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
- 格式:pptx
- 大小:289.51 KB
- 文档页数:19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熟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探究的方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及热爱之情,联系实际,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学情分析:1. 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但还存在理解不到位翻译不准确的情况,仍需扎实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句子翻译的准确性;2. 朗读是读懂、理解文言文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基本到位,教学中也会通过反复朗读帮助理解,加强体验,深化感悟;3. 对于情感的把握,高一学生已经具备通过搜索、筛选关键信息的方式来概括作者情感内涵的能力,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引导即可,只是学生目前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理解作者之“乐”特别容易,但理解作者之“痛”之“悲”就不太容易了,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4. 学生在逐渐形成“知人论世”的学习思路,教学中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背景介绍会丰富学生的理解。
教学重点:1.积累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熟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及表达出的生命意识(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痛”、“悲”的原因及因此而传达出的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的情感。
课时安排:第2课时预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和朋友聚会吧?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小聚,或游山玩水,或畅谈心声,都是人生中再惬意不过的乐事,聚会结束后,我们往往还会回味无穷。
大家一般会回味些什么呢?王羲之也是如此,而且他还是一个文人,文人更富有情怀,感触更为细腻,更何况是兰亭集会这样的盛会,名士云集,饮酒赋诗,真是一大乐事,会后,他也有很多的感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他都回味了些什么呢?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毕、咸:都/信:实在/趣:同“趋”/曾:竟/“所之”的“之”:到,引申为“经历”/嗟悼:感叹忧伤/固:才/致: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 深入研读单元选文,在反复诵读涵泳的基础上,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理解作者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个性化手法,赏析文章的章法和细节;学习自主选择角度欣赏古代散文作品。
2. 结合体验与思考,进行对比与联系,集中研习古代散文;全面、深入地认识古代散文的体裁特点、艺术手法和多样风格,并尝试接触、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意在让学生集中阅读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本单元所选古代散文作品都是“事"“情”“理"融为一体的佳作,在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从风格来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都是晋代作品。
文本介绍《兰亭集序》是序文,记时地、述人物、叙事由都很简略明快,在简洁清丽的景物描写之后,是对人生苦短、欢愉难期的感叹,是对死生至大、不可轻忽的觉悟,最后再回到对诗集内容简要介绍,仍不离“其致一也"。
文中那宇宙自然与诗意生命的交响,乘时作乐与人生苦短的变奏,引发了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与沉思。
与这篇流产千载的序文相比,作为诗集主体的众多名士的诗作反倒流传不广了。
课堂设计导入: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古代有一个人被称作“书圣”,他是谁?王羲之。
他不但书法写得好,文章写的也不错,有一篇文章已经流传千年,仍被人称道,他的这篇文章就是《兰亭集序》。
(二)学习任务一:注意处理好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语言现象梳理之间的关系。
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学习提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找三四个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疏通。
(三)学习任务二:思考题:1. 对比《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沉思,对比其异同。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枳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鹿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枳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充法【教学设想】本课分三课时,第--课时预习文体、作者及作品简介、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归纳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第三课时练习巩固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预习解决:一、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二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I.王畿之其人王裁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媒,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轰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铢,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锤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也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轿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羲之为人有傲竹・时膘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何美誉.与毂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
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兰亭集序教案篇16【课前梳理】《兰亭集序》以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接触过,而且有相应的书法方面的总结,知识上是基本够用的。
主要是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以前以翻译为主的套路,在课堂上建立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辅助教学,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开头的部分(头两段),可以从学生的“聚会经历”入手,即生活中的感受会有哪些?一次成功的聚会所要具备的因素有哪些?时间、地点、天气、人齐、环境、活动、感受等等,那么这样一来课文的内容就不是很难懂了。
第三段是作者进一步展开论述的部分,是一种普通人感情变化的规律,即不同的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美时易逝,美景难留,不能不引起人的伤怀感叹。
由美好的短暂过渡到人生的短暂,是一种必然的发展。
第四段中。
可以考虑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引发学生对生死价值的思考。
可涉及生命长短以及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可作为参考的资料,《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强调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也就不能不为王羲之的文章所感动。
因为这个话题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整体上看这片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与学生生活经历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进行人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为若干年后学生可能清醒完整地进行自我观照做一点儿准备。
【教学设想】用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王羲之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的记叙方式。
3、引发学生进行人生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自读、齐读三、以“聚会”的经历和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脉络四、引发思考【课堂简述】第一课时一、由“墨池临书”和“入木三分”导入二、学生自读,指导诵读三、比较下面两种表述顺序的不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媒体设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的风流自赏。
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
魏晋时代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兰亭集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必修Ⅱ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三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体悟作者的生命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也是一个目标。
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中字词句的意义;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难重点定为: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兰亭集序》章节第2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知识;了识三、四段的思想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王羲之在文中的对宇宙与人生认识和看法,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期于尽的深沉感慨;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翻译:人们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
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躁动的不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欢喜,心里一时感到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没想到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所得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情况的变化而起变化,感慨就随之有所不同了。
从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件大事啊。
”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我)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白于心。
(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1、安排两课时。
2、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1、2,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5、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①。
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齐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流觞(shāng)癸(guǐ)丑游目骋怀(chěng)修禊(xì)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