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化进程及发展影响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42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一、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具体特征: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中国工业化进程•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1898年,戊戌变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1、总体比较落后•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2、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1、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一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2、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a b D G!5)p q r s t u工业化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有两大主题:民族独立和近代化。
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工业化。
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中国人民为了国强民富对工业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地主阶级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掀起了封建性质的洋务运动,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发展民族工商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无产阶级提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逐步加速,取得巨大成就。
下面就从这三个部分介绍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自强”“求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解决内忧外患,清政府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引进西方技术、维护统治的洋务运动。
73(一)洋务运动工业化概况时期企业作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口号:“自强”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后期(19世纪70—90年代)口号:“求富”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1.中国工业化开始起步,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积累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4.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洋务运动在工业化方面的特点1.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2.依靠力量:主要是政府投资。
3.企业特点:军事工业:封建性的近代企业,主要由政府出资,官吏经营,衙门式管理,不考虑经济效益。
近代化特征:机器生产。
民用工业:封建性的近代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办厂方式: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管理方式:封建官僚衙门式管理。
近代化特征:机器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有一部分私人投资、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雇佣劳动力)。
4.分布特点: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通商口岸城市。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从18世纪中期的手工业生产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中国工业化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18世纪中期,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的尝试。
当时,中国的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特别是纺织业和钢铁业。
然而,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工业化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在经历工业革命,他们的工业技术和生产力迅速提高,中国逐渐被西方列强所侵占。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和白莲教起义。
这些事件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新的工业化进程。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国,开始了现代化的尝试。
然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方面,中国缺乏现代化的工业技术和设备,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人阶级相对较弱,缺乏组织和斗争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外国资本的控制和侵占。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积极鼓励工业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许多新的工业部门被建立起来,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的工业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
然而,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赖国家的计划和政府的支持,市场经济的决策机制和竞争环境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工人阶级相对较弱,工人权益保护不足,劳动力的剥削现象普遍存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政府放开了对工业的控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一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许多外国投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国内的工业产能不断提升。
我国工业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引言经济发展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追求的目标,而工业化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排名前列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我国工业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评估和探讨。
二、工业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 就业机会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大规模工业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工业发达的地区,因为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平较高,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口前往,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另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外流也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区域收入差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逐渐加大。
发达地区的工业产值高、税收多,自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因为缺乏投资和技术支持,经济增长缓慢。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进而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3. 资源利用工业化进程对资源的利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通常需要大量的资源供应,这导致了资源的集中利用和环境资源的快速消耗。
而一些欠发达地区过度依赖某一种资源产业,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
三、工业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工业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化和产业升级,形成了一些发达经济体。
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例如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问题等。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工业化进程如何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工业化进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变革,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加大投入,提高技术含量和环保意识,推动工业化发展的绿色环保。
需要建立更加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五、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评估和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工业化进程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其工业化进程也是全球最著名的成功故事之一。
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工业基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成就令人瞩目。
本文将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程和对中国社会、环境和国际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市场化改革时期和现代化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发展是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增长方式。
然而,这种方式难以应对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压力,发展速度也缓慢。
1980年代后期,中国的经济改革加速,市场化改革为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在发展中提供了机会。
1990年代,中国大幅度开放经济,吸引了海外的投资和技术,这使得中国工业化进程得以极大加速。
2000年至今,中国以建设现代化城市和现代制造业为目标,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加生产力,迎来了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时代。
二、中国工业化带来的影响1. 经济发展中国工业化的推进使得中国的GDP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新的增长点,如电子商务、物流等服务业。
经济的稳步发展为中国带来了政治、科技等多方面的影响。
2. 社会转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催生出了更加多元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城市化带来了工作和生活的便利,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则让人们展现自己的特色。
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劳动力流失、社会不公、污染和环境破坏等。
但是,中国政府会不断寻求本土化的解决方案,帮助社会平衡发展。
3. 环境问题中国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也给国家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但是,中国政府已经着手加大环保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并在投资项目上设定环保标准。
近年来,中国恢复生态退耕,尝试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开展能源开发等。
显然,中国需要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4. 对于国际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新机会,同时也导致了全球制造业的转移。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与演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本文将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阶段性特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动荡。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迫使中国开放市场,中国工业迅速衰落。
在此背景下,中国工业的落后状态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障碍。
二、阶段性特征1. 第一阶段:工业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几乎从零开始。
国民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工业化水平非常低下。
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工业进行了重要的干预和引导,发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如苏维埃运动、抗战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尽管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和国内外环境的不利因素,中国工业化进程仍然步履艰难。
2.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工业化的控制达到了顶峰。
计划经济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消费品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
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将市场机制引入工业化进程中。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吸引外商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增长:中国的工业化带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就业机会: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纷纷转移到城镇就业,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