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精
- 格式:ppt
- 大小:980.00 KB
- 文档页数:40
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与教学法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language)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们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社会现象。
言语(speech)是指人们说的话,也就是个体发出的声音(sounds),它是语言的个体部分,属于心理物理现象。
言语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内部言语包括读、说、听、写几种形式,即包括口头语和对话语。
口头言语指人们用自身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又分独白语和对话语。
言语活动是一个复杂过程,有多种感官和大脑中枢的参与。
言语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实际是两类特殊儿童。
一、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概念1、言语障碍言语障碍是指说话时的反常现象,它是指产生和运用口语的障碍。
言语障碍者是超过正常限度的言语异常的人。
是指由生理和心理原因造成理解或运用语言的能力出现缺陷,而不能正常地进行语言交往活动。
言语障碍广义上包括所有的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狭义上主要之口语表达能力出现的缺陷,包括发声、构音以及语流的异常。
这类障碍可在说话者用口语交流时被察知。
言语障碍一般分为三个类型:构音障碍、发声障碍、语流障碍。
造成言语障碍的原因,从生理生讲,包括语言器官的先天缺陷,如唇裂、腭裂,大脑语言运动中枢的损伤,听力残疾、精神和某些神经系统的疾病等。
从心理上讲,包括因受到突然的刺激、父母过于严厉、说出的话经常遭到别人的嘲笑、儿童对自己的语言表达缺乏信息等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感。
2、构音障碍构音系统包括口腔、舌、软腭、唇和下颌。
构音障碍是指在构音过程中,构音的方法、位置、强度以及各构音器官配合不协调等出现问题,导致语音的改变。
从构音错误的类型上,将构音障碍的分为四类:①音的替代,指用错误的读音代替正确的读音,如:把肚(du)子读成兔(tu)子;②音的扭曲,指无法发出正确的读音;③音的省略,指把部分音省略掉了,读把飘(piao)读成跑(pao),把i省略掉了;④音的添加,指添加了原本没有的音,如把谈(tan)读成(tian)。
《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心理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 学习针对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教育策略。
4. 提高对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关注和关爱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定义与分类定义: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是指在语言理解和表达、语音、语法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
分类:按照障碍类型可分为发音障碍、听力障碍、表达障碍等。
2. 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特点语言发展迟缓:相比同龄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较低。
沟通能力有限:难以理解他人意图,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社交互动困难:缺乏与同龄儿童的互动,难以建立友谊。
3. 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家族中如有言语与语言障碍史,孩子患病的可能性较大。
环境因素:早期教育环境的影响,如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氛围等。
生理因素:出生时的身体状况、神经系统发育等。
4. 针对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法早期干预:发现症状后及时进行语言治疗和康复训练。
教育康复: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等方式,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5. 针对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策略个性化教学:根据儿童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
重复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儿童的语言技能。
激励机制:设置合适的目标,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社会支持:提高社会对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关爱,消除歧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定义、分类、特点、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针对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教育策略。
4. 实践操作法:模拟教学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报告质量。
简述学前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发展特点学前听障儿童是指在3-5岁阶段,由于听觉障碍而对言语及语言发展受到影响的儿童。
他们的言语与语言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声音感知的困难:由于听力受限,学前听障儿童往往对声音的感知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听到低音调或者轻微的声音,从而对语音的构成和语音片段的连贯性缺乏理解。
2.语音表达的障碍:学前听障儿童由于听觉受限,对于语音的产生和发声机制理解不够充分,因此常常无法正确地模仿和发出一些音素。
他们的语音表达可能不够准确,发音存在替换、省略、增加、畸变等问题。
3.语言理解的困难:由于听觉受限,学前听障儿童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
他们对语言的声音、节奏和韵律理解不够充分,从而导致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常常需要更多的重复和解释。
4.词汇量的不足:学前听障儿童在词汇的积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由于听觉受限,无法通过自然环境和语言输入进行词汇的积累,导致词汇量相对较少。
