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
- 格式:doc
- 大小:9.50 KB
- 文档页数:1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积累作者:彭美兰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08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也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一切文学的基础。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被称为语感派的代表,他曾多次提出:语文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学习语言是语文的根本,是语文的个性,而学习语文的改革之关键在于教法改革。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感受感悟的能力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一、读中感受,触发语感洪镇涛老师总结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时,指出第一步就是“感受”,也就是要求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各种典范的语言材料即文学作品,在反复的感性接触中增加自己的语文积累,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应能力和领悟能力。
现在编排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通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很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有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语言,而感受语言唯一的办法就是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朗读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练习,在读中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教师引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等形式,为每个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洪镇涛:语感的类别及其训练语感,包括口头语感和书面语感。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主要是训练书面语感。
进行语感训练,要弄清语感的类别及其训练方法。
下面,就语感的类别及训练,略呈浅见。
一、分寸感分寸感,指对语言合乎规范、合乎逻辑、合乎情境的感受能力。
分寸感又可分为规范确当感、逻辑严密感和适境得体感等三种。
1.规范确当感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一句“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后面这个“啊”字,原稿上写的是“呀”字,为什么要改为“啊”呢?原来,“啊”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产生音变。
,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一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原稿上写的是“终于这事情消灭了”,主谓搭配不当,改为“流言消灭了”就合乎句法规范又如,叶圣陶的《书的夜话》中有一句:“这才有趣呢。
你们来到这里,因为主人破了产;而我来到这里,却因主人发了财。
”——原稿上写的是:“这才可趣呢。
你们来到这里,为着主人破了产;而我来到这里,却因主人发了财。
”为什么把“为着”改为“因为”呢?原来,“主人破了产”与“你们来到这里”是因果关系,原文用的是表目的关系的介词“为着”,不妥;改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就符合句法规范了。
总之,经常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指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学生就会逐渐自觉地培养和形成对语言的规范确当感。
2.逻辑严密感例如,老舍的《龙须沟》中有这么一句“修这条从来没有人管的臭沟”——原稿上写的是“修这条永远没有人管的臭沟”,作者为什么把“永远”改为“从来”呢?因为“永远”的意思是时间长久,没有终结,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事实上,解放后人民政府就来管这条沟了;“从来”的意思是从过去到现在,并不包括今后,用在这里,意思就周密了。
再如,袁鹰的《井岗翠竹》原稿中有这么几句:“当年毛主席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用的不就是这样的扁担么?……在他们肩上挑的岂是粮食?这扁担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前面说“下山去挑粮食”,后面又说“肩上挑的岂是粮食”(意思是不是粮食),判断不合理,前后自相矛盾。
学习洪镇涛先生“语感教学法”的感悟按:洪镇涛先生,著名语文教育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学语文协会学术会员。
创立语文教学本体论,中国语文教学流派之一的“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派”的创派和代表人物。
先后担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会学术委员,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人民出版社特约编审,开明出版社特约编审。
概括起来,洪镇涛的语文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
洪老师认为,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指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
学习语言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语感训练。
综上所述,称洪镇涛教学法为“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法”。
最近,本人又一次仔细阅读了开明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语感教学实录》。
这本书是他多年来理论研究和教学应用研究辛勤汗水的结晶。
读过之后,感受良多。
“学习语言”理论认定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这种认识给语文教学定了位、定了向。
语文教学强调思想教育、审美陶冶和思维训练都是对的,问题在于它们与语言训练的关系该如何认识,到底以谁为中心,这是长期没有明确答案的。
多中心等于无中心,没有中心就会左右摇摆,摇摆不定就会使语文教育蒙受重大损失。
可以说,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少慢差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明确不了教什么,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到底是什么。
确认语文教学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以学习语言为根本任务,用学习语言统摄教学全过程,这是洪镇涛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它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
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文课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构建。
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
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洪镇涛强调,“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
感受,指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感情)的整体感受,这就不只是认知意义上的,还有情感上的。
像洪镇涛一样教语文像洪镇涛一样教语文2014-10-20 15:55:44| 分类:名家上课 |举报 |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永远的守候《像洪镇涛一样教语文》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是学习一切语言的共性,更是学习母语的共性。
但是,到底如何培养语感呢?是不是一味地靠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讲解呢?是不是仅仅让学生简单地读一读、背一背就可以了呢?洪镇涛老师是全国“语感派”教学的代表人物,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语感能力的做法,我们拿来即可,不必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另立宗派,另觅蹊径。
——母语学习,原本就是很简单的事。
洪镇涛老师的语感培养观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 明确一个概念: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及文字的能力。
