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风俗与禁忌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印度尼西亚风俗礼仪禁忌印度尼西亚风俗礼仪禁忌知识目录印度尼西亚习俗一,脱鞋之俗印度尼西亚人有入寺(清真寺)脱鞋之俗。
进入铺有地毯的房间或神圣的场所——尤其是清真寺,必须脱鞋。
二,握手礼仪印度尼西亚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
如果对方是女性,则轻握一下对方的手指表示尊重。
三,忌用左手印度尼西亚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者食物。
所以从入境印尼的移民局开始就请右手递上您的护照。
在平时与印尼人打交道的时候也请用右手。
我们中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到了国外更应该体现出我们的文明礼仪,大国风范,尊重他国的风俗文化是一种良好素质的体现。
希望大家在印尼度过愉快美好的时光。
如果大家有更多意见,欢迎文明指正补充。
印度尼西亚风俗禁忌印尼有90%的人是穆斯林,待人很有礼貌,不讲别人的坏话,但却很难成为知心朋友,一旦建立了推心置腹的交情,与之合作就比较容易,而且可靠。
和印尼人相处不可愁眉苦脸。
不可摆出一副先进国民的架子。
印尼人最喜欢笑,心情舒坦就笑,笑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
他们也喜欢开玩笑,他们甚至认为“笑口常开”是社交上的一种礼貌。
印尼人同座时有打招呼的习惯。
印尼人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手,他们习惯用右手而忌用左手或双手去接食物及其他用品。
印尼爪哇人忌谈诞辰。
巴厘女子爱赤膊露背,以表示圣洁。
客人走进沙族的住区时,必须大喊大叫,否则被认为来意不善。
印尼人好客,当你往访遇到对方正在吃饭时,一定会说:“来,跟我们一起吃饭”,此时你不必客气,客气推辞反被认为不懂礼貌在印尼人家里,当你看到长相可爱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头,如果你抚摸他的头,对方一定反脸相向。
在印尼,进行裸体太阳浴是非法的,和他们交谈应避开政治、宗教等话题。
和别人谈话或进别人家里都要摘下太阳镜。
拜访印尼商人时要带上礼物,收下礼物即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
进入圣地特别是进入清真寺,一定要脱鞋。
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
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
印尼旅游风俗礼仪禁忌礼仪习俗1、去印度尼西亚人家里做客的时候,一般他们家里都是会铺地毯的,所以要记得拖鞋进入。
2、他们非常的喜欢互送名片,在初次见面的时候要把名片递给主人,否则有可能长时间的遭到冷遇。
3、印尼人非常的不喜欢谈论他们国家目前的政治情况,也不喜欢别人谈论到社会主义以及其他国家对其援助的问题。
4、他们惯于遵守时间,不管是参加或大或小的约会都是会准时赴约的,印尼非常热爱和尊敬蛇,视蛇为“德性”、“善长”、“智慧”的象征,在印尼的一些地方还会专门设蛇舍,在房间里面摆放上香炉,用来供人祭祀。
5、如果你是去印尼的巴布亚人家里做客的时候,主人往往会绕着广场跑步,一边跑还一边大声的唱歌,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好客之情,然后招待客人食用他们最喜爱的菜肴“烤猪肉”。
6、印尼的女性在搬运物体的时候不喜欢用手或者是肩膀搬运,而是把各种物品叠放在脑袋上,这个相信很多人在电视或者是图片上都有看过。
印尼礼仪着装印度尼西亚人的民族服装,一般是着上衣,下身围纱笼(一种长围裙)。
女的上衣是对襟长袖,没有衣领,下身是围色彩艳丽的沙笼。
男的上衣是有领对襟长袖,下身是围带格图案的沙笼。
女的一般要配带丝绸的披肩,男的头上包扎各式头巾,或带黑色无边小礼帽。
平时男女都喜欢穿拖鞋或木履。
由于天热,印尼人一般不喜欢穿袜子。
男人扎的头巾,料子也很讲究、而且往往印有各种图案。
扎的方式随各地而异,扎成四角形、三角形或圆形。
头上戴的无边小黑色礼帽,通常是用平绒布制作,颜色发亮。
按印尼人的习惯,男人到了成年时就该戴上这种礼帽,表示已长大成人,要讲究礼仪了。
2 饮食印尼地处热带、不产小麦,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类,尤其是大米更为普遍。
