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380.00 KB
- 文档页数:9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重点)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难点)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连线]①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a.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b.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③现代观点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提示:①—b ②—a ③—c3.意义(1)为细胞代谢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①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②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2)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合作探讨]探讨1:下表为某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分析并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提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由上表中数据可推测该人可能患有何种疾病?提示:该人的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含量超标,说明该人可能患有糖尿病和高血脂。
探讨2:很多同学都有过发高烧的体验,发高烧时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1)为什么发高烧时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提示:体温过高,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
(2)由此说明体温的稳定对机体有什么意义?提示:体温保持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思维升华]1.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理化性质⎩⎪⎨⎪⎧pH :7.35~7.45温度:37 ℃左右渗透压:770 kPa 左右时(2)化学成分(水、无机盐、血糖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含量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稳态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并关爱他人的意识。
1.生命观念——理解内环境的稳态,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及动态平衡等特点。
2.社会责任——分析人体稳态失调的实例,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关注人体健康。
3.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内容和原因(1)变化的内容: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2)变化原因⎩⎪⎨⎪⎧ 外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2.模拟生物体维持pH 的稳定(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如HPO 2-4/H 2PO -4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 的变化减弱)、肝匀浆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 不同变化,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 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步骤①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②测自来水pH 的变化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并重复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⑤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⑥尝试用不同生物材料(如动物血浆、用2~5倍水稀释的鸡蛋清或马铃薯匀浆)代替肝匀浆完成实验。
(3)实验结果与结论材料图示结果自来水滴加HCl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缓冲液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生物材料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3.内环境稳态(1)内容: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重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与点拨】一、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预习完成】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生活的环境是,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和,并把直接排入里。
如果干涸,它们就会休眠或者死亡。
(1)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液【预习完成】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等(1)血浆A.定义:血液中除外的液体。
B.作用: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A.定义:存在于的液体,又叫。
B.生成:动脉中的沿动脉流入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壁进入组织液。
C.回流:大部分能够被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
D.作用: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3)淋巴A.定义: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也叫。
B.生成: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小部分被吸收,成为淋巴。
C.回流:经过淋巴循环由流入中。
D.作用: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和等,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思考与交流】1、组成成分间的关系(用箭头和文字画出)2、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练习巩固】1.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二)内环境【预习完成】定义: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等。
【练习巩固】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液(三)细胞外液的成分【预习完成】血浆中含90%为,其余10%为、,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各种、、等。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括内环境动态变化的特点2、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操作《内环境的pH变化》的实验,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和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情感目标:1、关注稳态与健康的关系2、建立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教学重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特点概述内环境的稳态教学难点概述内环境的稳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水中毒”的新闻,让同学们认识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调查:体温变化观察多媒体上的调查表及曲线图,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①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②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有没有差异?2、实验:内环境pH 的变化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①选择的实验材料,选择理由。
②如何控制变量实验结果记录表1实验结果记录表2实验材料 加入0.1mol ∕L 的HCl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 5 10 15 20 25 30自来水 缓冲液小结: 内环境 稳态(温度、酸碱度、渗透压) (动态平衡)练习: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 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组织液的温度的相对稳定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C.线粒体基质中pH 的相对稳定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实验材料 加入0.1mol ∕L 的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 5 10 15 20 25 30自来水 缓冲液。
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内环境中的成分如、、等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也不断变化,处于动态平衡中。
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和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____ _____来实现的。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叫做稳态、①问题:举例说明内环境的动态变化?②问题:什么是稳态?包括维持哪些成分的稳定?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③问题:稳态是怎样实现的?答案:④问题: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一致呢?答案:⑤问题: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答案: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⑥问题:问什么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第二课时:实验: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2、实验方法:3、结果:二、合作探究、解惑答疑:思考与讨论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觉。
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答案: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答案: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4、就加入HCl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答案:5、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1.2 内环境的稳态脏和肝中的活性最高,在血液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什么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提示:(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即谷草转氨酶)略微低于正常值,这通常没有临床意义,建议定期复查。
若该值偏高,说明肝功能受损。
(2)葡萄糖含量超标,且糖化血清白蛋白严重超标可能是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慢性损害。
(3)甘油三酯超标,可引起高血脂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___________,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代谢后也会产生一些__________。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机体的pH 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的探究活动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
播放视频: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结果分析结论:滴加盐酸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
滴加NaOH 【学习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视频播放,坐标图分析实验结果。
带着问题,通过阅读,了解稳态的动态变化。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的兴趣。
溶液后,逐渐增大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结论: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比较以上三个图的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_______,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________________,因而能维持pH 相对稳定。
1.2《内环境的稳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那环境的概念和生理意义(生命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生命观念)
3.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科学思维,科学探
究)
4.关注内环境稳定与健康的关系(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内环境组分和理化性质有基本了解,对人体基本系统结构有基本了解,可通过情境设计了解内环境动态变化情况,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四、教学过程。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体温调查及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定义。
