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3 蟾蜍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 格式:rtf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2
蟾蜍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周晓泉 09临床1班,20091090128【摘要】目的:1.学习蟾蜍在体心脏舒缩活动和心电图记录方法和技术。
2.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肌兴奋性阶段性变化的特征。
3.学习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换能器的使用。
方法:使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用中等阈上刺激分别在心室收缩期、舒张期和心室舒张早期刺激心室,记录分析数据结果。
结果: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早期不能引起心肌兴奋,不出现期前兴奋和代偿间歇。
心肌每兴奋一次,其兴奋性就发生周期变化。
心肌兴奋的特点在于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因此,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内,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但在舒张早期以后,给予一次较强的阈上刺激就可以在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之前,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称之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同理,期前兴奋亦有不应期,因此,下一次正常的窦性节律兴奋到达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便不能使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样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这就是代偿间歇。
【关键词】代偿间歇,期前收缩,收缩期,舒张期【实验材料】蟾蜍,蛙类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一把、眼科剪一把、、镊子两把、玻璃分针一把、蛙钉4个、培养皿1个,蛙板一个、滴管一个、棉线若干,蛙心夹一个),张力换能器,刺激电极,铁架台,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微机,任氏液。
【实验方法】1.系统连接和仪器参数设置。
张力换能器输出线接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的第1通道,刺激电极的输出线与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的刺激通道相连,按后进行相关参数设置。
2.捣毁蟾蜍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左手握蛙,用食指下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
中指与无名指夹其前肢,无名指与小指夹其后肢,使整个躯干做最大屈曲。
把探针自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到达椎管,即将探针改变方向刺入颅腔,向各侧不断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再将探针原路退出,刺向尾侧,捻动探针使其逐渐刺入整个椎管内,完全彻底捣毁脊髓。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蟾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观察蟾蜍心脏的期前收缩现象。
3. 掌握观察和分析蟾蜍心脏期前收缩的方法。
4. 分析期前收缩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蟾蜍的心脏由两心房和一心室组成,心脏的起搏点位于静脉窦。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性活动以静脉窦的节律为主,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当心脏的自律性细胞受到额外刺激时,可能会产生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提前发生的一次或多次收缩。
三、实验材料1. 蟾蜍一只2. 麻醉剂(如氯仿)3. 精细手术器械4. 恒温水浴箱5. 生理盐水6. 心电图记录仪7.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将蟾蜍置于实验台上,用麻醉剂麻醉蟾蜍。
2. 将蟾蜍的心脏取出,置于装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
3. 用手术器械将心脏的静脉窦、心房和心室分别连接到心电图记录仪的电极上。
4. 将心脏置于恒温水浴箱中,调节水温至37℃。
5. 打开心电图记录仪,记录心脏的正常节律。
6. 用手术器械轻轻刺激心脏的静脉窦或心房,观察心脏是否出现期前收缩。
7. 改变刺激强度、频率和时间,观察期前收缩的变化。
8.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期前收缩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五、实验结果1. 在正常情况下,蟾蜍心脏的节律性活动以静脉窦的节律为主,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2. 当刺激心脏的静脉窦或心房时,蟾蜍心脏出现期前收缩。
3. 改变刺激强度、频率和时间,期前收缩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发生变化。
4. 期前收缩的产生与刺激强度、频率和时间有关。
六、实验分析1. 心脏的期前收缩是由心脏自律性细胞受到额外刺激引起的。
2. 刺激强度、频率和时间是影响期前收缩的主要因素。
3. 期前收缩可能会导致心脏的节律性紊乱,甚至引起心脏骤停。
七、实验结论1. 蟾蜍心脏的期前收缩是由心脏自律性细胞受到额外刺激引起的。
2. 刺激强度、频率和时间是影响期前收缩的主要因素。
3. 期前收缩可能会导致心脏的节律性紊乱,甚至引起心脏骤停。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蟾蜍处于麻醉状态,避免动物痛苦。
(二)观察项目
7.描记正常蛙心的搏动曲线,分清曲线的收缩相和舒张相。
8.在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及时按下PcLab检测窗口的“刺激”按钮以刺激心室,
观察能否引起期前收缩。
(刺激强度为0.5 – 2 V )
9.在心室舒张早期之后,及时按下PcLab检测窗口的“刺激”按钮刺激心室,观察有
无期前收缩的出现。
10.刺激如能引起期前收缩,观察其后是否出现代偿间歇。
四、结果
图一机械收缩
图二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图一的三个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内,不引起反应,图二的第四个刺激落在相对不应期内,引起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五、讨论
1、注意事项
①破坏蛙的脑和脊髓要完全
②蛙心夹夹心尖时勿将心室弄破
③与张力换能器簧片先连的线要垂直,紧张度适当
④注意滴加任氏液,以保持蛙心适宜的环境
2、实验结果讨论
①心肌兴奋后兴奋性变化和骨骼肌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相同点:都能对刺激作出收缩
或舒张反应,细胞跨膜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都是离子在细胞膜两侧不均匀分布所形
成的浓度梯度、电位差以及膜对相应离子的通透性改变。
