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亚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9
第1课亚非大河文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出现、统一的时间,金字塔式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的古代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早期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金字塔,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和印度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唯物史观: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闻名的发源地。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谟拉比法典反映奴隶主的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2、美育渗透:介绍金字塔建造过程,向学生描绘其精确设计和雄伟壮美,引导学生领略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之美。
教学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
随着生产的发展,也就产生了人类文明。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多产生于亚非的大河、大江流域。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分别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
谁能说出他们产生于哪条大河流域呢?(屏幕显示:亚非欧古代各大文明发源地)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亚洲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亚洲印度河流域──古印度亚洲黄河流域──古中国这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了人类文明,人类社会随之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而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产生于亚非地区,尼罗河两岸最早,约是公元前3500年。
一、古代埃及(屏幕显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请同学们猜一猜建筑物是哪个国家的文明标志?学生回答:古代埃及。
(屏幕显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
(屏幕显示:《古代埃及》图)教师讲解1.地理位置──非洲尼罗河畔(地利、天时加人和-社会发展-建立国家。
第1课古代埃及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埃及最早出现时间、文明发源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好奇心;结合中国的商朝,理解古埃及由诞生、发展、强盛到灭亡过程,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逐渐形成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认识并讲述古埃及的金字塔,培养探究、合作创新能力;明白象形文字、木乃伊,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与科学的探究能力;了解法老的统治,培养理解、对比与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用金字塔与木乃伊图片来开篇引出主题,然后渐渐走进古埃及,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体会古埃及人的生产与生活,领会古埃及的文明,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探究、想象与看图方法,使学生对古代埃及历史有一个客观、清楚、完整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埃及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与科学精神,对埃及文明的肯定与敬意,特别是对金字塔与木乃伊的了解,学生知道了古代人类的智慧与力量,培养学文化、尊重并崇尚科学的优良品质,通过学习法老的统治,使学生反对神学,反对愚昧,更加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二、教学重点:1、古埃及的发源地——尼罗河流域2、金字塔三、教学难点:1、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赠礼2、古埃及文明与金字塔的关系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看,这是古代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
自西向东,分别是哪些文明呢?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流域的古中国文明。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古埃及文明。
(二)新课讲授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探究任务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教师引导出示古代埃及示意图,展示材料: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希罗多德抛出问题:结合图所示讲述埃及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页正文第一段,初步了解古埃及的自然环境。
(观察地图,阅读教材,运用所学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古埃及的文明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正确评价金字塔情景导入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师: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哪些国家?学生: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
师: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
自西向东,曾出现过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埃及。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知识点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古埃及的地理位置:__非洲东北角__。
2.河流:__尼罗河__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__尼罗河的赠礼__”)。
3.出现国家时间:约从__公元前3500年__开始;初步实现了统一的时间:__公元前3100年左右__。
4.成为军事帝国:在新王国时代法老__图特摩斯三世__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5.灭亡:公元前525年,__波斯帝国__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6.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成就:__太阳历__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知识点二金字塔7.金字塔是__法老__为自己修建的呈角椎体状的__陵墓__。
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知识点三法老的统治8.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古埃及的国王称__法老__,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认为是“__神之子__”,具有无上的权威。
第1课《亚非大河文明》第一课时古代埃及【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埃及初步统一的时间,知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金字塔,培养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特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重点】金字塔、法老、古埃及的文明。
【难点】1、自然环境对古埃及的影响。
2、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有哪些。
【自主学习】1.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2.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新课导入】(情境式导入)人类历史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形态,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华夏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去走进、发现、探索古老而又神奇的古埃及文明。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活动一:阅读教材P2的文段,并出示《古代埃及地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思考: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从位置、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古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建立起古代埃及的空间概念。
