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今后一个阶段的研究热点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学家们在更广的领域展开了对病毒的研究,进而发现了病毒与人类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医学领域??一方面,病毒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病毒也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课题,使得他们在研究中不断的进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从另一个层面上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病毒种类繁多,与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密不可分。
关键词病毒人类关系一、病毒病成因生理学奖获得者勒得伯格说过一句森然凛冽的话:“对人类在这个星球的继续统治构成最大而唯一威胁的是病毒。
”[1]1、环境因素人类癌症的15%是直接由病毒导致的,可以说是除了烟草之外的第二大致癌因素。
至于在病毒传染性疾病方面我们最常见的是流感,尽管流感似乎并不怎么可怕一般多喝水.撑几天就过去了。
但是从艾滋病到目前最为猖撅的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狰狞面目一次又一次地进入我们的梦境.似乎是要提醒我们人类?这个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要破坏人类的似乎很完美的机体,并不一定需要像人类自己发明的大规模自杀性工具--核武器那样的高度复杂的玩意,作为最简单的生物病毒就够了。
由于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常也造成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和都市化 ,是导致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
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开发 ,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加剧自然环境必然受到影响 ,使人类接触到一些以往很少遇到的虫媒和带病毒动物而遭受感染病毒性传染病的。
西方国家 18 世纪开始到 20 世纪快速工业化,都市化为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近几十年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在重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覆辙 ,正是目前发达中国家传染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2] 。
特别是非洲国家 ,由于经济落后 ,再加上连年战乱 ,人们为了生存大量砍伐热带雨林、造田盖房 ,也是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不断出现的原因。
另外全球化的影响使病毒性传染病迅速出现全球效应,全球化也是近年来非常时髦的术语,它意味着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领域中,传统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
从微生物角度谈一谈病毒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病毒作为一种微生物,是无法在大自然中独立存活的。
所以它的生存方式,就是寄宿在动物的体细胞里,借助细胞内的一些物质活着,然后不断复制自己,感染更多的细胞。
但对人体来说,病毒入侵会改变或破坏细胞的功能。
如果病毒得不到控制,就会导致人体的机能受损,甚至死亡。
当然了,病毒没有那么容易在人体内撒欢。
与病毒斗争几十亿年,我们早就进化出了一个能够抵抗大多数病毒的免疫系统。
科学家曾说,人类统治地球最大的威胁是病毒。
但尽管如此,人类的生存却不能没有病毒。
而且我们习惯了把病毒看成灾难,但这其实是一个大大的误解。
病毒也是地球生态系统里的重要一环,在自然界,病毒无处不在。
海洋、土壤、空气里,连下雨时落下的每一滴水里都带着病毒。
而病毒的存在,对地球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气候调节、所有物种的演化都至关重要。
我们呼吸到的氧气,就有大约十分之一是病毒的功劳。
正常人的身体里,也存在着数不清的病毒,它们的数量比细菌还要多。
但这些病毒却起到了调节人体内微生态的作用。
它们会感染细菌,使得人体内的细菌不会泛滥成灾。
而人体也不会因为这些病毒、细菌而出问题,因为它们已经和身体的免疫系统达成了平衡。
人类的进化,也曾得益于病毒。
在几十亿年前,人类祖先还是海洋里的单细胞生物时,就已经和病毒打得不可开交了。
数不尽的斗争过程中,病毒与地球生物形成了奇妙的协同进化关系。
在过去的岁月里,病毒不断迫使着人类的细胞做出改变,帮助细胞适应了不同的环境,也因此塑造了人体超强的适应力。
甚至部分病毒的DNA还融合进了人类祖先的DNA,形成了对人类进化有益的基因。
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5%的基因组,其实是逆转录病毒基因。
可以说,如果没有病毒,人类就不会有今天的强大。
病毒传播途径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发展,世界上发生的疾病爆发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中病毒感染是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病毒是一种细小的生物颗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并繁殖,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饮食传播等,而这些途径的存在和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空气传播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是病毒感染的最常见形式之一。
在许多情况下,这种传播方式是由于近距离的人类交互行为引起的。
例如,在繁忙的城市中,许多人经常聚集在一起,特别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这样做会导致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病毒。
如果有人在这种环境下咳嗽、打喷嚏或者讲话时,病毒就会随着空气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往往发生在密闭、人口密集的区域中。
二、接触传播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方式传染,通过接触病毒携带者的体液、血液、唾液、眼泪、汗液、尿液等方式展开。
这种传播方式往往是由于环境卫生条件欠佳,或者是由于人类个体的不适当行为导致的。
例如,在疾病流行期间,人们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妥善处理生活垃圾,避免与患者接触,避免使用患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
三、饮食传播病毒还可以通过饮食传播方式传染,通过时间长或者急速的进食方式,使病毒进入人体消化道,引起肠道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
例如,在一些地域流行的陈年酸菜、咸菜、发酵食品等等,都可能被污染病毒,这些食品消费后就容易导致肠胃不适或疾病感染。
