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育学-第二章练习题

中学教育学-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
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
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生产力
3、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
A、布鲁纳 B、赞可夫 C、舒尔茨 D、皮亚杰
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 
A、25 B、28 C、33 D、36
5、影响受教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6、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 
A、制度化 B、系统化 C、体制化 D、全面化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
A、学生 B、教师 C、学校的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8、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受什么的制约 ( )
A、生产力水平 B、生产关系 C、国家的社会制度 D、自然环境
9、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 
A、师生的交互作用 B、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
C、同伴群体的影响 D、社区的影响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生活方式
1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2、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什么  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
13、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
14、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
A、人口环境 B、社会生产 C、政治制度 D、自然环境
15、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 和行为方式。
A、精神面貌 B、思想观念 C、抽象思维 D、理性思考
16、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
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
A、“兴趣选择” B、“价值取向” C、“成功秘笈” D、“工作需要”
17、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 上。
A、所使用的教材或传递的教学内容 B、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C、学校的价值取
向和目的要求 D、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
18、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 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生产力
19、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互补性、 。
A、理想性 B、多样性 C

、瞬时性 D、外显性
20、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 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A、精神功能 B、意识功能 C、理性功能 D、文化功能
21、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 
A、学校教育 B、调查研究 C、职业培训 D、社会研究
22、将成为21世纪先导的是 ( )
A、生物技术 B、信息技术 C、新材料技术 D、新能源技术
2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 
A、物质文化 B、组织文化 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24、下列非正式性或非组织性更明显的一种文化是  
A、学校文化 B、校园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25、下列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是  
A、校园文化 B、学校文化 C、学生文化 D、精神文化
26、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 
A、同伴交往 B、师生交往 C、家校合作 D、生生交往
27、一个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方式是  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成人自学 D、终身学习
28、能够跨越年龄、跨时空的教育是 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成人教育 D、网络教育
29、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 ( )
A、制度文化 B、组织文化 C、学校传统 D、物质文化
30、信息革命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  
A、普及高等教育 B、普及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大众化
D、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1、下列选项中不受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的是 
A、教育领导权 B、受教育权利 C、教育目的 D、教育结构
32、教育的经济功能受 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3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34、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35、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36、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37、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舒尔茨 D、洛克
38、“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39、“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 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40、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
A、学校精神文化 B、

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1、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3、下列 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44、学生文化的特征是 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4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
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4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由  来规定的。
A、国务院 B、国家教育部 C、省教育行政机关 D、地方行政机关
47、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必须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包括  
A、教育学和心理学 B、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管理学
C、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 D、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和各科教学法
48、曾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阶段的教育是  
A、幼儿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49、“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应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  的特点。A、崇尚书
本呆读死记 B、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C、等级性 D、阶级性
50、基础教育包括 
A、小学 B、小学、初中 C、小学、初中、高中 D、幼儿园、小学、初中
51、学校文化从其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 
A、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制度文化 B、教师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学生文化和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5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
A、制度化 B、系统化 C、体制化 D、全面化
5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生 B、教师 C、学校的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54、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55、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56、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是 
A、科技 B、经济 C、综合国力 D、教育
57、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A、1957年 B、1982年 C、1986年 D、1990年
5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 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59、在康德看来标志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的是  
A、教育 B、文化 C、国家的建立 D、学校的出现
6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 提出的。
A、邓小平 B、毛泽东 C、胡锦涛 D、周恩来
6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 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62、 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A、18世纪9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19世纪5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6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权其中不包括 
A、国家的权利机构 B、国家的经济力量 C、国家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D、科学技术
64、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取决于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65、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 
A、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B、培养人 C、巩固国家政权 D、促进文化延续
66、 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A、教育内容 B、教育形式 C、教育方法 D、课程目标
67、古代斯巴达教育主要以 为主。
A、“四书”、“五经” B、读、写、算、音乐教育 C、军事教育 D、教会教育
6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 。
A、教学形式 B、教育管理体制 C、教学策略 D、教育原则
69、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  
A、《宪法》 B、《教育法》 C、《教师法》 D、《义务教育法》
70、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B、促进社会民主 C、培养需要的人才
D、是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
71、 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发展 C、政治经济 D、文化
7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 
A、培养统治者 B、培养劳动者 C、促进人的发展 D、培养军事人才
73、以下教育类型中不属于横向教育结构的是  
A、初等教育 B、普通教育 C、技工教育 D、职业教育
74、进入( )以后生产力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复杂多样化带来了学校教育
结构的复杂多样。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75、以下教育类型中不属于纵向教育结构的是 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76、

