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平淡美发展脉络浅析——兼论梅、欧、苏、黄四家的平淡美理论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论北宋诗之递变:欧、苏矫弊西昆体的复古与尊法黄、陈的江西诗派前言时人总是对宋诗看的非常轻慢。
但实际上呢?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尤其是诗学中兴之清代,言学宋诗者,百倍于唐。
但自新文化运动后,时人对宋诗、乃至于对于古典文学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审美桎梏,这是非常可惜的。
钱钟书称“诗分唐宋”不辨高低,认为二代诗各有千秋,或擅长于丰神情韵,或见胜于筋骨思理。
即便是在宋人的眼中,认为本朝诗也不见得弱于前代,品藻论诗间,往往以本朝对标,而能别开生变,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便称“至於诗,则山谷倡之,自为一家,并不蹈古人町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唐宋诗虽千秋各有,但算起来,宋诗在草创之际,确实受到了唐代(尤其是晚唐)的影响,甚至在数十年间都在走歪路。
所幸的是,宋人即有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人拨乱反正;又有苏东坡、黄庭坚等元祐名家不“不蹈古人町畦”,下开千古“江西派”之盛世---------北宋诗之递变,概在于此。
西昆体与欧阳修的复古运动元好问论诗曾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此论直为李商隐《无题》诗本事难解而叹。
宋初诗坛遗承晚唐,期间声势最为浩大的诗歌流派便是以此为名的“西昆体”,田况《儒林公议》有记云:“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在两禁,变文章之体;刘筠(字之仪,大名人)、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俶子)辈从而效之,以新诗更相属和;亿后编叙之,题曰《西昆酬唱集》”;又《六一诗话》记云:“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西昆酬唱集》作者十七人,以李商隐为宗,诗皆近体,竞崇典丽,因此衍生出的“西昆体”在后世风评中更是连贬带谪,欧阳修以为诗中“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石介则批其诗是:“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但确切的说起来,宋初诗之病并不能算是“西昆体”,而是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之盛行。
《西昆酬唱集》之由来,是翰林学士杨亿等18人奉命编纂《历代君臣事迹》时,互相酬唱所得,后才如欧阳修所言一般岿然成风。
宋代陶诗评论与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之构建汇报人:日期:目录•宋代陶诗评论•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的构建•宋代陶诗与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的关联•宋代陶诗评论与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的跨时代意义•结论CONTENTSCHAPTER01宋代陶诗评论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宋代诗歌的转型宋代社会文化背景与士人心态的变化陶渊明与宋代文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宋代陶诗的文学背景03朱熹对陶诗的评价及其文学思想01苏轼的陶诗评价及其文学观02黄庭坚的陶诗评价及其文学主张宋代陶诗的评论家及其观点陶诗对宋代文人的启示与影响陶诗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陶诗与宋代平淡自然审美理想的构建陶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01020304宋代陶诗的文学价值与影响CHAPTER02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的构建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宋代文人强调回归自然、追求本真的审美追求。
受到禅宗的影响,宋代文人将禅宗的悟道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以自然、平淡的诗歌表达内心的悟道。
受到唐代白居易、杜甫等诗人的影响,宋代文人开始追求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
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的形成背景010203内容上,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物为题材,注重表现景物的自然美。
形式上,不追求华丽的语言和复杂的修辞,以平淡、自然的文字表达情感。
思想上,强调内心的悟道和哲理的启示,以自然景物为媒介传达深刻的思想。
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的主要特征对宋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繁荣。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影响,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表现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本真的审美追求和人文精神。
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的影响与价值CHAPTER03宋代陶诗与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的关联宋代陶诗以其质朴自然的风格,对宋诗的平淡自然审美理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陶诗体现了文人阶层对自然、真实、质朴的追求,与宋代的审美思潮相吻合。
宋代陶诗在宋诗中具有典范意义,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宋诗发展脉络引言概述: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承载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宋诗的发展脉络,带领读者了解宋诗的演变历程。
一、唐宋诗风的转变1.1 唐诗的特点唐诗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注重形式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唐诗以自然景物、爱情、离别等为主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唐诗以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1.2 宋诗的特点宋诗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律诗、绝句、词等,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宋诗以写景、写情为主题,情感细腻,意境含蓄。
