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6
【作物栽培学】饲用玉米品质特点及栽培要点一、饲用玉米的品质特点青贮玉米是指玉米乳熟期至蜡熟期间,收获玉米植株,经切碎、密封、发酵、青贮,然后调制饲料,饲喂家畜。
饲用玉米根据植株的特点和生物学特征可分为单杆和分枝两种类型;根据其用途和生产方式有分为青贮专用型、粮饲兼用型,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三种。
饲用玉米的特点:①植株繁茂分枝多,而单杆品种则植株高大、粗壮,叶片面积大;②饲草产量高,特别是晚熟杂交种,品质好,适口性强,家畜爱吃;③持绿性好,即使籽粒成熟,植株仍保持青枝绿叶;④茎叶汁液多,茎叶表皮软、脆。
鲜嫩,具有含糖丰富等特点。
二、栽培要点1. 耕作制度青贮玉米因生育期比收籽粒为目的的玉米短,在气候等条件许可时候,可采用复播或套种等不同方式种植。
2. 品种选择选用生物产量高的品种,最好是杂交品种。
品种应具有植株高大、枝叶繁茂、抗倒伏、抗病虫害和不早衰等特点。
最好是选用多果穗玉米,以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还应选用青饲料中淀粉、可溶性糖类和蛋白质含量高、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低,适口性及消化率高的品种。
3. 合理密植青贮玉米种植密度应高于普通玉米。
早熟平展型矮杆杂交种60000-67500株/hm2,中、早熟悉紧凑型杂交种75000-90000株/hm2,中晚熟紧凑型杂交种60000-75000株/hm2。
4. 肥水管理全部磷、钾肥和氮肥总量的30%用作基肥,3-4片叶时追氮肥用量占氮肥总量的10%左右,拔节前追氮量用量的50%左右,吐絮时适当补时氮肥,防止早衰。
5. 收获期乳熟期绿色体鲜度最高。
蜡熟期干物质含量最高,植株含水量60%-70%时,为最适合收获期,一般品种在抽雄后18-20d,为青贮最佳收获期。
三、青贮原理和方法1.青贮原理青贮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长期保存青绿多汁饲料的营养特性,扩大饲料来源的一种简单,可靠的经济的方法。
玉米是易于青贮的作用,经青贮发酵后,气味酸香,柔嫩多汁,颜色黄绿,适口性好,为草食家畜冬、春的优良青绿多汁饲料。
饲料用玉米品质及其对产蛋鸡的影响饲料用玉米是饲料工业的主要原料,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70%左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饲料行业开始重视对玉米质量的要求。
近年来,有些玉米,特别是东北产区的玉米由于种植时间晚,到霜冻降临时还不成熟,仓促收获,水分过高,不便保管,只好进行人工烘干。
然而烘干的玉米不仅适口性差,也损伤了籽粒,降低了营养。
如何选择玉米和选择什么样的玉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1 《饲料用玉米》标准《饲料用玉米》标准采用容重、粗蛋白质、不完善粒作为定等指标,能比较合理、科学地反映饲料用玉米的内在品质。
标准将水分指标统一定为14%,更利于全国大市场的形成。
容重是指玉米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表示。
玉米容重与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是最能反映玉米内在品质,体现玉米成熟的指标。
国际上通用以容重定等级,辅以其他指标,对玉米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而不完善粒是指受到损伤但尚有饲用价值的玉米粒,包括虫饰粒、病斑粒、破损粒、生芽粒、生霉粒、热损伤粒。
考虑到饲料玉米的实际情况,不完善粒中的大部分仍可饲用,饲用玉米质量指标标准见表1。
2 新陈玉米的品质及判别方法2.1 陈玉米的品质变化饲用玉米以黄玉米为主。
优质饲用玉米籽粒新鲜饱满、整齐均匀、色泽呈现纯黄色,无发酵、霉味、酸味和异臭,具有较高的活性。
新鲜优质玉米的主要营养成分中干物质88%,水分≤14.0%,粗蛋白≥8.0%,粗脂肪3.5%,代谢能3.36Mcal/kg,维生素充足。
玉米在储藏过程中发生霉变时,可见其外表面和胚芽部分有黑色或灰色斑点;若玉米胚芽热损伤或氧化,均可导致玉米变色,其中氧化变色时,味觉及嗅觉可感氧化(哈腊)味。
同时,玉米在储存过程中脂肪酸值发生变化,玉米在烘干入仓后,开始进入保管期,随着储藏期的延长,原粮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会有所增高,主要是水解作用,产生甘油与脂肪酸。
除了脂肪酸,玉米中还含有其他酸性物质,如磷酸、酸性磷酸盐、乳酸、乙酸、氨基酸等。
玉米质量控制一、背景介绍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饲料生产和工业原料等领域。
为了确保玉米的质量和安全性,玉米质量控制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包括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评估指标等内容。
二、质量控制目标1. 玉米质量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适用于玉米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色泽、含水率、杂质含量、霉变指标等方面的要求。
2. 安全性控制:确保玉米不受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的污染,保障人畜安全。
三、质量检测方法1. 外观检测:对玉米的形状、大小、表面光滑度进行目测检查,确保无明显变形、破损或污染。
2. 色泽检测:使用色差仪或目测方法,对玉米的颜色进行检测,确保色泽鲜艳、均匀。
3. 含水率检测:采用干燥法或仪器测定法,测量玉米的含水率,确保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4. 杂质含量检测:采用筛分法或目测法,检测玉米中杂质的含量,如石子、土块等。