这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5.语法和句子结构的不完整:由于对语言的理解存在困难,学前听障儿童往往无法掌握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
他们的句子可能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缺乏较复杂的句子结构,从而影响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6.社交交流的障碍:学前听障儿童由于听觉受限,往往无法准确地感知他人的语言表达,导致在社交交流中存在障碍。
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回应他人的问候或者意图,难以参与到群体讨论中,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在日常的教育和康复中,应该根据学前听障儿童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克服语言困难,提升语言和沟通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手语、口形模仿和影像辅助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音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和多模态输入方式,增加词汇积累和语法理解的机会;此外,建立积极的沟通环境,鼓励学前听障儿童参与交流和社交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简述听障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听障儿童是指存在某种形式的听力损害或听力损伤的儿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听力损伤被定义为“听阈(临界值)低于年龄和种族平均值的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超过50亿听障人口,其中有大约1.1亿听障儿童,占儿童总人口的1.4%。
在发达国家,听力损害影响的儿童的比例通常会更高。
因为听力损害,听障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不同于其他儿童。
在语言发展方面,听障儿童的发育可能落后通常儿童,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口头指令,表达能力也较弱落后。
另外,一些听障儿童也可能表现出言语发展障碍,异常,或者不典型的语言发展。
听障儿童常常显示出其他形式的发展障碍,例如学习障碍及言行表现障碍等,而这可能与听力损害有关。
因此,听障儿童普遍表现为发展不足,注意力缺乏,以及言语及认知表达能力不足等。
此外,一些听障儿童也可能表现出社交障碍,因为他们无法听懂别人的言语,也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社交互动。
大多数听障儿童也容易被紧张和焦虑所困扰,尤其是在新的环境里,因为他们害怕他们听不懂别人的言语。
与其他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往往较弱,他们也更容易暴躁,抑郁,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此外,由于听力损害,听障儿童缺乏合适的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发展。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校中表现学习不良,甚至排斥学习。
听障儿童也可能会在许多方面受到歧视,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等,并有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
因此,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看,听障儿童通常与正常儿童略有不同。
他们可能会在语言发展,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如抑郁、焦虑、暴躁等。
因此,需要给予听障儿童适当的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够拥有如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环境。
儿童的言语障碍有哪些特点
言语发展,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生活环境以及教育学习条件密切相关,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育的特征。
儿童由于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儿童临床上常见的言语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缄默不语:原先具有正常的言语能力,由于精神障碍而表现沉默不语,对任何人的询问均不回答,不与别人交往谈话。
常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孤独症、癔症性缄默。
癔症性缄默往往是失声,多为一过性缄默,在学龄前儿童较少见。
部分儿童可能是由于与家庭成员不和及对立情绪,虽生活相处,但闭口不与对方交谈,这种情况其本质不属于缄默症。
(2)持续言语:患儿持久地重复别人对他所讲的话。
常见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病。
(3)模仿言语:象回声一样,患儿重复别人对他所讲的话。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儿童孤独症或抽动一秽语综合征。
(4)语音、语调特异变化:患儿原先言语正常,起病后语音语调或节律发生特异性变化,令人难以听懂,持续反复出现,并非调皮开玩笑的表现。
常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
童孤独症。
(5)言语不连贯:一般5-6岁儿童可以连贯地表述言语,连贯性言语的发展是思维逻辑发展的重要环节。
言语不连贯l儿说话词句之间互不相关,缺乏意义上的联系,所说的内容!别人无法理解。
常见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和急性器质性脑病。
(6)其他言语障碍:在儿童期还有语音不清、口吃、言语延迟、选择性缄默等常见的言语异常形式。
