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患儿的护理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79.84 KB
- 文档页数:2
儿童眼部肿瘤的化疗和康复护理儿童眼部肿瘤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疾病,对儿童的视力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化疗和康复护理是治疗和康复这类肿瘤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儿童眼部肿瘤化疗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药物,以及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儿童眼部肿瘤化疗的基本原理儿童眼部肿瘤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来破坏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与传统的手术和放疗相比,化疗具有单个药物或多个药物联合应用的优势,能够更全面地杀灭肿瘤细胞。
同时,化疗还可以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提高治愈率。
在儿童眼部肿瘤化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顺铂、依托泊苷、长春新碱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分裂。
化疗一般采用周期性给药,即连续几天或几周的给药,再停止一段时间,使身体有机会恢复和修复。
二、常用的化疗药物1. 顺铂顺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儿童眼部肿瘤化疗的铂类药物。
它通过干扰癌细胞DNA的复制和修复机制,破坏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顺铂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但多数副作用在药物停用后会逐渐减轻。
2. 依托泊苷依托泊苷是一种核苷类似物,通过干扰癌细胞RNA的合成,抑制其生长和分裂。
依托泊苷的主要副作用包括皮肤瘙痒、发红、疼痛等,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患儿造成严重不适。
3. 长春新碱长春新碱是一种抗肿瘤碱类药物,通过作用于癌细胞DNA,抑制其复制和修复,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副作用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但一般会在治疗结束后自行缓解。
三、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康复护理在儿童眼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它能够帮助患儿减轻治疗副作用,促进身体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营养支持、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1. 营养支持儿童在进行化疗期间需要更多的营养来支持身体修复和抗癌作用。
护士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膳食和补充方案,保证他们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同时,监测体重和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饮食和补充方式。
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护理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眼肿瘤,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护理工作对于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手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于护士更好地开展工作。
首先,在手术前准备阶段,护士需要收集患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病情等;辅助医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验光、眼底检查等;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避免手术中出现过敏反应;确保患者能够正常进食,在手术前进行禁食、禁水等相关准备工作;与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手术的必要性、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提供安慰和支持;安排相应的手术室、护理床位和相关器械的准备工作。
其次,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医生密切配合,提供必要的协助,定期检查患者,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
护士应熟悉手术器械的使用,保持手术室的洁净,防止感染的发生。
在手术中,患者需要保持安静,避免剧烈的活动,以免引发眼部出血等并发症。
同时,护士还需安抚患者情绪,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痛苦和恐惧感。
最后,在术后护理方面,护士需要在手术结束后,将患者转入恢复室,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护士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眼部状况,注意眼部出血、水肿、红肿等情况的发生,及时处理。
同时,护士要遵循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消炎药等,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对于需要住院的患者,护士应优化环境,提供舒适的床位和生活空间,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提供心理支持。
此外,护士还需要进行疾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情、治疗措施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护理工作涉及到手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及术后护理等多个方面。
护士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密切配合医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视网膜母细胞瘤护理常规1、评估和观察要点(1)病情评估: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及分型,临床表现与发展分期。
有无家族史,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了解患者饮食及二便情况。
(2)安全评估: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
2、护理要点(1)辅助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全项,APTT+PT,HBsAg,HIV,HCV,梅毒抗体,心电图,胸部X光片,超声心动图。
(2)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检查的目的、方法,积极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要禁食水6小时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3)心理护理:合理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解除顾虑,消除紧张情绪,增强信心,促进患者的康复。
3、宣教和指导要点(1)病种宣教:就所患疾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包括疾病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预防等。
(2)用药指导:常用化疗药有:卡铂、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吡柔比星、顺铂、环磷酰胺、替尼泊苷等。
常见副作用:所有患儿均有脱发表现;大多数患儿存在恶心、呕吐、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胃肠道不适,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表现。
其中卡铂及长春新碱多有外周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下颚疼痛、流涎、味觉下降、听力下降、乏力、跛行、四肢麻木、动笨拙、视觉模糊、复视及外周神经等症状。
化疗药物主要通过肝、肾排泄,且分布广泛,因此大部分化疗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重要脏器损害,主要表现为:肝转氨酶增高、心肌酶增高及少尿、眼睑浮肿等表现。
大多数患儿化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主要表现:白细胞下降、贫血及血小板降低引起出现等症状及体征。
