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22.21 KB
- 文档页数:14
一、放射性1、放射性核衰变核衰变:有些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改变核结构,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放射性:在核衰变过程中总是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即α、β、γ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天然不稳定核素能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人工放射性:通过核反应由人工制造出来的核素的放射性。
2、放射性衰变的类型①α衰变: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数大于82)自发放出4He核(α粒子)的过程;α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但穿透能力小,只能穿过皮肤的角质层②β衰变: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即快速电子)的过程,它是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结果;负β衰变(β-衰变):核素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中微子的过程。
β-粒子实际上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电子。
β射线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时可使其原子电离,也能灼伤皮肤;正β衰变(β+衰变):核素中质子转变为中子并发射出正电子和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不稳定的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使核中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因靠近原子核的K层电子被俘获的几率大于其他壳层电子,故这种衰变又称为K 电子俘获;③γ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所发射的电磁辐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约为0.007~0.1nm),穿透能力极强,它与物质作用时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效应等;3、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①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A—放射性活度(s-1),活度单位贝可(Bq),其中1Bq=1s-1,1贝可表示1s内发生1次衰变;N—某时刻的核素数;t—时间(s);λ—衰变常数,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几率;②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时间;4、核反应: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给出新核(核产物)和另一粒子的过程称为核反应;方法:用快速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吸收慢中子的核反应;用带电粒子轰击发生核反应;用高能光子照射发生核反应;二、照射量和剂量1、照射量dQ——γ或x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起质量为dm的某一体积元的空气电离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正或负)的总电量值(C,库仑);x——照射量,国际单位制单位:库仑/kg,即C/kg伦琴(R),1R=2.58×10-4C/kg伦琴单位定义:凡1伦琴γ或x射线照射1cm3标准状况下(0℃,101.325kPa)空气,能引起空气电离而产生1静电单位正电荷和1静电单位负电荷的带电粒子;2、吸收剂量: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的大小;D——吸收剂量;——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物质的平均能量;吸收剂量D的国际单位为J/kg,专门名称为戈瑞,简称戈,用符号Gy表示:1Gy=1J/kg拉德(rad) 1rad=10-2Gy吸收剂量率(P):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单位为Gy/s或rad/s3、剂量当量(H):在生物机体组织内所考虑的一个体积单元上吸收剂量、品质因数和所有修正因素的乘积,H=DQND——吸收剂量(Gy);Q——品质因数,其值决定于导致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种类及照射类型;N——所有其他修正因素的乘积,通常取为1;剂量当量(H)的国际单位J/kg,希沃特(Sv),1Sv=1J/kg雷姆(rem),1rem=10-2Sv剂量当量率:单位时间内的剂量当量,Sv/s或rem/s;4、第二节环境中的放射性本节要求:了解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放射性核素在土壤、水、大气等环境中的分布,了解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内照射概念。
放射化学第一章绪论1.1898年M. Curie用化学方法发现放射性元素钋;2.1910年,英国的Cameron提出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3.放射化学诞生于1898年。
4.1956年北大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
5.195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招收放射化学专业本科生。