在古代中国学科设置主要是哲学、政治、伦理、 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课程。
A、宗教 B、数学 C、自然 D、物理
7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领域不断涌现生物工程、光电纤维和 等陆续进
入课程领域。
A、新能源的开发 B、新材料的运用 C、电子计算机 D、天文
78、古代社会学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79、 在考察生产劳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时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毛泽东 D、邓小平
80、“人类创造的各种形式的符号”属于文化的哪种形态 
A、观念形态 B、物质形态 C、活动形态 D、人的心理、行为形态
81、以下各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物质形态的是 
A、文物 B、民族价值观 C、古建筑 D、工艺品
82、以下各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内容的是 
A、语言符号体系 B、知识技术体系 C、价值规范体系 D、自然环境
83、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A、教育 B、科技 C、政治 D、自然
84、教育可分为两个紧密相联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和 。
A、教育方法 B、教育理论 C、教育原则 D、教育方针
85、教育理论隶属于文化的什么层面 
A、物质层面 B、精神层面 C、制度层面 D、人文层面
86、 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A、保存、传递文化 B、传播外来文化 C、整合、控制文化 D、创造新文化
87、以下不属于学校文化中的观念文化的是 
A、校训、校风 B、校歌、校旗 C、办学宗旨 D、国家课程
88、 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
A、观念文化 B、课程文化 C、物质文化 D、制度文化
89、 是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
A、观念文化 B、课程文化 C、物质文化 D、践行文化
90、 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
A、社会文化 B、学校文化 C、社区文化 D、网络文化
91、 是学校文化的主体。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92、学校 建设的重点是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发展与确立诚信价值观。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文化的成因有 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的影响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约体现在  
A、是否实行义务教育 B、是

否允许个人办学 C、是否确定重点学校
D、教师的任免 E、制约教育的结构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 B、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C、制约教育的结构 D、制约教育的内容 E、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 来实现。
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B、教育促进社会改革 C、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
和再生产 D、教育对文化的延续 E、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5、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  
A、过渡性 B、非正式性 C、多样性 D、互补性 E、循序性
6、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 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制度文化 C、学生文化 D、学校精神文化
E、班级文化
7、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哪几种基本成分 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学校精神成分 E、群体成分
8、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  
A、传递和深化文化 B、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对文化的延续
9、教育的功能有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E、社会功能
10、下列描述属于“网络教育”特点的有 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教育 D、跨时空教育
E、“金字塔”型的教育
11、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包括 
A、组织形态 B、组织体系 C、规章制度 D、角色规范 E、班级管理
1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它的标志是 
A、计算机 B、机械化 C、网络技术 D、数字通讯 E、生物工程
1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权  
A、国家的权利机构 B、国家的经济力量 C、国家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D、科学技术 E、
文化传播
14、社会政治经济利用其统治地位的思想影响和控制教育如 
A、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免 B、审定课程标准 C、审定教学指导纲要 D、审定教材 E、教
师的培养、聘任和晋升
1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 
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C、决定教育宗旨和目的 D、决定教
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E、教育促进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
16、教育结构复杂多样主要是有 的复杂多样决定的。
A、生产力结构 B、就业结构 C、生产部门结构 D、教育目的 E、教育内容
17、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

