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 格式:ppt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20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分类标签: 惜时
作品赏析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旧曲,晋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调,制成新词。
现在汉和晋的歌辞都不传。
据郭茂倩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拟行路难》是鲍照根据乐府古题创作的。
诗共十八首(或作
十九首),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想要排除一切忧愁,及时行乐,思想比较消极。
诗人通过赠送可以解忧的美酒、雕琴来劝人解忧,通篇不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借劝慰别人的话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词藻丰富华丽,音韵优美和谐,艺术上很有特色。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拟行路难》是唐代诗人鲍照所作,此诗以其凄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留下了许多深思和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并探讨其内在的哲理和诗歌意义。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拟行路难”已经表明了诗歌本身所要表现的主题。
行路本就不易,要想行远路难更是倍加艰辛。
而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行路”并不仅仅指的是人物的行走之路,更是对人生旅程的思考和反思。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人人在人生路上难以为继的艰难之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描绘丰盛的酒席,美味珍馐,以及无法享受美好的事物,表达出人类大多数追求物质的渴望,但却因为某种原因而受阻,内心饱含着无奈和茫然。
而在接下来的的一段句式呼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也许是鲍照最有名的名句了。
在生命的道路上,人们所追求的不只是名利和物质的片刻享受,而是更为深远的心灵自由和人生的价值观。
就像长风破浪的船只,在海上扬帆破浪,人们摆脱了人世间的繁杂和纠缠,寻找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
这其中,旅途的艰辛也不能避免,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前四句所表述的无助。
在诗的主干部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通过抒发人们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向往,来反映自己的诗歌观点。
诗人认为,青春时候所学习的知识和文化,最终要放在晚年去体现自己的生命气息。
也正是因为这种悔恨和不舍,人们会更加强烈地回忆和感悟自己的一生。
这种情感,可以为读者传达人生的参透和人生的经验,对于人们的一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鲍照通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理解。
生命的路程充满了未知和未来,不论是在人世,还是在人生路程上。
我们无法回避人生的艰辛,我们只能迎接它、拥抱它、超越它。
无论在路途上遭遇多少波折,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反抗生命的片段。
总的来说,鲍照的《拟行路难》以其引人入胜的意境与深刻的内涵,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鲍照拟行路难中拟的意思
鲍照的《拟行路难》是一首五言诗,讲述了诗人在旅途中遭遇困难的亲身体验,其中“拟”表示模拟、拟写,“行路难”则表示旅途中的艰辛困难。
“拟”的意思是模拟、拟写,这首诗是以鲍照自己在旅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为蓝本,通过描述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来表达对
于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整首诗共八句,每句都是七个字,行文简练,节奏明快,通过描绘
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困苦和艰难,表达了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鲍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坚韧不拔”、“逆境成才”等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拟行路难》是南北朝鲍照的作品,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拟行路难十八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璜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新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踝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铿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璜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葬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
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
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
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
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
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
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
《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
"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
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
拟行路难的意思
"拟行路难"是指在规划或设计道路时,预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交通难题或问题,并采取措施来解决或减轻这些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路难情况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1. 道路拥堵:预测到在某些时间段内道路可能会出现拥堵情况,可以采取扩大道路宽度、增加车道数、建设高架桥或地下通道等措施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 交通事故频发:通过设计合理的交通标志、信号灯和车道划分,提高驾驶员的警觉性和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 不同交通工具冲突:在路口或人行横道设置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设施,以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减少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冲突。
4. 道路状况不良:在道路规划和设计中考虑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确保道路建设质量良好,减少路面坑洼、积水等问题。
5. 公共交通不便:规划时可以考虑到公共交通线路的布局,确保公交站点的合理设置和交通线路的覆盖范围,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6. 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平衡:在道路规划中考虑到行人、自行车、汽车等不同交通工具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选择,鼓励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7.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在道路规划和设计中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原则,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建设高效节能的交通设施,并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拟行路难的目的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提前预见并解决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创造安全、便捷、高效、环保的道路交通环境。
拟行路难原文详解及练习题拟行路难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拟行路难有深刻记忆。
为此,今儿本栏目本店铺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拟行路难原文详解以及拟行路难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解:“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拟行路难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解析:A.歧qí,塞sè;B.应yīnɡ;C.馐xiū。
答案:D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C、自宽精练华丽D、慷概歌谣风骨解析:D.概—慨。
答案:D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赏析】据曹道衡先生考证,《行路难》的曲调原是近似《挽歌》一类的悲歌(见《中古文学史论文集·论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
此说当合乎实际。
鲍照这组《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悲慨人生无常,这首诗就属于这类作品。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柏梁台”,汉武帝所建,非常豪华,武帝尝于其中宴请群臣,赋诗作乐。
“阿房宫”,秦始皇宫殿,十分雄伟,其中妃嫔宫女,不知其数。
这两座建筑是秦皇、汉武富贵尊荣生活的突出表现,而此时呢,都成了废墟。
“草莱”,杂草。
“寒云泽雉”,冷云野鸡。
这景象显得十分清冷、荒凉,与昔日的繁华适成鲜明的对照。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秦皇、汉武宫中的女乐,她们的不在,表示秦皇、汉武享乐生活的不能持久。
“高坟垒垒”与如花似玉的容貌又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长袖纷纷”承上,是说歌妓舞女穷妍极态、争宠取怜,这里用了个“徒”,表示枉费心机,“非我昔时千金躯”,到头来形销魄散,终归于尽。
这又是一个对照。
这里用了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说法,很是冷竣。
这两句似还有深一层的讽世意味。
长袖竞世,是一种情态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当不仅指那些宫人,还用来象征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在作者看来,这种追逐也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还不如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空自叹息。
“黄垆”即地下。
“含叹下黄垆”亦不是泛泛而言,当含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的意味,自古以来有无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悲剧,远的如李斯上蔡黄犬之叹,近的如陆机华亭鹤唳之悲,都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