它包括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
2. 抓住一个根本: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
3. 遵循一条途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4. 建立一套模式: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实践语言、积累语言。
5. 加强一个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6. 五多:多听、多读、多背、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不是孤立的字、词、句。
7. 三讲:讲精华,讲精要,讲精彩。
8. 三大战略:高起点,选精品,吞下去。
9. 品味语言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读一读。
10. 两变: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
11. 转变一个观念:背诵典范的语言成品,以习得语感,不是“死记硬背”。
只是为应付考试,死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才是死记硬背。
12. 达到四个一:一张铁嘴,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一肚子名篇诗文。
洪镇涛老师培养语感的核心思想是牢牢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即抓牢语言的工具性这个“抓手”。
这个观念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并不矛盾的。
相反,这样做才能够真正通过工具性而体现人文性。
洪振涛语感教学语感教学吴吉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其实质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试题,除了少数语文基础知识(语音、文字等)、文学常识考题外,其余基本上属于对学生语感能力的考查。
因此,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活动,应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
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用高考的指挥棒来指挥语文教学,就是学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纯知识性的东西,因而把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活生生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变成一二三四ABCD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题目,课堂变成了以解题为主的模式训练。
让学生重复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劳动,而忽视对学生语文素质和领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厌学语文和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或者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我的体会有三:一是表情诵读。
这里之诵读,绝不等同于为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
这种读,正如叶老所说,应该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在语调上应该抑扬顿挫,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
所谓“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到传神发兴的地步。
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读书提出如下章法:第一遍观其大略,谓之粗读,读后要动笔列出提纲;第二遍对照注释细嚼慢咽,谓之细读,读后要提出疑难;第三遍据其要点,居高临下,谓之深读,读后要释疑解难,言之成理;第四遍吸取精髓,举一反三,谓之精读,读后要有所发现,联想翩翩。
当然,这里的一遍并不等于一次,有时是两次或多次。
洪镇涛“语感教学”洪镇涛,湖北新洲人,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
创立语文教学“本体论”。
是“语感教学派”的创派和代表人物之一,现已72岁高龄。
曾在武汉六中从教多年,他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贡献较大。
尤其在80年代初,提出“变讲堂为学堂”,主张改变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做法,认为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90年代初,洪老师又提出“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主张纠正以分析教材为主的语文教学方法,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
概括起来,洪镇涛的语文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在“学堂”里“学习语言”。
洪老师的这一主张,对新课改起到了一个奠基的作用。
目前我们使用的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都继承了洪老的思想。
例如,“语感”的培养,“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一、教育存在着三种事物和关系即“道”、“法”、“术”的关系:“道”:就是指事物的本源。
就教育而言,指的是教育思想。
“法”:指的是方法、途经。
就教育而言,是指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派生出来的“方法”和“途经”。
“术”:指的是具体的操作技术、技巧。
就教育而言,指的是具体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道生法,法生术。
反之,“术”服从、服务于“法”;“法”服从、服务于“道”。
“道”明、“术”精,“法”当,则实现理想的教育成效。
二、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文教育之道1、基本理念:(1)语文教育要以学习语言为本体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则是派生出来的任务,是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任务。
它们决不能脱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一根本。
离开了语言教育的思想教育,就是架空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离开了语言训练的思维训练,难免是智力游戏式的思维训练;离开了语言品味的审美陶冶,就是生硬的美学知识的灌输。
当然,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虽是“派生”的任务,也是重要的任务,不可偏废。
新课标下的语感教学洪镇涛 洪镇涛,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学语文协会学术会员。
创立语文教学本体论,中国六大语文教学流派之一的"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派"的创派和代表人物。
一、新课标确立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说到语感,一般人都觉得很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其实,语感并不神秘,它切实地存在于一切语言实践之中。
通俗地说,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觉。
这种感觉,凡使用语言的人都会有,大人有,小孩儿也有。
举个例子:我的外孙女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她对我说:"外公,我胆大!"我说:"嗯,你胆大包天!"她迟疑了一下,马上撅起嘴巴说:"不!我不胆大包天。
"我又说:"那你胆大心细。
"她马上显出得意的神情说:"嗯,这还差不多。
"一个六岁的孩子,并没有学过上述两个词语的定义,更不懂褒义、贬义,她为什么拒绝"胆大包天"而接受"胆大心细"呢?这全凭她的语感。
那么,她这语感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从语言实践中来的。
可能的情况是,这之前她接触过(也许不只一次)这两个词语,并且从当时的语境中感觉到它们的褒贬意义,因此有了相关的语感。
可见,语感不是从理性知识中来的,而是从语言实践中来的。
科学地说,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
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词语含义、语法规则、修辞手法、文章图样、文意、文情、文序、文境、文术等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
"格"(指正确的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
语感力强的人,看一篇文章,听一番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直觉地判断其正误、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