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欢用香蕉叶或棕榈叶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称为“克杜巴”。
不过,印尼人也喜欢吃面食、如吃各种面条、面包等。
印尼人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时也喜欢用手抓饭。
抓饭时,先把米饭盛在盘上,然后用右手指将饭捏成小团,送到嘴里一口一口地吃。
印尼旅游的风俗禁忌礼仪印尼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风俗禁忌和礼仪对当地人来说非常重要。
在旅行印尼时,尊重和遵守当地的风俗禁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
以下是一些印尼旅游的风俗禁忌礼仪的例子:1.尊重宗教信仰:印尼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因此在游览宗教场所时需要特别注意。
请遵守宗教礼仪,如适当的着装和遵守静默规定。
对于清真寺,非穆斯林参观者通常被禁止进入,请尊重这一规定。
2.使用右手:在印尼,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
因此,请使用右手进食、交接物品和进行任何需要使用手的活动。
尤其是在触摸别人的物品或传递物品时,务必使用右手。
3.衣着得体:印尼人非常注重衣着的得体和礼仪。
尽量避免穿着暴露或不合适的服装,以免冒犯当地人。
在游览宗教场所时,女性应该遮盖头部,穿着长袖和长裤或长裙。
4.污染食物:印尼人认为食物是神圣的,因此请勿把食物碰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者让食物触及地面。
同时,尊重别人的食物偏好和食物禁忌。
5.对长辈的尊重:在印尼,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
当和年长者交流时,使用适当的称谓和礼貌用语。
同时,尽量避免直接和长辈发生眼神接触,这被认为是不恭敬的行为。
6.不要点头:在印尼,点头表示不同意或不理解。
因此,在交流中,我们可以使用微笑或表示认同的其他方式,而不是通过点头来回应。
7.拍照时尊重:在拍摄照片时,尊重当地人的隐私和宗教场所的规定。
有些地方禁止拍照,或者需要支付摄影费用。
在拍摄人物时,提前获得他们的同意,并尽量避免拍摄儿童。
需要注意的是,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和群体可能有不同的风俗禁忌和礼仪。
因此,在旅行印尼时,最好事先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并通过尊重和遵守这些习俗来体验当地的文化。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友好的态度,以获得更深入的旅行体验。
印尼文化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
民族语言和方言约300种。
与印尼商人打交道,应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这对于双方交往是很有帮助的,印尼人不喜欢别人问他的姓名。
一个种族繁杂的国家,其人民的风俗习惯也悬千差万别的,例如苏门答腊人通常喜欢睡在高地,而爪哇人都宁愿打地铺,印尼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深交,讲旧情,老朋友在一起可以推心置腹,若是一般交情的商人客户或朋友,虽然也客客气气,甚至谈得相当的投机,那也只能是形式上的事,真正的心里话是不轻易掏出来的。
所以与印尼人交往,一两次见面是不能抱太大的希望的。
要着眼于将来,应把印尼商人当作你的朋友,充分责现出你的真诚,才能获得他的信赖。
加深与印尼人的交情,还必须记住的一点是,印尼人喜欢客人到他们的家中做客访问,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个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是受欢迎的。
在印尼人家中作客,你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即使不是十分富裕的家庭,其客厅的摆设布置也是很讲究的。