不同类型病毒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
一些病毒只导致轻微的症状,例如感冒和头痛;其他病毒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危害,例如艾滋病和流行性感冒。
一种最令人担忧的病毒是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这种病毒最初在中国湖北省的武汉市暴发,目前已经传播到全世界,成为国际卫生突发事件。
COVID-19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饮食传播方式传染,并且是高度传染性的,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了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为确保健康,预防病毒的感染和传播非常重要。
人类和病原体的进化关系研究人类和病原体的进化关系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和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产生了许多相互作用,从中双方通过适应和进化才得以生存下来。
而对于这种进化关系的探究,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和病原体的演化规律,促进医学治疗的发展。
一、人类与病原体的共生与竞争人类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共生和竞争并存。
在共生方面,人类与某些病原体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例如,人类的肠道菌群就与其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菌群对食物的消化、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其他器官的协调都有重要作用。
而在竞争方面,病原体为了生存也会利用人类体内的资源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人类的疾病。
二、病原体的演化过程病原体的演化过程主要通过进化的机制进行。
一般而言,可以分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种方式。
其中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分子在遗传过程中发生错误,导致其DNA序列发生变化。
基因重组是指在两个不同DNA来源的基因中重新排列DNA序列,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这两种机制使得病原体在演化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其在不同环境存活的能力。
三、人类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人类的身体有免疫系统对抗外来侵害。
免疫系统通过分泌抗体、巨噬细胞等方式来清除体内的病原体,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
而病原体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也针对人类免疫系统进行了适应,例如通常有些病原体会改变表面蛋白,使得其在人类的免疫系统下不易被发现,从而更容易生存下来。
四、病原体和人类的共同进化病原体和人类的进化都是不断的适应和变化。
人类通过长期的演化历程发展出了高效的免疫系统,从而防御了身体内部的多种病原体。
而病原体也通过不断的演化来适应各种环境、进化出更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更强的攻击性,包括感染、死亡、或呈现新的控制策略,会持续地与人类竞争和共存。
总之,人类和病原体的进化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其中涉及到演化生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相信人类和病原体的进化关系将会逐步的被揭示出来,这将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人类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病毒与人类【摘要】本文从各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包括病毒早期的发展进程与概念,病毒的现代概念,肿瘤病毒与人类肿瘤的关系及其致瘤机制,肿瘤病毒的分类,病毒与人类传染病的关系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及其传染机制。
【关键词】病毒人类肿瘤HIV【前言】目前,全球爱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总数约为4000万,其中250万是年龄不足15岁的少年,南非每天有600人死于艾滋病。
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传染范围广,传染速度快,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正文】1.病毒早期的发展进程与概念在病毒概念产生之前,人类对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病)早就给予了极大关注,粗略记载描述了某些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病毒病,如天花、狂犬病、郁金香花叶病等,并积极探索了防治措施,例如中国古代的人痘术、英国詹纳(E. Jenner)的牛痘术,便是这些探索的成果.但当时人们对病毒病的研究纯粹是从防治疾病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都是在对病毒的本质茫然无知的状况下进行的。
[1]到了19世纪末叶,由于烟草种植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严重危害烟草生长的烟草花叶病病因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直接导致了病毒的发现和病毒概念的产生。
1892年,D, I, Ivanovski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过程中,发现该病的致病因子能通过细菌滤器,但他认为致病因子是细菌产生的毒素。
①六年以后,M,W,Bei jerinck重复并肯定了D, I, Ivanovski的实验结果,提出该因子有三个特点:1,能通过细菌滤器;2.仅能在活组织内繁殖;3.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
进而得出结论,认为该病原不是细菌,而是比细菌小且有感染性的活毒液(Contag-ium virum }luidum ),并给这种活毒液以名字virus,原是毒的意思②。
Beje-rinck提出了新的病毒概念,打破了当时人们一直公认的“病菌说”传统观念。
关于病毒的研究报告简单标题:病毒的研究报告1. 简介介绍病毒是一种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无法独立生存,必须侵入宿主细胞才能繁殖。
病毒是引起多种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2. 病毒的结构和分类病毒呈球形、棒形或多面体状,外部覆盖着蛋白质壳,内部是核酸基因组。
病毒根据不同的特征,可分为DNA病毒、RNA病毒、反转录病毒和复杂病毒等多种类型。
3. 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水源传播等。
许多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血液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感染和疾病。
