所,增设小学1 所,市级医院、幼儿园、小学的用地面积增大。 3)改变小地块开发“楼看楼”的模式,采用国际通用的计划单元综合开发模式,将 楼群间的绿化集中设置,形成很多漂亮的小花园。 4)街道模式变单一为多样,既有交通干道,也有骑楼式商业步行街。 5)提出了由高架步行道、地下人行隧道、地面专用步行道构成立体化步行系统。 6)必须通过举办设计竞赛才能确定方案的地标性建筑系统,用制度保证创造出有艺 术特色的城市形象。 这六个方面的调整,在最大程度上改善了珠江新城的生活配套环境,也符合最新引入的CLD(中央居住区)的概念。由于珠江新城主要的商务区域集中在西部,而东部大多为住宅,因此新概念的引入,也使得政府对这个区域的改造更加人性化,对于未来的商住环境做出结构性的提高。 除了上面六个方面以外,政府还对珠江新城做出以下的修改: 1)将交易会展中心、领事馆区搬离珠江新城。 可能很多投资者不明白政府的决定,甚至怀疑珠江新城未来的前景。但我司认为,这反而更有利于珠江新城的健康发展。本身CBD中央商务区就是一个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高端产物,有着各种严格的硬件要求。而会展中心、领事馆区同样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把这三个高端产物同时摆放在珠江新城,从大角度看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会展中心和领事馆区都有个各自独特的硬件要求,和CBD 其实有着不可弥补的结构性冲突,使CBD的发展趋向多极化。 2)对标志性建筑“双子塔”的修改。 变动1:位置由靠近黄埔大道处移至珠江边。广州市政府在1993年第一轮珠江

机房建设工作报告

机房建设工作报告 导语:严格按照计算机机房国标A级标准进行系统设计,其中引用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满足业主提供并要求执行的各类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机房建设工作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机房建设工作报告 广州市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及公园工程--弱电机房建设项目经过近 天左右紧张施工,已经基本完工。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方得到了业主广州市新中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和总包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管理部、机电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使工程得以顺利的展开、实施、完工。 在60天的施工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以下设备安装调试:机房的建设已经完成。设备已经全部就位并且完成调试,所有安装的监控点数据已经完成整合,并且开始记录。子系统已经完成调试,满足正常工作要求。 对于监控室以及网络中子站服务等功能我方已经完成调试,可以实现相应功能,现在贵公司的内部信息化工程已经投入使用,分系统及站点服务功能现阶段业务系统已经可以在网络上实现。

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及公园工程--弱电机房建设项目共计9个部分,其中设备安装调试的系统一共6套,分别是: 1、建筑装修; 2、电气安装; 3、精密空调; 4、防雷接地; 5、综合布线; 6、视频监控系统; 7、机柜及服务器系统; 8、系统追加。 涉及到有隐蔽工程的系统有:装修工程,综合布线工程,防雷接地工程。 1、在项目中,机房防雷工程由广州市天河区防雷所验收,此部分已通过工程验收。 2、机房建设中涉及到隐蔽工程的验收工作已经在施工过程中,由我们施工方组织甲方实施负责人以及监理方工程师,进行了验收工作。此次验收不包含隐蔽工程。 我放施工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机房设备分为:电气设备、精密空调设备、 视频监控设备、综合布线机柜、服务器五大项。 1、电气设备: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格式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课程设计 学号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第 1 页 1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2 2.1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f f f C ?στtan ?+= 式中 τf ——土的剪切强度,MPa ; C f ——土的粘聚力,MPa ; φf ——土的内摩擦角,(°)。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3 标题名称(一级标题) 3.1 标题名称(二级标题)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计算结果见表1。 页眉和页码,五号宋体。