到印尼人家中作客,可增加感情的交流,已成为与印尼人交往的一个诀窍。
商业谈判,如果能选择在印尼人的家中进行,那是最好不过的事,这可以消除主客之间的隔阂,交易洽谈的效果更佳。
如果你去的印尼人家里铺着地毯,那你在进屋前要把鞋脱掉。
进入圣地特别是进入清真寺,一定要脱鞋。
印尼人很懂礼貌绝对不讲别人的坏话,自然也不喜欢那些讲别人坏话的人,与印尼人见面可以握手,也可以点点头。
在印尼,一般商务访问穿西服,打领带,穿长裤即可。
访问政府办公厅应穿西装,须事先须约,准时赴约。
印尼贸易事业是一种奇特的公私混淆的事业,大多数进出口业务由9个国营贸易公司(Niagas)经手。
印尼商人做决定甚慢,业务谈判一般都很长,为求好结果,最好准备停留一周以上,商界好礼,尤其好互赠礼物。
访问时宜准备一些小礼物给商人、官员及他们的妻子。
应邀做客时,可以给主人带上一束鲜花,客人不一定非要送礼不可,但最好说几句感谢的话,或写个便条表示谢意。
谈话时,避免谈论当地政治、社会主义和国外对他们的援助。
印尼风俗文化 时间:2009-4-17 13:14:56印度尼西亚城市同其他国家一样,大多是现代化建筑,农村却到处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由于天气炎热,人们每天至少要冲洗三次澡。
印度尼西亚人习惯用手抓饭,人擅长烹调,咖胆鸡是驰名东南亚的美味佳肴。
那里的风味小吃种类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团、糯米糕、肉包子等。
人们普遍喜欢吃辣的,辣椒、辣酱是餐桌上常见的佐料。
禁忌和礼仪印度尼西亚人很重视礼节,讲究礼貌。
“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请”等敬语经常挂在嘴上。
与人见面行握手礼,一般不主动与异性握手。
伊斯兰教是印尼的主要宗教,忌食猪肉和饮司之 性酒;,摸别人的头;忌用左手拿递东西、吃饭。
指人或物时用大拇指,而不要用食指;在正式场合忌翘二郎腿或两脚交叉等。
印尼人对来访的客人并不一定要求非送礼不可。
但出于礼节,可以送给主人一束鲜花,或最好说上几句感谢的话等。
在与印尼人谈话时,最好避开与当地政治、社会和国外对他们的援助等方面的话题。
信仰忌讳印度尼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还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印度尼西亚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
他们把左手视为肮脏、下贱之手,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
他们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
印度尼西亚巴杜伊人衣着色彩除了他们只崇尚的白色、蓝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连谈论都不允许。
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并会招来幽灵。
印尼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它给人以“丑陋”、“春药”、“性”、“污辱”等极坏的印象。
他们忌讳老鼠,认为老鼠是一种害人的动物,给人以“肮脏”、“瘟疫”和“灾难”的印象。
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大多数人不饮酒。
印尼人一般都不喜欢吃带骨刺的菜肴。
服饰印尼人在衣着上,总体而言,属保守型。
在公开场合人们的服装都较朴素。
男人在办公时,通常穿长裤、白衬衫并打领带。
长袖蜡染衫在多数正式场合都可以穿。
印尼风俗攻略范文印尼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了解印尼的风俗是在当地旅行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
下面是一份简单的印尼风俗攻略,希望对你的印尼之旅有所帮助。
1.问候礼仪:在印尼,人们非常重视问候和尊重对方。
当你见到印尼人时,记得用双手合十并微微鞠躬,这是一种传统的问候方式。
同时,用过去式和现在式来称呼对方比较礼貌,比如“Sudah makan?” 是问候对方是否吃过饭。
2.信仰和宗教:印尼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信仰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和印度教。
