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建模-于兴河
- 格式:pdf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80
第36卷 第1期2014年1月石油学报ACTA PETROLEI SINICAVol.36Jan. No.12014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术(二期)”(2011ZX05010-00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田开发科技课题“储层精细结构表征技术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2014B-1111)资助。
第一作者:牛 博,男,1988年6月生,201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与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Email:niubo2012@foxmail.com通信作者:高兴军,男,1972年7月生,1993年获大庆石油学院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含水油田储层精细结构表征、水流优势通道描述以及剩余油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Email:gaoxingjun@petrochina.com.cn文章编号:0253-2697(2015)01-0089-12 DOI:10.7623/syxb201501011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牛 博1,2 高兴军1 赵应成1 宋保全3 张丹锋1 邓晓娟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北京 100083;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要:研究区位于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内,为中国目前井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井网密度可达280口/km2。
以该地区P1-3小层辫状河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内丰富的井资料,通过对辫状河心滩坝砂体中落淤层进行单井识别和构型界面井间对比预测,对该地区地下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
完善了辫状河砂体构型6级层次划分方案,总结出辫状河砂体具有以“心滩坝顺流平缓前积、垂向多期增生体加积”为特点的构型沉积模式。
储层随机建模中变差函数分析变差函数一直是随机建模过程中研究较少但又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管是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砂体展布还是对油气田开发中数值模拟的研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前人变差函数分析方法的思考并结合实际油田数据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套详细可行的变差函数分析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标签:随机建模;岩相模型;变差函数储层随机建模是现代油藏描述的重要内容。
随机建模是以现有的有限数据和信息为基本条件,以地质模型和数理统计原理为基础,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机技术人工合成多个可选的、等概率和高精度的,反映现有参数数据空间分布或该参数理论分布的模型。
亦即对控制点间应用随机模拟方法给出多种可能的预测结果或实现[1]。
储层地质建模是将地质认识、测井,地震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软件形成三维可视模型。
而如何通过宏观的地质认识和定量的单井数据等资料来模拟地下储层,如砂体分布和储层的物性变化情况,这就需要在储层随机建模中通过对数据进行变差函数分析,使模型更能反应地下的真是情况。
1 随机建模过程中变差函数拟合方法随机建模中利用已知的井数据和(或)地震数据,通过分层位、分相带建立变异函数模型,运用一定的插值(或模拟)方法建立不同的连续变量的分布模型,以更精确地表征储层参数场的空间变化情况[2]。
变差函数的分析主要就是求取平面和垂向的变程值,在相模型中变程值更是变征了砂体的延伸尺度,对砂体规模的预测和沉积相的划分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数据在变差函数分析前需将数据进行转换来满足高斯模拟的计算,常用的转换包括正态转换和对数转换。
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一般做正态转换,而孔隙度比较符合对数分布,所以对于孔隙度要先做对数转换再进行正态转换。
变差函数参数设置。
储层物性模型的精确程度以及展布,其关键的决定因素在变差函数的设置。
变差函数的设置既要符合数学统计规律,又要符合实际地质变化特征,因此结合地质认识设置函数中的一些参数,使变差函数能够真实的反映储层参数的空间变化情况。
浅谈油藏地质建模技术【摘要】油藏地质建模技术是油田地质研究的重要方面,为油田有效开采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对油藏地质建模技术的概述,介绍了油藏评价和描述两方面的建模技术。
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地质建模的实用性,提出了重要的方法和策略并分别进行了具体说明。
最后提出了油藏地质建模的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摘要】油田油藏地质建模随机建模建模策略1 油藏地质建模技术概述近几年来,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成为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成分。
地质建模能够完成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过程以及定量表征和刻画储集层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从而为研究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进行了预测,以便为适当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以下从油藏描述和评价角度进行建模技术的概述。