4.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通过侵入宿主细胞的生物过程,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制自己的基因组并制造大量新的病毒颗粒。
病毒的复制和释放会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病毒感染的症状和疾病。
5. 病毒的防治措施为了对抗病毒,人们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
首先是疫苗接种,通过给人体注射病毒的部分成分或副本,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其次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此外,还有限制病毒传播的措施,如隔离患者、戴口罩和做好卫生消毒等。
6. 病毒的研究意义和进展研究病毒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病毒研究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原体的特征,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病毒的研究可以促进疫苗的研发和改良,提高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最后,对病毒进行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改良,可以创造出具有医学用途的病毒,用于疾病治疗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7. 病毒研究的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毒研究将越来越深入。
未来的研究重点可能包括:病毒进化机制的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互作的研究、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
8. 结论病毒是一类具有重要病原性的微生物,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通过对病毒的研究,可以揭示其结构、分类、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进而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的病毒研究将继续深入,为人类健康的保护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病毒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研究病毒是一种不具备自主繁殖能力的微生物,有着非常特殊的生命方式。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其细胞质内的生物机制,繁殖自身、感染更多的宿主细胞,并在宿主细胞内部形成病毒颗粒,进而通过分泌、裂解等方式传播。
然而,病毒的存在并非完全是为了对抗宿主细胞,它们也可以给人类生命带来一定的益处。
一方面,病毒通过大量复制,促进了基因进化。
研究表明,人类的基因组中有约8%的DNA是来自于病毒的遗传物质,其中包括了多个基因。
这些病毒基因通过病毒的插入、复制等方式,成为了人类基因的一部分。
这些基因有时候可以为人所用,使得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更加适应环境。
另一方面,病毒也可以帮助人类身体对抗疾病。
研究表明,一些病毒可以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对抗疾病。
例如,天花病毒在过去被广泛作为疫苗使用,成功地帮助保护了全球数亿人。
此外,病毒还能够让人类身体产生免疫记忆,使得身体对于同样病毒的再度感染有更好的应对能力。
但是,病毒也是人类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
近年来,一系列的新型病毒如SARS、H5N1、H7N9、MERS、埃博拉、寨卡、COVID-19等相继出现,给全球健康医疗体系、经济社会都带来了严峻挑战。
这些病毒能够快速传染、致命性非常强,往往没有特效药物可供治疗。
而为了及时控制疫情的蔓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因此遭受了严重影响。
针对病毒威胁,人们陆续开展了各种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病毒的生命方式和作用,以便预测和应对病毒的传播。
国际上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病毒研究计划,如美国癌症研究所的发育病毒学项目、欧洲病毒学联盟以及WHO的全球病毒监测机构等,这些机构致力于病毒学的研究、探索可并制病毒的新方法、防控疫情的新策略等。
总的来说,病毒与人类生命有着复杂的关系。
在一些情况下,病毒的存在能够为人类带来益处,但是面对危害性病毒,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病毒学研究,为人类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病毒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病毒学是一门研究病毒的科学,病毒是一种具有微小的尺寸和极简单的结构的微生物,是一种可以感染细胞并导致疾病的病原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病毒学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人类健康。
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病毒学的研究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病毒学研究的新进展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谈:一、病毒学研究方法的创新病毒学研究的方法不断创新,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关于病毒的信息。
例如,动态结构研究、电镜、超分辨率显微镜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研究病毒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了解不同病毒的传播方式和病理学特征。
二、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自2019年12月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以来,病毒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其病理机制和流行病学特点。
通过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随着研究的进行,科学家们相继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和传染性,这使得疫情的防控变得非常困难。
另外,研究人员也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高度相似,强烈暗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可能是从野生动物到人类的跨种传播。
三、病毒学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病毒学在疫苗研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进展迅速,已有几种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特别是在COVID-19疫苗的研发中,mRNA疫苗技术的应用成为了疫苗研发的一大亮点。