5. 霉变指标检测:采用显微镜观察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玉米中霉变指标,如黄曲霉毒素等。
四、质量控制措施1. 供应链管理:建立健全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从玉米种植、收获、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可追溯。
2. 原料采购:选择正规、合法的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采购的玉米符合质量标准。
3. 生产过程控制:制定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对玉米的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防止污染和质量损失。
4. 设备维护保养: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转,避免对玉米质量造成影响。
5. 人员培训:对从事玉米质量控制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五、质量评估指标1. 外观质量评估:根据质量标准,对玉米的外观进行评估,包括形状、大小、表面光滑度等指标。
2. 色泽质量评估:通过色差仪或目测方法,对玉米的颜色进行评估,确保色泽鲜艳、均匀。
饲用玉米品质控制要点作者:何志刚,唐亚亮来源:《江西饲料》 2015年第5期何志刚1唐亚亮2(1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 410153;2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畜牧水产局永州 425100)摘要:概述了国内饲用玉米的分布、分类及组成部分和销售供应情况,介绍了饲用玉米的国家标准以及常用分级指标,强调了水分、容重和颗粒饱满度等指标对于饲用玉米接收的重要性,指出饲用玉米在使用过程中如何进行品质控制。
关键词:饲用玉米;接收;使用;品质控制中图分类号:S8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137(2015)05-0027-030 引言玉米可直接作为猪、牛、鸡等畜禽的饲料投喂,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也是非常重要的饲料原料来源。
世界上约65%的玉米用作饲料,发达国家高达80%,我国则在70%以上。
在猪饲料的经典玉米-豆粕型日粮配方中,玉米使用量高达50%~70%。
因此,对于畜禽和水产饲料厂,玉米都是一种很重要的饲料原料,本文将阐述饲用玉米的接收和使用过程中品质控制的相关要点。
1 玉米概况1.1 分布玉米在我国种植范围很广,分布却并不均衡,玉米种植划分为六个区,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但玉米的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其中以山东和吉林省为最高,年产量均在1000万t以上。
1.2 分类玉米按季节可分为春玉米(春天3月至5月上旬播种,秋天收获),夏玉米(夏天5月中旬至6月底播种,秋天收获)和秋玉米(立秋前后播种,霜前收获)。
玉米按品种可分为硬粒型和马齿型等,饲用玉米一般为马齿型、半马齿型和硬粒型。
广东地区作为养殖大省,玉米年需求量在700万t左右,流通的主要港口是深圳赤湾码头、广州港(黄埔港)和妈湾港,各港口玉米绝大多数来自东北。
1.3 组成与营养成分玉米粒可分为种皮、胚乳(包括糊粉层在内)和胚。
种皮占玉米粒重量的5%~6%,胚乳占80%~85%,玉米胚特别大,占重量的10%~15%。
玉米作饲料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玉米号称“饲料之王”,在养殖业中使用最广、用量最大,在配合饲料中所占比例一般高达60%左右。
如何选购、贮藏、使用玉米,对确保饲料质量、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新玉米在饲料使用中注意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一、玉米的品质1、玉米水分: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东北和内蒙地区一般为20%-30%。
高水分会破坏日粮中维生素等活性成分、降低日粮中代谢能水平和粗蛋白水平、打破日粮中各营养素间的平衡关系等,所以最好通过收购合格品质的玉米来解决,或根据水分差异的影响,调整日粮营养水平。
2、不完善粒:生霉粒是不完善粒的一种,多数养殖户认为玉米霉变只发生在玉米贮存过程中,但实际上玉米霉菌分为仓储霉菌和田间霉菌。
谷物在采收前后约25%已受到霉菌的污染,霉菌的潜在性及霉菌毒素的存在给饲料品控提高了难度,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固然是个办法,但关键还是高度重视霉菌污染的问题,加大监控力度把生霉粒控制在1%范围内。
不完善粒除了生霉粒,还包括热损伤粒、生芽、病斑、破损及虫蚀和杂质。
烘干玉米的热损伤粒、破损粒应引起重视。
玉米本身的呼吸强度大,不完善粒的存在致使短期贮藏发热霉变风险依然很大,同时饲用价值降低,收购时应加强监控。
确保干燥,妥善贮藏。
玉米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含水量高、未充分干燥的玉米,贮藏过程中更易发热、酸败、霉变。
因此,购买的玉米一定要干燥,尽量将含水量控制在14%以内(手扒哗哗响,插入很轻松,口咬很干脆),或在入库前翻晒,待种子温度降至与仓库温度一致后再装袋入库。
玉米入库后要熏蒸杀虫,并控制好库房内的温度与湿度,尽量保持低温、干燥。
遇晴朗天气可打开仓库门窗进行通风换气,但雨季一定要关闭好门窗,防止库房内空气湿度提高。
另外,玉米贮藏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定期翻晒,严防玉米霉变。
