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字型高铁覆盖
- 格式:pdf
- 大小:642.35 KB
- 文档页数:1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1.29•【字号】•【施行日期】2021.01.29•【效力等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29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陕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意见》,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全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5年2月和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五个扎实”“五项要求”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陕西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也是全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的总遵循、总依据。
“十四五”规划由《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专项规划和市(区)规划组成。
本《纲要》是基础性、战略性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省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方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的任务安排,是完善全省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趋势,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特征,明确指导方针,确定合理奋斗目标,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0.28•【字号】市政发〔2021〕20号•【施行日期】2021.10.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西安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2021年10月28日西安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第一个五年,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陕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及《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西安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述了“十四五”时期西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是今后五年西安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项目实施和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覆盖西安市行政区和西咸新区。
规划期限: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安市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机遇,紧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空港、陆港面向国际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客货运量位居全国前列;铁路、公路交通骨架更加完善,路网结构更加优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北站、西安火车站、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等综合枢纽功能逐步完善,旅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货物多式联运效率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为西安市实现新时代追赶超越和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综合交通网逐步形成西安铁路网总里程601公里,其中高铁总里程224公里。
中国及部分省市铁路建设行业相关政策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铁路运输是一种陆上运输方式,以机车牵引列车车辆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
传统方式是钢轮行进,但广义的铁路运输尚包括磁悬浮列车、缆车、索道等非钢轮行进的方式,或称轨道运输。
铁路分类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根据技术、路网、行政、速度、功能和轨道等不同类别进行划分和分级。
国家层面铁路建设行业相关政策
近些年,为了促进铁路建设行业发展,中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7月发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中规划:到2025年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实现地级城市高铁全覆盖,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
地方层面铁路建设行业政策
显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铁路建设行业发展,如2020年11月发布的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规划:构建“通道+枢组+网络”互联互通立体交通格局,推进沈白。
丹通高铁建设,推动省际高铁互联互通,加快既有线路提速扩能改造以及沿边国道和铁路建设。
MAIN LINE RAILWAY I 干线铁路河南“米”字高铁网最后一笔落“点”©本刊记者兰颖春N p 日,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郑济铁 M路郑州黄河特大桥主桥382号墩2号、4号、6号桩基同时开钻,这标志着 该大桥主体工程正式开建。
