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 V5.0三维地质建模讲解学习
- 格式:pptx
- 大小:7.76 MB
- 文档页数:66
三维地质结构建模规范---------第0版主编单位:北京超维创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时间:2009年01月10日总则1.为在三维地质结构建模过程中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保证建模质量,提高建模水平,以使建模过程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地质、矿山地质、煤田地质、石油地质三维模型构建。
3.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应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吸取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参数,优化设计。
4.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0 术语1.GSIS:Geology Space Information System 地质空间信息系统;2.GOCAD:Geology Object Computer Aided Design地质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3.钻孔:Drill 获得地层岩性分层情况的一种方式;4.探槽:Prospecting Trench 在地质勘查或勘探工作中,为了揭露被覆盖的岩层或矿体,在地表挖掘的沟槽;5.轮廓线:Contour Line 地质对象(矿体)的外边缘线;6.地质构造:Geologic(al) Structure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7.褶皱:Fold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8.断层:Fault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9.地震:Earthquake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10.地基:Subsoil 直接承受构造物荷载影响的地层,基础下面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土体或岩体称为地基。
11.1 收集资料不同的工作区,不同的建模要求,数据的类型,格式也不同。
综合分析,目前地质数据详见表1。
表1显示,地质图件主要是MapGIS和AutoCAD两种格式,其他取样数据主要是Access数据库和Excel数据表的格式,而工程地质方面还有理正数据,石油地质有地震剖面数据和测井曲线。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建模技巧引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 GIS)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自然灾害预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立一个精确、全面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关键。
本文将从数据获取、模型构建和数据可视化等方面分析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建模的技巧,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数据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直接取决于数据的质量和精度。
数据获取是三维建模的第一步,合理选择数据获取方式对于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1. 遥感数据遥感技术是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技术可以获取到大范围的地形、地貌、建筑物等数据,为三维建模提供了基础。
在选取遥感数据时,要考虑数据的分辨率、准确度和时间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来源能够提高建模的质量和效率。
2. 激光扫描数据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光束,能够获取更加真实和准确的地形数据。
激光扫描数据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特点,可以捕捉到建筑物和地形的细节信息。
在建模过程中,合理利用激光扫描数据可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真实性。
二、模型构建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模型的构建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建模的核心步骤。
模型构建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建模方法,以实现模型的精确表达和高效管理。
1. 建筑物模型建筑物是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对于建筑物模型的构建,可以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和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软件进行。
BIM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准确、完整的建筑物模型。
合理利用建筑物的形状、纹理和属性信息,可以提高建筑物模型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2. 地形模型地形是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地形模型的构建可以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形网格化等方法进行。
DEM是一种以栅格形式表示地形表面的数字模型,能够提供高度信息,可用于分析地质灾害和水文模拟等。
三维地理信息建模方法我折腾了好久三维地理信息建模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
