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经济学及其对当下启示
- 格式:docx
- 大小:23.74 KB
- 文档页数:5
里根经济学及其对当下启示里根经济学及措施1980年11月4日,罗纳德?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
当时里根政府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他既要设法遏制通胀,将美国经济从衰退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又要面对西德和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凶猛的经济攻势,更要面对苏联在全球范围对美国施加的政治和军事压力。
对此,里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措施。
减税。
降低公司相应税率,通过实施加速折旧政策、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和资本增值税等,里根政府大幅减轻了美国企业的税负;降低储蓄收入的税负,对相关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进行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并且简化了相关税则;规定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可折抵税收。
削减联邦政府预算。
里根政府秉承保守主义理念,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减少政府预算开支,削减了政府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如食品券、儿童抚养补助、医疗补助、失业保险金、伤残保险金、退伍军人福利和老年残废救济等。
通过这些项目的减少或取消,政府开支大为减少。
撤销和放宽管理企业的法令规章。
当时的美国企业不仅负担着较日德等国竞争对手更高的税率,更受各种国内法规的严格限制。
里根上台后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美国政府事实上放弃了严格执行反垄断的《谢尔曼法》,并对一系列不利于美国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
控制货币发行,造成了事实上的高利率。
面对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趋势,里根大力支持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货币主义实验,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为美国经济下了一剂猛药。
货币主义实验效果明显,但代价是失业率迅速上升,达到惊人的10.8%。
在货币发行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美联储造成了事实上的高利率,并且几乎贯穿里根执政的整个八年。
放松对金融机构和贷款的管制。
大萧条时代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必须分业经营,并采取分业监管,特别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经营领域一定要严格分开:商业银行通过存款来融资,投资银行的主要融资方式是发行证券。
里根经济学给我们的启发By ARTHUR B. LAFFER from wall street journalFor 16 years prior to Ronald Reagan's presidency, the U.S. economy was in a tailspin—a result of bipartisan ignorance that resulted in tax increases, dollar devaluations, wage and price controls, minimum-wage hikes, misguided spending, pandering to unions, protectionist measures and other policy mistakes.在里根总统上任之前的16年中,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经济都在急转直下:企业税负激增、美元大幅贬值、薪金与价格濒临失控、最低保障工资增加、政府无效投资、对工会组织的一味迎合以及贸易保护措施等一系列决策失误。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80s, 10-year bond yields and inflation both were in the low double digits. The "misery index"—the sum of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 plus the unemployment rate—peaked at well over 20%. The real value of the S&P 500 stock price index had declined at an average annual rate of 6% from early 1966 to August 1982.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均维持在极低的两位数。
美国里根经济学论文里根经济学是一种以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经济政策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市场自由、政府干预少以及税收减少等政策,认为这些政策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
里根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
里根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通过减少税收和降低政府干预,可以激励企业投资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里根政府通过实施减税政策和推行市场自由化措施,成功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为当时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里根经济学存在着过于信任市场自由和忽视贫困问题的批评。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里根经济学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政治立场偏右的国家。
尽管存在争议,但里根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美国的经济政策,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的经济挑战的出现,里根经济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适应,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的经济问题。
里根经济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市场自由化,强调市场力量能够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
里根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减税、放松监管、降低政府支出等,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当时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
减税措施使得企业和个人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刺激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创造。