因此,要对当地的宗教和宗教习俗保持尊重。
在进入清真寺或寺庙时,记得脱鞋并保持安静。
3.家庭与礼尚往来:印尼人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交关系。
他们热情好客,喜欢邀请朋友到家中作客。
如果你被邀请到印尼人的家里,记得带上一些小礼物表示感谢。
同时,记得要离开的时候向主人道别,并主动邀请他们到你的家做客。
4.用餐习惯:印尼人通常用右手进食,左手被认为是不洁净的。
在用餐时,记得把手放在餐桌上,不要把手放在腿上,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另外,在吃饭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噪音,避免吸吮或者用筷子敲打碗。
5.礼物和赠送:在印尼,送礼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文化习俗。
无论是生日、节日还是特殊场合,送礼是一种表示友好和关怀的方式。
一般来说,送一些小而精致的礼物,比如糕点、水果或小装饰品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6.服装:尽管印尼是一个热带国家,但在一些宗教场合和正式场合,人们需要着装得比较庄重。
女性应该避免穿着暴露的衣服,最好穿长裙或长裤。
男性则应该穿长裤和衬衫,并避免穿着短裤或拖鞋。
7.参观寺庙和景点:在印尼,有一些宗教寺庙和文化景点是非常值得一游的。
然而,当你参观寺庙或景点时,应该尊重当地的规定和习俗。
比如,在一些寺庙里,需要脱鞋并穿着合适的服装。
8.拍照礼仪:在印尼旅行时,你肯定会遇到许多美丽的风景和有趣的人。
但是,在拍照时要尊重当地人的隐私和习俗。
印度尼西亚的婚俗1、印度尼西亚马布尔人的婚俗印度尼西亚邦加岛上的马布尔人结婚有年龄限制,男性须满16岁,女性最小15岁。
近年来,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规定男性结婚前必须行过割礼。
青年男女的婚事一般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
恋人情投意合,便私下订立婚约,女子按约定日期逃往男方家。
过三天或更长时间,男方派人去女方家求婚,同时与女方家定下聘金数目和婚礼日期。
婚前,必须将这对青年男女送到女方家。
婚礼由巫师主持,男女双方家人和亲属均在场。
新郎、新娘先念结婚誓言,新郎在结婚誓言中必须说,如果妻子怀孕或病重,决不远赴外地,今生今世决不娶亲。
新娘则发誓道,一定尽到妻子的责任,倘若婚后30天内不能与丈夫和睦相处,甘愿以丈夫聘金的三倍加上丈夫的全部结婚费用作为赔偿,并随即与丈夫离婚。
然后互碰额头。
仪式结束,即摆婚宴,以烧猪、烧鸡等上等食品款待宾客。
从结婚之日起,新婚夫妇一直住在女方家,直到有自立能力为止。
马尔布人禁止一夫多妻。
马尔布人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传统婚俗,70年代才开始受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某些影响。
2、印度尼西亚巴里人的婚礼巴里人多数信仰印度教,贵族与平民的婚礼仪式大不相同。
平民在婚礼前要举行“静心”和“祈祷”两种仪式。
目的是要使头脑空寂明净,以便接受神的意旨,开始新的生活。
婚礼前一天,新郎身穿传统的民族服饰,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去女家接新娘。
新郎一到女家,高僧便连敲三下女家门,新娘闻声出来开门,与未婚夫互致敬意。
然后,随同新郎去男方家举行婚礼。
贵族结婚新郎新娘致必须穿巴里贵族盛装,由男女仆一人陪伴步入庭院,然后各自上轿,新娘在前,新郎随后,被抬到礼仪厅。
沿途白布铺地,两旁有长矛队夹道助兴。
婚礼仪式开始,新郎新娘并坐在专设的新人席上,两位高僧主持拜神仪式,祈求神灵降幅于他们。
此时24名老者不停地唱赞歌,一位身着白衣的老艺人表演面目舞。
拜神完毕,新人接受圣水洗礼。
最后婚礼以踩牛头仪式结束。
3、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婚礼中爪哇地区的婚礼仪式的主要特点是跳“抢新郎”舞蹈。
1、印度尼西亚马布尔人的婚俗印度尼西亚邦加岛上的马布尔人结婚有年龄限制,男性须满16岁,女性最小15岁。
近年来,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规定男性结婚前必须行过割礼。