我就知道这是个把地理的信息用三维的模型呈现出来的事儿,可怎么开始呢?我一开始纯粹是瞎摸索。
我最早尝试的方法是找现成的数据然后直接凑一块儿。
我当时想啊,这地理信息不就在那嘛,高度信息也能找到些,把它们按照地图上的位置摆一摆不就成了。
结果发现这完全不行。
就像搭积木,看似我把各个小积木块儿(数据块)都堆起来了,可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因为各个数据来源的精度都不一样,有的地儿高了,有的地儿低了,整个模型一团糟。
这给我的教训就是,数据的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后来,我学着先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校准。
这个过程就像整理杂乱的菜市场,各种蔬菜水果(各类数据)都混在一起,还大小不一。
我得先把它们归类,大小差不多的放在一块儿,脏的要洗干净(去除错误和异常值)。
记着,这个校准的过程有的时候就靠猜。
比如说有些地方的海拔高度的数据感觉不太对,我就只能找附近可靠的数据来估算,可这个过程我心里一直没底。
我还尝试了用软件自动生成模型。
有些软件号称能一键生成很酷炫的三维地理模型。
我就雄心勃勃地导入数据进去,结果发现那模型错得离谱。
它就像一个念书念歪了的学生,看似在读书,可完全没领会意思。
我后来发现是因为我没有设置好软件的各种参数。
比如采样率这个参数,我开始设置得特别大,结果模型细节全丢掉了,就剩下个大概的轮廓,所以针对不同规模的数据和不同要求,要调整好参数才行。
再就是纹理映射这个事儿。
我刚开始以为就是把图片随便贴上去就算了。
我把从网上找的一些山水风景的图片直接往地形模型上贴,发现完全对不上。
这就好比你给一个人穿衣服,却拿了件超大的衣服,袖子都到地上了。
纹理映射不仅要图片大小合适,角度啥的都得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纹理图片按照实际地形一块一块精准地切割,再贴上去。
我还试过手动建模,这个方法真是费力不讨好。
自己慢慢地在那一点点地捏地形,建建筑。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三维地质建模是基于实地采集的地质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地质知识,将地质对象在计算机环境中进行模拟和可视化呈现的过程。
它主要用于地质勘探、资源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方法以及实现步骤。
一、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1.数据采集:通过地质勘探和测量技术,获取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剖面、地下水位、岩性、构造等。
数据采集应选择合适的刻度、密度和时刻,以保证三维模型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调整和数据融合等。
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中的异常值和噪声进行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数据调整是指对不同数据之间的尺度、坐标和分辨率进行调整,以便进行统一处理。
数据融合是指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地质信息。
3.数据分析与处理: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利用地质统计学、地质物理学和地质学模拟方法等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以获得地质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属性参数。
这些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包括:无标度变异函数、地质统计学插值方法和多点模拟等。
4.三维网格建模:根据地质数据的特征和属性,选择适当的三维网格建模方法。
常用的三维网格建模方法包括地形插值、体素网格建模、几何模型和随机模型等。
其中,体素网格建模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将地质对象分割成一系列的体素元素,用来表达地质体的几何和属性特征。
5.模型验证与修正:通过与实际地质观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三维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发现模型存在误差或不合理之处,需要通过调整和修正模型,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
6.可视化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三维可视化软件,将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
通过对模型进行旋转、放大和镜像等操作,可以观察和分析地质对象的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以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三维地质建模实现步骤1.数据采集:根据实际的地质勘探任务,选择合适的地质探测技术和设备,进行野外地质数据的采集。
地质三维模型绘制流程**Geological 3D Modeling: The Drawing Process**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geological 3D model involves several intricate steps, each crucial for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subsurface structures. It begins with data collection, encompassing a range of geological surveys, including seismic surveys, drilling data, and geophysical measurements. This diverse datase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surface geology.地质三维模型的绘制流程包含多个复杂步骤,每个步骤对于准确表现地下结构都至关重要。
流程始于数据收集,包括一系列地质调查,如地震勘测、钻探数据和地球物理测量。
这些多样化的数据集为理解地下地质情况提供了全面视角。