宋诗以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为代表,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
1.3 唐宋诗风的转变唐宋诗风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变迁和文学风格的演变。
唐诗强调意境和形式的完美,宋诗更注重情感抒发和个性表达。
唐宋诗风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宋诗的文学特点2.1 抒情性宋诗注重抒情,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体验。
宋诗以词意含蓄、情感真挚见长,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细腻情感。
宋诗的抒情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2.2 意境与意境宋诗以意境为重要特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宋诗的意境深远,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诗人的情感。
宋诗的意境与意境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受到后人的推崇和传颂。
2.3 文学风格宋诗的文学风格多样,包括律诗、绝句、词等多种形式。
宋诗的文学风格灵活多变,适应了不同主题和情感的表达需要。
宋诗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宋诗的影响与传承3.1 影响范围宋诗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还传播到东亚各国,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宋诗的影响渗透到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诗的影响力跨越时空,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启迪和借鉴作用。
3.2 传承与发展宋诗的传承在明清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
梅、欧与苏轼平淡诗美观诠释
张进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04(020)002
【摘要】平淡诗美观表面看是与文人的"野逸兴趣"、"闲适情调"相关,但这"野逸"、"闲适"的背后,更为本质的是处穷与受挫,即不被世用.处穷而能超然,淡泊而有至味,
这就是梅、欧与苏轼平淡诗美观的内蕴.它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故对有宋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页数】5页(P99-103)
【作者】张进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新视角·宽视野·多视点——评吴大顺博士新著《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 [J], 姚劲松
2.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 [J], 沈家庄
3.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 [J], 龙长吟
4.士子友谊与唱和诗--论欧梅唱和诗对元白唱和诗的继承与超越 [J], 吴大顺
5.村妇与妃子媲美——说苏轼《海棠》诗与王淇《梅》诗 [J], 汤文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诗平淡美发展脉络浅析——兼论梅、欧、苏、黄四家的平淡美理论与实践摘要: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
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肇源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
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关键词:平淡美;审美理想;美学思想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
已有论者从宏观的角度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而确立于成熟的理论自觉之中,应该说,是自宋代开始的。
”[1]p52平淡美可以说是宋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处于宋人诗说的重心位置。
一宋人以平淡论诗,发端于梅尧臣。
针对唐五代以来文坛虚空浮艳之弊,梅尧臣提出“平淡”的主张,力倡平实朴素之风,认为作诗要“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2](《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主张诗的价值不在于藻绘的包装形式,而在于质朴的实际内容。
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如刘克庄曰:“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宛陵出,然后桑濮之淫哇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
”[3]龚啸赞曰:“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4]梅尧臣之所以有开山祖师之誉,是由于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进步理论,指出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求诗歌回复风雅传统,一定程度上遏制晚唐至宋初的浮靡之习。
他在艺术风格上提出平淡论,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一文中写道:“其顺物玩情之为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尚博远寄适于诗尔。
”[4]又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2](《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平淡”是梅所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所谓“平淡”,并不意味着平庸和浅易;恰恰相反,他是主张以极其朴素的语言和高度的写作技巧,表现出作品的内容。
梅尧臣为宋诗坛吹入一缕新风,正式拉开宋人追求平淡美的帷幕,受到文坛领袖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及苏轼的交口称赞。
宋诗发展脉络由唐入宋,宋诗对唐诗的因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碎事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第二,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追求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第三,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
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北宋诗歌的发展:宋初的诗歌创作,主要有三个流派:香山派又称白体诗派,模仿白居易等人的创作,丢了敢于直陈和讽喻的思想和勇气,浅切、流畅为其主要特点。
