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779.50 KB
- 文档页数:29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一、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在“文协”的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等一系列提案。
选出了郭沫若、茅盾、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郑振铎、郁达夫、朱光潜、王平陵等四十五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
之后,又选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这是当时中国文艺界规模最大的组织,其成员包括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除汉奸以外的各抗日阶级、阶层,各种流派的文艺工作者,而革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又是其中的主体。
她的诞生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文协”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创办了各种会刊。
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刊物,是《抗战文艺》。
它于1938年5月4日在汉口创刊,之后移往重庆,共出版印行了十卷七十一期,直至抗战胜利。
它刊载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及与文艺相关的其它文章,极大地推动了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它自己也成了抗战时期一颗璀璨的文艺明珠。
其二,团结了最广大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左联”时期的关门主义偏向。
同时,也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习班”、“座谈会”等,培养了许多青年文艺工作者。
二、1940年,对“战国策派”的批评1940年,当一个特别的文艺派别“战国策”派出现以后,围绕这一派别,又展开了一场思想交锋。
这一派别的骨干成员是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
他们是聚集在昆明的教授和文人,其主要活动阵地有《战国策》半月刊和《大公报》副刊《战国》。
这一派别虽主要从事文艺活动,但却有明确的政治倾向。
2他们的政治观是“争于力”,他们认为,“科学发达的国家,随时可以用科学的力来支配其他落后国家的生命”,战争,“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的标准,只有力,力就是正义。
”中国昔日的“战国时代”,“也就是现在(抗战时期——引者注)的整个局势的特点”。
同时,他们认为:“抗战以来,中国最有意义,最切合实际的口号,莫过于‘军事第一,胜利第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章40年代文学思潮(3学时)第一节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一、战争对文学的影响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1949):八年抗战+三年多内战,一个动荡的、大转折时期。
这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的联系。
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思维方式、审美心态,促成战时特有的文学现象。
战争直接影响作家的写作心理、方式及题材、风格。
即使远离战争现实的创作,也不自觉打上战时的烙印。
在不同的战争阶段,又有不同的时代审美倾向(审美标准也随时代变):初期、相持、解放前都不一样。
二、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此时期特殊之处)战时的地缘政治文化,制约了文学的发展、风貌。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全国实际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时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三大部分,另外,还有1937(日占上海)-1941(珍珠港事件)年间,相对独立的上海租界,被称为“孤岛”。
文学也因此而分流为四。
它们在相对独立的状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身,各具特色,也因相互隔离而难以形成整体。
共同点是:都受战争环境影响、都接续五四的新文学传统。
第二节主要文学思潮(1.5课时)一、国统区文学思潮国统区在全国所占面积最大,作家最多、流派也多,所以思潮、创作都较为活跃,更能代表40年代主潮。
在不同阶段,文坛呈现不同的基调与面貌。
1、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中心;P278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文学体裁小型化、轻型化了: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单诗、街头剧、活报剧风行一时,通俗易懂的宣传抗战的鼓词、唱本、小戏等唱主角;报告文学因时而繁荣,以至于所有文学体裁也都程度不同地报告文学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