不同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含有2期平台期,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
动作电位降支与升支很不对称,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时程短,仅持续几个毫秒,复极化速度和去极化都很快,速度几乎相等,记录曲线呈升支和降支基本对称的尖。
实验报告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篇一: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实验报告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1.学习两栖类动物手术的实验操作2.学习泰盟软件的使用方法3.进一步了解心肌电兴奋性的特点,观察前期收缩与代偿间歇二、实验对象:蟾蜍三、实验原理:略四、实验步骤:略五、实验结果:图1. 心肌收缩曲线图 2.蟾蜍心室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示意图图解:图1所示为蟾蜍心肌收缩曲线,青色图标表示额外刺激.由图可知,当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收缩期+舒张早期)内不引起反应;当刺激落在相对不应期内引起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1)AB段--表示心肌正常收缩时间:(注:平均时间)2)EC段--早搏时间:3)CFD段-代偿间歇:图2所示为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心肌细胞在相对不应期接受刺激产生的期前兴奋,可引起一次提前于正常收缩的心肌细胞的收缩活动称为期前收缩;若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正好落在心室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会出现一次兴奋“脱失”,需待下次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才能恢复正常的节律性收缩,因此在前期收缩之后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六、讨论与分析问题:是不是有期前收缩就一定有代偿间歇?答:有期前收缩不一定会出现代偿性间歇。
如果心律较慢,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也可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才传到心室,在这种情况下,代偿间歇就不会出现。
篇二:实验三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实验三、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一、实验目的:学习蛙类心脏活动曲线的描记方法,验证心动周期中心脏兴奋性变化的规律及有效不应期长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心肌舒张早期以后,下一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前出现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同正常节律兴奋到达之前,有效不应期后,给心脏施加一个合适刺激就能引起一次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也有一个较长的不应期,因此,如果下一次到达时,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肌收缩,这样,期前收缩结束后到第二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前往往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代偿间歇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 掌握记录心脏活动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代偿间歇现象。
3. 增强对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代偿间歇是指在一次期前收缩后,由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暂时下降,导致下一次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时,不能立即引起心肌收缩,出现一次或多次兴奋脱失,待心肌恢复到正常兴奋状态后,才能恢复正常节律性收缩的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心脏起搏器2. 心电图记录仪3. 心电图电极4. 蟾蜍或青蛙5. 生理盐水6. 刀片、镊子、剪刀等手术器械四、实验步骤1. 将蟾蜍或青蛙处死,剥皮后取出心脏。
2. 将心脏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用镊子轻轻提起心脏的一端,用刀片在心脏的背面切一小口,暴露心脏表面。
3. 将心电图电极连接到心脏表面,记录正常心脏活动曲线。
4. 调整心脏起搏器,使其以一定的频率刺激心脏,观察并记录心脏活动曲线。
5. 在心脏起搏器刺激过程中,突然停止刺激,观察并记录心脏活动曲线的变化。
6. 重复步骤5,观察代偿间歇现象的出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心脏起搏器刺激过程中,心脏出现正常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心电图记录到规则的P波、QRS复合波和T波。
2. 突然停止心脏起搏器刺激后,心脏活动曲线出现一段短暂的间歇,随后恢复正常节律性收缩。
3. 在代偿间歇期间,心电图记录到P波、QRS复合波和T波缺失,表明心肌细胞兴奋性和传导性暂时下降。
六、实验结论1. 代偿间歇是心肌细胞在经历期前收缩后,兴奋性和传导性暂时下降,导致下一次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时出现兴奋脱失的现象。
2. 代偿间歇的出现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性收缩,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3.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代偿间歇现象,加深了对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的认识。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心脏起搏器刺激频率的调整对代偿间歇现象的出现有一定影响。
刺激频率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代偿间歇现象不明显或出现异常。
2. 实验中使用的蟾蜍或青蛙心脏具有一定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反应,与人类心脏存在差异。
实验三:蟾蜍心博过程的观察与描记、蟾蜍心室的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实验人:同组人:【实验目的】✧学习暴露蟾蜍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
✧观察心脏各部分自律性活动的时相和频率特点,掌握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观察额外刺激对心脏收缩的影响,了解其产生机理。
【实验原理】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结构,心脏的起博点位于静脉窦,此处的自动节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以静脉窦的节律为主,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的冲击作用下依次搏动。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换能器记录下来,形成心搏曲线。