通过推行市场自由化措施,政府鼓励创新、竞争,激发了经济活力,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然而,里根经济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些人认为,里根政府实施的减税政策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使得社会不公平加剧。
此外,市场自由化可能导致市场垄断、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监管来保护公共利益。
里根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忽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一些人认为政府应该更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而不是完全依赖市场力量来解决问题。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里根经济学的影响仍然存在。
一些国家继续奉行市场自由化政策,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政府应该限制自身干预经济的行为。
简评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简评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高立摘要: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危机之中,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里根就任总统期间,面对日益严峻的“滞胀”危机,采用了“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学说,对传统的经济政策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降低社会福利开支和税收额度。
这一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对当时以及其后的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里根经济政策一2007年8月,一场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发的“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进而蔓延至全球演变成为一场罕见的世界金融危机。
从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之中我们可以总结得出许多的经验教训,其缘由固然是有金融家、银行家的贪婪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金融秩序以及金融发展、金融监管失衡,经济层面出现了问题。
所以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强制度建设是极其重要并要引以为戒的。
时至今日,世界大多数国家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经济发展仍然徘徊不前甚至处于倒退之中,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也在苦苦寻觅良方以重整经济。
有鉴于此,不妨回顾一下历史,在近四十年前的那场危机之中,奥巴马的前任——里根总统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使美国走出数十年经济“滞胀”的。
当然这两场危机原因各不相同,但历史是一面镜子,总会给后人一些启发与警示。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指导。
罗斯福政府大力举办国家投资的工程,实行“以工代赈”;制定了社会保险法,奠定了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改革了税制,对高收入者和公司征收高额的附加税。
可以说罗斯福的新政是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不惜冒出现财政赤字的风险来增加投资,以刺激消费。
罗斯福的新政策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而此后的美国历届政府大都奉行凯恩斯主义。
里根经济学及其对当下启示陈锐摘要:美国经济于20世纪60年代末步入低谷,在经济的衰退和宏观调控的混乱之中,里根于198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基于自身保守主义理念,里根政府结合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主义等保守主义经济学说,推出了一整套经济措施,扭转了美国经济的衰退,被称为“里根经济学”,对当时和后来的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里根经济学减税通货膨胀金融发展创新一、里根经济学及措施1980年11月4日,罗纳德·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
当时里根政府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他既要设法遏制通胀,将美国经济从衰退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又要面对西德和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凶猛的经济攻势,更要面对苏联在全球范围对美国施加的政治和军事压力。
对此,里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措施。
减税。
降低公司相应税率,通过实施加速折旧政策、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和资本增值税等,里根政府大幅减轻了美国企业的税负;降低储蓄收入的税负,对相关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进行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并且简化了相关税则;规定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可折抵税收。
削减联邦政府预算。
里根政府秉承保守主义理念,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减少政府预算开支,削减了政府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如食品券、儿童抚养补助、医疗补助、失业保险金、伤残保险金、退伍军人福利和老年残废救济等。
通过这些项目的减少或取消,政府开支大为减少。
撤销和放宽管理企业的法令规章。
当时的美国企业不仅负担着较日德等国竞争对手更高的税率,更受各种国内法规的严格限制。
里根上台后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美国政府事实上放弃了严格执行反垄断的《谢尔曼法》,并对一系列不利于美国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
控制货币发行,造成了事实上的高利率。
面对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趋势,里根大力支持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货币主义实验,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为美国经济下了一剂猛药。
货币主义实验效果明显,但代价是失业率迅速上升,达到惊人的%。
理论探索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7.05.004从里根经济学到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经验研究□赵颖谢金锦(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摘要:结合两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关注,以及人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属于供给学派的误读,展开辨析。