知识点二古代埃及文明的建立1.结合教材P3第1段的内容,思考:(1)古代埃及的君主专制是如何建立的?(2)埃及的君主是如何体现这种特权的?答案提示:(1)埃及统一后,需要强化国家统治机构和国王权力。
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在埃及逐步发展起来。
(2)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2.结合教材P3的第2段及资料文段,思考:(1)金字塔的建造与法老有什么关系?(2)金字塔是由谁建造的?答案提示:(1)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2)各抒己见,答案不统一。
教师点拨:金字塔是世界奇观之一,是奴隶主残酷奴役人民的见证,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3.阅读教材P3第3段和P4第1、2段,思考:除了金字塔,古代埃及还为我们留下了什么?答案提示:从历法、医学等方面阐述。
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二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
2.分析这些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的特点。
2.这些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古国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埃及文明,那么你们知道古埃及文明位于哪个流域吗?2.学生回答:尼罗河流域。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的基本情况。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课堂讲解1.古埃及文明a.地理位置:尼罗河流域b.政治制度:法老王制c.经济特点:农业发达,手工业繁荣d.文化特点:金字塔、象形文字、木乃伊e.对后世影响: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受到古埃及文明的影响2.巴比伦文明a.地理位置:两河流域b.政治制度:汉谟拉比法典c.经济特点:农业、商业、手工业发达d.文化特点:楔形文字、天文学、数学e.对后世影响:汉谟拉比法典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影响3.古印度文明a.地理位置:印度河流域b.政治制度:吠陀时期、列国时期c.经济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d.文化特点:印度教、梵文、佛教e.对后世影响:印度教和佛教对东南亚、中国等地产生深远影响4.古中国文明a.地理位置:黄河流域b.政治制度:夏、商、周c.经济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d.文化特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e.对后世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些古国文明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五、课后作业2.思考:这些古国文明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古代埃及教学设计
塔的通道也对应天上的北斗星,五千年前中外文明对待神秘的天空都有
一样的崇拜和向往,一方面天文学的发展指引了农耕文明更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作为人间的统治者,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借助上天的力
量赐予自己在现实中的特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物换星移,中华文明依
旧在大地上流淌,而我们只能在漫漫黄沙中尝试解开古埃及的神秘面
纱。
板书设计
习题演练
教学反思。
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一——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2.培养学生对亚非古国的地理环境、文明特点和历史贡献的认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激发学生对亚非古国的兴趣。
(2)展示大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尼罗河、两河、印度河和黄河的地理位置。
2.古埃及文明(1)介绍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古埃及文明产生的背景。
(2)讲解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等。
(3)讨论古埃及文明的历史贡献,如数学、天文学、医学等。
3.古巴比伦文明(1)介绍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古巴比伦文明产生的背景。
(2)讲解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汉谟拉比法典》、数学体系等。
(3)讨论古巴比伦文明的历史贡献,如法律、数学、天文学等。
4.古印度文明(1)介绍印度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产生的背景。
(2)讲解古印度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佛教、梵文、数字等。
(3)讨论古印度文明的历史贡献,如佛教思想、数学体系等。
5.古中华文明(1)介绍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古中华文明产生的背景。
(2)讲解古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夏商周历史、儒家思想、汉字等。
(3)讨论古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如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技发明等。
(2)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3)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亚非古国的其他文明成就。
四、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亚非古国的地理环境、文明特点和历史贡献。
历史教案-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和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
1.2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2.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3.2激发学生对世界多元文明的尊重和包容,培养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
1.2四大文明古国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2.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2如何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明的尊重和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地图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关注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文明古国?它们分别位于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2.1展示尼罗河流域的地图和古埃及文明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地理环境。
2.2讲解古埃及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如法老制度、象形文字、金字塔等。
2.3分析古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数学、天文学、建筑学等。
3.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3.1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和古巴比伦文明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巴比伦文明的地理环境。
3.2讲解古巴比伦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如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等。
3.3分析古巴比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法律制度、数学体系等。
4.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4.1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地图和古印度文明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地理环境。
4.2讲解古印度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如种姓制度、梵文等。
4.3分析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佛教、数学体系等。
初中历史古代埃及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