该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目标病毒的mRNA,使得疫苗研发时间缩短。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通过注射存有目标病毒mRNA的脂质体来诱导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达到预防病毒感染的目的。
四、病毒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病毒学在对人类健康的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病毒学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特征,从而防止和应对病毒流行。
病毒性感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素材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病毒性感染是一个无国界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命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病毒自身的传播和防控,还需要思考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如何共同应对病毒的威胁。
首先,病毒性感染的特点与传播方式对人类的命运产生直接影响。
病毒性感染通常具有高传染性和快速的传播速度。
例如,以SARS、流感和新冠肺炎为例,这些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很容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导致大规模的感染和疫情爆发。
由于病毒的传播方式与人类紧密的社交方式相符,人类需要意识到自己与病毒流行之间存在着某种共生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外来威胁。
其次,病毒性感染的防控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由于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单一国家或地区的防控措施往往难以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科学研究和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应对病毒的威胁。
这要求人类意识到将个人的命运与他人、与全球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进一步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面对病毒性感染威胁时,个体的健康与整个社区的安全紧密相连。
人们需要从个人主义转变为关注他人、尊重科学和社区的集体利益。
只有大家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健康状况对整个社会和全球的命运产生影响,才能共同遏制病毒的传播。
此外,病毒性感染与全球的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息息相关。
疫情的爆发导致了全球大规模的经济停摆和贸易中断,加剧了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这再次凸显了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现实。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恢复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最后,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着眼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完善和提升。
这要求各国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加大对传染病研究的投入,建立起全球疫苗和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机制,以应对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病毒威胁。
只有通过合作而非竞争,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病毒性感染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素材病毒性感染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年来,病毒性感染不断席卷全球,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全球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途径。
本文将通过分析病毒性感染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探讨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并提供论文素材以支持这一观点。
一、病毒性感染对全球治理的挑战病毒性感染作为全球性问题,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隐匿性,给各国的防控措施带来了困难。
其次,病毒的多样性和突变性使得科学家和医疗机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加强全球协作和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不同病毒类型的威胁。
再次,病毒性感染还暴露出全球卫生体系的脆弱性和不平等性,强调了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全球治理对病毒性感染的应对措施为了有效应对病毒性感染,全球治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和指导各国的抗疫行动,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其次,全球治理机制通过制定国际标准和规范,加强了疫苗研发、药物治疗和病毒溯源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此外,全球治理机构还发挥了援助和支持的作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基础医疗设施和人员培训水平,提高其抵御病毒侵袭的能力。
三、病毒性感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病毒性感染的爆发和全球治理的推动都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病毒性感染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应该摒弃国家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转向合作共赢的全球视角,共同应对全球性威胁。
其次,全球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各国能够更好地协调行动、分享资源,形成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病毒性感染的防控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强调各方面的全球治理,从而形成一个共同应对全球问题的合作机制。