Next comes data preprocessing, where the collected data is cleaned, organized, and interpreted to extract meaningful information. This involves identifying and removing noise, calibrating measurements, and converting raw data into a format suitable for modeling.接下来是数据预处理,即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清洗、组织和解释,以提取有意义的信息。
Direct4.0 软件技术手册Direct简介 (4)关于本手册 (4)Direct及相关功能简介 (5)1、如何建立数字工区 (7)1.1、如何进行工区管理 (7)1.2、设置 (8)1.3、工具 (10)2、数据收集整理 (12)2.1、单井数据 (12)2.2、地质分层及断点数据 (14)2.3、层面数据 (15)2.4、断层数据 (16)2.5、数据处理工具介绍 (18)3、单井 (19)3.1、如何输入单井数据 (19)3.2、如何进行数据查询 (22)3.4、如何编辑单井模版 (23)3.5、如何进行单井数据管理 (26)3.6、如何开展测井二次解释 (28)3.7、如何进行沉积相自动识别 (32)4、多井 (33)4.1、如何添加连井线 (33)4.2、如何开展地层对比 (33)4.3、如何开展砂体连通剖面关系分析 (38)4.4、如何绘制油藏剖面图 (39)4.5、如何绘制沉积相剖面 (40)4.6多井投影剖面功能应用............................... 404.7剖面成果显示与输出.. (41)5、构造 (42)5.1、如何加载三维点或三维线数据 (42)5.2、如何进行层面插值 (42)5.3、如何进行构造层面的显示控制设置 (43)5.4、如何进行构造层面的点校正 (43)5.5、如何添加虚拟数据线和数据点 (43)5.6、如何定义断层名 (44)5.7、如何加载断层stick数据 (44)5.8、如何加载断层多边形数据 (44)5.9、如何生成断面 (45)5.10、由断面如何生成断层线 (46)5.11、由断层线如何产生断层多边形 (46)5.12、如何编辑断层多边形 (46)5.13、如何拾取断层Z值 (46)6、平面层 (48)6.1、如何定义平面层 (48)6.2、如何进行平面层井数据提取 (48)6.3、如何进行原始数据检查分析 (49)6.4、如何计算地层厚度 (50)6.5、如何计算井点处地层真厚度 (50)6.6、如何进行微构造表征 (50)6.7、如何开展沉积相研究 (51)6.8、如何开展流体分布研究 (55)6.9、如何开展参数分析 (56)6.10、如何开展地质储量计算 (61)6.11、如何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63)目录6.12、变差函数理论方法 (64)6.13、曲流河构型分析 (65)7、三维层 (68)7.1、如何定义角点网格层模型 (68)7.2、如何进行骨架网格剖分 (68)7.3、如何进行构造层面插值 (70)7.4、如何进行地层创建(层面内插计算) (70)7.5、如何进行垂向网格划分 (71)7.6、如何进行BW创建(井数据网格化) (71)7.7、如何建立三维相模型 (72)7.8、如何建立三维流体模型 (75)7.9、如何建立相控孔渗参数模型 (75)7.10、如何建立油水界面模型 (76)7.11、如何建立净毛比模型 (77)7.12、如何计算地质储量 (77)7.13、如何进行模型粗化 (78)7.14、如何进行模型输出 (79)7.15、如何导入Eclipse模型 (80)7.16、如何进行亚层合并 (81)7.17、如何进行构型界面建模 (81)8、图胜 (83)8.1、如何打开文件(.bts图件) (83)8.2、如何进行图层管理 (83)8.3、如何编辑图元属性 (83)8.4、如何导出位图 (83)8.5、如何导出数据 (84)8.6、如何进行文档设置 (84)8.7、如何进行打印设置 (84)8.8、如何进行图册管理.................................... 848.9、如何数字化图件. (85)8.10、如何打开其他软件提供的图件 (86)8.11、如何进行散点数据成图 (86)8.12、如何绘制矿物组分三角形图 (86)8.13、如何绘制粒度概率曲线 (87)8.14、如何绘制C-M图 (87)8.15、如何绘制裂缝玫瑰图和方位图 (88)8.16、如何绘制地震测线网图 (88)8.17、如何绘制地震剖面图 (88)8.18、如何绘制产能柱状图 (88)8.19、如何绘制饼图 (89)8.20、如何绘制小层平面图 (89)8.21、如何把图胜绘制的各类等值线图网格化输入direct软件 (90)8.22、如何用图胜进行井名简化 (91)Direct简介关于本手册本文档为Direct软件技术手册。
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是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的预测结果,即从具有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间(如井间)确定的、唯一的储层参数。
确定性建模方法主要有:1、储层地震学方法;2、储层沉积学方法;3、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方法;4、三者可单独使用、变可结合使用。
第一节储层地震学方法一、概述储层地震学主要是应用地震资料研究储层的几何形态,岩性及储层参娄的分布。
一般是针对盆地内某区块或有利储集相带的一套含油层段进行研究。
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一个反射同相轴或几个同相轴组成的反射波组。
应用储层地震学资料进行储层建模主要是利用地震属性参数,如层速度、波阻搞、振幅等与储层岩性和物性参数的相关关系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继而建立储层岩性和物性的三维分布模型。
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广、横向采集密度大的优点,从这一角度讲,有利于研究储层属性的横向分布,这也是地震资料能广泛应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们力图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建模研究。
然而,三维地震资料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垂向分辨率低(为主波长的1/4,一般为20M左右),比测井资料的分辨率(一般0.5m左右)低得多。