6.1981年,放射化学专业成为国家批准建立的首批博士点之一。
7.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化学性质和属性的一门科(基础8.放射化学:研究放射性化学的物理化学行为和状态及其分离纯化方法和原理)9.放射化学包括的内容:核化学,核药物化学,放射性元素化学,放射分析化学,同位素生产及标记化合物,环境放射化学。
10.辐射化学和放射化学的区别:放射化学侧重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行为,而辐射化学主要研究辐射(射线)对物质的作用11.放射化学的主要特点:放射性;不稳定性;微量性1-7第二章基础知识1.核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Z、相同的中子数N、处于相同的能态且寿命可测的一类原子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3.异位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为同中子:。
4.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5.同质异位素:不存在相邻的稳定的6.元素质子数的幻数:2, 8, 20, 28, 50, 和827.元素中子数的幻数:2, 8, 20, 28, 50, 82,和1268.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9质子和中子是核子的两种不同状态10.核力:核子间存在的短程强相互作用(吸引)11.原子核的核力作用半径大于电荷分布半径12.原子核的体积与原子核的质量数成正比13.原子核的核子密度约:1038核子•cm-314.核物质的密度约:1.66 ⨯1014(g•cm-3)15.位于中子滴线上的核素,其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零;16.位于质子滴线上的核素,其最后一个质子的结合能为零;17.核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18.对任一元素,质量数越大,α衰变能越小,质量数越小,α衰变能越大19.相对于β稳定线,中子过剩的核素发生β-衰变,质子过剩的核素发生β+衰变;20.只有在衰变能大于1.02MeV的情况下才能发生β+衰变21.放射性活度:每秒钟放射出的粒子个数(A) Bq(贝可), Ci(居里), 1居里=3.7⨯107Bq.22.质子:1H的原子核23.规定1u等于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24.核物质:由无限多等量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密度均匀的物质称为核物质。
实验室常见放射性物质危险放射性同位素在医疗卫生、教学与科学研究等有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特性,需在专门的实验室或者专门设计的装置和设施内进行操作。
放射性实验室是指从事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和封闭型放射性工作的实验室或场所,所操作和接触的放射性同位素会产生放射线,防护和使用不当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同时,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直接或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
加强放射性同位素的管理,防止放射性事故发生是放射性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放射性基本特点(一)放射性种类有些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发生衰变,放出不同的射线,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发出的射线有α射线、β射线、γ线和中子射线。
射线装置是使用电能产生电离辐射的装置,包括加速器、中子发生器和X 射线机等。
目前可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大约有100 种,制成的放射源可达1 500多种,其中金属元素如226Ra、60Co、137Cs、119Ag、59Fe等,非金属元素如14C、32P、35S、131I等。
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为3H、14C、32P、131I、40K等。
(二)放射性量和单位对放射性进行定量描述需要了解辐射量和单位,指标为放射性活度(A),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制单位(SI)是秒的倒数,专用名称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以符号Bq 表示。
放射性同位素每秒钟发生1次核衰变,其放射性活度为1个贝可勒尔。
剂量是指某一对象物质所接受或“吸收”辐射能量的一种量度。
量度辐射的剂量有吸收剂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待积当量剂量或待积有效剂量等。
吸收剂量(D)的国际制单位是焦耳/千克(J·Kg-1),专用名称为戈瑞,以符号Gy 表示。
当量剂量是吸收剂量和辐射权重因数的乘积,国际制单位是焦耳/千克(J·kg-1),专用名称为希沃特,以符号Sv 表示。
有效剂量是人体各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的组织权重因数之和,国际制单位也是焦耳/千克(J·kg-1),专用名称为希沃特,以符号Sv 表示。
关于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α、β、γ射线)一、放射性元素有些元素能够自发地从不稳定的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如α、β、γ射线等),同时释放出能量,最终衰变形成稳定元素,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这类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大于 83 的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83 以下的元素中只有锝(Tc,原子序数 43)和钷(Pm,原子序数 61)是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可以分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