6、7岁~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有:1)逐渐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一过渡性导致了整个童年期呈现出过渡的特点2)有意识的从事集体活动3)学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活动4)逐渐掌握书面言语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1)学习的作用1、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使儿童产生了责任感与义务感,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2、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明显的发展起来,并且思维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3、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互助,合作的集体的精神,并且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学习动机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更多地与兴趣相联系;常见的学习动机:1.为奖励,为不服输;2.为集体争光;3.为升学。
(3)学习兴趣的发展1.从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以及需要独立思考完成的作业感兴趣;2.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出现分化(小学三年级)3.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中的作用逐渐降低;4.从对关于具体事实经验的知识感兴趣,到对关于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5.阅读兴趣从对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对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读物和;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4)对学习的态度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老师具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但到了中年级后,对老师产生怀疑和选择,只有那些好老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2.学龄初的儿童并未形成集体观念,但从中年级开始,集体观念开始形成;3.学龄初的儿童还不知道作业的意义,还未把作业当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4.学龄初期儿童逐渐了解了分数的客观意义,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把获得一个优良的分数,作为高质量的完成学习这一社会任务的客观表现;(5)学习障碍(2~3年级为发病高峰年龄)特征:①差异性:儿童实际行为与所期望行为之间有显著差异②缺陷性:学习障碍的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③集中性: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语言和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④排除性:障碍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心理发育迟缓以及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种类:语言障碍、阅读—书写障碍、算术障碍症状:感知—思维方面、行为—情绪或社会性方面、自卑引起的品行问题等原因:幼年轻度脑损伤、遗传、婴儿期缺乏刺激等二、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1.书面言语的发展顺序:识字——阅读——写作;其中写作发展分为: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阶段二、三年级时书面语言逐渐赶上口头言语,四年级时开始表现出优势2.内部言语的发展(1)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在口头言语即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内部言语的发展与书面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书面言语的发展促进内部言语更快的发展,另外内部语言的发展使书面言语的发展更为完善;(3)内部言语的发展与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发展水平相联系,内部言语的发展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智力活动的发展也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展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三、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2)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条件好的话可能提前到三年级。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语言发展与语言障碍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语言发展与语言障碍儿童语言发展是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语言是儿童表达思想、交流和认知发展的基本工具之一,对于孩子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有些儿童会面临语言发育不同步或语言障碍的问题,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困扰。
本文将介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知识以及常见的语言障碍类型。
一、儿童语言发展基础儿童语言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听力、发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五个方面。
1. 听力发展儿童的语言发展始于对语言声音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出生后的几个月,婴儿能够分辨语言声音,并逐渐能够识别和反应常见的词语。
2. 发音发展随着听力的发展,儿童开始模仿和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
在发音发展中,儿童逐渐习得正确的音素,从而能够正确地发出单词和句子。
3. 词汇发展词汇是儿童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
在词汇发展中,儿童通过模仿和语言输入习得越来越多的词汇。
一般来说,两岁左右的孩子能够掌握约200到300个词汇。
4. 语法发展语法是指儿童能够正确运用词汇和句法规则组织语言的能力。
随着语法发展,儿童可以构建更加复杂的句子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5. 语用发展语用是指儿童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和达到特定交流目的的能力。
随着语用发展,儿童能够使用语言进行请求、命令、询问和表达情感等。
