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文学 40年代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41
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三十年代的小说(一)新感觉派:定义: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特征:1.快速的节奏,频繁描写都市生活现代派方法描写现代都市。
2.追求感觉印象3.心理描写,潜证描写(强化人物内心世界,弱化现实存在),重视心理情绪。
4.在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冲突中着力刻画人物两重人格,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智与情感相冲突。
三十年代的小说(二)老舍:1.老舍的知识结构:①赴英留学期间系统通读中国古代小说与古典诗赋;②在英国留学期间大量阅读古希腊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使小说具有一种气魄;③阅读了狄更斯、康拉德等西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2.老舍对人情世态与人物性格的深刻体验与把握:老舍从小生活与底层社会,十分了解底层人物的性格,熟悉当时的3.老舍早期创作小说的得与失:得:①老舍早期作品通过对“市民生活”全景式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关注;②他在写人性、人伦的时候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划分,而非阶级;③他的小说早期创作了四种市民人物:老派的市民、新派的市民、底层市民、理想市民。
老舍通过“老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生活病态,批判了传统文化;老舍通过“新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虚荣、浅薄、堕落,以及对西方文明以及五四新潮的反思与批判;老舍通过“底层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文化对人伦的影响,试图寻找市民“劣根性”的源头;老舍通过“理想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对传统道德观的向往。
④老舍的早期小说以他广阔的文化视野展示了古都时期新旧社会交替与共存的社会现状。
⑤老舍早期小说所描写的古都都是在他离京时所写,带有回忆性。
同时是在新的环境下对旧生活的重新认识,具有一种现代意识。
失:①他早期的小说时代感不强,背景大多是五四特定时期的冲动与激情,但并未写出新思想鼓动下青年人的精神面貌;②他的小说格调油滑,刻意追求笑料、诙谐,追求过分了就是一4.老舍小说的特点:①浓郁的京味儿;②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③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④小说文体的创新。
简析张天翼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思想:1、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
揭示了绅士淑女们的“礼仪廉耻”,鞭挞了小官僚、小政客的自私、虚伪。
《善女人》中的长生奶奶平时吃素拜佛。
事实上,她却用高利贷压榨自己的儿子,对儿媳也施加虐待。
2、鞭挞了小市民包括职员灰色人生哲学和畸零性格。
《包氏父子》中老包当了一辈子的仆役,为的是让儿子将来能做大官,而他的儿子却是个不读书的草包。
作者抓住“望子成龙”以向上爬这种普遍于社会的文化心态,冷然审视对象,以含泪的讽刺刻画了老包的愚妄心理。
艺术:1、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突现人物的灵魂。
如《华威先生》中的华威先生除了“忙”外,还有一个特点:假。
2、作品还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3、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
钱钟书(1910-1998),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分析《围城》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思想内容:1、《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2、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3、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艺术特色:1、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十分熟谙地在说天道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
2、作者在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件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事物的特征愈见鲜明。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的30、40年代中国小说李标晶内容提要:本文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具体考察了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所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40年代,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压倒一切。
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渐次消退。
现代主义作为流派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已经不可能存在。
但是有些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深的作家,在他(她)们的小说创作中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主要是张爱玲、钱钟书、徐訏等。
关键词:现代主义中国小说影响一20年代末,正当现实主义文学蓬勃发展,左翼文学风靡文坛时,中国出现了一个表现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流派,即人们通常所谓“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的帽子,是当时的左翼文人给戴上的。