1.1 油藏评价建模技术油田开发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由于不同时期开发程度不同,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呈现阶段性开发过程。
一般把油田开发分为油藏评价阶段、设计实施阶段和管理调整阶段三个阶段。
其中油藏评价阶段开始于油田油气流被发现,止于油田开发可行性研究。
储层地质油藏评价阶段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开发可行性研究。
具体资料包括圈定储层面积、落实储量和评价油藏特征,从而建立储层的概念模型。
在资料充足,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建立三维储层非均质性模型,通过切片来获得分别反映储层层间差异、非均质性和储层平面连续性的剖面层间、剖面层内、平面三类储层概念模型。
1.2 油藏描述建模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油藏描述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综合评价油气藏的技术。
作为一种基本工作,它贯穿于油田开发各个阶段。
其必要性表现在:(1)随着对已开发和在开发大油田认识和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待开发油田的特征愈发复杂;(2)目前全世界许多大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中后期开采阶段,开发难度较大,采用地质建模技术能够逐渐认识油藏分布规律,提高开采率。
实施油藏描述建模技术,要求石油地质工作者掌握油藏的各种参数及其分布,揭露地下储层特征,为油藏评价、油藏数值模拟与方案优化提供了必要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提高勘探效益。
陆相断陷盆地三角洲相构形要素及其储层地质模型
于兴河;王德发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1997(043)003
【摘要】通过对我国东部断陷盆地现代和古代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三角洲的岩相及砂体的几何形态与成因,进而提出了陆相三角洲沉积的主要构形要素.由于构形要素分析是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关键内容,因此,笔者在所建立的储层地质模型上,分析了其结构类型特点及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真实内涵.
【总页数】7页(P225-231)
【作者】于兴河;王德发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北京;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陆相断陷盆地复杂地质模型建立与正演模拟 [J], 韩文功;沈财余
2.储层描述尺度与储层地质模型分级 [J], 姚光庆;马正
3.河流相,三角洲相渗透率平面分布数值抽象地质模型 [J], 俞启泰
4.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青化砭油田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砂岩为例 [J], 冯娟萍;李文厚;欧阳征健;余芳;赵阳
5.建立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新尝试--以冀东高尚堡沙三段储层模型的建立为例 [J], 彭仕宓;尹志军;李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油藏地质建模精度的几点认识
宋力;宋慧莹
【期刊名称】《石化技术》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本文依据胜利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生产实践,总结了油藏地质建模的关键点,包括打好坚实的地质基础、选择合理的建模方法、严格控制模型质量以及和油藏工程的对接几个方面,阐明了开发后期提高地质建模精度的思路和方法。
【总页数】2页(P160-161)
【作者】宋力;宋慧莹
【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测井公司山东东营 25709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提高储层随机建模精度的地质约束原则 [J], 吴胜和;李恕军;等
2.应用地震正反演技术提高地质建模精度 [J], 胡勇;于兴河;李胜利;陈恭洋;周艳丽;高照普
3.融合地质建模与地震反演技术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新方法及其应用——以涠洲11-1N油田为例 [J], 方小宇;姜平;欧振能;李茂文;杨朝强;王瑞丽
4.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建模精度的方法与对策 [J], 窦松江;江艳平;石德佩
5.一种约束实测水平巷道提高矿山地质体三维自动建模精度的算法 [J], 张小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地震属性同位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方法陈建阳;于兴河;李胜利;王彦辉;杨愈;代伟平【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8(029)001【摘要】介绍了多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的基本原理,提出具体研究思路:首先提取多种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地震属性组合,拟合与井点砂体厚度的相关性,得到砂体厚度的平面分布预测;然后在地质建模软件中,利用变差函数,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进而协同井间砂体厚度分布预测结果,建立三维砂体骨架及属性参数模型,以此定量表征储集层的三维空间分布特性及其非均质性.以大庆杏树岗油田杏56井区为例,指出将多地震属性分析结果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可以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多方面信息,可为充分有效地综合利用多尺度信息提供良好平台.【总页数】3页(P106-108)【作者】陈建阳;于兴河;李胜利;王彦辉;杨愈;代伟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技术质量安全监督中心,山东,东营,257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5;TE112.23【相关文献】1.地震属性在普光气田储层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J], 徐维胜;吴键;秦关2.黄骅坳陷孔南地区三角洲前缘储集层地震属性预测方法 [J], 刘东成;周宗良;王静;宋玉辉;池永红;许惠芳3.同位协同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及应用 [J], 陈建阳;于兴河;李胜利;侯国伟4.基于储集层地质模式用多种地震属性参数预测砂体含油气性 [J], 张勇;宋维琪5.储集层地质评价和油层物理描述及油气藏建模方法研究——评《油气藏开发地质学》 [J], 罗然昊; 李玉容; 王成龙; 时圣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辅助识别砾岩储层方法研究
