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过大于功辩词
- 格式:docx
- 大小:13.66 KB
- 文档页数:1
第19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19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知识与能力(1)根据课本的人物、事件及相关的内容作为此活动课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史料能力(3)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筛选材料的能力(5)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1.整个过程按照课前准备和课堂辩论方式进行,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 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2.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3.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4.辩论的规则(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2)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
(3)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5.评判标准:(1)将聘请学校五位历史教师和班级中由同学们推选出的五位同学担任此次评委,评委将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程评议和监督。
(2)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
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
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秦始皇功:1.统一六国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
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
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
关于秦始皇功于过的辩论词我的立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原因: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
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不足为奇。
“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
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
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
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
秦始皇的功与过议论文秦始皇的功与过议论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秦始皇的功与过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秦始皇的功与过议论文1从秦统一六国到焚书坑儒,从陈胜、吴广起义到项羽、刘邦推翻秦国统治,在这一段时间里,秦始皇有许多成功之处,已有许多失败与过错。
先说成功,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成功建立了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洛阳。
还有清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还进行了巩固统一,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及统一文字。
在军事上,北筑长城击匈奴;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秦国越来越强大,国富民强,盛极一时,可谓秦始皇大成功。
当然,不只是秦始皇一人所为,亦有臣民的共同努力!再说失败:秦国由盛世转入衰败,就是秦始皇一步步失败的过程。
具体来说,我认为焚书坑儒就是典型的一例。
焚书坑儒虽然在加强思想,有利于统一的方面起到了作用,但是却桎梏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所以说,焚书坑儒对于秦朝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
修建巨大的阿房宫及立山陵墓,加重了农民的徭役,浪费国家大量的财力,劳民伤财,致使陈胜、吴广起义。
我觉得秦始皇应该把修建阿房宫的经费来治理国家,或者体恤民意,减轻赋税和徭役。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与赵高狼狈为奸,致使项羽、刘邦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总的来说,秦朝的建立给中国的统一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我觉得秦始皇还是功大于过。
秦始皇的功与过议论文2主要观点:秦始皇嬴政既是一个有主见的皇帝,又是一个出了名的暴君。
秦始皇嬴政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称赞他是“千古一帝”,统一六国,何等威武,就连“诗仙”李白也在诗中评价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但是为什么有人会对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感到厌恶呢?下面我就和大家来论一论,秦王嬴政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第19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19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知识与能力(1)根据本的人物、事及相关的内容作为此活动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史料能力(3)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和历史人物的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筛选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1.整个过程按照前准备和堂辩论方式进行,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2.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3.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4.辩论的规则(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分。
(2)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明用语。
(3)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评判标准:(1)将聘请学校五位历史教师和班级中由同学们推选出的五位同学担任此次评委,评委将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程评议和监督。
(2)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
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明用语。
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辩论中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一课的案例【背景说明】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功与过都非常突出的历史人物,同时还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
正确认识秦始皇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第三单元专门设置了一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既可以课前准备,课堂辩论;也可以课堂即兴发言式辩论。
通常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是把它放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结束时进行简短的辩论,由于是在临下课前进行的,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充分的准备,内容局限于照搬教材,缺乏过程,只有结论。
导致辩论流于形式。
达不到通过辩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为此我专门拿出一节课组织一次正式的辩论赛。
这样既能够完成知识层面的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剪辑】第一步:课前准备一、分组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二、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三、确定辩论过程和评价标准1、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2、辩论的规则(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2)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
(3)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5.评判标准:(1)将聘请学校五位历史教师和班级中由同学们推选出的五位同学担任此次评委,评委将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程评议和监督。
(2)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
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词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而秦始皇的政绩、作为对於后世亦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
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
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
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
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
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
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一)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很少占有土地,但同时他们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
(二)秦国徭役繁重,主要分为兵役与大兴土木。
秦始皇功大于过:1、他击退匈奴,和汉武帝不分上下。
2、他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日后帝王建立规范。
统一中国,实现中央集权,结束了多年的战乱,这是汉武帝无法比拟的。
3、开发了南越地方,基本上架设了中国的版图框架。
4、军事上过人的成就,秦王的兵法是很厉害的,最早实现部队等级制度,高超的武器,尤其是弩的使用,马车的设计。
