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积贫积弱与国家分配制度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钱钟书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
启蒙主义思想家严复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
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
比如说,中国主要朝代的创业君主中,真正由职业军人出身的只有赵匡胤。
然而,赵宋王朝偏偏以对外军事作战不竞不振而著称。
赵宋朝廷倾向于务实,却造就了许多或严谨或浪漫、多才多艺、长于思辨的杰出历史人物。
对于当时政治局面的特性,有学者批评为君主专制独裁,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帝制阶段中“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
与季风区重合的统治疆域在中国历史上,如果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势力相对均衡,那么农耕民族想把统治触角延伸到草原地区、游牧地区不很容易,反之亦然。
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统治的疆域远远无法与汉唐相比。
但北宋所承继的五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分裂程度最彻底的时代——北方有前后相继的五个王朝,周边先后分布着十个割据政权。
北宋结束了这种上下重叠的分裂局面,它的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是前朝所难以比拟的。
如果把北宋的疆域与自然地理区域叠压到一起,我们会看到,其疆域与东部季风区的边缘高度重合。
东部季风区是传统的农耕地带,西北干旱区则是游牧民族较为活跃的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势力相对均衡,那么农耕民族想把统治触角延伸到草原地区、游牧地区不很容易,反之亦然。
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实际上是一种向边缘辐射延展的秩序格局的核心,在“澶渊之盟”的宋辽誓书中,我们看到了“各守疆界”的说法,“疆界”之内的主权意识反而更加鲜明、强烈。
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
“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宋朝是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吗(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说起宋朝,绝大部分人第一印象肯定是积贫积弱,第二印象就是词曲歌赋。
宋朝在军事上轮番遭受周边强敌蹂躏,庞大帝国虚弱不堪,就连徽钦二帝都被金国掳掠到偏远的苦寒之地。
这些不假,但是不够全面,就像是村里的媒婆给你介绍对象时,都只说对方的优点而人为忽略对方缺点,就像是现在的新闻媒体大多喜欢报道事故消息,排除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一样。
关于宋朝积贫积弱、花钱买和平的印象,最主要的“功劳”应该归属于历史课本中(教科书)对王安石变法之前宋朝面临诸多困境的描写。
当时的宋朝(北宋中期)的确是积贫积弱,对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军队臃肿不能用。
教科书的阐述并没有错,只是它没有告诉我们后来情况发展如何,以至于造成我们学习这段历史时,容易产生“宋朝积贫积弱,空有文艺,不懂军事带来一系列屈辱”局部印象和固有偏见。
真实的宋朝,准确地说是北宋,也有高光时刻,也有雄起的时候。
这个高光时刻和雄起的时候就是宋神宗至宋徽宗,时间跨度长达50年,标志性节点包括王安石变法、王韶上《平戎策》、收复青羌唐地区、大败西夏军队、设立陇右都护府等历史事件。
这当中,设立陇右都护府是宋朝鼎盛的巅峰时刻,最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是王安石、王韶。
王安石及变法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需要我赘述。
但是,王安石变法在军事方面(对西夏战争)的具体成果历史课本上就淡化处理,这个成果就是宋朝的高光时刻,具体执行人就是王韶。
那么,这个王韶又是何许人也?王韶籍贯江西江州,嘉佑二年进士,原本只是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一类末流小官,仕途并不顺利。
不久,王韶就离开官场,以散官身份游历关中和陕西一带,广泛采集西北边境风土民情,绘制沿途地形地貌和军事战略要冲,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为以后反击西夏、收复青羌唐地区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份“分割吐蕃诸部,断西夏右臂,恢复河西走廊”的伟大构想初步成型。
宋神宗熙宁元年,即开始亲近变法派的代表人物王安石。
王韶得知“天子智勇,有志于天下”,喜出望外的他立即奋笔疾书,向宋神宗献上了《平戎策》三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原来是积贫积弱的宋朝开启现代社会文明曙光
导语:提起宋朝,很多人的印象里就是积贫积弱,总是被少数民族追着打。
确实,宋朝的综合国力实在说不上强,但是宋朝的各项规章制度以现在的眼光来
提起宋朝,很多人的印象里就是积贫积弱,总是被少数民族追着打。
确实,宋朝的综合国力实在说不上强,但是宋朝的各项规章制度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可以说是先进超前,开启了现代社会的文明曙光。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黄仁宇认为,宋代的物质文化可以和当时世界上的任何城市相媲美。
聪明的宋朝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天文时钟、水力纺织机、鼓风炉等物,流传于外,广受好评。
宋朝的朝政拥有高度的现代化和开明的文官制,贵族权力被文官系统取代,国家权力分配摆脱私人感情,已经有了一丝民主理性的味道了。
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可惜,宋朝灭亡之后,之后的王朝复古回潮,专制的更加过分。
宋朝的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非常发达,思想开化,“重农抑商”思想减淡,甚至出现了以市场交换为生产目的、以手工业坊场为生产形态的手工业,要知道这可是资本主义萌芽,如果宋朝存在下去,说不定能比西方提前五百年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宋朝有一个人特别有名,就是包拯包青天。
如果没有合理的法律制度,开明的政治环境,也许就不会有包拯的存在了。
宋朝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司法机关,都城还设有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法官要经过司法考核,皇帝还可以直接接受士民的诉状。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这个朝代比什么时候都要贯彻执行。