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只有钋、氡(气体)、钫、镭、锕、钍、镤和铀,其中铀和钍最为常见;人工放射性元素是通过核反应人工合成的元素,如锝、钷和原子序数大于 93 的元素,比较出名的就是锝(用于医疗)和钚(用于核工业)。
二、放射性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却不同。
例如原子序数为 1 的氢就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H)、氘(D)、氚(T),它们的原子内都只有一个质子,但分别有 0、1、2 个中子。
在自然界,H 占氢元素的 99.98%,D 占 0.016%,T 主要通过人工合成(自然界里极微量的 T 是宇宙射线与上层大气间作用,通过核反应生成的)。
这三种同位素里,T 具有放射性。
碳(C)在自然界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C-12,C-13,C-14,其中 C-14 具有放射性(占碳元素的百万分之一),可以用来测文物年代。
钾(K)在自然界也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K-39,K-40,K-41,其中 K-40 具有放射性(占钾元素的 0.01%,它是岩石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本底的重要来源之一。
铀(U)在自然界同样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U-234(0.005%),U-235(0.720%),U-238(99.275%),它们都具有放射性。
同位素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在自然界存在。
碳和钾虽然有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但含量极少,所以这两种元素不被认为是放射性元素。
更多的放射性同位素是由人工合成,服务于国防、生产、科研、医疗等领域。
原子弹威力不等同于放射性危害很多人对放射性的过度恐惧来自于原子弹,但放射性危害只是原子弹的第三重影响,原子弹最大的破坏力来自于光热和冲击波,它们是裂变反应(而非放射性)的结果。
当较重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时会发生质量亏损,损失的质量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能量 = 质量 x 光速的平方)转换成了巨大的能量。
例如,1945 年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裂变反应中仅有 1g 的质量转化成能量,但它的威力却相当于 16 万吨黄色炸药发生爆炸,瞬间摧毁了整个城市,并造成十几万人当场死亡。
随之而来的才是漫长的放射性危害,而放射性危害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的。
三、三种射线放射性物质具有α和β衰变形式,分别释放出α射线和β射线,多余的能量通过γ射线释放。
一般放射性物质衰变的时候,α、β、γ三种射线同时产生。
α射线是氦原子核(两个质子,两个中子),带两个正电荷;β射线的是电子,带一个负电荷;γ射线是是光子(电磁波),只是波长更短,能量更高。
三种射线中以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对人体伤害最大,但其穿透力相当弱,几厘米的空气或纸张就能完全挡住α射线,更不用说穿透皮肤了;β射线电离能力较弱,但具有较好的穿透力,可以被 3mm 的铝板阻挡;γ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超过 X 射线,可以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但由于它的电离能力最弱,所以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最小。
?α和β射线经过几英寸的空气或者普通玻璃就会被阻隔,γ射线穿透力虽强,但对人体的伤害也最小,所以放射性物质在体外对人造成的危害是相当有限的。
但如果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危害就要大得多,这在后文的“内照射”中将作解释。
有一点要记住,α射线的内照射是各种放射性危害中最大的。
四、半衰期? ?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在释放α、β、γ射线的同时,会衰变成其它元素,这种衰变有一定的速率。
当原子中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在自然界,只有 4 种主要的放射性元素和地球寿命差不多:? ?? ???铀-238:半衰期是 45 亿年? ?? ???铀-235:半衰期是 7 亿年? ?? ???钍-232:半衰期 140 亿年? ?? ???钾-40:半衰期 12.8 亿年其它天然放射性元素钋、氡(气体)、钫、镭、锕、镤都是铀-238、铀-235、钍-232 衰变链中的产物。
很多放射性元素因为半衰期较短,在自然界几乎已无存在其矿物:例如钚最稳定的同位素钚-244 的半衰期是 8200 万年,对于 46 亿年的地球历史来说,天然存在的钚早就减半减半再减半了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可以说没有了,更不用说聚集成矿了。
所以,放射性矿物不是含铀就是含钍(钾-40 只占钾元素的 0.01%,含量太少了)。
通常来说,半衰期越短的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也越强。
钍-232 的半衰期是 140 亿年,放射性是 4 种主要放射性元素中最弱的。
值得一提的是氡,它是放射性监测的重点对象,因为它是气体,容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形成内照射。