青年男女的婚事一般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
恋人情投意合,便私下订立婚约,女子按约定日期逃往男方家。
过三天或更长时间,男方派人去女方家求婚,同时与女方家定下聘金数目和婚礼日期。
婚前,必须将这对青年男女送到女方家。
婚礼由巫师主持,男女双方家人和亲属均在场。
新郎、新娘先念结婚誓言,新郎在结婚誓言中必须说,如果妻子怀孕或病重,决不远赴外地,今生今世决不娶亲。
新娘则发誓道,一定尽到妻子的责任,倘若婚后30天内不能与丈夫和睦相处,甘愿以丈夫聘金的三倍加上丈夫的全部结婚费用作为赔偿,并随即与丈夫离婚。
然后互碰额头。
仪式结束,即摆婚宴,以烧猪、烧鸡等上等食品款待宾客。
从结婚之日起,新婚夫妇一直住在女方家,直到有自立能力为止。
马尔布人禁止一夫多妻。
马尔布人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传统婚俗,70年代才开始受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某些影响。
2、印度尼西亚巴里人的婚礼巴里人多数信仰印度教,贵族与平民的婚礼仪式大不相同。
平民在婚礼前要举行“静心”和“祈祷”两种仪式。
目的是要使头脑空寂明净,以便接受神的意旨,开始新的生活。
婚礼前一天,新郎身穿传统的民族服饰,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去女家接新娘。
新郎一到女家,高僧便连敲三下女家门,新娘闻声出来开门,与未婚夫互致敬意。
然后,随同新郎去男方家举行婚礼。
贵族结婚新郎新娘致必须穿巴里贵族盛装,由男女仆一人陪伴步入庭院,然后各自上轿,新娘在前,新郎随后,被抬到礼仪厅。
沿途白布铺地,两旁有长矛队夹道助兴。
婚礼仪式开始,新郎新娘并坐在专设的新人席上,两位高僧主持拜神仪式,祈求神灵降幅于他们。
此时24名老者不停地唱赞歌,一位身着白衣的老艺人表演面目舞。
拜神完毕,新人接受圣水洗礼。
最后婚礼以踩牛头仪式结束。
3、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婚礼中爪哇地区的婚礼仪式的主要特点是跳“抢新郎”舞蹈。
印度尼西亚风俗习惯及礼仪文化一、 国名渊源印度尼西业共和国简称“印度尼西业”。
“印度尼西业”一名,据说是来自希腊文,意为“水中岛国” 。
另一种说法 是:16世纪末荷兰侵占这里后,称这些岛屿为“荷届东印度” 。
19世纪末,德国 民族学者巴斯廷才把印度尼西业作为地理名称首先使用。
一批留学荷兰的印尼学 生正式倡仪以印度尼西业作为他们的国名, 并将自己所建立的民族主义组织命名 为“印度尼西业协会”。
1928年印度尼西业宵年代表大会决议:“印度尼西业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从那时起,印度尼西业就作为国名使用了。
1950年8月, 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业共和国。
”二、 地理位谿印度尼西业位于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3667个小 岛组成,素称为“千岛之国”。
东临巴布业新几内业,南靠东帝汶,西南频印度 洋;北界马来西业、新加坡,并隔海与中国南沙群岛及菲律宾相望。
三、 主要概况印度尼西业全国面积190.4569万平方公里。
人口 1.6694亿(1986年)。
主 要有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米南卡保人、华人、海岸马来人等。
印度尼西业全国有26个一级行政区(省),399个二级行政区(县),县以 下分乡和村。
首都雅加达。
货币为“盾”。
印度尼西业全国统一语言是印度尼西o四、社交习俗印度尼西业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印尼”是个“千岛国”,白性崇拜敬养蛇;信仰忌讳特别多; 大小共有一白个; 未曾进屋鞋先脱; 不然必会受冷落。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印度尼西业人有进寺(活真寺)脱鞋之俗,现在由于他们一般的家庭居室都 铺有地毯,所以他们都有脱鞋入屋的习惯。
印度尼西业的商人特别注重互送名片, 初次相识,客人就应把自己的名片送给主人,如果你不送名片,那将会受到他的 长时间冷遇。
印度尼西业的伊班族人特别喜好浴,一般在每日早晨的五六点钟就 要洗澡冲凉,到了傍晚,还得再冲冲洗洗。
印尼人不愿意谈论当地政治、社会主义和国外对他援助等问题。