李冬梅;于兴河;李胜利
【期刊名称】《测井技术》
【年(卷),期】2010(034)002
【摘要】相对于砂泥岩储层,砾岩储层具有快速沉积,组分复杂多变、在平面和纵向上岩石物理特征变化剧烈等特点,常规测井评价的岩石物理参数常常难以准确确定.研究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对砾岩沉积环境的指示特征,综合常规测井信息的对比关系,采用信息融合与信息可视化新技术,建立了砾岩储层识别与评价方法.通过对实际砾岩井资料处理和评价,获得了新的砾岩储层评价结果.与单井试油和油藏开发动态结果比较发现伽马能谱辅助处理的砾岩油层更符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证实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总页数】4页(P155-158)
【作者】李冬梅;于兴河;李胜利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84
【相关文献】
1.深层特低渗透率砂砾岩储层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 [J], 陈德坡;陈钢花;吴素英;王有涛;张孝珍
2.东辛油田永1区块砂砾岩储层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J], 曹刚
3.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J], 高保玲;李群德;郭彦丽;赵红梅;周晓阳;李振玉
4.雷64区块砂砾岩储层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J], 宋延杰;王团;付健;邓鑫
5.徐深气田营城组四段致密砂砾岩储层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J], 胡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级类目:石油科技专著二级类目: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三级类目:参考文献技术类型:前沿技术参考文献1. <沉积构造与环境解释>编著组,1984,沉积构造与环境解释,科学出版社。
2. 陈昌明、李继亮译,1979,(H.E.赖内克与I.B.辛格著)陆源碎屑沉积环境,石油工业出版社。
3. 陈建强、周洪瑞、王训练编,1998,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 陈景山、陈昌明译,1981,三角洲沉积与油气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
5. 陈丽华,1993,储层实验测试技术,石油大学出版社。
6. 陈绍周等,1982,中国第三纪海陆过渡相,石油与天然气地质,Vol.3,№.4。
7. 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等,1985,滦河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地质出版社。
8. 邓宏文、钱凯,1993,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分析,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63。
9. 邓宏文、王宏亮等,200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地质出版社。
10. 地矿部情报研究所译,1979,沉积相模式。
11. 地质矿产部情报所编译,1982,国外沉积相及古地理,资料汇编(一)、(二)。
12. 冯增昭、王英华、刘焕杰、沙庆安、王德发等著,1994,中国沉积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13. 冯增昭主编,1993,沉积岩石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14. 盖洛韦W.E.、霍布德D.K.著,1989,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在石油、煤和油勘探中的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
15. 关士聪等,1980,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构造和油气,石油地质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16. 何登春等,1987,测井地层分析与油气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
17. 何更生,1994,油层物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18. 何镜宇、孟祥化,1987,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地质出版社。
19. 洪庆玉,1992,沉积物重力流地质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 纪友亮、张世奇,1998,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层序成因机制,地质出版社。
文章编号:1001-6112(2004)06-0517-08碎屑岩系的八大沉积作用与其油气储层表征于兴河,陈永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摘要:无论是油气田的勘探还是开发都离不开对储层的综合评价、建模及预测。
碎屑岩储层的研究,又离不开对沉积(微)相的分析,可以说都是在相控基础上的评价、建模及预测。
尤其是在油气田的开发中,对老油田的挖潜和提高采收率,均涉及到影响剩余油的分布或(和)注入剂波及系数的储层非均质性。
然而,造成所有这一切结果的根本因素是形成沉积砂体的成因机制———即沉积作用(或方式)。
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并总结了形成碎屑岩储层的八大沉积作用:“垂、前、侧、漫、筛、选、填、浊”与其所形成砂体的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构形及地球物理响应关系,并对各自形成的地质条件进行了探讨,意在全面更好地表征它们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储层特征,为理解和研究碎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剩余油的分布等提供成因机制分析的依据。
