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质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13.14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玉米等级标准表
玉米新国标一二三等质量标准具体如下:
一等玉米:杂质率≤1%,不完善粒含量≤8%,含水量≤14%,色泽、气味正常。
二等玉米:杂质率≤1%,不完善粒含量≤10%,含水量≤14%,色泽、气味正常。
三等玉米:杂质率≤1%,不完善粒含量≤12%,含水量≤14%,色泽、气味正常。
这些标准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的,旨在保证玉米的质量和安全,维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不同等级的玉米在价格、用途和销售渠道上也会有所不同。
在购买玉米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口感偏好选择不同等级的玉米。
一般来说,一等玉米的口感和品质最好,价格也相对较高;二等玉米则价格适中,适合普通消费者;三等玉米则价格相对便宜,适合一些对玉米品质要求不高的消费者。
除了以上提到的质量标准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也需要考虑,如玉米的品种、产地和加工方式等。
一些特定的玉米品种可能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口感和品质,而不同产地的玉米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质量和价格。
此外,玉米的加工方式也会对其品质和口感产生影响。
总之,了解玉米新国标一二三等质量标准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玉米,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民提高玉米品质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玉米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玉米种质资源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和共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ISO 3166 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GB/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2404 单位隶属关系代码GB 5006—85 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GB/T 5514—1985 粮食、油料检验淀粉测定法GB 7648—87 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GB/T 15683—1995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GB 5513—85 粮食、油料检验还原糖和非还原糖测定法GB 5511—85 粮食、油料检验粗蛋白质测定法GB 2905—82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G B 5512—85 粮食、油料检验粗脂肪测定法GB 2906—82 谷类、油料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GB 7649—87 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方法GB 4801—84 谷类籽粒赖氨酸测定法染料结合赖氨酸(DBL)法GB/T15684—1995 谷物制品脂肪酸值测定法GB 5510—85 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GB 12388—90 食物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5497—85 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GB/T 3543.1-7—1995 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l353—1999 玉米GB/5498—85 粮食、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3 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3.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3.1.1 试验地点试验地点的环境条件应能够满足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成熟及其性状的正常表达。
玉米质量控制引言概述: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粮食来源。
玉米质量控制是确保玉米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玉米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种植环境的控制1.1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1.2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保护玉米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1.3 灌溉管理:合理调节灌溉量,保持土壤湿度,提高玉米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二、种子质量控制2.1 种子选择:选择优质种子,确保种子的发芽率和纯度。
2.2 种子处理:进行种子消毒、营养液浸种等处理,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和生长潜力。
2.3 种子储存:采取适当的储存条件,保持种子的质量和营养,延长种子的保存期限。
三、农艺管理的控制3.1 耕作管理:合理选择耕作方式和耕作深度,保持土壤松软和通气性,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3.2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施肥,提供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
3.3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玉米的生长。
四、采收和加工的控制4.1 采收时机: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和成熟度,选择合适的采收时机,保证玉米的品质。
4.2 采收方式:采用机械化收割,避免机械对玉米的损伤,确保玉米的完整性。
4.3 加工过程控制:对采收的玉米进行清洗、破碎、烘干等加工过程的控制,确保玉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结论:玉米质量控制是确保玉米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种植环境的控制、种子质量控制、农艺管理的控制以及采收和加工的控制,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玉米产品的需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玉米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培训计划(玉米品质)一、培训目的本培训旨在帮助参与者了解和掌握玉米品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对玉米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玉米产品的品质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二、培训对象本培训面向从事玉米生产、加工、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的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等。