3、抗性淀粉:玉米是后熟生理作物,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储存一段时间(5-6周)含量逐渐降低。
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变性,直链淀粉增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消化率。
饲料用玉米国家标准前言本标准参考了农业标准NY/T114―1989《饲料用玉米》,采纳国际、国内对玉米品质评价进技术。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选取容重、粗蛋白质、不完善粒作为饲料用玉米的分等级指标;以水分质、生霉粒作为限制性指标;要求色泽、气味正常。
本标准没有采用行业标准NY/T114-1989《饲料用玉米》中的粗灰分、粗纤维指标。
本标准中水分指标订为小于或等于14%。
本标准中抽样及色泽、气味、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测定、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均统一由GB1353―1999《玉米》执行。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郑州粮院、吉林省饲料工业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粮油科学研究所、湖南正虹集团饲料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海鹏、杜荣、王卫国、姜懋武、黄晓赞、吴明夏。
饲料用玉米 GB/T17890―1999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饲料用玉米的定义、要求、抽样、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商品饲料用玉米。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容重玉米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3.2 不完善粒不完善粒包括下列受到损伤但尚有饲用价值的玉米粒。
3.2.1 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3.2.2 病斑粒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3.2.3 破损粒籽粒破损达到该籽粒体积五分之一(含)以上的籽粒。
3.2.4 生芽粒芽或幼根突破表皮的颗粒。
3.2.5 生霉粒粒面生霉的颗粒。
3.2.6 热损伤粒受热后胚或胚乳已经显著变色和损伤的颗粒。
好饲料课堂:玉米的品质控制玉米是主要的高能量饲料。
其品质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饲料的品质。
正常的玉米感官特性:籽粒整齐均匀,色泽呈现黄色或白色,无发霉味、酸味、和杀虫剂残留,感官检验玉米一般采用下列方法:1 视觉检验法:将样品放于盘内或手掌上,水分高的籽粒粒形膨胀,整个籽粒光泽性强。
2 触觉鉴定法:将样品放在盘内或手掌上.用于指触摸,通过手对籽粒捻、压、捏等来感觉软、硬,如籽粒较硬,则水分小,反之水分大。
3 齿碎鉴定法:将样品放人口中,用牙齿咬碎,根据破碎程度,牙齿感觉和发出声音高低,判断其水分大小,具体判断方法如下:玉米安全水分不超过14%(新玉米不超过15%)。
玉米水分在14%~15%时,胚部水分收缩明显凹下,基本与胚乳相平,有皱纹,经齿碎时震牙并有清脆的声音;用指甲掐比较费劲,大把握玉米时有刺手感;水分在16%~17%,胚部明显凹下,经齿碎不震牙。
但能听到齿碎时发出的响声,用指甲捏胚部,稍费劲;水分在18%~20%时胚部凹下,很易齿碎,外观有光泽,用手指甲掐不费劲;水分在21%~22%,胚部不凹下,基本与胚乳相平,牙齿极易破碎,有较强的光泽,用手指甲掐后能自动合拢;水分在23%~24%时,胚部稍凸起,光泽强;水分在25%~30%时,胚部突出明显,光泽特强,用手掐胚部有水渗出;水分超过30%的玉米籽粒呈圆柱形,用手指压胚部有水渗出。
水份超过30%的玉米多数是由于成熟度较差,没有进入成熟期,这样的玉米,当水分降到14%~15%以内时,就会出现呆白并有脱皮现象,胚乳组织疏松,角质胚乳很少,因此在配制浓缩料和预混料时,如果所利用的玉米成熟度不好,配制时就应当适当增加浓缩料等精料的用量或提高其它蛋白质的用量,以达到配制出符合畜禽生长的饲料。
国标按饲用玉米的容重、粗蛋白质、不完善粒以及卫生指标进行分级如下(实际检测中对粗蛋白质不做要求,或粗蛋白质要求在以下标准上减一个百分点):。
饲料厂采购玉米指标
以下是饲料厂采购玉米的常见指标:
1. 含水率:玉米的含水率对其质量和保存期有重要影响,通常要求玉米的含水率控制在12-15%。
2. 杂质率:杂质率指的是玉米中除去玉米籽粒以外的其他杂质的含量,如石头、土壤等,通常要求玉米的杂质率低于2%。
3. 不完善颗粒率:不完善颗粒率是指玉米中玉米颗粒外形破损、变形或出现细裂纹的颗粒所占的比例,通常要求不超过5%。
4. 污染物:饲料厂采购的玉米要求不含有农药、重金属、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
5. 营养成分:玉米作为饲料原料,其蛋白质、脂肪、纤维、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也是重要的指标,通常要求蛋白质含量高于8%、脂肪含量低于4%、纤维含量低于5%。
6. 氨基酸:玉米中的氨基酸组成也是重要的指标,如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等氨基酸含量都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指标可以根据饲料厂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不同的饲料厂可能会有不同的指标要求。
