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文学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8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20110211 25 何柳青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一)伤痕文学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70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
小说揭示的是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
主要作品有:郑义的《枫》、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墓场与鲜花》、韩少功的《月兰》等。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这阶段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
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风格上张扬和确立了丰富的悲剧意识,是社会主义当代文学第一批悲剧文学,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
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二、人们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神。
80年代文学思潮与论争文艺领域中的改革.在新时期初期对僵化、极“左”观念进行全面清算和大规模重新辨识的基础上,开始在自身诸方面进行着切实的探索和重建。
中国文学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并积极地在对西方文艺的评介中觅取新的发展路径。
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文学创作,逐步由对历史的反思转入到对改革中各种现实生活变化的关注,在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引导下恢复了自身尊严的新时期文学,开始在关注现实中实现着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关注现实的转交。
这一转变,不仅是文学自身的蜕变,也是文学对社会现实功利目的的深刻化。
在一定意义上,从80年代前期开始,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
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一、关于西方现代派的讨论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其实.在这篇文章发表的前后,西方现代汉文学的话题,已被人们广泛注意到了,并逐步上升为热点问题。
徐迟在1978年3月就发表了《文学与“现代化”》一文;197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组织了一次关于“外国现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问题的讨论”: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82年初,《外国文学研究》曾开辟“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专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的着眼点是在我国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文学如何适应并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文学。
由于徐文直接把西方现代派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的未来发展结合在一起,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叶君健、冯骥才等著名作家也撰文予以支持。
他们认为.流行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思潮,决不是一群怪物们兴风作浪的产物,而是当今文坛世界必然会出现的易象,是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现代派文艺不仅来源于现实,而且反映了各种物质关系总和的精神内在。
他们认为,我国文坛应当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主义”、“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实用版)目录1.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概述2.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3.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与价值正文一、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概述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是指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我国文学创作领域涌现出的一种以理性、启蒙为主题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既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
二、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理性意识:启蒙文学思潮强调理性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主张用理性的力量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2.批判精神:启蒙文学思潮对旧有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持批判态度,力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3.人文关怀:启蒙文学思潮关注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呼唤真正的人性解放。
4.寻求现代化途径:启蒙文学思潮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困境,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考和启示。
三、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鲁迅:《呐喊》、《彷徨》等作品,以锐利的笔触批判封建礼教,呼唤民众觉醒。
2.王小波:《黄金时代》、《红拂夜奔》等作品,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揭示现实生活中的荒诞与虚伪,呼唤个体自由与独立。
3.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人生百态,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
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与价值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涵,提升了文学的品质,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启发了民众的独立思考,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启蒙文学思潮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1.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两种趋向:
A对历史、文革的叙述:破除、反思深藏于我们社会、民族乃至文化心理中的不适应现代
化的封建性因素
B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表现社会、时代的变革,呼唤、勾画一幅新的社会图景,发
挥文学的作用构筑民族国家的蓝图
使国家摆脱落后、蒙昧,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民族民主国家的心理渴望。
2对文革、历史的叙述
A伤痕文学-- 《班主任》、《伤痕》
B反思文学:王蒙、高晓声等
C知青文学阶段
个人性反思
对文革历史大规模、集体性的反思文学的终结
3感应时代大变动的叙述
A改革文学
B其他作家的创作: 书写对象的变化书写重心的变化
C主流之外的小说创作: 汪曾褀冯骥才邓友梅
二.80年代中后期: 以反启蒙姿态出现的小说创作
1.思潮变化原因:
A现代化的发展
B启蒙任务的初步完成,新启蒙思想弊端的显露:
对文学主体性的伤害
对文学书写丰富性的制约
2新的变化
由对历史的书写转为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存层面
由对抽象的、大写的人的描写,转而表现小写的人,“向内转”。
创作方法上,由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创作方法的探索、实验开始出现(现代主义)。
文学观念上,由关注文学的社会责任、干预功能转而重视文学自身问题。
文学的艺术性被提到本体论的地位,因而文学创作呈现出反启蒙的色彩。
3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韩少功、李杭育、王安忆等
现代派实验小说:刘索拉、徐星等
新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
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张洁、王安忆等。
1978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梳理1978年以后的文学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1978——1989文学思潮:80年代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
二、90年代至今: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
一、1978——1989文学思潮1978年——1989年的文学思潮可以以1985年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一)1979—1985 新启蒙思潮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文革结束、国家政治生活恢复正常的前提下,配合“思想解放”、“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新启蒙”主义迅速成为主导性的思想潮流和文学意识。
这种启蒙意识根源于对文革封建主义肆虐时期的否定,也形成于对现代未来的渴望。
它是影响80年代文学创作的最为重要的主导性因素。
(1)这一时期的小说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从作品的主题上来看,可分为两种创作趋向:一是对历史、文革的叙述;一是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
1、伤痕文学这是80年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思潮流派。
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太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伤痕文学延续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思路,提出了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其目的并不在小说形式的创新上,而是为“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呐喊。
随着形势的发展,伤痕文学很快变成了对“前27年”历史给整整一代人造成的“伤痕”和“社会悲剧”的揭露,并试图从更深层的角度思考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伤痕文学首先是将“问题意识”作为创作冲动的基本点,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思潮基本吻合,其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蓬勃发展时间为1979--1980年间。
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用艺术的形式对刚刚逝去的文革提出了质疑,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作品: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郑义《枫》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叶辛《蹉跎岁月》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神话》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80年代小说综述新时期文学(1977—1989)是经历了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崛起的文学,也是处于改革开放中不断变革的文学,期间,中国作家被压抑的创作生命力迅速喷发,使得80年代小说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并且,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或同时涌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
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而伤痕文学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影射。
那一场历经十年的浩劫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
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伤痕小说作为1977—1980年间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以四川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
小说一经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小说揭示了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在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代表作,还有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韩少功《月兰》、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没弄好,不敢翻书,课件不全)1949—1976年文学思潮1949年 第一届全国文代会 确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1951年 电影《武训传》批判 批判唯心主义,改良主义,个人主义,阶级投降,奴才思想。
1953年 第二届文代会 强调创作的重要性。
一元化的理论模式,为以后文艺界的政治性批判理论埋下祸根。
1954年 对俞平伯《红楼梦》的批判 资产阶级主观唯心1955年 胡风反革命集团 认为胡风的文艺思想(自我扩张,自我斗争),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文艺思想。
1955年6月10命集团”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
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
1980年得到平反。
1956年 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的转移。
代表小说:一、干预生活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戏剧:海默《洞箫横吹》二、 人道主义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1957年 整风反右运动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
丁玲,艾青,王蒙等均被打成右派。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1960年 文艺政策的调整 邵荃麟 “中间人物论”:强调描写人物应该多样化。
认为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
但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文艺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中间人物。
后来被说成主张用写中间人物来反对写英雄人物。
最后被迫害致死。
1962年 左倾思潮升级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