这一较低垂向分辨率的储层模型(储层地震三维模型)乃至地震属性(振幅、速度或波阻抗)本身,可作为高分辨率储层建模的宏观控制(或趋势),以便综合应用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垂向网格较细的储层的储层模型,这比单纯应用井资料建立的储层模型精度更高。
在油气田开发的早中期,可采取这一进行储层建模,以满足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及实施的要求。
但随着地震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地震反演技术得到垂向分辨率较高的储层模型,分辨率可达4-8m。
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建模的基本步骤如下:(1)层位标定、追踪及断层解释;(2)建立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3)分层进行储层横同预测;(4)建立储层模型(将各层预测结果进行合并)。
以上储层建模的核心是储层横向预测,包括厚度预测、岩性和物性预测。
如何进行三维地质建模与勘探三维地质建模与勘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通过对地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合,以生成具有三维几何属性和地质属性的地质模型。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下构造、资源分布和地质过程,从而为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三维地质建模与勘探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技术。
首先,在进行三维地质建模与勘探之前,需要进行地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这包括场地调查、地质钻孔、地球物理探测等。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获取岩层分布、地下构造和资源赋存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还需要对地质数据进行评估和验证,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需要进行地质数据的处理和解释。
这包括数据的清洗、整合和转换。
数据清洗是指通过去除异常值、噪声和冗余信息等,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整合是指将不同来源和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融合和统一,形成一致的数据集。
数据转换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建模和分析的形式,如将钻孔数据转换为岩性信息,将地球物理数据转换为地下构造信息等。
随着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完成,可以开始进行地质建模。
地质建模是将地质信息转化为具有几何属性的地质模型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运用地质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并结合地质数据进行建模。
常用的地质建模方法包括等值线法、多层次建模法和随机模拟法等。
其中,等值线法通过将地质数据插值到一个规则网格上,并绘制等值线来表示地质特征。
多层次建模法则将不同尺度的地质信息进行分层,分别建立模型并进行综合。
而随机模拟法通过模拟随机事件和变量的概率分布,生成多个可能的地质模型,并通过统计分析来确定最可能的地质模型。
在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是利用地质模型来预测和定位矿产资源的过程。
通过利用地质模型中的地质属性和几何属性,可以确定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和优选勘探目标。
地质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物探、地球化学探测和岩心钻探等。
这些方法通过获取地质信息和物质样品,进一步验证地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维地质力学建模方法我折腾了好久三维地质力学建模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这事儿一开始我也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建模这事儿肯定得有数据,那地质力学的数据从哪儿来呢?我就开始找各种地质报告,像那种勘探队写的报告就特别有用。
我那时候想,这就跟做菜找食材似的,没有食材怎么做饭啊,这数据就是我的食材。
我试过先把地层的信息整理出来。
比如说哪里是砂岩,哪里是页岩,厚度啊走向啥的。
这就好比先把房子的地基结构搞清楚。
我刚开始弄的时候,可混乱了,好多地层的数据量超大,我埋头整理,结果还整理错了一些。
就像搭积木的时候,基础的积木块放错位置了,后面的肯定也不牢固。
这就告诉我一个教训,整理数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对每个数据都要核对好几遍。
然后就是力学参数的确定。
这个我可费了老劲了。
岩石的弹性模量啊,泊松比这些参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层都有区别。
我本来以为找一些文献上的经验值就可以,可真用到自己的模型上就发现不对劲儿。
后来我去请教了一些专家,专家就说,你得做一些实地的小实验,就像做蛋糕的时候试一下面团的弹性一样,你得亲自测一下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于是我就跟着一个小团队去采集岩石样本做实验,这过程也不容易,样本的采集要考虑代表性,不能这边是软岩那边是硬岩就随便采一个,得综合各种情况。
再说到建模这个步骤吧。
我用过一些现成的软件,但是好多功能我都不会用。
比如网格化这个操作,软件里有好多种选项,我真的是懵懵懂懂地试。
就像你拿到一个新手机,一堆功能看都看不懂。
不过我就硬着头皮试,看看哪个结果看起来比较合理。
然后再去和实际的地质情况做对比,要是发现哪里不对,就回头调整参数。
我不确定我这样做是不是最科学的方法,但这就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个流程。
还有就是模型的验证,这和建房子之后检查房子质量一样重要。
我会把一些已知的地质现象,比如哪里容易发生滑坡之类的,在我的模型里进行分析,如果我的模型结果能解释这些现象,那就说明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