饲料厂如何对玉米进行品控?饲料厂对于玉米的品控需要从源头抓起,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把控。
1、主要控制指标:水份、霉变、含杂、不完善粒、容重、脂肪酸值。
感观非常重要。
2、一般要求:水分≤15%,霉变粒≤1%(猪用),≤3%(禽用),杂质≤1%,不完善粒≤5%,容重≥660g/l,脂肪酸值≤70 mgKOH/100g(乳猪用玉米≤ 40mgKOH/100g)3、对霉变玉米进行检查区分:田间毒素: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伏马毒素仓储毒素:黄曲霉毒素(AFB1)、赭曲霉毒素(OA) 03年河南赤霉病玉米的毒素情况: F-2:24000ppb DON:150ppm 畜禽耐受情况:F-2:猪:200-400ppb DON:猪:1ppm 禽类:5ppm4、要将赤霉病玉米单独算出控制目标:理想目标:2% , F-2 24000*2%=480ppb DON 120*2%=2.40ppm调控范围:1~2%应据市场及仓库存货而定。
乳猪料玉米:建议单独存放,赤霉籽应下图显示为各种玉米成色5、陈化玉米与脂肪酸值人们把玉米在自然条件下贮存过程中,营养成份自然的变质称为陈化,已经发生陈化的玉米,称之为陈化粮。
脂肪酸值反映出玉米陈化的程度脂肪酸值(mgKOH/100g) 3年差>100 很差,不能用于饲料6、烘干的程度对玉米的影响淀粉的糊化与老化单筒烘干与双筒烘干:单筒烘干温度高,质量差双筒烘干温度低,质量好7、玉米水分对价值的影响8、容重对价值的影响玉米容重的大小反映玉米子粒的饱满度、完整度、均匀度和籽粒的大小,容重越大子粒中含的营养物质也越多。
一般情况下玉米的价值判断:25克/升容重相当于1%水分a:水分15%容重710地产玉米=水分14%容重685玉米b:水分13%容重660东北玉米=水分14%容重685玉米这是操作东北玉米的理论依据,也是品管使用玉米的依据。
出现a b等值情况,选b不选a (干物质标准差)。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饲料生产和工业应用。
为了确保玉米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包括玉米质量控制的目的、范围、方法和要求等内容。
二、目的玉米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玉米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保证玉米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范围玉米质量控制的范围包括玉米的种植、收获、储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四、方法1. 种植环节- 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确保土壤质量良好,无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污染物。
- 选用优质种子,确保种子的纯度和萌发率。
-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进行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
- 控制病虫害,采用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等方法,减少病虫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 收获环节- 在玉米成熟期选择适当的收获时间,避免过早或者过晚收获导致玉米质量下降。
- 使用合适的收获机械和工具,减少机械损伤和杂质混入。
- 控制收获湿度,避免玉米受潮和霉变。
3. 储存环节- 选择适宜的储存设施,确保通风、防潮和防虫等措施得以实施。
- 定期检查储存环境,及时清理和消毒,防止玉米霉变和污染。
- 控制储存温度和湿度,避免玉米质量下降。
4. 加工环节- 选择正规的加工厂家,确保加工设备和工艺符合卫生标准。
- 严格控制加工工艺,确保玉米加工的卫生安全和产品质量。
- 进行产品检验,包括外观、口感、营养成份等指标,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5. 销售环节-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确保销售的玉米符合质量标准。
- 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包括产地、生产日期、质量等级等。
- 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动态,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五、要求1. 玉米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包括外观、口感、营养成份等指标。
2. 玉米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不得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
3. 种植、收获、储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食品、饲料、工业原料等。
为了确保玉米产品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包括质量控制目的、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指标等内容。
二、质量控制目的1. 确保玉米产品的安全性:通过质量控制,确保玉米产品不含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2. 保证玉米产品的营养价值:质量控制要求玉米产品中的营养成分符合相关标准,如蛋白质含量、维生素含量等。