第1篇一、引言印尼,全称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热带国家,由约1.7万个岛屿组成。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印尼的法律体系相对复杂。
在印尼,饮酒文化在部分地区较为流行,但同时也受到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宗教限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印尼的饮酒法律规定,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话题。
二、印尼饮酒文化背景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其中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在伊斯兰教中,饮酒被视为一种禁忌,因此,在印尼,饮酒文化在伊斯兰教徒中并不普及。
然而,在印尼的一些地区,如巴厘岛、雅加达等,饮酒文化相对较为流行。
三、印尼饮酒法律规定1. 饮酒年龄限制在印尼,饮酒年龄限制为21岁。
根据印尼《刑法》第489条的规定,未满21岁饮酒者将被处以罚款或监禁。
2. 公共场所饮酒在印尼,公共场所饮酒是非法的。
根据印尼《公共秩序法》第11条的规定,在公共场所饮酒者将被处以罚款。
3. 酒精销售和进口在印尼,酒精销售和进口受到严格限制。
根据印尼《消费税法》的规定,酒精饮料被视为消费税商品,需缴纳相应的税费。
此外,印尼政府还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限制酒精饮料的销售和进口。
4. 酒精饮料广告在印尼,酒精饮料广告受到严格限制。
根据印尼《广告法》的规定,酒精饮料广告不得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上播放,也不得在户外广告牌上展示。
5. 酒后驾车在印尼,酒后驾车被视为严重违法行为。
根据印尼《交通法》的规定,酒后驾车者将被处以罚款、扣分或监禁。
6. 酒精依赖治疗在印尼,酒精依赖治疗受到法律保护。
根据印尼《健康法》的规定,酒精依赖者有权接受治疗,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四、宗教对饮酒法律的影响在印尼,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对饮酒法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伊斯兰教认为饮酒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在印尼的一些地区,饮酒文化并不普及。
此外,印尼政府为了尊重伊斯兰教的教义,对饮酒法律进行了严格的制定和执行。
五、结语印尼的饮酒法律规定相对严格,旨在保护公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秩序。
印度尼西亚的习俗礼仪和禁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简称印度尼西亚(印尼),位于亚洲东南部,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有“千岛之国”的盛名。
各岛热带风光迷人,爪哇岛有著名的“花园城某地”茂物,巴厘岛以“世外桃源”闻名于世。
人口1.8亿,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宫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流通英语。
1945年8月17日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首都雅加达(jakarta),华人称“椰城”。
位于爪哇西北,人口660多万,是东南亚最大的城某地,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空交通枢纽,也是亚洲南部与大洋洲的航运中心,印度尼西亚是物产丰富的国家,胡椒、木棉、锡产量均居世界第二,有“金鸡纳霜大本营”、“千岛之国”、“火山之国”、“南洋翡翠”的美称。
我国与印尼已于1990 年8月8日恢复外交关系。