2. 分析大河文明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3. 认识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如金字塔、法老、象形文字等,并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教学难点: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正确评价金字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 提问: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哪些国家?2. 学生回答: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
3. 教师总结: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埃及。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的关系,强调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基石。
2. 分析大河文明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3. 讲解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如金字塔、法老、象形文字等,并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 提问:金字塔在古埃及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并评价。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
2. 让学生思考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分析了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并认识到了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其对古埃及文明的认识和评价。
历史教案-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基本概况。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提高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基本概况。
2.教学难点: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大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二的学习做好铺垫。
2.古埃及简述古埃及的历史背景,重点介绍金字塔的建筑特点及其在古埃及文明中的地位。
分析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包括法老的权力、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等。
介绍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如太阳神、木乃伊的制作等。
3.古巴比伦讲述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强调其文明的重要性。
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在古巴比伦文明中的地位。
介绍古巴比伦的宗教信仰,如马尔杜克神等。
4.古印度简述古印度的历史背景,重点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分析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各个种姓的地位、职业等。
介绍古印度的宗教信仰,如佛教的创立和传播。
5.古中国讲述古中国的历史背景,强调黄河文明的重要性。
分析古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
介绍古中国的文化特点,如甲骨文、青铜器等。
6.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分析大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贡献。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基本概况。
强调大河流域文明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8.作业布置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具体历史事件,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图片、案例和讲解,让学生对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素养。
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三维目标】1.掌握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2.合作和探究学习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3.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难点】重点:古埃及的文明成就、金字塔的作用和象征意义难点:尼罗河在古埃及的重要地位【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2.建构知识──合作探究;3.深化主题──反思总结。
【课时数】1课时【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学习七、八年级历史课程,我们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
现在我们转换视角,学习与了解另一个人类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明。
(播放视频)这一墓葬是埃及考古的最新发现。
通过它,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生:各抒己见。
师:埃及考古学家给我们发来了一张邀请卡。
请同学们一起探索这一墓葬的秘密,发现古埃及的珍宝。
我们带着目标去探索,提高学习的效率。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与邀请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一、探寻文明之源—尼罗河1.尼罗河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地图与材料,想一想:埃及位于哪一大洲的什么位置?从地理环境看,墓葬发掘于沙漠地带为什么处于热带沙漠气候的埃及会产生如此豪华的墓葬和辉煌的文明?生:尼罗河。
每年定期泛滥,提供肥沃土壤与水源。
师:古代文明的产生往往都和河流有着或远或近的联系。
但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还没有那个文明,像古埃及那样,与一条河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说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像是母亲与子女,那么,尼罗河就像古埃及文明体内的血脉。
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为古代埃及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埃及人就是在与尼罗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打交道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古埃及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2.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展示丰富资料,吸引学生兴趣。
2.加入生活化元素,使课堂接近学生,学生融入课堂。
3.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在遇到难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3.教学用具PPT 4.标签古代埃及,四大文明古国,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出示视频短片:《埃及——无可比拟》学生欣赏。
教师课前导入: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设问:四大文明古国。
设计意图: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接续七年级最后的单元“文明探源”,有必要对几个大河流域的早期区域文明做知识回顾。
2.教学环节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出示:赞美尼罗河诗歌、尼罗河图片。
设问: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
教学预设: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设问: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 教学预设: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设问: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教学预设:便于航行。
片段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古代埃及》教学设计三、文明之辉煌(本课重点)这个重点部分我分配给学生自主学习。
我将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为天文组、文化组、数学组、医学组以及建筑组,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制作小课件,其他成员负责收集资料,上课时每小组代表进行讲解,控制在3到5分钟。
结尾教师将以上内容做好总结。
1天文组:太阳历讲述太阳历的来历、演变以及重要作用。
2、文化组:象形文字讲述象形文字的特点、发现、翻译。
3、数学组:数学运算讲述古埃及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运用的数学知识。
4、医学组:木乃伊讲述古埃及人民宗教崇拜,灵魂不灭,促使木乃伊的制作,促进古埃及医学的发展。
