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环境 单元7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单元1综合测试一、名词解释根冠比;顶端优势;休眠;光周期现象;春化作用;土壤剖面二、填空题1.植物生长周期性主要包括、昼夜周期、等。
2.植物的生长相关性主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等。
3.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成花诱导、、三个阶段。
4.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分为长日照植物、、三类。
5.通常把植物的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
6.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有生物、、、、水分、空气等。
7.植物生长的农业生产要素有土地、、、、等。
三、选择题1.茎的伸长过程可称为( )。
A.生长B.发育C.分化D.生殖生长2.目前,我国可供栽培的植物约( )种。
A.100B.6000~7000C.400000~500000D.10000003.下面植物顶端优势不明显的是( )。
A.玉米B.柏树C.水稻D.向日葵4.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A高温 B.低温 C.空气 D.光照5.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黄瓜 B.白菜 C.玉米 D.大豆6.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小麦 C.水稻 D.黄瓜7.玉米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8.一般长日照植物由北向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9.一般短日照植物由北向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10.白菜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11.植物感受春化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根尖 B.茎尖 C.叶片 D.花12.植物感受光周期的主要器官是()。
A.茎尖B.叶片C.花朵D.根尖13.有实验证明()对植物通过光周期极为重要。
A.连续黑暗的时期B.连续光照的时间C.充足的氧气D.适宜的低温14.( )促使植物根冠比提高。
A.增加水分 B.提高温度 C.增加氮肥 D.增强光照15.将杨树的枝条倒插于土中,则其形态学下端可能会()。
第7讲 生物圈与植被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
2.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分布区及常见树种。
3.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4.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的植被特征和气候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地理实践力:结合景观图识别植被类型并分析其特征。
一、认识生物圈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①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②影响⎩⎪⎨⎪⎧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2)具有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的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15 ℃左右)。
二、识别植被类型 1.森林植被 (1)常绿阔叶林①分布区:一般分布在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一年四季常青,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③常见树种:樟树、椰子树。
(2)落叶阔叶林①分布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③常见树种: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3)针叶林①分布区:比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叶子呈针状。
③主要类型: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
2.草原植被(1)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的干旱气候区。
(2)主要特征: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气候:在热量条件满足植物生长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地区: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荒漠植被(2)土壤:在亚热带气候区⎩⎪⎨⎪⎧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酸性土壤利于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3)地形:海拔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授课题目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关概念。
2.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
3.了解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现象。
4.熟悉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5.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1.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熟悉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重点)。
2.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一]导入新课提出引导性问题: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植物的名称,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是你认识的植物,试着说出植物名称。
[二] 新课讲解1.植物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引起的植物体积和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如根、茎、叶的生长等。
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也称形态建成,如花芽分化、幼穗分化等。
(2)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植物的营养生长是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植物的生殖生长是指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花芽开始分化(穗分化)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再生作用等。
(1)植物的生长大周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
以一年生植物的株高对生长时间作图,所得到的生长曲线呈“S”形。
(2)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或温周期性。
(3)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指植物生长在一年四季中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1-7《我们离不开植物》(表格式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植物》课题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课时1核心概念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学习内容及要求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3~4年级④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举当地的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阅读知道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植物,了解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
科学思维能说出食品和物品中哪些来自植物,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探究实践能尝试完成简单的小实验,自制香水。
态度责任了解植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懂得珍爱植物。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自植物,并能举例说明来自什么植物。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了解植物的各种用途,构建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大家坐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植物对我们的重要性。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吗?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绿色植物能净化环境,为生命的繁衍打下基础。
另外,在衣食住行方面,我们也都离不开植物。
除此之外,植物的用处还有很多,你们知道有哪些吗?(预设: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欣赏价值等)。
【设计意图】利用谈话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植物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植物。
二、探索:植物的用处(预设25分钟)(一)食用价值1.民以食为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道美食,它是云南傣族的特色美味竹筒饭,你吃过吗?它有哪些食材组成呢?(预设:米饭、玉米粒、胡萝卜、豌豆、腊肠。
《园林生态学》习题第1单元绪论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生态因子?根据其性质可将生态因子分哪几类?3、生态因子作用有哪些基本特征?请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4、简述园林生态的内容和任务。