关键词:采收率;剩余油;非均质性;砂体空间叠置形式;储层表征;沉积作用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气储层的评价、建模及预测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储层的研究主要是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的展布来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再结合各种沉积微相的基本属性或特征进行定量模拟或建模,即相控建模,先建储层的骨架型,再建其属性模型或非均质性模型,可以说这业已成为现今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的主要技术思路与方法体系。
但是层序与沉积(微)相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其地质标志(沉积构造、粒度、岩性与电性等)和垂向沉积韵律或旋回特征,并结合研究人员的知识与头脑中的模式,这就造成了研究的结果因人而异和操作性不强。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对储层特征及其非均质性的研究更应从其成因机制———沉积作用来考虑。
早在1985年,裘怿楠先生就提出了沉积方式(或作用)与储层非均质性响应的观点[1],即不同的沉积微相是由不同的沉积作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产物,不同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沉积砂体具有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性响应[1~4]。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内蒙古
贷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
于兴河;王德发;孙志华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1995(13)1
【摘要】粗粒三角洲是陆相湖盆的主要充填实体,然而,在中国东部陆相湖泊断陷盆地或裂谷型盆地中,由于盆地短轴方面断层陡缓程度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对称性断陷盆地,使得其沉积充填实体之一的三角洲也因此而出现其各自的特色和差异。
为此,本文通过岱海湖短轴方向陡、缓两侧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的比较来阐明各自的储层地质特点及与扇三角洲的区别,进而分析不同背景下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储层沉积学规律和砂体骨架在三维空间展布的地质模型。
【总页数】11页(P48-58)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地质模型;储集层;油气藏;岩相
【作者】于兴河;王德发;孙志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内蒙古岱海现代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J], 石良;金振奎;李桂仔;高白水;闫伟
2.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储层砂体预测——以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沙二段为例 [J], 李峰峰;李军;高志前;毛丽华
3.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 [J], 于兴河;王德发
4.湖成三角洲和海成三角洲的沉积层序:现代三角洲典型实例的比较研究 [J], 锅谷淳
5.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特征及砂体展布模型─—内蒙古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J], 于兴河;王德发;郑浚茂;孙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实验设计优选随机建模的储层模型
崇仁杰;于兴河;李婷婷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12(033)001
【摘要】针对目前常用模型优选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实验设计的理念应用于不确定性储层模型优选的方法.首先,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确定影响模型地质储量的不确定性变量及其可能变化范围,并采用实验设计确定建模方案;然后,建立多个确定模型并计算储量,对不确定变量与对应模型的地质储量进行多元回归;最终,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确定概率储量的P10,P50和P90模型的参数,并建立
P10,P50和P90模型.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不仅更加客观、省时,而且,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影响地质储量的主要地质变量,为评价地质储量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总页数】8页(P94-100,110)
【作者】崇仁杰;于兴河;李婷婷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BP中国勘探及生产公司,北京100020;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新立采油厂,吉林松原1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
【相关文献】
1.储层参数随机建模方法在胡状集油田储层非均质研究中的应用 [J], 聂昌谋;纪发华
2.储层地质模型及随机建模技术 [J], 吕晓光;王德发;姜洪福
3.随机建模中相模型的优选验证原则 [J], 张永庆;陈舒薇
4.随机建模技术在低渗透砂岩储层早期油藏描述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陆相砂岩储层为例 [J], 孙致学;张玉修
5.沉积模型和储层随机建模 [J], 刘振峰;郝天珧;杨长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