最后,病毒性感染也揭示了全球社会的互联互通性和相互依存性,强调了各国应该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构建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今后一个阶段的研究热点摘要介绍了病毒的感染、繁殖和传播以及几个对人类危害重大的典型的病毒性疾病,总结了人类对病毒的训用。
并就人类最新阶段对病毒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病毒;感染;传播;危害种类;利用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41-01
1 病毒的感染、繁殖与传播
吸附,病毒颗粒接触或附着在细胞表面;侵入,由细胞膜穿入或融合进入;增殖,病毒的核酸整和到宿主细胞的核酸上,并指导其合成病毒特有的核酸和蛋白质;成熟,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装配形成完整的病毒个体;裂解,当宿主细胞内大量子代病毒产生后,引起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子代病毒。
2 对人类危害重大的典型的病毒
2.1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
流行性感冒病毒对免疫力较弱的老人或小孩及一些免疫失调的病人会引起较严重的症状,如肺炎或是心肺衰竭等。
流感病毒由空气、飞沫感染呼吸道,在鼻咽部繁殖,破坏上呼吸道的纤毛与分沁黏液的表皮细胞。
但因身体有免疫功能,通常不会到达肺部。
流行性感冒传染力强、潜伏期短,一般1~2d。
典型症状为2~3d的发热、寒颤不适、全身肌肉酸痛、头痛。
伴随的急性呼吸道症状为声音沙哑、鼻塞、流鼻涕、咳嗽等。
常常注射相应的疫苗来防范流感病毒。
人类身体的免疫系统对于曾经感染的病毒,也会产生免疫作用,相同的病毒再度侵入体内时,会被免疫系统破坏。
但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常以10~20年为周期,出现新种病毒,相同病毒发生突变的速度也非常快。
因此,病毒很容易突破免疫防御系统而侵入体内,变得难以防范。
2.2埃博拉病毒(ebv)
埃博拉病毒(ebv)是引起人类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10次具有规模的暴发流行,最近的暴发流行在刚果扎伊尔(1995年和2003年)、加蓬(1994年、1995年和1996年)以及在乌干达(2000年)。
病毒通过与受感染的人的体液(例如血液)的直接接触传播,但和艾滋病不同的是,粘液、唾液都是媒介,甚至和患者握一握手就会传染。
病毒使人致病的原因是将自身复制到血细胞中,使血细胞死亡并凝结在一起,凝块阻塞血管,切断全身的血液供应;感染的器官开始出现死片,病毒蛋白质攻击胶原——一种固定器官的连接
组织中的主要蛋白质,当胶原变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开始出现孔洞,包括皮肤,血从孔洞倾泻而出,在身体内部,心脏开始渗血,并将渗入它周围的空腔、体内的各个器官组织包括大脑;妨碍了供氧,最终导致痴呆和大规模的癫痫发作。
组织脱水。
无法执行其功能,于是病人开始死亡。
目前,没有有效的特效疗法,也没有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保持清洁的环境卫生来说是预防该病毒的有效方法。
2.3 aids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接触方式传播。
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可以有效抵抗各种病毒的袭击。
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体内,这种良好的防御体系便会土崩瓦解。
各种病毒乘机通过血液、破损伤口进入人体。
在体内大量繁殖,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而“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人体中极其重要的免疫细胞,它的破坏逐渐导致免疫功能衰竭。
这样,即使一个对正常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感染。
如小伤口或普通感冒,也可以致艾滋病人于死地。
艾滋病病毒就是
通过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和机体抵抗能力,而给人以致命的打击。
这个使人类越来越恐慌的疾病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艾滋病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传播。
人们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加强对艾滋病的预防。
3 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人类最初对病毒的利用是在16世纪早期。
荷兰人对受病毒侵染而形成条斑的郁金香花朵极为珍视。
利用病毒产生该类植株——虽然他们并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人类对病毒的认识大大提高,在农业上,人民利用昆虫病毒制成的杀虫剂。
是一种高效无毒的新型生物农药,抗霜冻噬菌体能够保护植物免受霜冻的危害,藻类病毒可清除藻类对水面的污染。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病毒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病毒目前已被应用手基因工程——用人工的方法把生物体内有用的目的基因提取出来,经过体外的“改造”和“重组”后,重新导入受体生物中,从而使受体生物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基因工程使用的工具酶和基因工程载体,就来源于病毒。
在目前应用的载体中,大多数来源于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为生产人类所需疫苗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还有某些可以作用于人体的病毒,已经被科学家发展成为可以进行基因治疗的最有效的工具。
对于人类某些基因疾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
4 人类在新阶段对病毒的研究热点
目前利用病毒作为载体治疗疾病的一项生物医学新技术——基因治疗,它的发展将对许多药物难以治疗的人类遗传性疾病带来极大的帮助。
有专家称之为“最具革命性的医疗技术”。
基因治疗是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人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不同:一般意义上疾病的治疗针对的是因基因异常而导致的各种症状,而基因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异常的基因本身。
基因治疗有2种形式:一是体细胞基因治疗,正在广泛使用;二是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因能引起遗传改变而受到限制。
由于技术存在的种种问题,基因治疗发展较为艰难,现在所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导人基因的手段不理想。
导入基因现有的表达量还太低,导入的基因缺乏可控性。
如果上述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基因治疗的优势将会显现无疑。
病毒在这方面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