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我与地坛》——自然天地与生命哲思-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74.77 KB
- 文档页数:36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ppt课件•《我与地坛》的作者介绍•《我与地坛》的主题和思想•《我与地坛》的情节和人物•《我与地坛》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我与地坛》的阅读和理解•《我与地坛》的拓展和延伸目录01《我与地坛》的作者介绍作者生平生平简介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他经历了从懵懂少年到知名作家的漫长路程,凭借着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病痛与创作双腿瘫痪后,史铁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境。
然而,病痛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他通过文字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作品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作者的主要作品和成就主要作品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文学界的认可。
成就与荣誉史铁生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
他的文学作品被广泛选入教材,成为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必读篇目。
此外,史铁生还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等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影响。
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写作风格史铁生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兼具小说特点。
他的文字质朴自然,不追求华丽的修辞和刻意的表达,而是通过平实、细腻的叙述来展现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真挚情感。
特点分析史铁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展现出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意蕴深远,读后令人深思。
02《我与地坛》的主题和思想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母爱的伟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滋养。
第15课《我与地坛》课件(共41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5课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节选)语言构建与运用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中透露出的睿智、机敏和诙谐;明确作者表现在文中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以及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所表现出的哲学思考。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领会作者对生命独到深入的思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准确理解作者表现在文中的写作意图,并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深刻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对于母亲去世之后所感到的痛悔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目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
——史铁生对于自己名字的阐述作家语录作家简介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二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作家简介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