(3)饮食指导1)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阶段的饮食指导: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机体对营养的需求量大,在术前1—2周的准备阶段中,需加强膳食中营养的补充。
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
一、概述
日常生活中,如果治疗的环节挺好的,患者的家属要注意这个病有没有复发,要注意他的视力,眼球的结膜有没有充血的情况,孩子有没有哭,有没有青光眼的情况。
另外,要注意它有没有远处转移的情况,包括骨骼、中枢,有没有头痛或者这些情况,家长就要密切观察这些情况。
关于该病的三、注意事项,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步骤/方法:
1、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包括化疗,家长需要注意,化疗以后孩子的免疫功能会下降,白细胞会下降,要注意避免着凉导致感冒,别吃不干净的东西。
而且因为血小板低了,有可能容易出血机会增高了,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磕磕碰碰,这样会造成孩子出血这种情况。
2、这种病的发生可能和肿瘤是一样的道理,都是有个外在的诱发因素,所以大家要尽量的避免这些诱发因素,包括在孕期,孕妇少接触这种放射线,少接触这种含有防腐剂的一些食物比如泡菜、酸菜。
所以孕妇还有少接触含射线的像电脑、手机。
3、因为这些都是诱发因素,即使可能有这个基因缺陷,如果尽量不接触诱发因素,可能就不会发生这个疾病。
如果家里装修的话,也要注意,尽量避免有毒的那些化学剂,还有包括一些农药等。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又名黑熊猫眼病,是以视网膜内颗粒层、细胞层和外颗粒层为起源的胚胎性恶性肿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大多数见于3岁以下,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对视力和生命有严重的威胁。
一、发病特点(1)在儿童早期发病,部分患儿出生后即已患病;平均诊断年龄,双眼患者为10个月龄(>3岁少见),单眼患者为24个月龄(>7岁少见)。
(2)以快速生长为特征,数周内瘤体即可充满眼内,未经治疗,肿瘤向眶内或颅内蔓延,经血管或淋巴管向远处转移,患儿数月内死亡。
二、临床表现该病发生于婴幼儿,不易被家属发现,往往丧失早期诊治良机。
(1)白瞳症。
瞳孔区有黄光或白光反射为最常见症状,占所有病例的60%。
事实上瞳孔出现黄白色反光时,病情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
(2)斜视。
为第2位症状,占所有病例的20%。
(3)青光眼。
是由于巨大瘤体推挤虹膜根部或虹膜红变而产生的。
(4)眼球突出。
是肿瘤侵犯眼眶的结果,发生于非常晚期的患儿。
三、治疗原则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目标首先是挽救生命,其次是保留眼球及部分视力。
治疗原则应根据眼部及全身受肿瘤侵犯的情况而定。
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范围、单侧或双侧,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包括眼球摘除、眼眶内容物摘除)、外放疗、局部治疗(光凝治疗、冷冻治疗、加热治疗、浅层巩膜贴膜放疗)及化疗等。
四、健康教育要求1.教育内容的要求(1)责任护士首先要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并为患儿提供舒适安静和谐的环境。
(2)责任护士告知家属本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检查手段、治疗原则、药物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
(3)责任护士告知家属根据不同的治疗手段,指导相应的护理技能。
2.教育方法的要求(1)责任护士必须使用语言教育的是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知识、出院注意事项,可同时结合相应的图片教育是伤口护理。
(2)提供相关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相关知识专题讲座,针对不同治疗方案提供个体化指导,对于不同的护理技能给予临床现场指导。
·眼科护理·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手术后局部化疗的护理配合缪晓临,陈燕燕Nursing care of retionoblastomal children receiving post-operative regional chemotherapy∥Miao Xiaolin,Chen Yanyan摘要:目的探讨15例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玻璃体手术后行局部化疗的护理配合方法。
方法行眼部玻璃体手术后,给予系统的检查及局部化疗术的护理配合。
结果患儿顺利渡过手术期,复查8例眼内肿瘤缩小,7例眼底出现新生瘤体,行眼球摘除术。
结论熟悉手术及局部化疗术步骤,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细心护理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患儿; 视网膜母细胞瘤; 爱克兰; 局部化疗;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7;R7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12)24-0049-02 DOI:10.3870/hlxzz.2012.24.049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手术室(浙江杭州,310020)缪晓临:女,硕士在读,主管护师收稿:2012-08-08;修回:2012-09-20 视网膜母细胞瘤(Ritinoblastoma,RB)是一种起源于胚胎视网膜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儿童致盲原因的5%[1]。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90%发病于3岁以下小儿[2]。
我国目前治疗RB较常用的方法是眼球摘除,而发达国家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范围,应用化学治疗及局部治疗等保眼治疗方法,力争保存有用视力[3]。
此外,近年来基因治疗RB等方法也进入临床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效[4]。
为提高RB患儿的生活质量,2011年7~12月我院对15例RB患儿采取眼科手术联合局部化疗,保存其眼球,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患儿中男7例、女8例,年龄6个月至7岁,平均3.3岁。
一例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个案护理摘要】视网膜母细膜瘤(Ritinoblastoma)的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胚胎性核层细胞的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危及生命。
视网膜母细膜瘤以婴幼儿占大多数,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偶见于成人。
确切原因不明,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4%为散发病例。
其中25%为遗传突变。
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白瞳症”,瞳孔区有白色反光,俗称“猫眼”[1]。
2009年1月,我院收治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由于发现早通过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膜瘤;恶性肿瘤;白瞳症;护理体会;义眼片【中图分类号】 R6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90-021 病情摘要患儿,男性,1岁,因发现右眼白瞳孔半月来就诊,诊断:视网膜母细膜瘤,而收入院作进一步治疗,体查:T:36.8℃,P:96次/分,R:20次/分,余未见异常。
专科检查:右眼视力多次检查:当遮盖左眼时患儿会双手乱抓东西,同时用电筒光照射患儿右眼,患儿右眼对电筒的光无反应,右眼视力检查显示:黑矇。
左眼视力检查:当遮盖右眼时患儿双手不会乱抓,同时用电筒光照射患儿左眼,患儿左眼会追随电筒光,并伸手拿电筒。
右眼眼压:指测Tn;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瞳孔区有白色反光,瞳孔圆,约3mm。
对光反射存在,晶体无混浊,眼底难窥进。
左眼眼压:指测Tn;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约3mm。
对光反射存在,晶体无混浊,眼底难窥清。
B超检查示右眼球内肿瘤,左眼正常;MRI检查后考虑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左眼无异常发现。
结合患儿临床表现确诊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生长期)。
经会诊后送手术室在经喉插管全麻下行“右眼眼球摘除术+义眼座植入术”,眼球上残留视神经约3mm,植入18mm珊瑚义眼座于肌锥腔,术程顺利。
右眼眼球送病理分四部分检查:球后筋膜1:灰红组织一粒,约0.2cm;球后筋膜2:灰红组织一粒,约0.2cm;视神经:灰红组织一粒,约0.3cm;眼球:左右径2cm,前后径1.5 cm,切面灰白,质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