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教案 (新版)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知识点1 水的分布1.海洋是地球上的水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2.53%.2.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说明:自然界中的水是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的.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态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知识点2 水的循环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的过程: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3.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4.地球上水循环的途径可分为三类:①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称为海陆间水循环;②陆上内循环;③海上内循环.这三类循环可概括为各种水体蒸发为大气水,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又回到海洋,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知识点3 水与生命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人体、动植物都需要水,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时,生命就会终止.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第2节水的组成知识点1 水的电解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知识点2 水分子的构成1.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2.水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氢原子;氧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氧原子.3.水的电解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科学实验证明,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第3节水的浮力知识点1 浮力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浮力.注意:①浮力的施力物体为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②无论物体的形状如何,怎样运动,只要是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物体下表面不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知识点2 浮力的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把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F,则浮力F浮=G-F.知识点3 阿基米德原理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2.F浮=G排液=ρ液gV排液.说明:由F浮=ρ液gV排液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两个因素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液体的多少等因素均无关.知识点4 物体浮沉的条件知识点5 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1.轮船.2.潜水艇.3.气球和飞艇.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知识点1 溶液1.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其他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水是最常见的溶剂,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当不特别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把水作为溶剂,这样的溶液称为水溶液.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例如,海水是一种溶液,它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的物质,溶剂是水.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没有水时,两液体相溶,量多者为溶剂;气体与液体或固体与液体相溶,均以液体为溶剂.例如,酒精溶于水,酒精就是溶质;河水中溶解了氧气,氧气是溶质.知识点2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期放置第5节物质的溶解知识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1.描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的注意事项:(1)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改变温度或溶剂量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互相转化.(2)必须指明“某一溶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对于蔗糖来说是不饱和溶液.因此,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2.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方法:条件不变时,若溶液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若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可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如果加入的溶质不能继续减少,则原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知识点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描述的是物质的溶解能力,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通常把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 g 以上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1~1.0 g 的称为可溶物质;0.01~1 g 的称为微溶物质;小于0.01 g 的称为难溶物质.知识点3 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溶质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2.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1)溶质质量分数= 100%=⨯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若已知公式中任意两个量,通过变形便可求出第三个量.如: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已知溶液的体积时,可分别利用下列公式求溶液、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质量分数知识点4 溶液的配制1.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1)计算:按配制需要求出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固体求质量,液体求体积).(2)称量:用天平称出固体质量,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3)溶解:将固体和液体在烧杯中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所需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第6节物质的分离知识点结晶1.固体物质既可以溶解于溶剂中变成溶质,又可以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大多数晶体是在溶液中形成的,从液中形成晶体的过程叫结晶.2.结晶方式(1)蒸发结晶.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可以通过蒸发溶剂析出晶体,这样的结晶方式叫蒸发结晶法.海水晒盐的原理就是利用蒸发结晶法.(2)降温结晶,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可以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晶体析出,这种结晶方式叫降温结晶法.说明:结晶也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结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变成饱和溶液,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从而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知识点1 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1.丰富的水资源地球是一个充满水的行星,表面的71%被水覆盖,因此叫“水球”更为合适.地球水体中,占大部分(约96.53%)的是海洋水,这部分水不能被人们直接利用.2.有限的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不能被直接利用的,现在能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这些仅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知识点2 水资源的保护1.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浪费及水的回收利用是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2.防止水污染水资源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防止水污染.。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环节1:知识点梳理1.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其中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
水体更新快慢与水体总量、水循环的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 水与生命: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
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5.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②水循环的环节: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 f 地下径流;③水循环的意义: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例1 (2017·金华)下列是水循环中的几个环节。
“百川归海”描述的是()A. 蒸发B. 下渗C. 降水D. 径流例1 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
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C、生活中接触的纯水多,水溶液少D、“南水北调”工程说明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6.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
显然,它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如果这个地区的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江河水的蒸发。
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1蒸发○2水汽输送○3降水○4下渗○5沿地表或地下流动(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1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2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5、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6、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1)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2)儿童身上4/5是水分第2节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第3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G 排液=ρ排g v 排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2.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ρ物>ρ液)②F浮>G 上浮(ρ物<ρ液)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 =V物(ρ物=ρ液)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 V物(ρ物<ρ液)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初二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提纲第1节地球上的水1.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其中%,地2.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水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②水循环的环节:③水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再生。
4.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
水体更新快慢与水体总量、水循环的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
5.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1/4,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
我国的水资源在更加明显。
7.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
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水。
