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会考模拟试题 新目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9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2020年上期高二语文学考模拟测试(附答题卡)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陆羽为什么能够写成《茶经》慧楠陆羽能够写成《茶经》,首先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茶风习大发展的时代。
唐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北方饮茶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北方盛行饮茶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
当时,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都是相当高的。
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另外,唐代儒、释、道三家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
晋代左思《魏都赋》中有“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一句,可以说是对唐文化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
在唐代,茶成为沟通儒、释、道三家的媒介。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净化思想,纯洁心灵。
具体而言,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的。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有助于茶人的修身养性。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为茶道树立灵魂的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陆羽的《茶经》正是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他创立的答道以“中和”为本,是中国儒、释、道三家优秀文化思想的集结。
再有,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陆羽《茶经》的写作提供了文化土壤。
唐代文人常常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习俗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可以清醒头脑,增强思维能力,易来灵感,于是他们争相讴歌茶事。
像孟浩然、王昌龄、李白、元稹、白居易等人,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内容包括了名答、答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6月份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测试范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4单元。
4.难度系数:0.8。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高中语文会考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ú)筵席(yán)恣意(zì)蹉跎(cuō)B. 缄默(jiān)喟叹(kuì)拮据(jū)睥睨(pì)C. 讣告(fù)蹊跷(qiāo)缱绻(quǎn)掎角(jǐ)D. 踯躅(zhí)缱绻(qiǎn)叱咤(chì)桎梏(gù)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
C. 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加强安全意识。
D. 他不仅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还在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总是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真是令人不齿。
B. 面对困难,他总是能迎难而上,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是为人谦逊,从不趾高气扬。
D. 他总是喜欢对他人颐指气使,真是令人侧目。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这个计划赞不绝口,认为非常可行。
(绝:完全)B. 他总是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真是令人不齿。
(齿:牙齿)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是为人谦逊,从不趾高气扬。
(趾:脚趾)D. 他总是喜欢对他人颐指气使,真是令人侧目。
(侧:斜着)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他总是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真是令人不齿。
B.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是为人谦逊,从不趾高气扬。
C. 他总是喜欢对他人颐指气使,真是令人侧目。
D. 他总是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真是令人侧目。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他总是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真是令人不齿。
B.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是为人谦逊,从不趾高气扬。
C. 他总是喜欢对他人颐指气使,真是令人侧目。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共4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检查试卷与答题卷是否整洁无缺损,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和座位号。
2.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的题目序号后,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高二会考语文模拟试题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语文模拟试题本试卷分为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I卷为选择题,共4页;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页。
全卷共七大题,19小题,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4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鞭笞(tái)天堑(jiàn)叱咤(zhà)风云B.刹(chà)那寒暄(xuān) 引吭(kàng)高歌C.教诲(huì) 蜷(quán)缩刚愎(bì)自用D.粗犷(guǎng) 畸(qí)形汗流浃(jiā)背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区区小事生死忧关为虎作伥B.养尊处优挑拨事非妄费心机C.兴高彩烈一枕黄粱修养生息D.人才辈出委曲求全望风披靡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翘首西望,海面上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西方的发达国家都指望着中国能有更好的表现,为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做更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高考资源网D.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A.中国对伦敦金融峰会有自己的期待,希望会议的结果能够提振国际市场的信心,为世界经济止跌回升提供积极信号。
高二语文暑假轻松练综合测试题6第I卷(选择题,共3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道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每组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朝.暮/朝.拜处.理/处.置宁.可/宁.愿门槛./直栏横槛.B.绮筵./宴.席脉脉./湮没.扁.豆/扁.舟横.行/横.暴不法C.砧.声/粘.贴蹉.跎/嗟.叹斗.兵/刁斗.责难./大难.临头D.玉箸./执著.草檄./缴.获殷.切/殷.红丧.事/垂头丧.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煽情水蒸汽心心相印治标不治本B.装璜乌龙球突如其来一言以蔽之C.链接可怜相耳濡目染万变不离其宗D.演绎露马脚淡装浓抹君子一言,驷马难追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A.即使曾有瑜亮之叹,告别时他们的内心也一定是光风霁月....的,像琴箫合奏出《笑傲江湖》的绝唱,余音袅袅,千载悠悠。
B.看来,美英当局要想摆脱在伊拉克的困境,还得及早改头换面....,如果继续一意孤行,更多更大的麻烦或许还在后头呢!C.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可以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D.因为中亚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挥而就....。
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中亚,打通丝绸之路,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媒体认为:有NBA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2020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
B.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何种贡献。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雪碧、可乐、矿泉水等饮料,是家家户户深受欢迎的夏令饮品。
5.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用“荷花淀”作小说的标题,既点出了小说的环境,又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文明史上,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是很有趣的生活器物演变的写照。
在今天所见的,自上古到中古的壶,大多是酒壶,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
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
在各种生活器物中,若以陶器为例,壶的造型最为生动可观,所以也最引人注意。
我注意到现代的陶艺家喜欢在壶上动脑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形状来。
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
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
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
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
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
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
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
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