据中铁大桥 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施工的郑济铁 路郑州黄河特大桥主桥钻孔桩直径均为2 米,最长桩长98米,最短桩长88米。
双层公铁两用大桥,2021年通车郑济铁路黄河特大桥是郑州至济南 快速铁路的控制性节点工程,相关资料 显示,郑济铁路黄河特大桥位于京港溴 高速黄河大桥以东约3.5公里处,设计全 长34.716公里,设计时速250 km /h 。
主 桥采用公铁上、下层合建的布置形式, 上层为郑新快速路,下层为郑济铁路和 规划的郑新市域铁路。
拥有4线铁路、6车道快速路,主桥采用简支钢桁梁与 连续钢桁梁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下层 铁路采用长联大跨无砟轨道钢桁梁桥施 工,是我国桥梁建造技术新水平的标志 性工程。
据了解,该大桥建设工期为34 个月,预计2021年建成通车。
大桥建成后郑州将拥有10线跨黄河铁 路、3座跨黄河铁路大桥。
既:京广铁路郑 焦城际4线铁路大桥、京广高铁2线铁路大桥、郑济高铁郑新快轨4线铁路大桥。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与河南省会 谈备忘录,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公路和城 郊铁路部分分摊投资43.6亿元,全部由 河南省承担。
其余投资299.66亿元,资 本金占50%,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河南省 分别出资30% (44.949亿元)和70% (104.881亿元);资本金以外资金申请银行贷款解决。
郑州至济南铁路时间将缩短至1个小时左右郑济铁路黄河特大桥是郑济高速 铁路建设中重要的一 “点”。
郑济高速 铁路(郑州一济南),又名济郑客运专 线,简称郑济高铁、郑济客专,是河南 省与山东省规划建设的一条高速铁路干 线,起自郑州东站,止于济南西站,是 河南省“米”字形高铁网络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山东“三横三纵”综合 运输通道的组成部分。
34交通科技与管理规划与管理1 发展基础1.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建成了“八纵八横”高铁主骨架中呼南、京昆通道的太原至西安段、太原至原平段,开工建设了大同至平原段、太原至焦作段等,山西与京津冀、山东半岛、关中平原、成渝、兰州-西宁等城市群的对外高速通道基本形成,省内快速联系也得到了强化;建成了瓦日铁路等,完善了“晋煤东输”通道。
2017年,山西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 317公里(比2013年增加1 531公里),其中高铁592公里(比2013年增加457公里)。
铁路网密度3.4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
1.2 服务品质提升明显2017年山西省铁路客运量7 664万人次(较2013年增加1 370万人次),占全社会客运量的28.8%,较2013年提升约10.7个百分点。
铁路客运品质显著改善,舒适性和便捷性不断增强,2017年高铁客运量2 584万人次,占铁路客运量比重达33.7%,较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
2017年山西省铁路货运量止跌反弹到达7.5亿吨(较2016年增长15%),占全社会货运量的39.4%。
铁路货运结构持续调整,2017年集装箱发送量1 537万吨(较2013年增加1 243万吨),年均增长51.2%。
1.3 国际班列常态开行2017年2月山西省正式开行中欧班列,目前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5个国家的10个城市,已实现了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为山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了重要载体。
1.4 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运输组织得到进一步优化,提高高铁干线整体效率,采用交路套跑、开行立折动车组列车,缩短动车周转时间,有效提升动车组和车站到发线使用效率。
大秦铁路重载技术创新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掌握3万吨铁路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有效提高输送能力,降低了运输成本。
2 发展要求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山西发展给予了高屋建瓴的全方位指导,提出了“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五大任务。
米字高铁辐射全国
由“一”到“十”再到“米”,风云百年,郑州一直扮演中国铁路的枢纽角色。
从1904年春天,火车轮子第一次亲吻郑县大地起,火车逐渐把这座小城变成了现代化城市郑州。
如今,已运营的京广高铁作“竖”,已运营的郑西(郑州—西安)、在建的郑徐(郑州—徐州)高铁作“横”,未来还会有郑太(郑州—太原)、郑济(郑州—济南)高铁作“起笔两点”,郑万(郑州—重庆万州)、郑合(郑州—合肥)高铁作“一撇一捺”。
高铁把郑州纳入省内半小时、1小时,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的交通圈,曾经的“天边”,将成“眼前”。
2014年,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郑万高铁动工,作为郑太高铁一部分的郑焦黄河铁路大桥开通,河南进入高铁、地铁、普铁、城铁“四铁”联运新时代。
今年,郑合高铁河南段要开工,郑太、郑济高铁也要加快脚步。
郑州东站周围已成投资热土,再加上即将开建的郑州南站,高铁商圈呼之欲出。
高铁必将再次改变郑州,改变河南,改变你我的生活!。
重庆2020—2025五年公路计划
“十三五”时期是重庆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紧紧抓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坚决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成功入选交通强国建设首批试点省市,成为全国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成功创建公交都市。