第2节水的组成分子的构成第3节1.液体(气体)2.注意积、密度、形状以及物体浸没在液体(气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多少等无关。
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3.物体浮沉的条件:①此时④此时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浮沉条件的应用(1)航天员水下模拟训练:根据悬浮时,F浮=G(2F浮=ρ液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3)轮船:利用①因为漂浮时,F浮=G ,②根据F浮=ρ液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液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4(5第4(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上的水A.水的分布1.水的分布2.水的存在形式1)液态水: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水2)固态水:极地和高山上的冰川3)气态水:空气中的水蒸气B.水的循环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持续运动的过程,包括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2.水循环的过程1)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a)蒸发: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释放出来,转化为大气水b)升华:冰川在一定条件下,会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成为大气水2)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重新凝结成为液态水或凝华为固态水,并以液态雨水或固态的雪、冰雹等形式降落下来,落到陆地,成为陆地水,落到海洋成为海洋水3)陆地水→海洋水、地下水a)降落到陆地上的水,一部分在地球的引力的作用下,直接汇集成河流水、湖泊水,并形成地表径流,流入大海,成为海洋水b)另一部分则下渗转变为地下水和土壤水,并形成地下径流,流入大海,成为海洋水。
当然,还有少量陆地水转化为冰川C.水资源的分布1.全球水资源分布情况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据统计,全球大约有60%的地区正在经受着缺水的煎熬,甚至在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城市的供水也越来越困难。
2.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大量的淡水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
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一半以上严重缺水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D. 水与生命1. 水对植物的作用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植物的各大器官中都含有水,但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含水量是不同的,如根尖、嫩芽等含水量为60%~90%,干种子为10%~40%。
第1节地球上的水课堂笔记1.地球上水的分布及存在形式(1)水的分布:①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②地球上的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3%。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水。
③湖泊和地下咸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94%。
(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的形式存在,也常以固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
2.水的循环(1)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一是发生在海洋———陆地之间的水体运动;二是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三是发生在——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
(3)水循环的重要性:使地球上的水、、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
3.水资源的分布(1)水资源与水循环的关系:水循环,水资源越丰富。
(2)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地区和,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3)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从时间上看,夏季,冬季,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从空间分布看,具有南北、东多西少的特点。
4.水与生命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为提醒广大公民注意节约用水,国家制定的“节水徽记”是()2.在图中,正确示意地球水体储量的是()3.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A.太阳辐射能B.地心引力C.大气环流D.水的三态变化4.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B.长江、黄河发源地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5.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下列哪项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水分过多环境而引起的()A.仙人掌的叶刺B.热带植物树茎上长出“气根”C.骆驼的驼峰D.昆虫表面的外骨骼6.如图所示的水循环发生在()A.海洋与陆地之间B.地表与地下之间C.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D.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7.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是()A.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B.全球大气的降水C.全球陆地地表径流输送D.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输送8.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
第1节地球上的水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介绍的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
教材通过分析地球上水的存在,围绕水为中心,介绍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分布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水的互相转化和循环,以及揭示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学情分析】
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八年级的学生已熟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通过七年级的学习训练,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十五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认识分类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分布和名称,并能描述水体间联系的途径。
2.概述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学会利用图表来获得信息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水体的分类,认识到分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2.通过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二、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教学仪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2分钟)
【提问】小溪中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打一物体。
【学生活动】猜出谜底是——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地球上的水。
(板书标题)
二、新课教学(35分钟)
1.水的分布(10分钟)
【提问】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应当叫水球,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因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有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那大家想知道地球上水的分布到底是怎样的吗?请看大屏幕。
【PPT】课本图1-1 水的分布图。
【小组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
①从图中可看出,地球上的水可以分为哪几类?
②各类水体所占的比例如何?
③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者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
引导学生得出陆地淡水很少以及人类可利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少之又少的结论。
引导学生谈感受,并自觉的提出要节约用水的想法。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对水进行不同的分类。
等等。
【思考与讨论】你能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含有水吗?
2.水的循环(25分钟)
【提问】前几天有个小朋友问我,江河的水都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那大海会不会有
一天满上来淹没地球呢?你们觉得呢?
【教学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原因。
【过渡】地球上的水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是时刻在进行惊天动地的运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我们称之为水循环。
我们已经知道水的存在状态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地球上的水体才会联系到了一起,那么水的这种运动与转化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视频。
【PPT】水循环的视频。
【教学活动】学生学生观察并分析课本图1-3水的循环。
【明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径流等使地球上的水得以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1)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性质,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2)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水循环类型: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③海陆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并保证人类淡水的供应。
【教学活动】小组分析表1-1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得出结论:更新最快—大气水,更新最慢—冰川。
三、应用(5分钟)
【教学活动】你能解释吗?
①为什么千万年来,那么多江河水流进海洋,而海洋水却不见满溢出来呢?
②云的故乡在哪里吗?
③你知道为什么江河水日日夜夜总是川流不息吗?
四、巩固提高(3分钟)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写一篇300字的短文,描述你作为一个水分子的旅行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5分钟)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夏天有时停水的事例谈起,并观察一些沙漠和绿洲的对比图片引出本次课的内容之一——水资源的分布。
二、新课教学(27分钟)
1.水资源的分布
【提问】据统计,全球大约有百分之60的地区正经受着缺水的煎熬,甚至在一些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如加拿大,美国等,他们的一些城市的供水也越来越困难。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教学活动预设】学生小组讨论原因并回答。
【教学活动一】
①计算表1-2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情况并分析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②根据世界各大洲的年径流总量和人均年径流量的排序不同,谈谈看法。
【PPT】展示图1-4 我国不同地区水资源分布情况的比较。
【思考与讨论】我国哪些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哪些地区水资源比较贫乏?
【教学活动二】通过阅读,一起深入了解我国的水资源情况。
2.水与生命
【过渡】大到生产小到洗脸涮牙,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有句话说:“是水孕育了生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水与生命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下。
(板书) 【教学活动】请学生来说一说,你觉得水为什么对于生命这么重要呢?
【教师归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一个归纳:
①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水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③水对人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思考与讨论】为了适应缺水的环境,仙人掌具有怎样的特殊结构以保持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思考、图片展示、回答)
三、应用(8分钟)
【思考与讨论】人们曾发现埋藏在地下1000多年的莲子始终没有发芽,后来人们把这种子播在有水的泥土里,沉睡了1000多年的莲子竟然发了芽,这是为什么?(生物的生命
活动离不开水)
【教学活动】课后第8页的练习题1、2、3。
让学生自己做,再小组讨论后回答,最后教师讲解。
四、巩固提高(5分钟)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