2、通过列举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和评价生活中的不当做法,认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情感目标: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3、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4、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的变化规律”的调查。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潜水运动员深海潜水的视频,让学生思考:情境一海面以下温度下降很快情境二水下缺氧,机体代谢产生了酸性物质情境三浸泡在高浓度的海水中,不慎呛入咸涩的海水遇到了上述情况,潜水员有危险吗?导入新课----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稳态的定义探究一:小组代表汇报“不同家庭成员体温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
小组探究:①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②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同学,同一年龄不同性别的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③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教师收集数据画图整理,并补充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探究二:分析某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讨论: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2.为什么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那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师生共同探讨还有哪些事实可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举例说明)通过以上几个典型实例可以看出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引入稳态的定义。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探究三:建立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阅读教材8页: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思考:1、科学家贝尔纳和坎农对这一机制分别是怎样解释的?2、现代人们普遍的观点是什么?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内环境稳态会不会失调?思考与讨论:(1)①谈谈你发高烧时的感受。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习导读学习准备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正常机体通过,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人体各器官、系统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
(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的调节。
(2)美国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而实现的。
(3)免疫系统曾一直被认为是机体的防御系统。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并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4)目前普遍认为,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例如,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和血液中的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这些因素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破疑解难一、内环境与稳态(1) 稳态的概念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
但内环境却能维持相节的稳定。
这种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36.5~37.5℃;血液的pH变化范围为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 770kPa(37℃时);血糖正常水平为80~120mg/dL等,而不是某一恒定值。
(2)神经一—体液——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神经一—体液一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①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②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02、H+等在体液传送下对机体的调节,其中主要为激素调节。
③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二者共同抵御外来异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在整个机体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正是两者的相互配合,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并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如当血液中C02过高时C02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活动加强,及时排出过多的C02,实现内环境中02与C02含量的相对稳定。
免疫系统不仅是机体的防御系统,而且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②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③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④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02等会使机体中毒。
⑤内环境稳态失调时,机体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影响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二、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图解1.内环境与四大系统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1)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
首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
(2)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
呼吸的全过程如下图:呼吸运动扩散作用扩散作用外界呼吸道肺泡肺部的血液组织处的组织氧的空气毛细血管循环毛细血管细胞利用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在血液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中的运输气体交换外呼吸内呼吸2.内环境与四大系统在营养物质交换中的作用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接着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皮肤排出体外。
三、关于动物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内环境是动物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它泛指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动物体内组织细胞直接浸润在细胞液中,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以使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的性质(诸如温度、PH值、各种化合物含量等)维持的相对性状的稳定状态就是稳态。
(1)从新陈代谢角度看,代谢是细胞和生物体各种物质和能量变化的总和,这些变化必然会导致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如PH值、温度、渗透压和各种化合物的含量等处于变化当中,但是这种变动又不能超出一定范围,否则会导致代谢障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稳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生命活动调节角度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途径:①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例如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摄入体内,泌尿系统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呼吸系统保障了细胞充足的O2来源并且及时排出C02等等。
②神经-体液调节,如当血液中CO2过高时,CO2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活动加强,及时排出过多CO2,实现内环境中O2与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缓冲系统的作用,如血液中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起到了维持血液PH稳定的作用。
(3)从酶的作用条件看,代谢是细胞酶促反应的总和,酶必须在适宜条件下才能发挥正常的催化作用,如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值等,因此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经典例题例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内环境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种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如果内环境不能维持稳态,生命活动必然受影响。
答案:C解析:(1)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及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4)⑥可用简明短语表术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实践探究一、选择题1. 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2.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CO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3.人体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仅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几分钟的需要。
那么,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血糖基本维持在0.1%左右的器官是…………A.大肠 B.胃 C.肝脏 D.骨骼肌4.“春捂秋冻”的意思是…………………………………………A.秋冻能使身体健康 B.捂是要适应冷的环境C.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D.增加机体的产热抗冻能力5.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需要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二、非选择题6.下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甲图表示的过程为。
(2)健康人血浆pH的范围是。
A.8~9之间 B.7—8之间 C.9~10之间 D.等于7(3)血管B内血浆的PH(填“>”“=”或“<”)血管D内血浆的pH,其原因是(用反应式说明)(4)肺气肿病患者在肺部换气不足时,会引起酸中毒,其原因是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人在发高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根本原因是A.消化道内的食物尚未消化 B.发烧使胃肠蠕动减弱C.体内的食物残渣排出受阻 D.高烧使酶的活性减弱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A.所有稳态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调节的中枢都在大脑3.对维持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①神经系统②内分泌系统③循环系统④运动系统⑤消化系统⑥呼吸系统⑦泌尿系统⑧免疫系统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⑧ D.③⑤⑥4.肾小管与其周围毛细血管之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
如果流经肾小管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液量将会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6.小肠严重吸收不良的病人,采用静脉输入全营养液的方法提供营养,全营养液的成分不能含有A.蛋白质 B.葡萄糖C. 无机盐和维生素D. 氨基酸7.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
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8.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二、非选择题9.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和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种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10.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A液是,B液是,C液是。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拓展延伸水果、蔬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
当食用这些食物时,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人体的即时反应是:(1)碳酸钠与血液中的______缓冲对发生作用,相应的反应式:____________。
(2)所形成的______通过______(器官)以______的形式排出体外。
(3)因此,通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使血液中的_____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