二、儿童语言障碍虽然大多数儿童会顺利地进行语言发展,但一些儿童可能会遇到语言障碍的问题。
常见的儿童语言障碍包括:1. 学习困难学习困难指的是儿童在学习语言方面出现障碍。
这些障碍可以包括词汇贫乏、语法错误、阅读困难和写作困难等。
2. 发音障碍发音障碍是儿童在发音方面出现困难,导致他们无法正确地发出特定的音素。
常见的发音障碍包括口齿不清和语音替换等。
3. 言语迟缓言语迟缓是指儿童在表达思想和意图方面的困难。
这些儿童可能会在词汇选择、句子组织和流畅表达方面遇到困难。
4. 听觉障碍听觉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
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的一个最重大变化就是开始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为他们心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充分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发展着各种社会技能,使他们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小学是指儿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人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二、基本特征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学习的。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二)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儿童进人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
由于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
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品德。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为了得到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为了个人前途学习等。
多动症儿童一、定义儿童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失多动障碍,是儿童注意力缺乏,唤起过度,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
二、主要表现(一)注意集中困难其主动注意功能明显减弱,对无关刺激过分注意。
所以,上课经常不注意听讲,精神分散,做事总是半途而废,即使做游戏也不例外。
(二)活动过度用不完的精力,会不断活动。
有的儿童从婴儿期就有过度活动的特点,爱哭闹,难以入睡,在上学后,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也表现为明显的活动过度,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
(三)情绪不稳高兴时手舞足蹈难以自控,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不高兴时就大喊大叫,甚至咬人踢人或自虐,不遵从规则,往往冲动任性,遇事不考虑后果,常常是行动先于思维。
比如在课堂上大喊大叫,抢同学东西或袭击别人(四)学习困难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困难,不能安心听讲,做作业,不能静心应付考试,使其视听或视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阅读,拼写等方面产生困难,结果学习成绩低下,常常不及格或者成绩忽上忽下,波动很大(五)行为问题在课堂上插嘴开玩笑,扮小丑喜欢惹别人,常与同伴发生纠纷,打架斗殴。
为了逃避惩罚,这些儿童还常常表现出说谎,逃学,偷窃,离家,出走等行为问题。
(六)动作协调困难在快速轮替运动和精细动作方面显得笨拙.不自主并有习惯性的抽搐等表现。
不易学会骑自行车,体操动作不准确,不协调。
使用剪刀时,手眼配合不好。
孤独症儿童认知特征(一)感知觉特征①对于试听嗅味触觉的基本刺激,表现得过于迟钝或敏感。
②视觉学习优势,缺乏眼神接触和追视的能力,难以与人产生共同注意。
③大多数存在感知统合失调问题,如前提敏感的孤独症儿童害怕举高荡秋千迟钝的孤独症儿童喜欢旋转和从高和从高处向下看(二)注意力特征①主动性共同注意和响应性共同注意上,与正常儿童相比,表现出明显差异。
②表现出过度的选择性,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物体或人的较小特征,而不是整体上③部分自闭症儿童对特殊物体或活动具有强迫性注意,这种聚焦注意如果不被打断,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一、言语障碍的概念(一 )有关的名词术语言语障碍又称为语言障碍、语言残疾或言语、语言障碍,也有的称之为言语或语言异常、言语或语言缺陷等,我国 2006 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时采用的是言语残疾。
严格来说,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是两类不同的障碍,因为言语是运用语言的口语过程,而语言那么是一种相对于这个口语过程的包含语法规那么和发音要求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工具。
因此,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这些现象都称为言语障碍或语言障碍。
本书也就认同习惯,不对这两种现象加以明确区分,并且把上述术语看成是含义相同的术语。
1. 语言发育障碍(1)表达性语言障碍:是一种特定语言发育障碍,患儿表达性口语应用能力显著低于其智龄的应有水平但言语理解力在正常范围内。
其发生率学龄儿童约为 3%~10%,男孩比女孩多 2~3 倍(2)感受性语言障碍:是一种特定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对言语的理解低于其智龄所应有的水平几乎所有患儿的语言表达都显著受损也常见语音发育异常。
学龄中的发生率约为 3%~10%,男孩比女孩多 2~3 倍该病病因不明,早年认为与感知功能障碍及遗传因素有关但都无明确的理论或证据支持。
也有研究认为,可能发生在听力区分受损的根底上多数儿童对环境中声音的反响好于交谈声音。
(3 )伴发的获得性失语(Landau-Kleffner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理解性失语是指患儿在病前语言功能发育正常病后丧失了感受性和表达性语言功能,因此本综合征又称为“伴发癫痫的获得性失语〞。
在一开始出现言语丧失的前后 2 年中,出现累及一侧或双侧的阵发性脑电图异常或癫痫发作而非语言智力和听力正常本病原因不明,但临床特征提示有可能是所致。
2.言语发育障碍(1 )特定言语构音障碍:是一种特定言语发育障碍,患儿运用语言的能力低于其智龄的应有水平但言语技能正常特定言语构音障碍在言语障碍患儿中占很大比重然而病因尚不明了。
获得语音的年龄以及不同语音的获得顺序存在着明显的正常发育儿童在 4岁时常有发音错误到 6 岁时能学会大多数语音,尽管可能存在某些复合音的发音困难,但不应阻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