分别对供给学派的典型实例“里根经济学”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简述,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里根 经济学实则是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思想的结晶,我们从里根经济学的角度总结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和经验,为我国新时 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根经济学;供给学派文章编号:1004-7026(2017)05-001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1;F171.2 文献标志码:A1里根经济学简述1.1产生背景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的“滞涨”时期,滞涨的出 现是里根经济学兴起的主要原因,这时凯恩斯主义的 刺激政策不仅无法医治这种病症,反而被指责为罪魁 祸首。
于是各派经济学家激烈争论,其中最有声势和 影响的,则是以攻击大政府、高税收、高福利为目标的 保守主义经济学派。
在这种新保守主义的各个分支 中,影响最大的是“供给能创造自己的需求”的供给学 派和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水平和经济 活动发生波动的最根本原因的货币学派。
而里根总 统在理论上综合供给学派与货币学派的思想,在政策 上坚决实行减税并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给美 国带来了新希望。
1.2政策措施里根就职时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包括四大方面: 第一,削减不包括军费在内的政府开支,以减少财政 赤字,并预计于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第二,大 规模减税,3年内减少个人所得税30%,对企业通过 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给以税收优惠;第三,放松 管制,减少对企业的规章制度限制;第四,紧缩货币供 给,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平衡预算不包括在这四条 纲领之中,但供给学派中有人认为减少税收就能增加 收人,里根政府预计到1984年赤字会自然消失。
重读“里根经济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萧条以来,凯恩斯经济学曾风行资本主义世界,其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到七十年代,凯恩斯主张的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货币,降低利率等措施让滞胀程度有增无减,加剧了经济危机。
当凯恩斯主义的神话难继,里根决定反其道行之,凯恩斯主义向来强调供需中的“需求”,而里根经济学以“供应学派”为基础,强调“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目的就是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创造就业。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自罗斯福新政至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保障制度,联邦政府机构也因此膨胀,据统计“在1965年至1980年期间,联邦赤字增加了53倍,在各种联邦…名义‟的计划之下的救济款项增加了4倍,达到一年近3000亿美元,联邦预算增加了约5倍”,许多钱财在行政管理中浪费掉。
随着滞胀的到来,需要救济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里根就职时说:“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上台后,他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社会福利的改革。
主要措施是:改变联邦政府的过重社会福利负担;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尤其是随意性开支;由州和地方政府更多地负担社会福利保障的责任。
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
在1982—1985财政年度,未成年儿童家庭补助和食品券开支比1981年减少13%,医疗补助减少了5%,儿童营养补助减少了4.4%。
由于紧缩了财政开支,联邦预算赤字从1983年的1950亿美元下降到1984年的1750亿美元。
二、大规模减税1981年美国会通过了里根政府提出的税法,要求从1981年10月起的三年内,分三次降低个人所得税,共减少个人所得税务23%,边际税率从14%到70%降为11%到50%;使1981—1984年间联邦政府税收减少了3.152亿美元。
目录引言 (2)中文摘要 (3)中文关键词 (3)英文摘要 (3)英文关键词 (3)正文 (4)一.里根经济学的诞生 (4)二.里根经济学的夭折 (6)三.里根实用主义经济政策的确立 (8)四.里根的“赤字政策”与全球化 (11)(一)全球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1)(二)全球化下的里根赤字 (13)五.评论 (14)参考文献 (15)引言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曾经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但是至今,在给里根经济政策的定论上还是存在很大分歧的。
我们国内的主流学者如杨鲁军认为这是里根得力经济政策的明证,但是,美国国内的主流经济学家比如萨缪尔森、赫伯特·斯坦就认为这主要是美国经济从1978~1982周期性衰退后的周期性回升。
我认为杨鲁军所依据的是大量的名义类的数据,这类数据本身只能显示经济冷热,而不能反映美国经济整体运行质量。
赫伯特·斯坦认为里根的总统政策的混乱,以及对通胀、赤字的无视、减税政策的不可知性充分暴露里根政策“滑稽”所在。
他只对里根后来的货币政策存在少许赞同。
这也有偏颇之处,里根经济政策的成功正是源于1981~1982年美国经济在里根的供应学派理论和通货紧缩政策共同作用之下跌入谷底,从而能够充分挤出经济中的泡沫,比如股票和地产下挫40%,也使得政府能够比较容易地去除虚高的工资和物价。
经济的泡沫成分用常规的方法是很难去除的——因为人们在积极的预期下根本不知道经济中的泡沫究竟有多大,同时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也不可能去除经济中的泡沫。
事实上,里根上台伊始的经济政策也不是为了去给美国的经济减肥,而是想让美国的经济长得更胖一些,比如他出台的一些刺激投资的政策,但是由于他们政策本身的失败而达到了减肥的效果。
减肥之后的美国经济有了一个比较快的平稳成长期,这里面里根的经济政策的功劳还是很大的。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总统里根在任8年的经济政策极其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里根经济政策得失的分析,了解里根经济政策产生、发展的主体脉络。
里根经济学及其对当下启示陈锐摘要:美国经济于20世纪60年代末步入低谷,在经济的衰退和宏观调控的混乱之中,里根于198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基于自身保守主义理念,里根政府结合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主义等保守主义经济学说,推出了一整套经济措施,扭转了美国经济的衰退,被称为“里根经济学”,对当时和后来的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里根经济学减税通货膨胀金融发展创新一、里根经济学及措施1980年11月4日,罗纳德·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
