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展望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2024年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尊敬的教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翻译专业的同学小明,今天我将为大家做一篇关于2024年中西翻译简史的期末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中西翻译的历史概述、中西翻译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西翻译的历史概述。
中西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就开始进行中西翻译。
著名的翻译家奥雷斯提亚•凯拉提斯在公元前2世纪将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作品翻译成拉丁语,为西方古典哲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翻译逐渐发展,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中西翻译的现状。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
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合作日益加深,因此需要大量的中西翻译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翻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机器翻译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语言学、医学等领域。
然而,机器翻译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能很好地理解上下文和语境等,这就需要人工翻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校对和修正。
最后,让我们展望一下中西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的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而人工翻译则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外,中西翻译领域的专业化也将成为一个趋势。
例如,医学翻译、法律翻译等领域需要翻译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此外,跨文化交流和交流能力也是中西翻译人才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能力。
总之,中西翻译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翻译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中西翻译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和形式。
中西翻译的未来发展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
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4期,2008年10月Jo ur na l of H enan P olytechnic U niv ersity(Social Sciences),V ol.10,N o.4,O ct.2008中西翻译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张俊杰1,2(1.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2.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本文概述了中西方翻译领域近代以来关于翻译标准的主要流派及观点,回顾了中西方翻译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历程。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趋同性,即西方译者重/对等0或/等效0,中国译者重/信0,究其本质都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
最后指出了中西翻译标准从经验到科学,从规范到描写,从一般到特别、从笼统到具体的发展特点和中西翻译标准伴随翻译理论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并逐步借鉴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翻译标准;传统;现代;演变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08)04-0497-05Translation Criteria in the West and in China:A Developing Process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ZHANG Jun-jie(1.Sc hool of For eign L ang uag es,H enan Unive rsity,K aif eng475001,Ch ina;2.S ch ool of F or eig n Stud ie s,H enanA g ricultural Univ er sity,Zheng zh ou450002,Ch ina)A 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criteria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by giving a brief summary of the major schools and view points about translation cr-i teria in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field since the modern times.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then analyses the sim-i lar tendency of the translation criteria both in the West and in China;namely,the w estern translators emphasizes/corresponding equality0or/equal effect0w hile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credibility0,both in essence trying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or to the author to the greatest extent.Final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in the West and in China)))from being empirical to scientific,prescription to description,and from being general to specific;as well as their developing tendency toward pluralism from monism and a gradual unity 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Key words:translation criter io n;traditio n;mo dernity;dev elo pment翻译活动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一个主要桥梁,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某种翻译标准或原则。
西方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脉络
随着英语在世界上的日益普及,人们在交流互动中发展出了翻译思想和理论,
用不同视角介绍外文著作。
西方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也承继了古典翻译的优势,一直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首先,从古典到文艺复兴期,人们在翻译中主要视野是强调精确及全面理解原
文信息,聚焦在遵循意义层面。
此外,十八世纪以后,翻译理论大致上分为文本式翻译和活动式翻译两个主流思潮。
文本式翻译强调翻译应该将译文定格为一张文本,从而保证译文和原文的最大一致性;活动式翻译则强调文本的意义要经历译者的译语相关的精神过程,只有处于活动状态的翻译,才可以得到合理的译文。
再加上现代译论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将聚焦到翻译的功能和作用上,比如文化
翻译理论和实践,社会翻译等。
这些都尝试将文化长久的变化植入翻译理论当中,从而保证原文与译文语言结构及文化内涵之间能实现尽可能多的对应。
总者而言,西方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多元化翻译模式也得到了迅速
发展,推动过去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引申出新的理论论断。