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研究

是“城市财政蓝海”还是“短期财政工具”? ——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研究 徐辰袁奇峰 【摘要】随着城市土地租金的提升,地下空间价值逐步显现。珠江新城地下空间项目是亚运时期广州重要的形象工程”,但其建成后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回顾了地下空间由“建设”到“开发”的制度变迁;对广州地下空间开发制度创新进行了解析,将其核心内容分为寻利型制度创新与寻租型制度创新。并指出在寻租型体制的基础上,地下空间开发成为了政府和城投公司的短期财政工具。“城投所有,城投开发”体制导致珠江新城地下空间缺乏可经营性,是其失败的核心原因。对此,进一步提出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体制应转向具备“审慎商业原则”的“城投所有,市场开发”及“市场所有,市场开发”的路径。 【关键词】珠江新城 ;地下空间;开发体制;制度创新 1. 引言 1.1 珠江新城 1993年,广州市政府提出建设广州新的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自此开始了漫长的18年建设征程。2000年的《GCBD21——珠江新城规划调整》,政府明确把珠江新城作为广州CBD 的建设项目。2010年亚运会,珠江新城中轴线两侧的世界级建筑群,四大标志性公共设施及南岸广州电视塔成为展示广州现代化水平和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 1.2 珠江新城地下商业空间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项目由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市城投公司)于2006年启动,2010年初步完成建设。政府及社会对地下商业项目寄予厚望,期待能够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级高端地下商业区,弥补珠江新城商务区“无商业”的缺陷。然而项目建成至今,商业经营仍未走上正轨,反倒是一系列质量问题的暴露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中央广场及地下空间方案缺乏创意。中央广场方案重点在于两个层面:一是中央广场景观设计,二是地下空间与广场的连接。在目前的方案中,中央广场景观设计方案较为平庸,地下商业项目与地面的连接方式局限于“孔洞状”阶梯,在地面完全感受不到大型地下商业空间的存在;(2)地下空间质量问题。自2011年开始,陆续有媒体报道珠江新城APM线漏水和渗水现象严重,地下空间在广州几次大暴雨中“水漫金山”。[1,2](3)地下空间缺乏维护。行走在珠江新城地下商业广场“花城汇”,经常可以看到落满枯叶的电动扶梯,长满锈迹的铁质扶手,贴面瓷砖脱落的墙壁,阻止前行的围栏标识。(4)地下商业经营堪忧。2011年9月花城汇北区试营业,UV影院、大创百货等商家相继开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定稿版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调研背 景 (1) 1.2调研范 围 (1) 1.3调研方 法 (1) 1. 4 CBD专题研 究 (2) 1.4.1 CBD概念理 解 (2) 1.4.2 CBD类 型 (2) 1.4.3 CBD结构布 局 (2) 第二章调研内容 (3) 2.1用地性 质 (3) 2.1.1规划历史与对 比 (3) 2.1.2珠江新城规划检 讨 (4) 2.1.3现状用地构 成 (5) 2.1.4分 析.......................................................5 2.2空间形态结构 (6) 2.2.1空间形态布 局 (6) 2.2.2天际轮 廓 (8) 2.3建筑现状 (10) 2.3.1建筑质量分 析 (10) 2.3.2建筑高度分 析 (10) 2.3.3建筑风貌分 析 (11) 2.3.4综合评 价 (11) 2.4交通分析 (12) 2.4.1轨道交通系统分 析 (12) 2.4.2车行系统分 析 (13) 2.4.3人行系统分 析 (13) 2.5.公共空间体系 (14) 2.5.1公共空间结 构 (14)

2.5.2公共空间类 型 (15) 2.5.3公共空间尺 度 (16) 2.5.4行为活 动 (16) 2.5.5地下公共空 间 (18) 2.5.6小 结 (18) 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 2.6.1景观分 析 (19) 2.6.2视线分 析 (20) 2.6.3绿化植 被 (21) 2.7公共服务设 施 (22) 第三章综合评价....................... ........................... (23) 附件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 第一章调研背景 1.1调研背景 作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