印度尼西亚地跨赤道,是一个典型的热带国家,气温高,雨量充沛,金鸡纳霜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全国金鸡纳霜90%产自爪哇岛(pulau java),该岛也是世界上出产金鸡纳霜最多的岛屿,金鸡纳霜,也称奎宁,是热病,尤其是疟疾的特效药,为热带地区的必须品。
“奎宁”一词出自印加语,原产于南美。
金鸡纳霜从秘鲁传到爪哇,其中颇具周折。
目前,印尼的金鸡纳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2%,印尼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此树的生长。
与印尼商人打交道,应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这对于双方交往是很有帮助的,印尼人不喜欢别人问他的姓名。
一个种族繁杂的国家,其人民的风俗习惯也悬千差万别的,例如苏门答腊人通常喜欢睡在高地,而爪哇人都宁愿打地铺,印尼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深交,讲旧情,老朋友在一起可以推心置腹,若是一般交情的商人客户或朋友,虽然也客客气气,甚至谈得相当的投机,那也只能是形式上的事,真正的心里话是不轻易掏出来的。
所以与印尼人交往,一两次见面是不能抱太大的希望的。
要着眼于将来,应把印尼商人当作你的朋友,充分责现出你的真诚,才能获得他的信赖。
印度尼西亚风俗习惯及礼仪文化
一、国名渊源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简称“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一名,据说是来自希腊文,意为“水中岛国”。
另一种说法是:16世纪末荷兰侵占这里后,称这些岛屿为“荷属东印度”。
19世纪末,德国民族学者巴斯廷才把印度尼西亚作为地理名称首先使用。
一批留学荷兰的印尼学生正式倡仪以印度尼西亚作为他们的国名,并将自己所建立的民族主义组织命名为“印度尼西亚协会”。
1928年印度尼西亚青年代表大会决议:“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从那时起,印度尼西亚就作为国名使用了。
1950年8月,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
二、地理位置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3667个小岛组成,素称为“千岛之国”。
东临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靠东帝汶,西南频印度洋;北界马来西亚、新加坡,并隔海与中国南沙群岛及菲律宾相望。
三、主要概况
印度尼西亚全国面积190.4569万平方公里。
人口1.6694亿(1986年)。
主要有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米南卡保人、华人、海岸马来人等。
印度尼西亚全国有26个一级行政区(省),399个二级行政区(县),县以下分乡和村。
首都雅加达。
货币为“盾”。
印度尼西亚全国统一语言是印度尼西亚语。
四、社交习俗
印度尼西亚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印尼”是个“千岛国”,百性崇拜敬养蛇;
伊斯兰教为国教,信仰忌讳特别多;
民族种类很复杂,大小共有一百个;
探亲访友有讲究,未曾进屋鞋先脱;
相识先要送名片,不然必会受冷落。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印度尼西亚人有进寺(清真寺)脱鞋之俗,现在由于他们一般的家庭居室都铺有地毯,所以他们都有脱鞋入屋的习惯。
印度尼西亚的商人特别注重互送名片,初次相识,客人就应把自己的名片送给主人,如果你不送名片,那将会受到他的长时间冷遇。
印度尼西亚的伊班族人特别喜好浴,一般在每日早晨的五六点钟就要洗澡冲凉,到了傍晚,还得再冲冲洗洗。
印尼人不愿意谈论当地政治、社会主
义和国外对他援助等问题。
他们惯于遵守时间,有准时赴约的良好习惯。
他们有崇拜蛇和敬蛇的习俗,视蛇为“德性”、“善长”、“智慧”与“本领”的象征,有的地方还设蛇舍,内设香案,供人祭祀。
印度尼西亚西伊里安岛上的达尼人(非伊斯兰教),有以涂抹猪油表示亲昵的习惯。
他们在吃猪肉时,常将手上的油脂涂抹在自己和他人的身上,以此表示友善。
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人(非伊期兰教)很好客。
当客人来访时,他们就在广场上边奔跑,边哼着单调的歌曲,边大声嚷嚷。
来回跑几次,以此来欢迎宾客的到来。