生活常识分享。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解析:材料大意为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
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本题排除A项,选择B项。
C、D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2.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其根源有()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不抑兼并的政策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④经济停滞不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③④与北宋历史发展的事实不符,宋初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发展。
答案:A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解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
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答案:B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材料中,范仲淹认为()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从题干“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与②不符合,排除;④科举制的弊端才是导致天下危困的原因之一,排除。
答案:C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表现:“三冗”“两积”(1)冗兵①每逢灾年把成千上万的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在边塞大量屯兵以应对辽、西夏的侵扰。
(2)冗官①北宋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
②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3)冗费①军队、官员人数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
②大兴土木的费用和皇室的开支也在增加。
③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增加了财政负担。
(4)积贫:“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5)积弱①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一半驻防京师及其附近,造成边疆兵力相对不足。
②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宋太祖收回禁军统率权,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习思考”,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北宋为了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过度的集权: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惠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了北宋的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养兵之策造成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较弱;军队、官员的激增必然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造成了冗费。
冗官、冗兵、冗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就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教材整理2 内忧外患1.内忧——政治危机(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表现: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2.外患——边境危机(1)宋辽之战①宋太宗时曾两度对辽用兵,企图把契丹势力驱逐出长城,但都归于失败。
从此,北宋采取了被动防御的方针。
②1004年,宋军虽然在澶州打了胜仗,但后来却订立了“澶渊之盟”。
(2)宋夏之战: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大多失利,北宋政府被迫议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习思考”,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为什么却要每年给辽送岁币?【提示】北宋消极防御的国策以及统治者的昏聩。
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朝贡制度在古代中外关系史上,以积贫积弱著称的宋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
一方面,在广袤的北部边疆,先有辽、夏与宋争雄,后有金与宋为敌。
期间,宋朝曾于“澶渊之盟”后向辽朝纳银输绢,于“绍兴和议”后向金国称臣纳贡,因而就宋与辽、金的关系而言,以往象征君臣主从关系的朝贡关系,已呈颠倒之势。
西夏与宋的关系虽不同于辽、金,受宋的册封并频繁遣使朝贡,但恰如司马光所说:“所以遣使称臣奉贡者,一则利于每岁所赐金帛二十余万,二则利于入京贩易,三则欲朝廷不为之备也。
”[1](卷206)元人也认为,西夏“虽尝受封册于宋,宋亦称有岁币之赐、誓诏之答,要皆出于一时之言,其心未尝有臣顺之实也”[2](卷486)。
另一方面,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随着中国经济、政治重心的南移,海外贸易日益繁荣。
除大批海外商人来华贸易外,许多国家遣使朝贡。
据《宋会要辑稿·蕃夷》所载,宋代来华朝贡的国家有26个,朝贡次数为302次[3](P104),其中,除东亚的高丽外,交趾、占城、三佛齐、大食等东南亚和西亚国家来华朝贡频繁。
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朝贡关系的特殊性,二是朝贡贸易经历了由鼓励到限制的变化。
上述特征在朝贡制度方面皆有所反映。
一、朝贡关系的特殊性所谓朝贡关系的特殊性,是指在夏夷长期对峙和宋朝一直“积弱”的格局下,宋朝特别是北宋统治者非常注重朝贡的政治、军事意义,而置朝贡的经济利益于不顾。
所以不仅对朝贡国国王封官授爵,对贡物“估价酬值”,还回赐国王、王室成员及贡使大量贵重物品。
即所谓“厚其委积而不计其贡输,假之荣名而不责以烦缛”[2](卷485)。
这种情况直到南宋时期,才逐渐有所改变。
朝贡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在高丽与宋朝的朝贡关系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自公元894年日本停止遣唐使的派遣,历宋之世,中日之间一直没有官方往来,东邻之国中惟有高丽与宋朝保持朝贡关系。
