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6.19课文注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凯恩斯主义为了摆脱困境,1933年,美国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推出了所谓新政。
新政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
在美国施行新政期间,德国、瑞典等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凯恩斯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此,凯恩斯经济学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理论基础。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二战结束以后,凯恩斯经济学便迅速取代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而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解读】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所创立,并为其追随者所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在大危机以前,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经济学,这种理论认为市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生产会自动制造需求,因此不需要政府来干预经济。
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彻底动摇了这个自由主义的基本结论。
胡佛的自愿联合方案破产,以复兴、救济和改革为特征的罗斯福新政通过政府的大规模干预经济取得了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
它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及货币量决定。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政府要干预经济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
在财政政策方面,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主张减税、增加财政支出,以扩大投资和消费。
凯恩斯的理论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课文注释:美国“新经济”
从1991年3月到2000年2月,美国经济出现持续107个月的良好运行态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这种三高两低(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企业效益、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经济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之为美国“新经济”。
战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暂时摆脱了三十年代那种严重的大萧条局面,但由于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和对社会需求进行管理的政策,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又出现新的危机,即“滞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由此走向没落。
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利用供应学派理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财政政策,美国逐步从“滞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然而,好景不长,1987年10月19日,美国迎来其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遭到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打击。
危机迫使里根政府在第二任期内调整经济政策,转而用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开支等手段来缓解危机,实际上又重拾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的主张。
老布什上任后基本延续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然而由于其任期内发动了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因此经济调整后的效果并未显现出来。
1992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实施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借助以往历届政府的产业调整和新“知识经济”出现的优势,美国经济真正步入稳定发展时期,这就是美国“新经济”。
里根和撒切尔的供给侧改革无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主义,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
它们为中国式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的是一个“工具盒”,而非标准答案。
刘军喜(媒体人)
则来自里根政府经济顾问团成员阿瑟·拉弗,他曾经在一块餐巾纸上画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如受的答案:这等同于降低10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福利改进的两倍,消除整个美国战后经济
里根上台后对美国经济开出了“供给学派”的药方:减税、放松管制和紧缩银根。
“里根革命”与“撒切尔新政”的供给主义批判与反思“里根革命”与“撒切尔新政”的供给主义批判与反思--基于马克思经济学劳资关系视角鲁保林·2017-01-03·评论(0)字体:大/ 中/ 小“里根革命”和“撒切尔新政”,导致“大企业、大工会、大政府”模式演变为“大资本、小工会、小政府”模式,政府权力被资本绑架,资本逻辑在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中占据支配地位.它牺牲工人利益去提高资本的盈利能力,不仅扩大了收入差距,而且加重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调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一卷撰写的书评中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得到。
”[1]589由于马克思“攀登到了最高点”,所以能够“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遗,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赏下面的山景那样。
”[1]589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革命”和“撒切尔新政”,有人将其视为成功的典范顶礼膜拜,大加赞许。
更有甚者将供给学派视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
然而,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审视这场新自由主义闹剧,就可以看清其本质,洞悉其理论上的缺陷。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一个简要的概述原始积累是资本关系形成的历史起点。
资本关系要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分离为前提,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2]821,822原始积累以一种残酷的暴力手段使“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
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
”[2]823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不过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
通过劳动力的买卖这种方式,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得以重新结合,占有生产资料的货币所有者成为资本家,劳动者则成为雇佣工人。
课文注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
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