3. 提高玉米产品的品质:通过质量控制,确保玉米产品的口感、颜色、气味等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三、质量控制方法1. 采样:从不同批次的玉米中随机采集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2. 检测方法:使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对玉米样品进行分析,包括物理性质测试、化学成分分析、微生物检测等。
3. 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玉米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4. 过程控制:在玉米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四、质量控制指标1. 外观指标:包括玉米颗粒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例如,玉米颗粒应呈黄色,无明显变色或霉变现象。
2. 化学成分指标:包括玉米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例如,玉米蛋白质含量应达到一定标准。
3. 农药残留指标:检测玉米中是否含有农药残留物,确保不超过国家标准。
4. 微生物指标:检测玉米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包括大肠菌群、霉菌等。
例如,玉米中大肠菌群数量应符合卫生标准。
五、质量控制记录1. 采样记录:记录采样的时间、地点、样品编号等信息。
2. 检测记录:记录每个样品的检测结果,包括各项指标的数值和是否符合标准。
3. 过程控制记录:记录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效果。
4. 异常处理记录:记录发现的异常情况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六、质量控制的责任分工1. 生产部门:负责采集样品、执行质量控制方案、记录数据等。
2. 检测部门:负责对样品进行分析和检测。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用于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
为了确保玉米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营养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玉米的外观、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微生物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二、外观要求1. 玉米颗粒a. 色泽:黄色为主,不得有明显的色斑或变色。
b. 形状:颗粒完整,不得有碎粒或变形。
c. 大小:颗粒大小均匀,不得有过大或过小的颗粒。
d. 表面:表面光滑,不得有霉斑、破损或污染。
2. 玉米穗a. 长度:穗长适中,不得过长或过短。
b. 颗粒饱满度:颗粒填充度高,不得有空穗或空颗粒。
c. 茎秆:茎秆坚实,不得有折断或破损现象。
d. 穗轴:穗轴完整,不得有裂缝或变形。
三、物理性质要求1. 含水率:玉米含水率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不超过14%。
2. 杂质含量:杂质含量应低于一定标准,一般不超过2%。
3. 硬度:玉米颗粒硬度应适中,不得过硬或过软。
4. 粒重:玉米颗粒的平均重量应符合规定的标准。
四、化学成分要求1. 蛋白质含量:玉米蛋白质含量应达到一定的标准,一般不低于8%。
2. 油脂含量:玉米油脂含量应适中,一般不低于3%。
3. 糖分含量:玉米糖分含量应符合市场需求,一般不低于10%。
4. 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玉米应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等。
五、微生物质量要求1. 霉菌含量:玉米中霉菌含量应低于一定标准,一般不超过500个/克。
2. 大肠菌群:玉米中大肠菌群含量应低于一定标准,一般不超过10个/克。
3. 可溶性致病菌:玉米中可溶性致病菌含量应低于一定标准,一般不超过100个/克。
六、结论玉米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通过严格控制玉米的外观、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微生物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可以保证玉米的安全性、营养价值和质量稳定性。
各相关企业和机构应按照上述标准格式进行玉米质量控制,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用于食品加工、饲料生产和工业原料。
为了确保玉米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包括玉米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标准和流程。
二、目的玉米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玉米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保证玉米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玉米质量的控制,可以提高玉米的市场竞争力,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方法1. 采样方法为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采样是玉米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采样时应注意选择典型的玉米批次,并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规范的要求进行采样。