教育促进文化延续 B、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
论力量 D、教育促进社会民主 E、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8、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 
A、制约社会的教育目的 B、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 C、影响教育内容和学科的
设置 D、影响教学方法、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E、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19、教育结构从横向上分为 
A、中等教育 B、职业教育 C、技工教育 D、初等教育 E、高等教育
20、教育结构从纵向上分为 
A、中等教育 B、职业教育 C、技工教育 D、初等教育 E、高等教育
2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 
A、教育内容 B、学科的设置 C、教学方法的改革 D、教学设备的改革 E、教学组织形
式的改革
22、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各国学校开设了 
A、哲学、政治 B、伦理、宗教 C、数学、物理 D、历史、地理 E、语言、文字方面的
课程
2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领域进入了课堂包括 
A、生物工程 B、光电纤维 C、电子计算机 D、政治 E、自然
2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
A、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C、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民主 D、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 E、教育促进文化的延续
25、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
A、生产关系 B、生产方式 C、生产资料 D、劳动力 E、劳动对象
26、以下各选项中属于文化的内容的是 
A、语言符号体系 B、知识技术体系 C、行为习惯体系 D、价值规范体系
E、信仰宗教体系
27、文化存在的四种形态是指 
A、物质形态 B、观念形态 C、活动形态 D、人的心理、行为形态 E、游离形态
28、文化中的物质形态指精神创造物化在物质产品中如 
A、学术活动 B、社会设施 C、文物 D、古建筑 E、工艺品
29、文化的活动形态具体指 
A、民族的心理素质 B、学术活动 C、艺术活动 D、思维方式E、社会生活方式
30、文化的人的心理、行为形态具体指 
A、学术活动 B、社会生活方式 C、学术机构 D、精神风貌 E、大众娱乐机构
3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主要依据 
A、社会需要 B、科技的发展 C、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D、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 E、
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32、教育作为文化形式反作用于文化整体其意义表现在 
A、保存、传递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B、教

育传播外来文化孕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
化变迁 C、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凝聚力 D、教育可
以促进社会民主 E、教育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3、教育对文化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在 
A、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理 B、教育过程可随时接受反馈避免文化失真 C、可大范围
进行文化传播 D、传播者值得信赖 E、传播者和受者可建立稳定关系
34、观念文化其主要形式是 
A、办学宗旨 B、育人目标 C、校训、校风 D、师生管理 E、教学管理
35、学校文化可以分为 
A、观念文化 B、制度文化 C、物质文化 D、践行文化 E、课程文化
36、学校文化的践行文化包括 
A、学术研讨 B、教育教学活动 C、管理机制的运行 D、后勤管理 E、教学管理
37、学校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
A、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 B、推进学校管理改革 C、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D、养成学生良好
习惯 E、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38、学校文化的特征表现在 
A、是一种组织文化 B、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D、是具有互补性 E、具有非正式性
39、影响学生文化的因素有 
A、家庭因素 B、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C、同伴群体的影响 D、师生的交互作用 E、社
会媒体的影响
40、学生文化的特征表现在 
A、过渡性 B、非正式性 C、多样性 D、互补性 E、阶段性
三、判断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
2、学校教育应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
3、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与国家的教育无关。 
4、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
5、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 
6、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
7、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
8、科技革命的影响更强调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
9、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体现了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
10、社会经济制度利用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影响和控制教育左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 
11、国家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的审定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国家的权利机构直接
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
12、国家权利机关可以通过控制教育经费直接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
13、国家颁行的各

种关于教育的政策法律规定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通过经济力量控制教育
领导权。( )
14、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受教育权的决定方式。 
15、在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 
16、社会生产力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
17、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直接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
18、教育根据统治阶级需要建立教育目的因此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
19、古代斯巴达教育以读、写、算、音乐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
20、我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在“四书”、“五经”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
21、在教育的发展历史上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来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管理体制。
 
22、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既有中央的集中又有地方的灵活。 
23、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因此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任何影响。 
2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只是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25、教育通过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而成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 
26、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人才的培养。 
27、学校历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思想的阵地因此应该统治阶级应该对学校的言论严
加控制。 
28、一定的教育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但归根结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 
29、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则教育就越进步。 
30、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因此不受生产力的制约。 
31、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在确定培养人的规格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
32、教育的发展不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
33、教育结构从横向上分为初、中、高三级教育体系。 
34、进入20世纪以后我国的教育结构呈现出单一的形式。 
35、社会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 
36、进入19世纪以后生产力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复杂多样化带来了学校教育
结构的复杂多样。 
37、教育结构从纵向上分为初、中、高三级教育体系。 
38、近代社会以前教育结构主要是单一的普通教育造就的是社会的官吏。 
39、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
40、教育结构从横向上看分为普通、职业、师范、高等、成人等教育。