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
古人喝酒的方法有粗、细两类:以瓮为壶,倒酒易倾出,必然用大碗,是水浒英雄之类草莽人物的喝法,豪放为其特色;文人雅士讲究气氛,喝酒时要细酌,就非用酒壶不可。
唐朝的酒壶的短流,恐怕是民用陶的传统,贵族人士喝酒应该是用金银器吧!到了宋代就很明朗了,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的特色,尤其是景德镇制造的青白器酒壶,非常细致美观,完全可以反映早期金银器的原型。
它的流细长优雅,曲柄也很称手,盖上通常做个漂亮的狮纽。
这样的壶被后代人误认为茶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càn)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B. 窃窃私语(qiè qiè sī yǔ)惊弓之鸟(jīng gōng zhī niǎo)C. 鸡鸣狗盗(jī míng gǒu dào)悲欢离合(bēi huān lí hé)D. 风和日丽(fēng hé rì lì)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C.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取得了好成绩,而且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D.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
3.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如日中天,让人羡慕不已。
B. 他的智慧像大海一样深邃,让人叹为观止。
C. 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让人陶醉。
D. 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4. 下列词语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举世闻名(jǔ shì wén míng)B. 气壮山河(qì zhuàng shān hé)雄心壮志(xióng xīn zhuàng zhì)C. 神采飞扬(shén cǎi fēi yáng)意气风发(yì qì fēng fā)D. 眉清目秀(méi qīng mù xiù)精神抖擞(jīng shén dǒu sǒu)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2019学年上期高二年级语文会考模拟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说明: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1~16题为选择题,17~23题为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1~6题,共12分。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陨.落(yǔn)浣.纱(huàn)恐吓.(hè)B.俨.然(yǎn)湍.急(chuān)孝悌.(dì)C.畜.牧(xù)忏.悔(chàn)水榭.(xiè)D.倨.傲(jù)矜.持(jīn)哺.育(bǔ)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安分守己原型毕露残羹冷炙礼上往来B.历历在目前赴后继完璧归赵逝者如斯C.虎视眈眈耐人寻味坚持不懈层出不穷D.真知灼见问心无愧源远流长冲上云霄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会议上,师生代表明目张胆....地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
B.马先生是著名的钟表收藏家,收藏的钟表精品汗牛充栋....。
C.这两名应聘者半斤八两....,都很优秀,领导一时难以取舍。
D.最近公司施行成本管控措施卓有成效....,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妈妈在阳台种了菠菜、韭菜、茄子、桔子等各种蔬菜。
B.全国民族歌舞汇演晚会的节目特色鲜明,充分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同胞的神采。
C.近期南方降雨频繁,西瓜销售受到很大影响,瓜农为此愁眉不展。
D.山区道路弯多、坡陡,司机们一定千万不能随意超车,以免发生事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一棵树就是一条竖立着的河流,,,树皮交错的纹路形如流水,从根部到梢头,就像从源头到下游,只是有些平静些,;有些粗粝些,。
①重现风雨波澜②枝枝杈杈是分支流③树干是主河道④像水一样光滑A.③②④①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②③①④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
C.《我有一个梦想》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D.《边城》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沈从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3小题,共6分。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许嘉璐传说中的炎帝故里有很多处,而高平无论是出土文物、地上文物还是民间传说,恐怕是最丰富的。
在台湾有几百万人不仅拜祭炎帝,而且信仰炎帝。
为什么炎帝在两岸影响如此巨大?因为炎帝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关系最密切的时代。
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的合作,整个部落一起耕作,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
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就是对现实与未来关系的认同,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
人类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证明,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
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
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
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早熟的,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
因为我们的这块土地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
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
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我们的文化。
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
在人类的青年时期,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
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
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今天弘扬炎帝文化,应该把炎帝给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
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摘自2016年2月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有关“中国农耕文化”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是炎帝,他在两岸影响巨大。
B.农耕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证明了人永远成不了所谓“完全自主的个体”。
C.中国农耕文化以人为本,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D.中国农耕文化的理念就是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农耕社会的耕作需要多人的合作,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启发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思想。
C.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理念,都是与农耕文化的理念相违背的。
D.我们应把炎帝开创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当成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人与人关系最密切的时代,正是农耕文化最发达的时代。
B.农耕生活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的唯一动力。
C.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的说法是作者及中外学术前辈不太同意的。
D.人类青年时期的农耕生活产生和成长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的生活、繁衍、延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3小题,共6分。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B.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C.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将:将领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B.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C.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一段写了秦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文秦的迅速灭亡。
B.第一段把始皇威震四海的实力和创万世基业的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寓褒于贬。
C.第二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陈涉与仲尼、墨翟等人进行对比。
D.选文讲究铺排渲染,气势酣畅;行文整句与散句结合,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14题(2小题,共6分。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下列对作品中的词语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妨”,不妨,表现了苏轼面对风雨依然保持平常心的豁达。
B.“轻”,轻巧、轻便之意,刻画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洒脱形象。
C.“任”,任凭,顺其自然,表现出苏轼处逆如顺的人生态度。
D.“萧瑟”,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荒凉景象,表明苏轼处境的艰难。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蓑烟雨任平生”实写眼前之景,抒发了作者毫不退缩的旷达之情。
B.“山头斜照却相迎”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透露出作者历经风雨得见阳光的喜悦。
C.“也无风雨也无晴”语义双关,呼应前文,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开阔心胸。
D.整首词由道中遇雨联想到人生路上的风雨,以小见大。
五、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18题(4小题,共14分。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您一定听说过他。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