三、培训内容1. 玉米品质指标- 玉米的主要品质指标包括外观、含水量、气味、口感、营养成分等,本部分将介绍玉米的品质指标及其重要性。
2. 玉米品质检测方法- 介绍玉米品质检测的常见方法和技术,包括外观检测、含水量测试、味道评估、营养成分分析等内容。
3. 玉米品质控制- 介绍玉米生产和加工中的品质控制方法,包括原料选购、加工工艺控制、设备维护等内容。
4. 玉米产品品质提升- 探讨如何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员工培训等方法来提升玉米产品的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四、培训形式本培训将采取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考察等形式,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员对玉米品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五、培训时间和地点时间:本培训为期3天,每天8小时地点:培训地点设在玉米生产加工企业现场,以便学员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
六、培训师资本培训将邀请具有丰富玉米品质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培训讲师,以确保学员能够得到权威的指导和培训。
七、培训评估本培训将对学员进行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评估,以检验培训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培训成果通过本培训,学员将能够全面了解玉米品质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玉米产品的品质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提供有力支持。
九、培训预算本培训预算包括讲师费用、场地租赁费用、培训教材费用、学员食宿费用等,具体费用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算安排。
十、总结本培训将通过专业的内容和全面的培训形式,帮助学员提升玉米品质管理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希望通过培训,能够为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玉米等级划分标准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为了对玉米进行有效管理和交易,人们制定了一套详细的等级划分标准。
这些标准涵盖了玉米的外观、品质和用途等方面,对玉米的等级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本文将介绍玉米等级划分标准的相关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玉米的质量等级和相关知识。
首先,玉米的等级主要包括外观和品质两个方面。
外观方面,主要考察玉米的形状、颜色、大小和完整度等特征;品质方面,则主要考察玉米的含水量、杂质含量、霉变情况以及营养成分等指标。
根据这些方面的评定,玉米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于市场交易和使用。
其次,根据玉米的外观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等不同等级。
一级玉米外观整齐,颗粒饱满,颜色均匀,无病虫害和霉变现象,玉米粒完整无损;二级玉米外观稍有瑕疵,颗粒不够饱满,颜色略有不均匀,可能存在轻微的病虫害和霉变现象;三级玉米外观明显不佳,颗粒不饱满,颜色不均匀,存在明显的病虫害和霉变现象。
根据外观的不同特征,可以将玉米进行分类,以便于市场的选择和交易。
另外,根据玉米的品质特征,也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
一级玉米品质优良,含水量适中,杂质含量少,无霉变现象,营养成分丰富;二级玉米品质一般,含水量稍高,杂质含量较多,可能存在轻微的霉变现象,营养成分较丰富;三级玉米品质较差,含水量偏高,杂质含量过多,存在明显的霉变现象,营养成分较少。
根据品质的不同特征,也可以将玉米进行分类,以便于市场的选择和交易。
综上所述,玉米的等级划分标准涵盖了外观和品质两个方面,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划分,以便于市场的选择和交易。
通过对玉米等级划分标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选择和使用玉米,保证玉米的质量和安全,促进玉米市场的健康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确保玉米的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
二、玉米质量控制的目的玉米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玉米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满足市场需求。
三、玉米质量控制的要求1. 品质要求- 外观:玉米应具有完整的外壳,颗粒饱满,色泽鲜亮,无霉变、发黑等现象。
- 味道:玉米应具有清香的味道,无异味。
- 营养成分:玉米应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 农药残留限量要求- 玉米中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不得超过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
3. 重金属含量限制要求- 玉米中重金属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不得超过规定的最大限量。
4. 检测方法要求- 玉米质量检测应采用可靠的方法和设备,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包装和标识要求- 玉米应采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
- 包装上应标明玉米的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以方便消费者了解和选择。
6. 追溯体系要求- 玉米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以便在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四、玉米质量控制的实施步骤1. 原料采购- 选择优质的玉米供应商,确保原料的质量。
- 对采购的玉米进行抽样检测,确保符合质量要求。
2. 生产过程控制- 严格控制玉米的加工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 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及时调整和纠正。
3. 产品检测- 对生产出的玉米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外观、味道、营养成分、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 检测结果应记录并保存,以备查证。
4. 包装和标识- 对合格的玉米产品进行包装,选择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包装材料。
- 在包装上标明产品的相关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准确了解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三等玉米标准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在人类的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障玉米的质量和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玉米标准。