这一发展过程,使翻译理论及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也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文本的读者,并物化文化与非物化文化的差异。
因此,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一直推动着文本翻译功能的提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交流方式。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影视文化的交流,影视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其理论研究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及现状,通过比较分析,以期为影视翻译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1. 早期发展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初,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于翻译的准确性和语言转换的技巧。
在这一阶段,翻译理论主要受语言学影响,重视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
2. 现代发展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逐渐进入现代化阶段。
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因素在影视翻译中的影响,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同时,翻译理论也逐步拓展到多学科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等。
3. 现状目前,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影视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翻译策略、翻译技巧、文化差异等。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影视翻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也成为研究热点。
三、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1. 早期发展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于电影字幕的翻译和口译技巧。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主要借鉴西方翻译理论,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语言转换的技巧。
2. 现代发展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逐渐进入现代化阶段。
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差异对影视翻译的影响,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学者也结合本土文化特点,提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翻译理论和方法。
3. 现状目前,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影视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文化因素、语言转换、审美价值等。
同时,随着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中国影视翻译的国际化也成为研究热点。
四、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比较1. 研究重点比较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在研究重点上存在一定差异。
55语言研究从中西翻译史看翻译的发展胡雅文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2016MTI摘要:自历史记载以来,就存在翻译。
翻译与人类的历史并道而驰,甚至先于历史记载。
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悠久的翻译传统俨然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颗最别致、耀眼的明珠。
它照亮中世纪的黑暗,见证历史的演进,一次次地开启人类社会互通有无,往来交流的新篇章。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翻译史料的分析与比较,不仅可以清晰明了的认识翻译进程,与此同时,对促进翻译发展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类文明;翻译史;翻译进程;发展;借鉴如果说中国的翻译史是一幅细腻精致的刺绣,那么西方的翻译史便是多元交织的映画。
过渡到对西方国家悠久翻译传统的窥探,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文明,首先应归功于翻译工作者。
从古罗马帝国到欧洲联盟,从民族国家的建立到联合国组织的形成,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包括哲学、文艺、科学、技术等)和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交往和沟通,无不通过翻译人员而日益扩大和加强的。
论及翻译发展的历史,谭载喜先生的《西方翻译简史》考量了西方翻译进程,此外,不得不提马祖毅先生的《中西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这两部史书巨著互为补充,向读者完整地展示了人类翻译发展的历史,是中西翻译认识与翻译研究的重要记载,同时也是进一步进行中西翻译认识与研究的重要辅助。
通过这两部横贯中西的翻译巨著,可见谭载喜先生在史书的行文上更加灵活,涉及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分类明晰,成书的框架条理性更强,总结评述往往发人深省,《西方翻译简史》一书在对史料的归纳整理上可以说是更胜一筹,当然,行文灵活往往造成对史料考据的严谨性有待考察,书中涉及对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影响翻译发展大环境的客观考察乏陈可数,而过多地引用翻译研究者的结论性、总结性的的评述介绍翻译的历史进程,以此作为翻译历史的呈现,是否略显主观?而马祖毅先生的《简史》对史料的考察则更为严谨,每有不确定之处,便拿出与大家共同讨论不草率定论,也不轻易略过,这也是马祖毅先生严肃认真治学的充分体现。
中西翻译标准演变史
王军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7(021)002
【摘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得以进行的依据.从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以来,中西翻译理论家们对于翻译标准的探讨一直在进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而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历时的描述性研究,发现翻译标准经历了从散论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当代翻译理论家们就翻译标准似乎已达成共识:翻译标准是一个以忠实和对等为核心的动态多元体系,忠实的程度和对等的层次随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的不同而各异.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王军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奈达理论新解“等效翻译”非奈达理论——“等效翻译”乃中西方译论家误读而产生的翻译标准 [J], 李田心
2.从中西方"龙"的演变史看"龙"的翻译 [J], 孟兆芬
3.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展望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 [J], 唐巧惠
4."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与"动态对等"——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J], 席雁
5.西方翻译标准演变史探微 [J], 刘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影视作品的跨国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而影视翻译作为连接不同文化、传播影视作品的重要桥梁,其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比较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及现状,以期为影视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 发展历程中国的影视翻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影视翻译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技巧和方法的探讨上,如直译、意译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到翻译理论、文化差异、观众接受度等方面。