 
4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为学校教学内容提供了客观条
件。 
42、在古代中国学科设置大多是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 
4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物工程、光电纤维、电子计算机等陆续进入了课程领域。 
44、生产力的发展又对人的培养提出了需求要求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45、资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各学校开设了哲学、伦理、宗教等课程。 
46、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教育内容和学科的设置。 
47、由于时代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学校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各不
相同。 
48、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备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
49、工业革命以后大面积的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 
50、可以说即使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
51、在现代化的今天衡量劳动力的大小只要衡量一个劳动者智力的高低。( )
52、恩格斯在考察生产劳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时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
53、生产力是由作为人的因素的生产资料和物的因素的劳动力构成的。 
54、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
55、劳动者不论是体力的改善还是智力的提高都要靠教育去完成。 
56、由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但却不是一种高效的再生产。
 
57、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无限的永恒的再生产。 
58、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单位同时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
59、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作品属于文化的物质形态。 
60、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化。 
61、人类社会先有了教育而后才形成了文化。 
6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
63、由于我们无法确定指明文化包括哪些领域因此也不能确定教育是否包括在其中。
 
64、教育可分为两个紧密相联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 
65、教育活动隶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教育理论隶属于文化的制度层面。 
66、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还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 
67、传播外来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
68、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

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
69、教育所选择的文化一定是文化的精髓应该毫无疑惑的接受。 
70、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维持主要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来实现的。 
71、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 
72、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 
73、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就是一个简单复制文化的过程。 
74、由于文化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显得杂乱无章教育很难整合文化。( )
75、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引导儿童文化定向并使文化结合为一个整体。 
76、从性质上说学校文化总体上属于显性的文化对人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
77、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就等于物质是关于对物质的态度和方式。 
78、精神文化的核心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 
79、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 
80、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 
81、践行文化是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
 
82、学校的发展规划属于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 
83、学校文化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 
84、学校文化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区组织。 
85、育人目标属于学校文化中的践行文化。 
86、校规校纪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保证。 
87、学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 
88、学校文化本身的特点就是吸收外来先进的文化。 
89、学校里面的物质建设仅仅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 
90、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 
91、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所倡导的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形态。
 
9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强调了教师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
93、泰勒认为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 
94、教师文化有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特征。 
95、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
96、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意识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
9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社会教育。 
98、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 
99、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教育同社会关系的客观

规律。 
100、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
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DCCB6—10CCAAB11—15ABBBB16—20AADBD21—25ABDDC
26—30BDDDC31—35DBACA36—40DCBAB41—45BADAC46—50ACCDC
51—55DCCAB56—60DCABA61—65DDDAB66—70ACBBA71—75BAADD
76—80ACBAA81—85BDABB86—90ADADB91—92C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 3.ABCDE 4.AC 5.ABCD 6.ABD 7.ABCD 8.AC 9.ABCD 10.ABCD
11.ABCD 12.AC 13.ABC 14.BCD 15.ABCD 16.ABC 17.BCD 18.ABCD 19.BC 20.ADE
21.ABCDE 22.CD 23.ABC 24.AB 25.CD 26.ABCDE 27.ABCD 28.CDE 29.BC 30.BD
31.ACD 32.ABC 33.ABCDE 34.ABC 35.ABCDE 36.ABC 37.ABCDE 38.ABC 39.BCD
40.ABCD
三、判断题
1—5√××√×6—10√√√×√11—15×√×√×16—20×√√×√
21—25√√×√√26—30√×√××31—35√√××√36—40×√√√×
41—45√×√√×46—50√√×√×51—55×××√√56—60×√√×√
61—65×√×√×65—70√×√×√71—75√√××√76—80××√×√
81—85√×√√×86—90√√××√91—95√√××√96—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