白体的代表人物是王禹偁,他是宋诗创作史上“独开有宋风气”的第一位诗人。
他的地位表现在继承白居易,但同时又具有创造性;他对杜甫的推崇也具有特别的意义;诗的议论化、散文化,一方面受中唐影响,另一方面表明了宋诗特点的形成。
在白体盛行后,随着文人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纠正白体之病之意的西昆体便产生了。
西昆体大多学李商隐等人。
总体而言,内容空虚;在艺术上学习李商隐,对仗工整,用典深密,文字华美,体现出一种整饰、典丽的美感。
但其缺乏李的真挚情感、真诚感慨。
由于西昆体题材过于狭窄,形式过于单调,偏重模仿而缺乏创意,再加上受诗文革新者的批判,其衰落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晚唐体诗人,指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派诗人。
其内容大多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另一内容为苦吟诗。
晚唐体诗在形式上重视五律,在中间两联重点表现。
(其长处是对所描绘的对象体察细致、语言巧妙;短处为格卑力弱。
)主要诗人大多是隐士,其中尤以林逋名气最大,还有“九僧诗人”。
欧阳修及北宋中期的诗歌创作:“欧、苏、梅”:一起积极寻求对晚唐五代以来卑鄙颓靡诗风的超越。
欧阳修主张诗歌当有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
有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也有表现个人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作品。
浅析苏轼诗论中的“枯淡观”作者:陈世涵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期摘要:苏轼在诗论中推崇的“枯淡观”,是对宋朝诗歌领域中“平淡观”的再升华。
“枯淡观”的提出,对于重新认识诗歌的美具有巨大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轼诗论中的“枯”、“淡”各自的深层含义,以及“枯”与“淡”之间内在的精神秩序,借此来阐释其“枯淡观”中值得后世继承与玩味的精髓之处。
关键词:苏轼;枯淡;有限;无限一、“枯淡观”之“枯”:有意义的枯诗论中“枯”的概念,并不是由苏轼首家提出。
“枯”的比较详尽的诗论意义早在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就有相关记载:“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浅者屡深。
露馀山青,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共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强调的是人因精神上的富足而轻视物质的富足。
“浓尽必枯,浅者屡深”强调的是浓烈的外表下则有空虚的内在,浅薄的事物反而更有深味。
苏轼提出的“枯淡”中的“枯”,则更是直接继承了司空图的“枯”的概念与内涵。
其于《评韩柳诗》一文:“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 `如人食蜜,中边皆甜' 。
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苏轼所言的“外枯而中膏”,则将“枯”与“膏”两者进行并置。
在苏轼看来,两者并不是相互冲突,而是相互共存。
当然,也并不是说,诗句简单地、机械地将外枯的形式与有意义的本质叠加,即是符合苏轼眼中的好诗。
枯以实为为前提,无实无枯。
既然苏轼肯定“外枯”的存在,那么,换而言之,是否有“内枯”的存在。
正如“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所言,苏轼看来“中边”都是有“枯”的存在。
此处的“枯”似乎也已经脱离了外在形式的桎梏,转而向诗歌精神内涵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外枯而中膏”也有了新的意蕴。
“中膏”不再是与“外枯”并置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或者说是底蕴,后者是前者的吸收与升华。
宋诗平淡美发展脉络浅析——兼论梅、欧、苏、黄四家的平淡美理论与实践
摘要: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
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肇源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
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关键词:平淡美;审美理想;美学思想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
已有论者从宏观的角度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而确立于成熟的理论自觉之中,应该说,是自宋代开始的。
”[1]p52平淡美可以说是宋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处于宋人诗说的重心位置。
一
宋人以平淡论诗,发端于梅尧臣。
针对唐五代以来文坛虚空浮艳之弊,梅尧臣提出“平淡”的主张,力倡平实朴素之风,认为作诗要“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2](《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主张诗的价值不在于藻绘的包装形式,而在于质朴的实际内容。
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如刘克庄曰:“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宛陵出,然后桑濮之淫哇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
”[3]龚啸赞曰:“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4]
梅尧臣之所以有开山祖师之誉,是由于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进步理论,指出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求诗歌回复风雅传统,一定程度上遏制晚唐至宋初的浮靡之习。
他在艺术风格上提出平淡论,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一文中写道:“其顺物玩情之为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尚博远寄适于诗尔。
”[4]又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2](《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平淡”是梅所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所谓“平淡”,并不意味着平庸和浅易;恰恰相反,他是主张以极其朴素的语言和高度的写作技巧,表现出作品的内容。
梅尧臣为宋诗坛吹入一缕新风,正式拉开宋人追求平淡美的帷幕,受到文坛领袖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及苏轼的交口称赞。
他不仅在理论上推崇诗歌平淡美,而且在创作中也极力追求平淡。
宋人方回评价说:“若论宋人诗,除陈、黄绝高,以格律独鸣外,须还老梅五言律第一可也。
虽唐人亦只如此,而唐人工者太工,圣俞平淡有味。
”[5]“宋人当以梅圣俞为第一,平淡而丰腴。