这方面放在同等时代,来说比汉先进。
而且秦最早实现兵器的规格统一,兵器可以方便替换,大大提高作战能力。
秦还有严格的军队方阵,相比之下,汉代只是它的延续而已。
5、兴修水利,郑国渠滋润了关中平原,都江堰滋润了整个四川平原,还有灵渠开辟了通往南越的大门,功不可没。
6、统一文字、度量衡,没有秦始皇,可能还没有现在的汉字呢?7、大兴土木,阿旁宫,秦王陵墓,长城,前面两个就比较臭名昭著,长城是有战略价值的,秦朝长久以来深受匈奴骚扰,所以秦人痛恨匈奴久矣……但是老秦的做法过激,就好像杨广修运河,明明是好事,结果造反了。
8、最后,还是中央集权的副产品,除了水运的灵渠之外,秦还建设了直道,就是官府的高速公路,通往全国各郡。
公元前238年至前230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附:秦始皇灭六国纪年表前230年灭韩前229年攻赵前228年灭赵前227年攻燕前226年灭燕前225年灭魏前224年攻楚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代前221年灭齐一、政治1.提高帝王尊严:赢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
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
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
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二、军事1.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秦始皇功过辩论会_550字
前几日,我们班开展了一次秦始皇功过辩论会,这次辩论会,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实力。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同学们个个斗志昂扬、精神抖擞,我也不例外。
因为惊心动魄的辩论会就要飞来了。
终于,主持人徐同志登场了,只听他一声令下:我宣布,关于秦始皇的功过辩论会现在开始!那一声等于哨响,大家刚要争先恐后地说,却被徐同志止住了,请正方先发言!正方挑三拣四地选了一个难题,想给我们反方来一个下马威:请问,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我。
这可难不倒我们,吴俊含说得头头是道:秦始皇那么残暴,规定了那么残酷的刑法,那不盖过了他统一货币等别的吗?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呀!哎!等等,正方又来了:但是他统一了中国。
李一轮激动起来了,但是可能是由于太激动而说不清吧!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贾天元?特大新闻啊!徐同志立刻叫了他:但不仅统一了中国,还建立了君主专制,国家集权制度。
他也给吴俊含来个头头是道,掌声此起彼伏。
我们把辩论会推向了高潮。
突然,历史老师宣布:我原来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话音刚落,正方欢呼跳跃起来,互相击掌欢呼。
但是,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历史老师话锋一转,说:通过这次辩论,我支持反方。
正方的同学一下子变得垂
头丧气,反方的同学则高兴地连蹦五尺高,互相欢笑,分享着胜利的喜悦。
这次辩论会让我看到了同学们的实力,他们说的头头是道,他们知识面之丰富让我感叹!。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计算机4班王洁老师布置的题目太泛了,导致我很难下决定,突然想起前几天和我舍友关于秦始皇的一场辩论,于是决定以此作为我的哲学创作题目。
我是非常喜欢秦始皇的,所以我是坚定的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但是我的舍友认为秦始皇是过大于功。
她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残暴昏庸的帝王,不管是焚书坑儒,还是修建长城,都可以看的出来。
其实我是非常的伤心的,因为她并没有重视这些举措后期的作用。
那么我这篇文章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更了解秦始皇一些,也许带着我个人的观点,但是这些都是我的想法,大部分都是由野史得来。
首先,焚书坑儒这件事情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
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
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
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
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
而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所以就导致了矛盾。
但是儒家盛行,需要杀鸡儆猴,这就是坑儒。
但是由于史料的残缺,以及后来王朝对于真相的修改,导致一切都只是猜测。
其次,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
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
“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
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
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
秦始皇的功与过剧本第一幕:秦始皇在两名侍卫的陪同下缓缓走上讲台。
秦始皇(环顾四周):“现在真是太平盛世啊!”侍卫1:“那当然要归功于皇上的英明领导啊!”侍卫2:“不错,就是因为皇上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纷争混战的局面才让那些百姓不在生活在长年的战争中,正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侍卫1:“对!对!对!而且皇上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便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让全国都写小篆,用圆型方孔的秦国铜钱,还统一了度,量,衡,的标准。
正是因为有了皇上的这些措施才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侍卫2:“还有还有,皇上为了开拓了南方,南征南越;为了保护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不在被匈奴抢了,派兵讨伐匈奴……”侍卫1:“皇上为了抵御匈奴来犯,还修了万里长城,为了解决运输问题还修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秦始皇:“那当然,作为一国之君,做出英明的决定是应该的。
”第二幕:画外音:秦朝统一六国不久,货币还未统一。
某日,两批商人做买卖。
商人1:“How much of this?”商人2:“你说什么?”商人3(指着商品):“How much of this?”商人4(恍然大悟):“哦!你问多少钱是吧!30个铜板!”(打出30的手势)商人5:“thirty yuan? A good price!”(商人1拿出30元递给商人2)商人1:“Here you are.”商人2:“这是什么钱啊?不收不收!我们走!”(对商人4招手)画外音:N天后,终于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还是那两批商人,还是那个地点,还是那些象牙筷。
商人2:“Hello! Hou much for this?”商人1:“thirty yuan!”(商人3把象牙筷递给商人2看。
商人1,商人3和商人5议论着)商人3:“OK! I’ll take it.”商人5:“Here you are.”(递钱)(商人4看了看钱,满意的交货)第三幕:(孟姜女一边试着泪,一边跑上台)孟姜女:“秦始皇,你给我出来!我要讨个说法!”侍卫1(拦住他):“你是什么人,秦始皇是谁都可以见的吗?无法无天。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精选3篇)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篇1第 20 课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学问与力量]以教材中课文消失的基本人物、大事、时间和提示中对同学应把握学问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同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力量;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力量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育;3、口头表达力量的熬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缘由。
[要求]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2、观点鲜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许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小品、争论的形式,进一步熟悉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制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活动课[方式与方法]以争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秦始皇相关多媒体、各种相关资料[授课过程]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一、找一找和议一议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
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方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查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相互沟通,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
便利我们在争论课上使用。
再推举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争论代表。
二、说一说你预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加我们的争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自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争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秦始皇的过: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
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综合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
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
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还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各处刻石纪功,炫耀声威。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
(‘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
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
至于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
)后世多认为秦始皇好大喜功,性格暴虐,在他统治下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