与此同时,高丽先后称臣于辽、金,向其纳贡。
宋朝积贫积弱的辩论赛感悟
XX在《国史大纲》中提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这一说法被概括为“积贫积弱”,甚至被写入了教科书中。
但是,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个说法也产生了怀疑。
积贫是针对宋朝经济而言的。
对于政府是指政府有着巨额的财政赤字,陷入了财政困境之中。
这是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的,官员的俸禄成为了一项巨大的财政负担。
但有人认为,宋朝并没有巨大的财政赤字,俸禄的支出并没有使宋朝财政枯竭。
对于民间是指百姓赋税沉重、生活困窘,经济发展面临问题。
但有人则认为宋朝农业、工商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城市生活及市民生活内容丰富、品质较前朝也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朝廷的赋税并没有使百姓生活困顿。
因此,宋朝积贫的说法存在争议。
积弱是针对宋朝军事而言的。
宋朝先后面临契丹、西夏、金、元四个北方民族政权,且在军事斗争中处于下风。
宋朝与契丹、金、西夏议和后,均给其岁币。
最终,北宋为金所灭,南宋为元所灭。
这使得许多人认为宋朝是个弱国。
有人则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宋朝确实败于这些政权,但并不能认为宋朝弱小。
两宋军事实力也许逊色于这些北方政权,但战斗力未必弱。
即使宋军战斗力弱,但与北方军队的差距也未必存在悬殊的差距。
从横向来看,宋朝未必弱;从纵向来看,宋朝与其他王朝相比,版图未必小,外患未必大,实力也未必弱。
在财政学上,财政赤字只要在合理范围内,政府的财政问题就不大。
积贫积弱的宋朝小作文
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这种弱小的状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层面上,宋朝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僵化,皇帝们大多昏庸无能,被宦官和党争掌控。
加之皇权不断被分割,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导致政治腐败严重。
经济方面,由于长期战乱,加之统治者重徭薄赋、过度榨取民力民财,农业生产一蹶不振,手工业也日益衰落。
与此同时,宋朝对商人和资本主义发展缺乏有利政策,经济发展遭遇严重阻碍。
军事实力也在不断衰弱。
由于重文轻武的思想作祟,军队建设长期被忽视。
尤其是在应对西夏、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入侵时,宋军节节败退,最终丢失了北方广大疆土。
宋朝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积贫积弱的状态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防空虚,终将走向没落。
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代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评价:
两宋时期在中央采用的是二府三司制,在地方实行文官制。
两宋的政治制度是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根本因素。
利:
1、宋朝重文轻武,采用文官制,吸取了五代藩镇割据武人称雄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的巩固了统一。
2、宋朝分割地方的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3、宋朝政治典型特点是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可以有效的镇压地方和农民起义。
弊:
1、文官制因为领导人是文人不懂军事,导致了军事战斗力的低下不利于军事的发展。
2、分割地方权力导致地方行政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亢官。
3、弱枝强干导致边防虚空,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摘要: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
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却比唐代发达,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
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
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
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唯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
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
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宋朝本来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然而“积贫积弱”四字,像一付千斤重担,压在它的头上,又像磁铁一样牢牢附在宋朝身上,一提起宋朝,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积贫积弱”四字,以为这就是宋代的最大特点,并由此误以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朝代,甚至对它产生反感,似乎除了宋词之外,宋史是不值一提的。
面对这种已成定式的结论和它产生的重大影响,我想完全有必要作一番认真的查考和深入的研究,看一看,此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真的符合事实吗?一、“积贫积弱”说的由来本朝人应当最了解本朝的历史,然而细查“积贫积弱”之说,宋代就没有一个人提出过。
即使在宋仁宗、神宗变法之时,范仲淹、王安石等变法派为了说服君主,支持改革,尽量罗列各种问题,甚至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人说“积贫积弱”。
再查《四库全书》中的元、明人书,都没有人提过“积贫积弱”四字。
分而言之,“积贫”二字,宋代亦无人说。
“积弱”之说,北宋未见,到南宋后期,端平元年(1234)和二年,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先后提到过国势“积弱”,但真德秀又认为强弱是可以改变的,说:绍兴初宋比金弱,经过韩世忠、岳飞等人奋战,变强了。
[1]吕中、林駉等人则指仁、英之际[2]。
至于单说“弱”者,颇有一些,如南宋叶适说:“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及元昊始叛,……形势大曲,而天下皆悟其为弱证矣。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自耕农沦为佃农。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知识点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集中军权:设置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