当时里根政府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他既要设法遏制通胀,将美国经济从衰退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又要面对西德和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凶猛的经济攻势,更要面对苏联在全球范围对美国施加的政治和军事压力。
对此,里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措施。
减税。
降低公司相应税率,通过实施加速折旧政策、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和资本增值税等,里根政府大幅减轻了美国企业的税负;降低储蓄收入的税负,对相关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进行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并且简化了相关税则;规定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可折抵税收。
削减联邦政府预算。
里根政府秉承保守主义理念,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减少政府预算开支,削减了政府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如食品券、儿童抚养补助、医疗补助、失业保险金、伤残保险金、退伍军人福利和老年残废救济等。
通过这些项目的减少或取消,政府开支大为减少。
撤销和放宽管理企业的法令规章。
当时的美国企业不仅负担着较日德等国竞争对手更高的税率,更受各种国内法规的严格限制。
里根上台后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美国政府事实上放弃了严格执行反垄断的《谢尔曼法》,并对一系列不利于美国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
控制货币发行,造成了事实上的高利率。
面对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趋势,里根大力支持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货币主义实验,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为美国经济下了一剂猛药。
货币主义实验效果明显,但代价是失业率迅速上升,达到惊人的10.8%。
在货币发行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美联储造成了事实上的高利率,并且几乎贯穿里根执政的整个八年。
放松对金融机构和贷款的管制。
大萧条时代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必须分业经营,并采取分业监管,特别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经营领域一定要严格分开:商业银行通过存款来融资,投资银行的主要融资方式是发行证券。
里根上台之后大力推进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1982年,美国会通过了《甘恩—圣哲曼存款机构法案》,使得存款机构的贷款和投资渠道大为拓宽。
1986年的《税改法》和1987年联储政策的改变,更放宽了对于银行从事混业经营的限制。
二、里根经济学的经济学背景弗里德曼对凯恩斯学派的批判。
弗里德曼是二战后最早起来批判凯恩斯学派的重要经济学家。
他认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只要不受到大的货币冲击,经济总能保持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得出结论:政府宏观调控的要点在于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中央银行的核心功能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治理通货膨胀,从而为经济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
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
随着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兴起,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会主动预期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变化,从而可主动采取措施将宏观调控措施化为无形,任何根据旧凯恩斯主义所指定的经济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和巨额财政赤字。
政府的唯一政策目标只能是解决通货膨胀,而不应该试图同时解决通胀与失业问题。
供给学派的影响。
供给学派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该学派认为,供给是需求,尤其是收入的唯一可靠的源泉,要想刺激经济,最好的方法就是刺激供给。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之下,供给学派提出刺激储蓄,储蓄在萨伊定律的作用下会自动转化为投资,投资会形成新一轮的供给,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供给学派的具体政策主张为减税、削减政府开支以促进财政收支平衡、减少管制等,由于供给学派较强的政策含义和可操作性,该学派成为里根经济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三、里根经济学的作用和影响降低了企业负担,刺激了相关创新。
里根经济学,减轻了美国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的负担,为美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了绑。
美国以制造业起家,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其制造业却面临三重挑战:一是西欧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二是日本、西德等国工业逐渐对美国造成威胁,三是两次石油危机对美国工业造成沉重打击。
里根政府推出的大规模的减税政策,有效地减轻了美国企业的负担,不仅于此,许多重要行业的企业还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补助。
里根政府的这些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从1983年开始,美国企业以强劲的势头复苏,高技术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尽管在里根时期依然有不少生产能力流失海外,但里根的减税政策地刺激了美国本土投资,延缓了美国产业转移的速度。
增加军费,既是需求管理,也是供给政策。
里根经济学并未完全抛弃凯恩斯学派增加政府开支的思想,只不过将这种开支的方向扭转了:里根政府大力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和预算,却大大增加了军事方面的投入,使得美国产业进一步军工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增加军备开支,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政府购买,从而该项开支可被纳入需求管理的范畴,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供给学派理论的刺激供给的政策,对相关企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苏,正是建立在军备需求强劲的基础之上。
通过增加军费开支,里根政府成功保证了国内旺盛的需求,并使得美国企业在技术上占据了一个制高点。
控制货币供给遏制了通胀,但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在遏制通胀的问题上,里根政府借鉴了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采取了控制货币供给的手法来遏制通胀,美联储也相应地以M1和M2为中间目标来控制货币的供给量。
与此同时,里根政府坚持高利率政策,利率不断攀升。
紧缩政策首先对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1981~1982年,美国发生了显著的经济衰退。