让人高兴的是,氡的半衰期只有 4 天,不用多久它就可以大部分衰变成稳定元素,而不再具有放射性。
但危险之处也在此,短半衰期意味着它的放射性更强。
利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 C-14 测年法:古代生物在活着的时候,不断从环境摄入C-14,机体维持着 C-12 和 C-14 的平衡。
当生物体死后,新陈代谢停止,体内的 C-14 因为衰变而逐渐减少。
由于 C-14 的半衰期是 5730 年,可以根据 C-14 的残留推算出生物的年代。
C-14 只能准确测出 5-6 万年以内的出土文物或化石,对于例如生活在五十万年以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利用 C-14 测年法是无法测定出来的。
在核医学临床应用中使用最广的核素是锝99m,半衰期只有6.02 小时,射线能量适中,可利用其杀死癌细胞,但又不至于在体内长留。
五、天然本底辐射天然放射性元素是构成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在各类岩石、土壤、水体、大气、乃至人体中都有不同数量的放射性元素存在。
你知道铀在地球上的含量有多少吗?平均每吨地壳物质中约含 2.5 克铀,这比钨、汞、金、银等元素的含量还高。
铀在各种岩石中的含量很不均匀,例如在花岗岩中的含量就要高些,平均每吨含 3.5 克铀。
碳和钾是构成人体的必要元素,自然界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碳-14(百万分之一)和钾-40(0.01%),它们在人体中的比例也一样。
这些天然存在的微量放射性辐射就是天然本底辐射,它已是自然平衡体系的一部分,不会危害人类健康,因为人类和其它生命在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本底辐射环境。
地球人平均一年累计所受辐射约为 2.4mSv(毫希沃特,其中宇宙射线 0.4,大地 0.5,氡 1.2,食物摄入 0.3)。
六、人体能承受多大的辐射我想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为何在国外,观众能那么近距离地欣赏放射性矿物?是他们在拿健康开玩笑,还是我们恐惧过了头?目前通用的辐射剂量是以Sv(希沃特)来表示,考虑到它是相当大的计量单位,日常使用更多的是mSv (毫辐射剂量(mSv)影响和标准0.05 核电站工作人员一年累计辐射0.1 - 0.3 做一次X射线胸部透视的剂量0.2乘飞机从北京到纽约之间往返一次的剂量(宇宙射线、飞行高度有关)1.0一般公众一年工作所受人工放射剂量、从事辐射相关工作女性所受人工放射剂量极限1.2与1天平均吸1.5盒(30支)纸烟同居的被动吸烟者一年累计辐射1.5 普通人一年累计所受辐射2.0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妇女从被告知怀孕到临产腹部表面所受人工放射剂量极限2.4地球人平均一年累计所受辐射(宇宙射线0.4,大地0.5,氡1.2,食物0.3)4 一次胃部X射线透视的剂量5 从事辐射相关的工作者一年累计所受辐射法定极限6.9 1次CT检查7 - 20 CT全息摄影13 - 60 1天平均吸1.5盒(30支)纸烟者一年累计50从事辐射相关工作者一年累计所受辐射极限。
士兵、消防员、警察一年累计所受辐射法定极限100对人体健康明显有害的辐射剂量极限从事辐射相关工作希沃特)和μSv(微希沃特):1mSv = 0.001Sv,1μSv = 0.001mSv。
那么多少剂量的辐射不会影响人的健康呢?美国环保署(EPA)发布的人均年吸收辐射上限是 1mSv(不包括天然本底辐射和生活中的辐射,如手机、电视等)。
当短时辐射剂量低于 100mSv 时,医学上观察不到对人体的确定性效应,即明显的组织损伤;当剂量超过 4000mSv,在没有医学监护的情况下,有 50% 的死亡率,而当剂量超过 6000mSv 时,则可致命。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放射性工作人员全身均匀照射的年剂量应该低于 50mSV,普通居民应该低于 1mSv。
为防止随机效应,我国放射卫生保护基本标准中规定,放射性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 50mSv,公众应该低于 5mSv(如果长期持续受到放射性照射,则年剂量不应超过 1mSv)。
以上限制都不包括天然本底辐射和医疗照射。
另外,公众成员的皮肤和眼晶体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 50mSv。
对健康产生影响的放射性指标中有短期辐射和长期累积辐射两项,短期辐射的上限是 100mSv,长期累积辐射是每年 1mSv,偶尔的年份可以达到 5mSv。
这就好比温度,人可以承受短时的高温,但长时间(24小时以上)能接受的温度就要低得多得多。
核辐射对人和生物的伤害,与核辐射的剂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有关,虽然严重者可立即致死,但具体而言:当短时辐射量低于 100mSv 时,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
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国外科学家带着橡胶手套直接捧取纯金属钚块,难道他在拿生命开玩笑?唯一的解释就是短时间钚的体外接触,不足以危害他的健康。
无独有偶,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访问哈维尔核子实验室时,就曾受邀触摸了一块以塑料包裹的钚环,以体验其“温暖”的感觉。
这是一个放射性矿物(各种铀矿)的展示(没有特殊保护措施),实测的最高辐射值为 29.9 μSv/h,远低于 100mSv 的短期辐射标准,即使你在这些放射性矿物面前呆一个小时,受到的累积辐射也只有 29.9μSv(0.03mSv)。
我见过对一些沥青铀矿(含铀 42-76%)的零距离检测,辐射值大概在 400 μSv/h,由此可以估计一下纯铀的放射水平,你大概就不会对那位科学家的“壮举”感到吃惊了。
在那张图片中,金属钚所释放的α射线和大部分β射线已被阻挡,只能感受到γ射线的温暖感觉了。
别忘了钚的半衰期是 8200 万年,铀-238 是 45 亿年,它们都是非常缓慢的释放着这些射线,和那些几年、几天乃至几小时就衰变掉的放射性核素的辐射强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