在中国,玉米的质量标准主要分为一等、二等和三等三个等级,其中三等玉米是最基本的标准之一。
首先,三等玉米标准主要针对玉米的外观和质量进行了规定。
按照国家标准,三等玉米的籽粒应该完整、饱满,颗粒饱满,表皮完整,无霉变、腐烂等现象。
此外,三等玉米的色泽应该均匀,无明显变色或杂色。
这些规定旨在保证玉米的品质和食用安全。
其次,三等玉米标准也对玉米的含水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玉米的含水量直接关系到玉米的保存和加工,因此含水量的控制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标准,三等玉米的含水量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这样既可以保证玉米的保存期限,又可以保证加工后的质量。
另外,三等玉米标准还对玉米的杂质含量进行了规定。
玉米的杂质含量直接关系到玉米的品质和食用安全。
根据国家标准,三等玉米的杂质含量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超过规定的标准。
这样可
以保证玉米的纯度和食用安全。
最后,三等玉米标准也对玉米的储存和运输进行了规定。
玉米的储存和运输环节直接关系到玉米的品质和食用安全。
根据国家标准,对于三等玉米的储存和运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玉米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和变质。
总的来说,三等玉米标准是保障玉米质量和食用安全的重要依据。
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才能保证玉米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生产企业能够加强对三等玉米标准的执行,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1.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到玉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满意度。
2.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应当包括外观、含水量、杂质、霉变、异物等方面的检测项目。
3. 有效的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有助于减少市场上低质量玉米产品的流通,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4.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应当与国际标准接轨,以便提高国内玉米产品的竞争力和质量。
5. 合理、科学的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可以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行业的长期稳定。
6. 严格执行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
7. 对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的不断完善,可以有效提升玉米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8.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的制订需要充分考虑玉米生长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9. 严格按照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进行检测,有助于确认玉米产品的合格率,并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10.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的执行对于加强对玉米种植、加工和市场流通各个环节的管理非常重要。
11.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应当注重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促进健康、有机的玉米产品生产与流通。
12.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的统一执行不仅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也有助于行业质量水平的统一提升。
13. 通过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14. 严格执行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可以有效遏制低劣玉米产品的流通,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15.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的制订应充分借鉴国际通行标准和先进经验,以提高我国玉米检测水平。
16.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的合理设计应当兼顾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适用性。
17. 完善的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有助于规范玉米产业的市场秩序,提升玉米产业整体形象和声誉。
18. 玉米质量检验方法标准的规范执行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品质控制(转)
在广泛使用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玉米在配合饲料中的使用量高达50%~70%。
由于生物乙醇、赖氨酸、淀粉工业的需求增加,又受种植资源的限制,使玉米价格一路飙升。
因此,关注饲料产品的品质和利润就必须关注玉米的品质。
本文主要阐述玉米品质控制指标和注意事项。
1
玉米概况
1.1
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约为世界总产量的1/6。
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
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等地,以山东和吉林省产量最高,年产量在1000 万吨以上;年产量在600 万吨以上的省有河南、河北、黑龙江、四川;年产量在200~500
万吨的有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云南、陕西等省。
全世界玉米约70%~75%
作为饲料,15%~20%
作为粮食,10%~15%
作为工业原料。
玉米在食品及酿造工业上用途极广,其副产物如酒糟、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饼等也主要用作饲
料。
1.2
分类
玉米按品种特点可分为硬粒型、马齿型等,饲料用玉米多为马齿型、半马齿型和硬粒型。
按颜色可分为黄玉米、白玉米和红玉米。
饲料用玉米以黄玉米为主。
1.3
结构和成分
玉米籽粒可分为种皮、胚乳(包括糊粉层在内)和胚。
种皮约占籽实重量的5%~6%,胚乳占80%~
85%。
玉米的胚特别大,占10%~15%,糊粉层约占籽实重量的8%~10%,在结构上属于胚乳,但在淀粉的湿法和干法加工过程中,均包含在糠麸中。
角质胚乳细胞小,淀粉粒小而呈多角形,淀粉粒间充满蛋白质,因而组织致密,呈半透明状。
粉质胚乳细胞大,淀粉粒多为圆形,蛋白质含量较低,与淀粉粒结合不紧密,结构疏松,呈不透明状。
玉米粒各部位成分见表1。
表1 玉米粒各部分成分(%)部位全粒中淀粉粗蛋白粗脂肪糖灰分全粒中-
71.510.34.82.01.4胚乳82.386.49.40.80.60胚芽
11.58.218.834.510.810.1皮5.37.33.71.00.30.8顶端
0.85.39.13.8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