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201703211147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版本: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制作: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被压扁的沙子阿西莫夫[课时按排] 1[教学设计]配备素材:《被压扁的沙子》朗读;火山说、撞击说系列图片制作:PPT课件配套课件放在0826tp付费百度文库中[教学步骤 ]课前出示课题PPT一、以复习旧知识导入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恐龙无处不在》,这堂课我们要学习阿西莫夫的另一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
请据所学过知识回答: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为什么放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跟恐龙有关。
《恐龙无处不在》是谈恐龙的事物说明文吗?不是,是通过恐龙从不同的角度谈“大陆飘移”的假说(板块构造理论)衔接语:我们将要学习的《被压扁的沙子》也不是一篇关于恐龙的事物说明文,而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二氧化硅在高压下形成的斯石英,以此来佐证外星的撞击导致恐龙的灭绝的事理说明文。
二、学习目标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被压扁的沙子》,具体而言:1、能与《恐龙无处不在》一文进行比较阅读,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理解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因选材的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会不同。
)(阅读目标,难点,涉及练习一)2、巩固理解在说明文的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文字的补充说明的作用。
(阅读目标,重点,练二2、3、4)3、再次理解不同领域科学的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难点,涉及练习三)三、检查字词预习1、劫.难jié:灾难、灾祸。
2、致密:细致精密。
3、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5、陨.石yǔn:含石质较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请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教学难点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等,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我们知道现在这种生物消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一)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讨论明确: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二)探究学习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讨论明确: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二)过程与方法: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教学难点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
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二、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一)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
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二)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铱(yī)”等。
明确“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在文中的含义以及它与恐龙灭绝原因之间的联系。
2.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包括说明顺序(如本文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并能在文中准确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例如能够从文中提炼出支持“撞击说”和“火山说”的证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圈点批注重点语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将《被压扁的沙子》与同单元的其他科普文章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加深对科普说明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例如,通过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逻辑顺序,从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分析问题(两种假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再到解决问题(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支持“撞击说”)。
2.掌握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例如,文中在说明“撞击说”时举了斯石英的例子,要让学生理解这样举例的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解释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体会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如准确性和严密性。
例如,文中“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中的“似乎”“应该”等词,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在表达上的严谨性,既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推测性,又不失科学性。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被压扁的沙子》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
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
2.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阅读了短文《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与恐龙有关,但说明的中心是由恐龙引出的另一个问题——对大陆“板块理论”的论证。
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篇短文《被压扁的砂子》。
从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
多媒体显示:关于太阳系和撞击地球的相关图片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三、走进文本默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理解“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o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
o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斯石英的图片和性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o通过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理性的科学态度。
o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日常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o分析文章中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
2.教学难点:o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斯石英性质与具体的地质现象相结合。
o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沙子在极端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回答)o展示斯石英的图片和性质,激发学生兴趣。
o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沙子有关的科普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o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o教师讲解生字词,如“斯石英”“撞击”“褶皱”等。
o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斯石英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它在地质学中有什么应用?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o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文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斯石英的性质、发现过程以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o学习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提问:斯石英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斯石英是一种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具有极高的密度和硬度,能够在极端条件下保存下来)▪提问:斯石英在地质学中有什么应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斯石英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以及地球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陨石撞击等)o分析“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的关系:▪提问:课文中的“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的是在陨石撞击地球时,由于高温高压而形成的斯石英)▪提问: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的形成与陨石撞击地球有关,而陨石撞击可能导致了恐龙的灭绝)4.课堂小结o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以及“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的关系。
《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答案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科普文章,积累科学知识;查字典用红笔标注不认识的字词(A、B、C都要完成)2.请根据老师导学的问题,筛选提炼信息,完成作答。
(A、B完成)学习过程:一、补充文常,积累知识。
1、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本文选自(《新疆域》)。
2、为下列词语标音。
两栖liǎng qī彗星huìxīng潮汐cháo xī劫难jiénàn致密zhìmì陨石yǔn shí追溯zhuīsù天衣无缝tiān yīwúfèng(请你订正答案后,每个带注音写3遍,做到已经记住它们。
)三、根据导学,再读课文。
二、根据导学,再读课文。
1、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参考答案: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课,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岛屿形成的过程;学习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学会珍惜和爱护地球,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岛屿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了解海平面上升和降低的影响。
2、学习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激发学生对环保的意识和行动。
四、教学方法:1、案例探究法。
2、合作探究法。
3、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热身:可以在教室中挑选一些容器,放入不同口径的沙子,并让学生之间比较沙子之间的差异。
可以问问学生,为什么这些沙子的差异如此明显。
2、任务导入:通过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将课题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比如:为什么有一些地方有岛屿?岛屿是怎么来的?3、探究过程:(1) 让学生利用参考书籍和互联网,探究岛屿形成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2) 让学生组成小组,对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尤其是对地形的影响进行探究,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是如何影响地形的?可以让学生用海绵沙子做成立体模型,展示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3) 引导学生对地球上的一些岛屿进行分析和当地的环保情况的分析。
通过分析海洋垃圾污染和温室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加入到珍爱环境的行列中。
4、思考总结:让学生向全班展示他探究发现的成果,并总结出一个结论:地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时一地的自然变化都会对整个地球环境产生影响,岛屿的产生也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我们应该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5、反思交流: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同组同学一起评价对方的探究成果和表现。
被压扁的沙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旧课导入:《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二、质疑讨论出示问题: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
(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对比阅读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被压扁的沙子学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短文。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见第一课时步骤一步骤二整体感知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交流点拨】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前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交流点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文本精读突破重点1.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交流点拨】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交流点拨】生甲:我赞成“火山说”。
被压扁的沙子
学案导学
1.把把握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体会文中补充说明的作用和意义
先学后教
(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那哪两种科学假说?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小组合作
1、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3)课文中在表示数的概念时,用了“大约”“数英里”“数百里”
当堂达标
(-)填空
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适当的关联词。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致他们又出现互相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原子之间结合极为紧密,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使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年。
(二)积累与运用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