当来自自动节律性高的细胞的兴奋传播途径被阻断时,自律性低的细胞的节律性将表现出来,引起心脏搏动。
心肌每兴奋一次,其兴奋性就发生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在于其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较长,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此期间,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
而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均发生在舒张期内,在舒张早期以后,给予一次较强的阈上刺激,则可在正常节律性兴奋达到以前,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称之为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也有不应期,因此,如果下一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便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须等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能发生收缩反应,这样在期前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间歇期),成为代偿间歇。
【实验材料和器材】蟾蜍,蛙类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任氏液,棉球,铁支架,刺激器【实验步骤】1.暴露心脏:1〉取一只蟾蜍,将其双毁髓(破坏脑与脊髓),背位(仰卧)固定于蛙板上。
左手用镊子提起胸骨后方腹部的皮肤,右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锁骨外侧方向剪开皮肤(下颌角方向),将皮肤掀向头端。
2〉用镊子提起胸骨后端的腹肌,并剪开一个小口,沿皮肤切口方向紧贴胸壁剪开腹肌肉(注意勿伤及心脏与血管),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倒三角形。
蟾蜍心脏起搏点的观察及其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作者:2011222702曾惜组员:2011222709张芮2011222681宋利婷2011222698杨袁虹实验目的:1、学习在体蛙心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2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3、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4、验证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征。
5、熟悉两栖类动物心脏的结构。
6、利用结扎法观察蟾蜍心脏起搏点及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步骤:略实验结果1:图1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图1中,所示第1次刺激和第2次刺激,处于蟾蜍心脏的有效不应期内,所以不会产生期前收缩;第3次刺激和第4次刺激在相对不应期内,即可引导出期前收缩,说明这时心肌的兴奋性处于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而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较长的心室舒张期,是代偿间歇。
实验结果2:表1 心脏各部分活动频率的观察正常情况下,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搏动频率均为36次/min ;进行斯氏第一次结扎后,静脉窦搏动频率为34次/min ,心房的搏动频率为30次/min ,心室的搏动频率为27次/min ;进行斯氏第二次结扎后,静脉窦的搏动频率为33次/min ,心房的搏动频率为13次/min ;心室的搏动频率为5次/min 。
说明心脏起搏点静脉窦节律性最高,产生的自动节律性一次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因此静脉窦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起搏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而心脏其他部位自律性不强,仅起兴奋传导作用,称为潜在起搏点。
实验条件静脉窦(次/分) 心房(次/分) 心室(次/分) 结扎前状态36 36 36 斯氏第一结扎34 30 27 斯氏第二结扎 32 13 5。
蛙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蟾蜍在体心脏活动的记录方法。
2、观察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了解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发生机制。
二、实验原理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在有效不应期内,心肌细胞不会产生新的兴奋;在相对不应期内,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在超常期内,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较小的刺激就能引起兴奋。
如果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性兴奋到达之前,心肌受到人工的或来自异位起搏点的刺激,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如果紧接着窦性节律传来,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这次窦性兴奋就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从而出现一次“脱失”,直到下一次窦性兴奋到达时,才能再次引起心肌收缩,这样在期前收缩之后,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实验动物:蟾蜍。
2、实验器材: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蛙类手术器械、蛙心夹、张力换能器、刺激电极、任氏液等。
四、实验步骤1、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仰卧固定在蛙板上,暴露心脏。
2、用蛙心夹夹住心尖,通过张力换能器将心脏的收缩活动转换为电信号,连接到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调整刺激电极的位置,使其与心室接触良好。
4、打开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设置合适的参数,开始记录正常的心搏曲线。
5、选择适当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间隔,给予单个刺激,观察是否出现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逐渐增加刺激频率,观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在给予单个刺激时,当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内,心肌不发生反应;当刺激落在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可观察到提前出现的期前收缩。
2、期前收缩之后,往往跟随一段较长的代偿间歇,代偿间歇的时长明显长于正常的心动周期。
3、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期前收缩出现的频率也增加,但代偿间歇的时长相对稳定。