2. 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系统化的特点。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影视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影视作品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视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影视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 发展历程西方的影视翻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和心理学方面,如语音、语调、语境等对翻译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到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观众接受度等方面。
2. 现状分析目前,西方的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学者们不仅关注翻译技巧和方法,还注重文化差异、观众心理、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不断更新,为影视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四、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比较1. 研究方法的比较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学者注重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注重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
而西方学者则更注重理论构建和跨学科研究,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在影视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 研究领域的比较在研究领域方面,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都涉及翻译技巧、文化差异、观众接受度等方面。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影视市场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及现状进行比较,以期为未来影视翻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一)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影视作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影视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以“信达雅”为核心理念的翻译原则,强调译文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传播的功能。
同时,中国学者在影视翻译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西方学者在影视翻译过程中,注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强调译文的自然度和文化适应度。
同时,西方影视翻译理论还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现状比较(一)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发展,特别是在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与西方相比,中国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仍需在跨文化交际、语言学等多个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而西方影视翻译理论在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为全面和深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应用与市场反馈在实践应用方面,中西方影视翻译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中国影视翻译在市场反馈方面仍有待提高。
由于文化差异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而西方影视翻译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市场反馈和观众需求,从而不断优化翻译策略和方法。
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展望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唐巧惠(湖南工学院基础课部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2)[摘要] 谈翻译理论必谈翻译标准。
本文通过对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描述性研究,发现了中西翻译标准相通相似的演变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翻译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将是翻译成为跨学科综合研究、翻译研究向文化研究发展以及翻译理论多元共存、中西融合。
[关键词] 翻译理论;翻译标准;演变;发展趋势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得以进行的依据。
但翻译理论的肇始阶段主要是侧重于翻译方法的讨论,翻译标准的真正建立,在西方当推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在中国则属严复的“信、达、雅”。
此后,翻译家和译论家对于翻译标准的探讨便一直在进行,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尽管由于语言、文化、社会背景、思维方式等差异导致了中西翻译理论和标准发展不平衡,但如果对中西翻译标准进行历时研究,便可发现两者的演变特点具有趋同性。
而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和演变特点来看,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将呈现新的趋势。
一、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主要是围绕佛经翻译,强调译文的美学标准。
最早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的是东晋高僧道安,他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标准对佛经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唐朝,玄奘认为翻译必须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义不失、理不乖,并提出了“五不翻”的论述。
近代,特别是西学东渐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论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翻译标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和严复的“信、达、雅”标准。
民国时期,我国译学理论取得巨大进步,有关翻译标准的论述有很多。
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一派提出了“宁错务顺”的标准,而以鲁迅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宁信不顺”,而瞿秋白对两者的说法都不赞同,在他看来,“信”和“顺”不应该对立起来,只要有了白话,就不存在“顺”和“信”的问题。
另外,郭沫若提出了“风韵译”,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等等。
当代对翻译标准的讨论则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
矛盾认为“文学翻译应该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地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张今则对文学翻译提出了“真、善、美”的翻译标准,被认为是文学翻译的权威之说。
傅雷反复强调“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译观,使翻译标准摆脱了拘泥于对内容、形式要求的束缚。
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则与傅雷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还有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和译论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标准。