“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4312亿元,比“十二五”增加963亿元,全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719公里,通车里程达到3402公里,省际出口达到24个,基本形成“三环十二射多联线”网络。
改造普通干线公路1.2万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9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70%,基本实现全市3A级旅游景区和市级重点工业园区均有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
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4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2万公里,路网密度居西部地区第一。
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
“米”字型高铁网、“两环十干线多联线”普速铁路网加快形成。
全市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2394公里,高铁在建里程达到827公里、营业里程达到839公里。
全面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
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通畅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行政村直接通邮率、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均达到
100%。
全市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2%,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8个、37个百分点。
“米字型”高铁之争背后,到底争的是什么?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出了中国高铁“八纵八横”的新线网规划。
“八纵”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
“八横”通道:包括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中国高铁建设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高铁线网逐步“织密”,高铁也成为国内城市争相建设发展的对象。
如今,放眼全国,西安、郑州、武汉、成都、重庆等国内城市,纷纷投入局“米字型”高铁规划建设。
为何“米字型”高铁如此受追捧?“米字型”高铁的城市之争背后,什么才是“终极目标”?“米字型”高铁尚未有一个城市建成2018年以来,“米”字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地官媒公开报道中。
2018年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新建西安至延安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西安本地媒体报道称,该条线路批复后,西安“米字型”高铁网正式成型。
2019年12月1日,郑州市郑渝高铁郑襄段、郑阜高铁、京港高铁商合段三条“新高铁”正式开通。
据郑州当地媒体报道,郑州“米”字型高铁网完成“撇捺”,距离完整的“米字型”高铁线路网更近一步。
2020年4月14日,重庆市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全力推进铁路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米”字型高铁网,补齐高铁短板,打通交通大动脉,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水平。
众多城市争相提出、提速的“米字型”高铁,那么,什么是“米字型”?西安、郑州、重庆等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米字型”高铁,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建成了米字型,都只是规划。
建设“米字型”高铁,首先必须具备一个东西向的横轴、南北向的纵轴,在形成十字之后,进一步建设有可能形成“米”字。
专业人士眼中,其实并无“米字型”。
“米字型”并非路网规划中的必然形态,而是一个偶然。
从专业角度来看,全国各个城市并非为了建而建,在各个线路规划、建成之后,城市铁路线自然而然呈现出的一种形态。
几大省会的“米”字形高铁,哪个才是真的香“米”近年来,高铁建设如火如荼,各省会城市纷纷提出,要打造自己的“米”字形高铁,提升自己的高铁枢纽的地位。
目前,提出建设米字型枢纽的城市有河南郑州、陕西西安、湖北武汉、安徽合肥和江苏南京等。
其中,郑州基本建成“米”字形高铁网。
通达天下,中原名珠-郑州“米”郑州“米”建设“米”字形高铁网是河南郑州率先提出的,2012年得到国家批复。
2010到2012年,郑西高铁、石武高铁先后建成通车,两条国家干线奠定了郑州十字形高铁主骨架。
十三五期间,郑万高铁郑州到襄阳段、郑阜高铁,郑太高铁亦先后通车,郑济高铁获批开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基本成形。
十四五开局之年,郑济高铁郑州到濮阳段将于年底开通,“米”字的最后一撇也将形成,郑州也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建成米字形高铁枢纽的省会城市。
九省通衢,华中重镇-武汉“米”武汉“米”武汉“米”字以南北向的京广高铁和东西向的沪汉蓉通道为主骨架,已通车。
“米”字西北向为武西高铁,仍然处于断头状态,汉十高铁虽然已建成,但西安到十堰段迟迟未能开工。
东南方向的合宁城际,虽然通车较早,但速度只有250千米每/时,严重制约了武汉和长三角地区的交流。
因此,近年来,武汉大力推进新的东西高铁通道——350千米/时的沿江高铁,力图改变这一不利局面。
“米”字东南的武九昌高铁正在建设中,西南向和东向的通道为武贵高铁和武杭高铁,仍然处于研究规划阶段。
就目前来看,武汉的“米”字形高铁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帝都文脉,丝路新城-西安“米”西安“米”西安“米”字,已建成五向通道:东西向的徐兰高铁,可以通达沿海和长三角地区。
东南方向的太西高铁,可以通过太原,直达北京。
西北向的银西高铁,西南向的西安到成都高铁都已开通,除徐兰外,几条高铁均为250千米/时。
未成形的三向是:东南向的西武高铁,陕西段预计年底开工,建成后与汉十高铁相连,形成通达华中的高铁通道。
北向的包头到西安高铁、南向的西安到重庆高铁尚未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