采样点应均匀分布在批次中,采样器具应干净、无污染。
采样后,样品应进行密封、标识和记录。
2. 检测方法玉米质量的检测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指标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
外观检查主要包括玉米子粒的大小、形状、色泽和杂质等。
理化指标检测包括水分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等。
微生物检测主要包括霉菌、细菌和重金属等的检测。
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规范,并由合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四、标准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应根据国家标准或者行业规范进行制定。
常见的玉米质量标准包括水分含量、杂质含量、霉菌毒素含量等。
标准的制定应综合考虑玉米的用途和市场需求,确保玉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 水分含量标准玉米的水分含量是影响玉米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玉米的用途和储存条件不同,水分含量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普通来说,食品加工用玉米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3%以下,饲料用玉米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5%以下。
2. 杂质含量标准玉米的杂质含量是衡量玉米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玉米杂质包括石子、土块、异种子粒等。
根据国家标准或者行业规范,玉米的杂质含量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玉米的纯度和质量。
3. 霉菌毒素含量标准霉菌毒素是玉米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根据国家标准或者行业规范,玉米中的霉菌毒素含量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玉米产品的安全性。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等领域。
为了确保玉米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和要求等内容。
二、质量控制目的1. 确保玉米产品的安全性:通过质量控制,确保玉米产品不含有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2. 保证玉米产品的营养价值:通过质量控制,保证玉米产品的营养成份完整,如蛋白质、维生素等。
3. 提高玉米产品的品质:通过质量控制,提高玉米产品的口感、色泽、香味等品质指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质量控制方法1. 原料采购控制:选择优质的玉米作为原料,确保原料的品种、产地、采摘时间等符合质量要求。
2. 检验检测控制:通过对玉米产品进行化学成份、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检验检测,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3. 加工工艺控制:在玉米产品的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时间、湿度等工艺参数,保证产品的品质。
4. 包装储存控制: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确保玉米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和变质。
四、质量控制要求1. 农田管理要求: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遵守农药使用和施肥技术规范,减少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
2. 原料采购要求:选择品质优良、无病虫害、无霉变的玉米作为原料,避免因原料质量问题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3. 加工工艺要求: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确保加工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保持产品的营养成份和品质。
4. 检验检测要求: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对玉米产品进行全面、准确的检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5. 包装储存要求: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进行严格的包装和储存管理,防止产品受潮、受污染和变质。
五、质量控制措施1. 建立质量控制团队:组建专业的质量控制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计划,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和责任,确保质量控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