”[5]梅尧臣的诗歌创作生涯,不仅为其诗歌“平淡美”理论的构建奠定了丰厚的实践基础,而且本身就是追求平淡的艺术风格和境界的过程。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指出:“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
”可知其风
格多变,但仍以平淡为底色,早期诗风的“清丽”之平淡,经历了一生创作中激发、感兴、锤炼、融汇等一系列磨练和发展的环节,最终达到晚期诗风的“老劲”之“平淡”。
梅诗的平淡对改变宋初浅切浮华的模拟诗风有其独到贡献。
但也应该看到,梅之平淡论是散乱的,并未系统化,再加上梅本人诗歌创作水平的限制,他的平淡论影响是有限的。
二
苏轼推崇平淡美,承梅、欧而来,宋诗那种诗意平淡而内含隽永风格的真正形成应以苏诗出现为标志的,而苏轼的平淡诗美观又与其生存状态、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密切相关,其中关键性的因素是处穷和嗜陶。
在苏轼看来,诗人“处穷”乃“天欲成就之”,因包含有苦难与坎坷,包含有较深层次的人生体验,故其情感在经历磨砺之后便具有内在的力量和深蕴,才能自然平和,无牢骚之辞、苦寒之语、蔬笋之气,见出其“高风绝尘”,“处穷而能超然淡泊温厚平和”。
经过了几十年的宦海沉浮,到了晚年,苏轼更喜好超然自得、简古淡泊之诗风。
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他对李、杜的英玮绝世既推重而又深感有所欠缺,而更推赏“陶、谢之超然”,推赏“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以及司空图“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的诗味说。
苏轼在艺术意境的创造上,发挥了梅尧臣的平淡美理论。
他在《评韩柳诗》中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2]所谓“外枯”是指其意境外在形式之朴素平淡,所谓“中膏”是指意境之内在含义丰富充实,故有不尽之意深藏其中,而愈嚼愈有味。
他又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诗人,皆莫及也。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所引)这里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也就是“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意思,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实绮丽丰腴,这是对梅尧臣平淡美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苏轼倡导自然成文,在这种创作心态的指导下,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不得已而为之”的自然态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他诗作平淡的特殊形态:平淡中有“至味”和“奇趣”。
苏轼推举司空图“美在咸酸之外”的观点,并将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说法概括为“味外味”。
苏轼还强调平淡中要有“奇趣”。
苏轼在给二郎侄的书信中曾说到:“大凡作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 [7]强调平淡是由“气象峥嵘,彩色绚烂”发展而来,有一个磨练的过程,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苏轼曾谓参寥子诗“笔力愈老健清熟”、“当更磨揉以追配彭泽”(苏轼《与参寥子二十一首》其二)。
说明平淡之美是在气象峥嵘、老健清熟之基础上的经过不断磨揉后的山高水深,即在看似朴质清癯简古淡泊的文字中,包含着绮丽细密,包含着深厚韵味,具有一唱三叹之艺术魅力。
黄庭坚对“不俗”的追求让他看到了陶渊明诗“直寄焉耳”,纯出天然,无迹可求。
他说:“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苯。
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2](《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可见在他的心目中,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无意为文”“不烦绳削而自合”,“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
水深”。
至于如何达到这一境界,他则摒弃了苏轼以超群的天才、出众的学识运斤成风、纵横捭阖而带来的清新神逸、自然脱俗之高致,转而取法于前辈,变异求新,标奇越险,追求以艺事的精深华妙而造就
的超迈流俗、山高水深之平淡,并奉杜甫为鹄的,追摹其命意曲折、句法精深。
但黄庭坚也深知老杜的这种“平淡”不是俯拾可得的,因此他学到了杜甫“苦用心”的创作态度,要求诗作要“有法”,即“从容中玉佩之音,左准绳右规矩”(黄庭坚《跋书柳子厚诗》),主张通过严格的诗律句法的训练而逐渐达到高度自然的境界。
三
从梅尧臣、欧阳修到苏轼、黄庭坚,平淡美的理论与实践构成了一条清晰的发展线路。
从中也不难看出,梅、欧、苏、黄四家的平淡美因各自师法的前人不同,艺术理念、作诗技巧不同,从而带来各自平淡美的不同特征。
如梅诗是平淡中见怪巧,“如食橄榄”,始苦后甘;苏诗是平淡中自有“高风绝尘”之气,自然天成;黄诗是平淡中有“奇峭”,入于雕琢而出于自由。
但是纵观四家的平淡论,我们也可看出,平淡美作为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人士大夫对平淡美的追求,与其对自身的人格追求截然不可分。
陶渊明是他们共同效法和景仰的对象,他们学习陶渊明,不仅仅在于他的诗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人格之真。
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认同,赋予了“平淡”特殊的人格品味和哲理深意。
因此,他们的“平淡”不是一个风格问题,更不是诗法问题,而是人格境界问题。
他们的平淡更是诗境和人品的契合。
其次,宋人的平淡也是洗尽铅华之后的老成之境,是绚丽之极的平淡,“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在这个意义上,平淡实意味着老到精熟,意味着老硬生涩式的平淡。
故宋人的“平淡”中又夹杂了古涩与硬朗的成分,“平淡而山高水深”,达成矛盾的辩证统一。
总之,宋代诗学的“平淡美”既不是对绚丽、丰腴的简单综合,也不是指在外枯形式下掩盖的一种美,而是经过了绚丽多彩而达到的纯熟的表现,是综合了丰腴、绚丽的平淡,是一种内蕴深厚的美。
而宋代诗人对“平淡美”的追求亦可现出宋人求新求异于唐人,为造理想诗境而作的努力。
平淡美遂成为当时诗学关注的中心,成为不同创作个性的诗人所共同追求的境界,并作为诗学理想建构的关键而被后世再三加以阐释并衍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经太.论宋人平淡诗观的特殊指向与内蕴[J].学术月刊.1990(7):51-58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M] //宋诗话全编[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
[4][宋]梅尧臣.宛陵先生集·附录[M].四部丛刊本.
[5][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M] //宋诗话全编[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
[7][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M] //宋诗话全编[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