第2单元园林植物与光1、简述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2、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以把植物分为哪几类?3、何谓植物的耐阴性?喜光植物与耐阴植物有何不同?4、列举当地栽植的园林植物中,哪些属阳性植物,哪些属阴性植物?5、什么是光周期现象?在园林花卉生产中有什么意义?6、为什么高山地区植物茎干低矮、花色鲜艳?第3单元园林植物与温度1、温周期现象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2、举例说明园林植物的物候现象。
3、非节律性变温对园林植物有哪些影响?4、温度调控在园林中有哪些应用?5、什么是积温,积温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哪些?6、园林植物对温度有哪些适应性?举例说明。
第4单元园林植物与水1、简述水对园林植物的重要性。
2、水分对园林植物有哪些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适应有哪些生态类型?3、园林植物群落对城市水分是如何调节的?4、水污染物质有哪些种类?园林植物对水污染有哪些净化作用?5、简述水分调控在园林中的应用。
第5单元园林植物与大气1、简述大气主要成分的生态作用。
2、什么是大气污染?说出10种抗大气污染的园林植物。
3、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有哪些净化作用?4、简述风的生态作用及不同结构林带的防风效果。
第6单元园林植物与土壤1、土壤有哪些组成成分?2、简述土壤理化性质的生态作用。
3、如何利用土壤特点,提高园林植物的适应性?4、城市土壤有什么特点?如何对城市土壤进行改良,促进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第7单元园林植物与生物1、植物间的相互关系有哪些?什么是他感作用?2、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合理配置和管理园林植物。
3、什么是生物入侵?请举例说明。
第8单元植物群落1、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指标有哪些?3、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植物群落是如何形成的?4、什么是群落的边缘效应?5、如何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举例说明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原因是什么?6、简述我国植被分布的特点。
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7课,完成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为: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生存需要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落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概念,分析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存条件,进行有依据的设计实践制作活动,最终达成概念整合的效果。
本课教材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在绿豆圃里,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除了食物关系外,还存在怎样的关系。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观察和分析绿豆苗和周围生物以及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且模拟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
第三部分——研讨,思考制作生态瓶需要的材料、设计理由、注意事项及制作步骤等。
第四部分——拓展,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展开对比实验研究,观察生态瓶的变化。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不清晰、不深刻,具体体现:1.大部分学生不清楚泥鳅、田螺、小鱼吃什么;2.部分学生能考虑到植物和动物数量需要达到平衡,但对具体数量有争议;3.部分学生考虑到生物的数量还与生物的生长周期、繁殖周期、食物数量等有关系,但对这方面认识不够全面。
在学能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制订计划、交流论证、完善计划、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
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探究生态瓶奥秘的兴趣,能做到听取合理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教案(单元一任务2)授课题目任务2 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及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及对植物生产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1.熟悉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
2.熟悉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重点)。
2.土壤剖面(难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一]导入新课任务一中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周期性、相关性,植物成花等知识,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同时也了解植物生产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其生长发育吗?提出引导性问题:启发大家说说自己家中或当地农户中植物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有哪些?[二] 新课讲解植物生产两大要素: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指的是直接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要素,缺少其中一个,植物就不能生存,其组成有7个:生物、光、热、水、空气、养分、土壤。
(1)生物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动物的影响:对植物生长既有利又有害。
微生物的影响: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植物的影响:是农业要素的本体;杂草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2)光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能量来源。
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开花和结实;同时光也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和地理分布。
植物开花要求一定的日照长度。
(3)热热量是指因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一般用温度表示。
主要体现在积温、极端温度、最适温度和节律性变温上。
(4)水分细胞吸水:细胞主要靠吸收水分来增加体积。
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是通过不同形态、数量和持续时间三个方面的变化而起作用的。
(5)空气空气中某些成分量的变化(如二氧化碳和氧等浓度的增减)和质的改变(如有毒气体、挥发性物质的增多和水气的增减等)都能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生育。
7.单元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光7.1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
7.1.1太阳辐射
1.日地距离与太阳常数
2.太阳黑子
3.太阳高度角
4.太阳方位角
5.太阳辐射的光谱
6.太阳总辐射
7.日照
日照对数、日照百分率
8.光照强度
7.1.2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1.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2.地面有效辐射
实验实训7-1 光照强度的测定
7.2光合作用
7.2.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7.2.2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
1.叶绿体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成
2.叶绿体中的色素
3.叶绿素的形成条件
光照、温度、矿质元素、水分、氧气、遗传因素7.2.3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
2.暗反应
3.光呼吸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7.2.4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外界条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水分、矿质营养2.内部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植物种类、叶龄、光合产物的运输情况
3.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7.3光合作用同化产物的运输与分配
7.3.1植物内同化产物的运输
1.光合作用产物
2.运输途径
短距离运输、长距离运输
3.运输方向
4.运输的速率和溶质种类
7.3.2同化物质的分配
1.代谢源与代谢库
代谢源、代谢库
2.同化物质的分配规律
优先供给生长中心、代谢库之间的竞争、就近供应、纵向同侧运输、暂存在分配利用7.3.3影响同化物运输的外界条件
1.温度
2.水分
3.光照
4.矿质元素
7.3.4同化物质运输分配规律在园林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1.环割
2.摘心
3.修枝
4.截根
5.合理施肥和灌溉
7.4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
7.4.1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1.光质的生态作用
2.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1)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对园林树木冠形结构的影响
4)对园林树木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3.光照时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1)日照长度与植物开花
2)光周期与植物休眠
7.4.2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
1.对光强度的适应
喜光植物(阳性植物)、阴生植物(阴性植物)、中性植物2.对光周期的适应
7.5园林生产上光能调控的途径
7.5.1增加光合面积
1.合理配植
2.整形修剪
7.5.2改变光周期
1.控制花期
2.引种驯化
3.全光育苗
4.合理设计温室采光角度
7.5.3调节光强度与光质
1.遮荫
2.覆盖有色塑料薄膜
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