此部分放手让学生去制作小课件,任务不多,但是也能考量学生的运用计算机水平和合作水平,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冃匕力。
重点让学生去体会古埃及文明的丰富与惊异,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超群的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生上台讲述课件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努力。
运用视频展示金字塔之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每介绍完一种文明,教师将引出中国古文明,比如甲骨文、《九章算术》,华佗外科手术等,激发爱国之情。
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授,主要感受在学生活动这块。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自我参与课堂的经历,自己查阅、收集资料、图片,还需要甄别其中的有用材料制作成小课件,上课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流利地表达出来,过程比较繁杂。
我想正因为第一次操作所以学生需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去完成。
但整体过程不仅学生培养了收集、整理资料、图片的能力,还提高了团队协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如果历史课都采用这种模式,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
让学生参与到教育中来,自己成为小老师,教授他人,这样收到的教学效果是最深刻的。
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一)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教案主题: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包括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和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
教学目标:1.了解大河流域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2.了解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和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的基本情况。
3.认识到亚非古国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询问学生大河流域的重要性,并介绍本节课的内容。
Step 2:讲解亚非古国(25分钟)1.介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包括地理环境、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介绍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包括地理环境、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介绍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包括地理环境、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Step 3:讨论与概括(10分钟)1.讨论亚非古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
2.总结亚非古国的共同点和差异。
Step 4:小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了解更多亚非古国的发展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亚非古国的基本情况,并认识到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图片和地图等辅助教具的使用,能增加学生的视觉刺激,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亚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教学设计11历本 11105214114 缪艳艳【教材版本】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0XX年第1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中的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古埃及的各文明成果,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的延续和深化,又与古代西亚国家、古印度和中华早期国家连接和对比,是七年级下册的延伸,在本单元内部结构上具有启下的作用。
课程标准对此课的要求是“比较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的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课程标准还在活动建议上提出“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圈划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区域,标明其年代;指导学生从当时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成就中找出环境影响的印记。
”因此,这一节课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材料、图片,让学生对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做出整体感知,以及它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得出自然环境(尤其是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产生的重要影响。
要让学生将人类与环境联系起来,意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对埃及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对金字塔、木乃伊、法老等具有代表性的古埃及文明成就都有所耳闻。
少数知识面较广的学生甚至看过专门介绍的书籍,因此有一定的基础。
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过《早期文明区域》一课,知道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知识和部分尼罗河文明成果。
但是学生还没有将区域文明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来,也不明白古埃及文明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早期文明的区域。
2、了解古埃及的各项文明成就。
3、简述尼罗河对埃及文明带来的影响。
1、能通过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并总结特点或得出结论。
2、通过学习,能够从自然环境出发分析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从而能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懂得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埃及各文明成就。
2、教学难点: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带来的影响,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分析归纳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分析图片,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四张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是属于哪几个国家的建筑物。
师: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并说说它们的地理位置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
(幻灯片上首先遮去国名,生指出位置并概括归纳)师:为什么这四大文明古国会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若学生答不上来,则改问为:如果你们是早期的人类,没有自来水、没有超市等等现代的东西,你们会愿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踊跃回答)师总结答案,得出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师:大家都发现了这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访一下最西边的尼罗河,走近尼罗河流域的国度——古埃及,来看看它有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图片对初中学生的吸引力远大于文字,因此通过图片导入能吸引学生眼球,而图片也不是单单为吸引学生而设置的。
学生带着问题看图能提高他们分析图片寻找特点的能力,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分析古埃及自然环境,了解古埃及各个文明成就师:请同学们回顾七年级学过的有关尼罗河流域的知识,结合地图分析分析古埃及的自然环境(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角度分析)。
(生看图回答)师:是的,埃及气候干旱,因此古埃及人就更加依赖他们唯一的河流尼罗河。
尼罗河也就承担了孕育埃及文明的重要任务。
设计意图:本课标题为《亚非大河文明》,因此大河在文明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尼罗河流域的相关知识,而结合地图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此问难度不大,回顾旧知又锻炼学生看图能力,与接下来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初中《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性。