西方翻译界对翻译问题的讨论最早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所提出的“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确定了翻译中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了西方翻译理论之先河。
16世纪,马丁·路德认为,译文必须晓畅易懂,而在翻译中应遵循通俗、明了、能为大众接受的原则。
18世纪,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同时,泰特勒还第一次提出了“同等效果”原则。
20世纪出现了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译论家尤金·奈达,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的观点,认为翻译应该是最接近原文的、最自然的信息对等。
卡特福德提出了“等值翻译”理论,认为所谓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替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
雅可布逊则提出“信息对等标准”。
随着西方翻译活动范围的扩展和翻译研究的深入,新的标准还在不断涌现。
中西方翻译标准在演变过程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当代翻译家和译论家似乎就翻译标准已达成共识:翻译标准是一个以忠实和对等为核心的动态多元体系,忠实的程度和对等的层次随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的不同而各异。
二、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特点通过以上演变过程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西翻译标准在论述角度和表达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的演变却有着相似的特点:首先,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都经历了一个从散论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精确、从规范到描写、从一元到多元的过程。
最初,翻译家和译论家在总结自己翻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翻译标准,零零碎碎或三言两语,但随着翻译相关学科如语言学、符号学、美学、信息学、社会文化学、计算科学等的发展,特别是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在传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系统、严密的理论标准体系。
同时,原来的翻译家和译论家过分专注于具体的语言翻译技巧,给出翻译应该达到的一个目标,但这种死板的规范性标准逐渐转向宽容的描写性标准,从语言之外的角度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等。
另外,在不断探索翻译的本质、特点和功能、认真总结传统理论和标准的基础上,从概括和构建适用于所有翻译活动的一般标准转向从不同的视角深入地研究具体翻译实践活动,不断构建适用于不同翻译活动的具体分类标准,多元化的翻译标准成为译界共识。
其次,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内容在本质上有极大的相通性:中国重“信”,西方重“对等”,但实质上都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同时又都承认翻译活动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翻译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由对抗到调和的争论过程,都有归化还是异化的争论;都经历了以原文本和语言为中心到考虑译文本、文化差异、译文读者、社会环境、读者接受以及译者的创造性等问题。
中西翻译界关于“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译味与译意”、“科学与艺术”、“忠实与创造”、“等值与等效”、“功能与对等”之争归根结底是对“信”或“忠实”这一标准的不同阐释和由此而采取的对“信度”的把握,即在何种程度上忠于原文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或信息,保持原作语言形式上的特征——意义、风格、形式、文化等。
再次,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离不开翻译家和译论家一直对翻译性质和标准饶有兴趣的讨论。
不同的文本类型、功能目的、社会要求、读者对象都有相应不同的标准,由此导致不同译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翻译标准,但却正是他们的讨论才使翻译标准走向系统、走向科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倾向于一个结果:翻译标准是多元的。
三、展望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纵观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细察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特点,翻译理论的发展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呢?(一) 翻译成为跨学科综合研究当代翻译家和译论家认识到,当代翻译理论不可能局限于单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必须有一个多学科综合、跨学科相互渗透、不同思潮互补的基础。
首先,利用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翻译仍将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其次,翻译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交融结合,如加拿大的一些翻译研究者将加拿大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等联系起来,重新评价主导的翻译思想与标准;再次,符号学的引入使翻译的定义与观念发生质的改变,而信息论和传播学对推动翻译产生深远影响,大众传媒对翻译的影响也日渐显著;此外,不少新兴学科如控制论、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也已应用于与翻译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特别是哲学和文学理论的新发展更引起翻译思想与翻译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二) 翻译研究向文化研究发展21世纪的翻译研究必然会如斯内尔霍恩比所说,“向文化回归(culture return)”,因为翻译既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又受制于译语文化。
译语文化如何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甚至禁止某一类作者或作品的译介和流行,社会对译作产生过程的制约机制如何即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正如巴斯奈特所说,“今天研究翻译意味着必须考察在某一特定时期文化形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文学以外的因素: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形而上的思考。
”(三) 翻译理论多元共存、中西融合一方面,翻译家和译论家逐渐意识到任何一种理论和流派都是对翻译本质和翻译技巧不同侧面或对同一翻译问题不同侧重点的描述,从而树立起一种多元共存的意识;另一方面,中西译论家开始正确认识各自译论的长处与不足,并超越自己封闭的研究体系,彼此从对方的翻译理论中吸取营养,从而形成中西融合的趋势。
综上所述,这些趋势表明未来的翻译学在深入进行个案研究和描述的同时,必将会打破自身的局限,冲破自己设定的樊篱,营造不同见解和思潮交流、竞争、互补的氛围,使译论得以健康发展。
未来的译论必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这些“创造世界文化”的翻译活动的机制。
参考文献:[1] 王军. 中西翻译标准演变史[J]. 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7 (2).[2] 张俊杰. 中西翻译标准: 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0).[3] 方梦之. 译学词典[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4] 姜治文, 文军. 翻译标准论[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5] 胡牧. 多元翻译理论初探[J]. 南京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3).[6]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2.[7] 谭载喜. 中国翻译和西方翻译[J]. 中国翻译, 1999 (5).[8] 马会娟, 管兴忠. 中国翻译理论五十年: 回顾与发展[J]. 甘肃社会科学, 2006 (2).[9] Mary Snell-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作者简介:唐巧惠(1984- )女,湖南湘潭人,助教,湖南工学院基础课部外语系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汉比较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