然后,他们还会拿出最喜爱的菜肴“烤猪肉”来款待客人。
印度尼西亚爪哇男人,平时习惯身裹沙笼。
外出或参加庆典时,总要在腰间挂着一把精致漂亮的“格里斯”(即短剑)。
因为,他们相信格里斯可辟邪驱秽。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女搬运物品不习惯肩挑手提,而是把各种物品叠放成塔状,用一个托盘顶在头上。
印度尼西亚人偏爱茉莉花,并把茉莉花视为纯洁和友谊的象征。
五、礼节礼仪
印度尼西亚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
与熟人、朋友相遇时,传统礼节是用右手按住胸口互相问好。
一般礼仪
印尼社会以尊重个人为基础。
这一点在日常事务中必须记住。
进入铺有地毯的房间或神圣的场所――尤其是清真寺,必须脱鞋。
商务谈判往往是冗长、拖拉,而且困难重重。
称谓与问候
第一次介绍见面时,宜点头握手。
约会与准时
遵守时间虽很重要但并不受到十分注意。
事先约会是受人欢迎的。
款待与馈赠
客人不仅应用右手取食,而且不能用左手触碰食物。
应邀赴宴时送鲜花是合乎礼貌的。
印尼人一般不要求客人随带礼物,但表示感谢的恭维话和便柬总是受欢迎的。
主人若有馈赠,应亲切有礼地接受,因为推却不受是不礼貌的。
交谈
不要谈论有关当地的政治、社会主义以及外援等话题。
六、信仰忌讳
印度尼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还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印度尼西亚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
他们把左手视为肮脏、下贱之手,
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
他们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
印度尼西亚巴杜伊人衣着色彩除了他们只崇尚的白色、蓝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连谈论都不允许。
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并会招来幽灵。
印尼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它给人以“丑陋”、“春药”、“性”、“污辱”等极坏的印象。
他们忌讳老鼠,认为老鼠是一种害人的动物,给人以“肮脏”、“瘟疫”和“灾难”的印象。
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大多数人不饮酒。
印尼人一般都不喜欢吃带骨刺的菜肴。
七、饮食习惯
印度尼西亚人在饮食习惯上主要以大米为主食,以鱼类、蔬菜、肉类等为主要副食品。
他们喜欢以牛、羊、鸡的五脏烹制各种菜肴。
虽说大多数人都不饮酒,但极少数人却爱饮烈性酒,少部分人爱喝葡萄酒和香槟酒。
虽说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但也有阿斯玛特人、达尼人和巴布亚人等不信奉伊斯兰教。
他们在饮食习惯上对用猪肉烹制的菜肴倍加欢迎和喜爱。
印度尼西亚人习惯吃西欧式的西餐。
除在官方场合有时使用刀、叉、匙或筷子之外,一般都习惯用手抓饭。
由于受当地华人的影响,普遍对中餐倍加喜爱,认为中餐是举世公认的最佳餐之一。
印度尼西亚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讲究烹制工艺精细,注重菜肴的脆、酥、香。
②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酸,甜味。
③主食以米饭为主。
④副食爱吃牛肉、羊肉、鱼、鸡和各种动物内脏;蔬菜喜食青椒、芥兰、豆芽菜、茄子、土豆等;调料喜用咖喱、胡椒、辣椒、虾酱等。
⑤制法对炸、烤、煎、爆、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喜爱中国的川菜。
⑦菜谱很欣赏干煸牛肉丝、炸牛肚、香酥鸡、锅烧鸡、青椒肉片、炸牛肠、青椒鸡丁、鸭条、干烧鳜鱼、香酥百合鸡,炸麻团、炒芥兰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喜欢饮红茶、咖啡、可可和鲜桔汁等饮料;有些人爱喝果酒、葡萄酒和香槟酒,还有极少数人爱饮烈性酒。
⑨果品爱吃的水果有洋桃、樱桃、巴犁、椰子、木瓜、香蕉、菠萝等;干果喜爱核桃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