师:每年六月份,当尼罗河水开始变绿的时候,古埃及人就欢歌笑语,载歌载舞,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前兆。
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对一条河流的泛滥如此兴高采烈?原来,当河水泛滥时,尼罗河就会携带着从上流冲刷而来的泥土涌出两岸,而当河水退去时,这些泥土就沉积下来,形成肥沃的黑土。
农民就在这些肥沃的土地上进行耕作。
因此可以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古埃及带来了什么?(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促进了农业发展)师:尼罗河的泛滥促进了埃及农业的发展,使得埃及国力强盛,在公元前15世纪时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师:作为一条航道,尼罗河水流平缓,人们从上游到下游只需要顺流而下。
如果要从下游返回上游,因为尼罗河流域盛行北风和西北风,因此可以毫不费力地顺风返回上游。
如此一来,尼罗河就像一条天然的纽带,将尼罗河流域的各个地方都联系起来,也就促进了统一。
过渡:从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的埃及国家的建立到公元前6世纪古埃及被波斯灭亡,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埃及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就你们所知,古埃及文明都有哪些象征?(若学生答不出来,可改问成:或者说,说起哪些东西的时候会让你们立刻想到这是古埃及的?学生踊跃列举,老师板书记下学生提到的)设计意图:教师的板书可以刺激学生的发言,也可以联系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统一之后,古代埃及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制度来加强统治?(生看书后回答,师板书)师:古埃及的君主就是之前同学提到的法老。
请大家看书,然后告诉老师他在古代埃及拥有什么样的地位?(学生看书后立刻回答,板书:至高无上的权威)师:法老凭什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学生看书思考后才意识到答案,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师:是的。
我们如今这么发达的科技还有这么多未解之谜,几千年前的埃及在面对一些解释不了的问题时,他们都会认为肯定是神在无形之中操控着。
神和人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神高高在上,人必须匍匐在神的脚下听神的命令生活,人是不能违抗神的。
而法老,他很好地把自己和神合二为一,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所以他理所应当的掌握了各种大权,比如?(生回答)过渡:法老也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他还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为自己修建宏大的陵墓,也就是——金字塔。
设计意图:通过对古代人与神的差别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法老的至高无上。
法老与金字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渡十分自然。
师:根据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胡夫金字塔的建造用了20年,而且经计算,总共动用了800万人。
老师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法老要动用这么多的人,用这么长的时间来修建自己的陵墓?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这两则材料思考回答。
(展示两段材料)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
——《金字塔铭文》古代埃及人认为人死后还会在冥世间继续生活。
因此,只要保住躯体,灵魂就能依附于它而万世长存。
——书本第4页(生思考讨论回答)师(补充并总结):这也正好反映了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设计意图:这两段材料一段是课外材料,一段是课内资料,而且都通俗易懂,但是仍然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语言整合才能得出完整的结论。
因此可以锻炼学生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和整合能力。
过渡:金字塔的建造是为了保存法老的尸体,以便让灵魂升天与神合一而万世长存。
那么法老的尸体又该如何保住呢?(生立刻回答)师: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方法据记载有三种,其中一种是:从鼻孔中用铁钩掏出一部分脑子并且把一些药料注到脑子里去清洗其他部分。
然后,他们用锐利的刀在侧腹上切一个口子,把内脏取出来,把腹部弄干净,填入香料,再照原来的样子缝好。
这样以后,这个尸体就放到硝石中70天。
70天后,他们再把尸体洗一洗,用绷带包裹起来,外面涂上代替胶水的树胶,还给死者亲属。
从这个方法中你觉得古埃及人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必须知道这一刀切下去是什么位置,内脏在哪里,从而得出需要医学、需要解剖学的知识。
)师:古埃及人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了,他们掌握了分科治病的方法。
古埃及医生有很多,就像现在医院科室的医生一样,他们都只治一种病,有专门治头的,治脚的,治牙齿的,治眼睛的,等等。
设计意图:学生之前就已经知道了金字塔和木乃伊,可是对它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
教师通过呈现阅读材料和制作木乃伊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可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会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讲小故事,拉近学生与古埃及人的距离,十分生动地就让学生理解了古代埃及医学十分发达,让历史课变得十分形象有趣。
过渡:(幻灯片展示尼罗河流量变化图)这是一幅尼罗河流量过程曲线图,我们会发现什么?(生看图回答)师: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情况,古埃及人发现,每次尼罗河水泛滥都相隔约365天,同时,他们还发现,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当尼罗河的红色潮头来到今天开罗附近时,天狼星与太阳几乎同时从地平线升起。
以此为根据,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为365天,把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定为一年的起点。
一年分为12个月,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三个季节,每月30天,另加5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日。
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
从图中看你们觉得哪几个月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生看图回答,师予以解释纠正)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是,这种太阳历有一个缺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思考回答或看书回答)师:针对这个问题,后来的罗马又以古埃及太阳历为准,重新编制了历法,慢慢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历法不断地修改,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用的公历。
过渡:古埃及真是创造了非常璀璨的文明!但是几千年的历史毕竟还是离我们太遥远了!古埃及被灭亡之后,它的文明也就断裂了。
直到1799年8月份的一天,法国拿破仑远征埃及,他的士兵在罗塞塔附近修筑军事要塞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磨光玄武岩的石碑。
(展示罗塞塔石碑图片)这块石碑竟然就是破解埃及的钥匙。
石碑上有密密麻麻的三段铭文。
由于受风沙的长期侵蚀,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
这真是犯难了!我们都不认识古埃及的文字呀!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文字吗?(展示几个象形文字,隐去中文部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意思)(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发言,老师出示答案)师:你们发现古埃及的文字有什么特点吗?(生踊跃发言)师:对,古埃及文字都是直接描摹事物的具体形象和动作,因此也被叫做象形文字。
但是象形文字艰深难认,当时只有极少数人能读懂。
当古埃及灭亡后,这种文字也就慢慢被人遗忘了。
当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后也没有人能读懂写的是什么,幸好,罗塞塔石碑上不仅仅有象形文字,也有希腊文,而希腊文人们是懂得的,那么只要从希腊文反推,或许就能破解象形文字了!后来,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象形文字的释读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设计意图:据图说话,有凭有据。
通过对尼罗河涨落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懂得尼罗河对古埃及太阳历的孕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