六、结果分析1、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周期性变化是导致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根本原因。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动的不同时期对外加刺激的反应;2. 了解心肌的兴奋性变化特点;3. 通过实验阐述心肌产生期外收缩的条件与代偿间歇出现的机理。
二、实验原理心肌有效不应期时间较长,这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具有很大的差别。
心肌每兴奋一次,其兴奋性就发生一次周期性的变化。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在于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在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内,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
但在舒张早期以后,给予一次较强的阈上刺激就可以在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以前,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称之为期外收缩。
同理,期外收缩亦有不应期。
因此,如果下一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正好落在期外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便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这样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这就是代偿间歇。
三、实验器材1. 蟾蜍或蛙2. 常用手术器械3. 蛙板4. 蛙心夹5. BL-420计算机采集系统6. 张力传感器7. 双凹夹8. 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9. 滴管10. 培养皿(或小烧杯)11. 纱布13. 橡皮泥14. 任氏液四、实验步骤1. 破坏蟾蜍脑和脊髓,仰卧固定于蛙板上。
从剑突下将胸部皮肤向上剪掉,然后从剑突向两侧锁骨肩峰端剪掉胸骨,打开心包,暴露心脏。
2. 将换能器连接到BL-420计算机采集系统,并调整好参数。
3. 将蛙心夹固定在心脏上,用张力传感器测量心脏的收缩力。
4. 将刺激电极插入心脏,调整电极位置,确保电极与心肌接触良好。
5. 打开BL-420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心电信号和心脏收缩信号。
6. 分别在心脏的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中期、舒张晚期给予阈上刺激,观察并记录心电信号和心脏收缩信号的变化。
7. 分析实验结果,阐述心肌产生期外收缩的条件与代偿间歇出现的机理。
五、实验结果1. 在心脏的收缩期给予阈上刺激,心电信号和心脏收缩信号无变化。
2. 在心脏的舒张早期给予阈上刺激,心电信号和心脏收缩信号无变化。
实验13 蟾蜍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一、实验目的
学习蟾蜍在体心脏舒缩活动和心电图记录方法和技术。
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肌兴奋性阶段性变化的特征。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蟾蜍;刺激电极,心电图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2 方法
2.1系统连接和仪器参数设置张力换能器输出线接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的第一通道,心电图引导电极导联线接2通道。
系统参数设置:
(1)RM6240系统参数:1通道时间常数直流、滤波频率10Hz、灵敏度3g;2通道时间常数0.2~1s、滤波频率100Hz;采样频率400Hz,扫描速度1s/div。
单刺激模式,阈上刺激强度(2~5V),刺激波宽5ms。
(2)MedLab系统参数:1通道放大倍数200、时间常数直流、上限频率100Hz;2通道时间常数0.2~1s、放大倍数1000;4通道记录刺激标记,采样间隔1ms;单刺激方式,阈上刺激强度(2~5V),波宽5ms。
2.2 蟾蜍毁脑和脊髓,将其仰卧固定于蛙板上。
从剑突下将胸部皮肤向上剪开(或剪掉),然后剪掉胸骨,打开心包,暴露心脏。
2.3 连接并调整好装置,将心电图电极插入蟾蜍右前肢、左下肢和右下肢皮下引导2导联心电图。
张力换能器连线上的蛙心夹在心室舒张期夹住心尖记录心搏曲线。
固定刺激电极,使其两极与心室相接触。
2.4 实验观察
2.4.1 描记正常心搏曲线,分清曲线的收缩相、舒张相。
2.4.2 用中等强度的单个阈上刺激分别在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和心室舒张早期之后刺激心室,连续记录心搏曲线。
观察有无期前收缩出现,期前收缩出现后是否出现代偿间歇。
2.4.3 测量正常情况的心动周期。
测量期前收缩起点至下次正常心室收缩起点的时间。
三、实验结果
蟾蜍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四、实验讨论
在“蟾蜍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图中,原本正常的心搏曲线,分别在心舒后期(点1、点4)给予刺激,心肌出现一次提前的收缩,并在其后出现无兴奋状态,在心舒早期(点2)给予刺激及收缩期(点3)给予刺激,心室收缩无变化,其原因是: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是指心肌由0期去极化开始至复极到膜电位-60mV这一段时间。
在从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3期复极化至-55mV,Na+通道由激活变为失活,因此不论给予多强的刺激,都不会产生兴奋,即兴奋性为零,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当复极电位在-55到-60mV时,Na+通道刚刚开始恢复,但还没有恢复到激活的备用状态,因而当给予强大的刺激,可产生兴奋,但
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此期为局部反应期。
由于在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内,细胞无论多么强的刺激作用下都不能产生有效兴奋,故将这两期合称有效不应期【1】。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在于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因此在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内,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若刺激落在舒张中后期,即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肌就能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称之为期前兴奋或期前收缩。
当紧接在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心室时,如果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此次正常下传的窦房结兴奋将不能引起兴奋和收缩。
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2】。
五、实验结论
在原本正常的心搏曲线中,分别在心室的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后期给予刺激,其结果分别是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变化;出现一次期前收缩和随后的一次代偿间歇。
六、参考文献
【1】朱大年.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第7版
【2】陆源.机能学.上海:科学出版社.2010.6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