1931年,在施蛰存发表了他的类似意识流和魔幻小说的《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之后,楼适夷写文章批评说:“比较涉猎了些日本文学的我,在这儿很清晰地窥见了新感觉主义文学的面影。
”(1)在我看来,称为“新感觉派”不如直接称为中国现代派小说更符合实际。
原因将结合下面的论述加以说明。
所谓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指的是包括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黎锦明、黑婴、徐霞村等为代表的居住在上海的作家群创作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
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从历时看,“五四”时期不同流派与社团都或深或浅地介绍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必然影响中国作家的艺术思维方式。
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出现体现了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性。
从共时看,中国现代派小说主要受如下方面的影响: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未来主义、意识流和西方心理分析小说的影响。
未来主义站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赞美机器、力、速度、运动等现代情势。
未来主义除了赞美机器、力和速度之外,也常把暴力、战争、流血、破坏等作为描写对象。
“注意现代都市里繁华、富丽、妖魅、淫荡、沉湎、享乐、变化、复杂的生活。
”(2)对中国现代派小说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法国作家保尔·穆杭。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述从区域上进行划分: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孤岛文学各区域内的政治和文化气候随着战争形势的演变而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作家的生存方式、思想感情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时间上进行划分:抗战初期抗战中后期战争的进程左右着作家创作的各个方面,由此引发了两个时期从题材选择到艺术风格诸多方面的差异。
从内容和题材选择上进行分类:一、抗战题材小说。
二、讽刺暴露题材的小说。
三、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抗战初年小说创作的特点:1、创作动机:应和着抗战初期民族动员的要求,为满足广大民众了解抗战实况的渴望而创作。
2、以短篇为主,关注事件而非人物。
3、带有较强的新闻报导性和宣传鼓动性。
4、通俗化特征。
抗战初年小说通俗化的途径:一、采用民间文学、传统文学已有的叙事形式,通俗易懂地宣传抗战道理,“旧瓶装新酒”,如老舍《兄妹从军》。
二、不直接采用旧形式,而是采用旧形式中易为大众接受的叙事手法,用浅近的白话文,创作旨在“发动民众,鼓动士兵”的大众小说,如欧阳山《三水两民夫》。
这些急就章往往热情有余,缺乏艺术个性而流于概念化。
这些缺陷在丘东平和姚雪垠的抗战小说中得到了初步的克服。
他们是初期抗战小说的代表。
丘东平:“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暴风雨中的一天》、《友军的营长》等战地小说有战地实感和直面现实的锐气,又带有浓重的主观感情,呈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和鲜明的个性。
姚雪垠:1938年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曾引起较大的反响。
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率先在国统区小说创作中进行了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成功尝试。
另外,还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长夜》、《长夜》等。
抗战中期之后,随着抗日战争持久态势的日渐明朗,战争初起阶段的热情日渐沉积为谛视社会人生的智慧,抗战爆发初期对于民族觉醒的热情逐渐被对社会人生真实面貌,尤其是其阴暗面的揭示所取代,旨在剖析、暴露、讽刺的文学成为一股潮流。
教学要点:1、40年代各类型通俗小说及主要作家作品2、张恨水的主要作品第一节现代通俗小说概述①通俗小说的特征②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③40年代各类型通俗小说及主要作家作品一、通俗小说的特征文学地位不确定,一直没有被捧高;以小说为主,是“小道”、“闲书”,近代开始向文学的中心地位移动,近些年在研究上被重视。
在民国后五四前的一段时间,在晚清小说的基础上,旧派通俗小说曾一度独占文坛,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成了新文学的对立物,受到批判,也开始自身的重新调整。
有别于新文学创作,称“民国旧派小说”。
比之新文学:(1)观念上:政治功利性弱些,商业目的性强(2)趣味上:倾向于消遣、娱乐、游戏(3)创作方法上:有明显中国传统小说特征,模式化、程式化(4)读者群:广大市民层为主二、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1、民国旧派小说1912-1917,“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繁盛。
鸳鸯蝴蝶派: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民国旧派小说的概念比它更大。
常用语: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礼拜六》,1914年创办的娱乐消闲周刊,前后出满200期。
代表作品:1912,徐枕亚《玉梨魂》、吴双热《孽冤镜》、李定夷《霣玉怨》(号称“三鼎足”)《玉梨魂》:骈四俪六,雕红刻翠,骈散结合的写法。
书生何梦霞与主人家寡媳白梨娘的爱情悲剧,一殉情一殉国。
二人有诗词酬答。
徐枕亚接写《雪鸿泪史》,假托何梦霞日记,细加安排,进一步扩大《玉梨魂》影响。
风行原因:旧诗文体中融新的东西,让读者既熟悉又新奇;旧制度男女婚恋无望,为许多人切身感受;受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影响,高洁女性,日记交代,后记凭吊,渲染感伤气氛。
——骈体小说搭上古典诗文传统和现代技法,预示民国旧派小说开头就具备过渡性地位。
其他作品:李涵秋《广陵潮》,谴责小说,为社会言情长篇,学《红楼梦》把“情”写足。
结构庞大松散,牵出数十种“潮”为名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