但里根不顾压力坚持紧缩政策,到了1983年,美国通胀率下降到了3.2%,1984年美国的通胀率为4.3%,而同时期美国经济亦开始恢复,失业率也从历史最高点开始缓慢地下降,美国经济逐步摆脱了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滞涨局面。
四、里根经济学的中长期效应刺激了美国企业的创新,为克林顿时代的繁荣打下基础。
里根经济学刺激美国企业的创新活动,在里根政府多项措施的推动下,美国科学界和企业界取得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为信息技术革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一,军事技术成为技术发展的先导。
美国素有军工产业与民用产业互动的传统,里根政府竭力强化美国在军工产业方面的优势,投巨资于军工产业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从德日等国手中重新抢回了技术制高点,军事技术成为美国技术发展的开路先锋。
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
里根政府积极推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并大力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使得在信息技术革命中,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使得传统产业以更新的面貌出现,有力地扭转了美国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的颓势。
第三,注重以金融手段来推进创新。
任何创新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在创新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尤其如此。
里根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市场的作用,其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里根任总统时推动国会通过《股票期权激励法》,允许创新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可以股票期权作为创新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酬金,如果他们的收入是股票期权的形式支付,则课税时间可延迟到股票出售以后,这样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就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有力地支持了美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造成严重财政赤字。
尽管里根经济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里根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增加军事开支、减少企业的税负、对特定企业进行补贴等,均会造成庞大财政赤字。
到了里根卸任总统的1989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已飙升至2万亿美元。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起到强有力的监督、规范和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功能,政府运行的成本也随之提高,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收入作为基础来保障政府功能的实现。
里根政府大力减税,短期内对创新和减轻企业的负担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从中长期来说,则不利于政府履行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从而造成政府功能的弱化和失衡。
从里根所属的保守主义经济传统来看,财政赤字无疑是应该深受谴责的,但出于刺激供给的理念,里根不得不用减税的手法给企业减轻负担,从而降低了政府收入;在节流方面除了大砍政府预算之外也找不出别的有效方法,不仅对平衡赤字无所裨益,反而弱化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职能,从而在降低财政赤字方面陷入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境地。
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美国产业的空心化趋势。
美国一直以制造业大国著称,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和韩国、台湾等地经济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制造业对于美国有着明显的优势。
这种情况促使当时的美国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至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利用它们的成本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造成了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局面。
最终使得美国国内的工作机会大量流失,削弱了美国经济的基础,造成了美国在当时经济不振。
里根经济学虽然重视刺激供给,对这种产业转移却并没有做出多少有效的反应,其所能拿出的应对办法只有减税一途。
但现代产业的发展,不仅是需要税收上的优惠,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发挥作用,在产业规划、供应链完善、配套设施等诸方面切实发挥影响,为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不是囿于保守主义理念自由放任。
在这方面,里根政府没有很好地完成其经济职责,它并没有在提高和完善本国产业链方面做更多的事,相比于同期的日本、西德、法国和韩国,这种对比就更加明显。
里根经济学是以刺激供给而著称的,但在完善产业政策和配套设施、遏制产业转移方面,却有着明显的缺陷。
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带来了深远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里根推出自己的经济政策,不单是为了解决当时美国的经济乏力问题,也有为了在与苏联的竞争中重新夺取主动权的考虑。
里根政府大力削减政府开支,却极力增加在军事上的投入,从客观角度来说,此项政策为新的技术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在当时却给苏联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其跟进美国的新一轮军备计划,从而使得本就失衡的苏联经济不堪重负,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诱因。
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现象不复存在,苏东地区成为当时国际垄断资本的投资新洼地,更使得早就萌芽的经济全球化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量,二战后相互分隔的两个国际市场彻底地统一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影响之下,各种经济资源重新分化组合,经济全球化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全球推进,资本、技术和知识以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对整个世界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至今尚未消退。
五、对当今中国的启示微观经营单位的活力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