(2)集中行政权与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2.空前强化的皇权专制的负面影响(1)形成“积弱”局面:表现为军队战斗力削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以求苟安,如宋辽“澶渊之盟”。
(2)形成“积贫”局面①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猛增。
②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③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
知识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2)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
3.措施(1)吏治上①改革文官升迁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②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官吏。
(2)经济上: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局(1)失败: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
(2)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概念阐释】1.二府三司制: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掌握行政权和军事权;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总管国家财政事务。
2.“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
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
宋代积贫积弱的意思
宋代积贫积弱的意思是,在宋朝时期,由于长期的贫困状态而导致国家的整体力量变得虚弱。
具体来说,“贫”指的是国家实力的不足和经济状况的疲软;“弱”则体现在国防力量的薄弱和外战的不利情况。
这个表述通常用来概括宋朝在政治、经济和国防上的困境,特别是在与周边国家进行军事斗争时的弱势地位。
其实关于宋代(960年-1279年)积贫积弱的说法,主要指在那个时期,尽管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的经济相对较为繁荣,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政治腐败、军事弱势、社会不平等等。
以下是一些导致"宋代积贫积弱"说法的原因:
1.金朝入侵: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末期,金朝入侵,导致北方人民流离失所,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南宋时期,尽管南方相对安定,但北方的动荡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稳定。
2.政治腐败: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宋代南宋时期存在一定的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腐化,导致国家资源被挥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健康。
3.社会不平等:在宋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仍然存在,社会贵族层与普通百姓之间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
这可能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一部分人民的贫困。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历史时期的评价往往受到不同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观点和方法的影响,因此对于"宋代积贫积弱"的说法,也有不
同的解读和争议。
宋朝——中国历史上被误解的一个伟大朝代导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其他地方最好水平至少富裕一倍! 而且这也是蒙古军最大规模的调兵遣将,以举国之兵进攻一国,还要通过迂回包抄(灭亡大理后形成两面夹击)、多年苦战之后才艰难取得胜利,这在蒙古征服史上是仅有的一次。
更令蒙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大汗(蒙哥)也在南宋的钓鱼城下受伤殒命,南宋成为蒙古人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积弱”之说,难以成立。
多少年来,历史书上学到的知识和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所描述的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
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本人由于考试需要去查看一些历史文献时发现,宋朝,这个朝代被我们严重的误解了很多很多年。
真实的宋朝是怎么样的呢?宋朝,绝对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而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也许有人会讲:大唐帝国才是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
唐宋两个朝代相比较一下:唐朝主要是军事、外交表面上比宋强;但就经济、生产力水平上讲宋朝比唐朝强;尤其是经济上,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富有的时代。
宋代整体上科技也比唐代强。
唐朝人口最盛时有五千多万人口(唐朝100年后才恢复并超过隋朝极盛时的水平),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
即使是南宋时的人口也比盛唐多一千多万。
唐宋差距有多大?是1:2的差距。
唐朝最盛之时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也只有17座,而北宋末年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竟发展到52座。
唐朝与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17与52的差距。
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宋史》载,“东京居民有20万户。
”按每户8人计算(前文“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一说可证,当时没有计划生育,人均寿命较高,中等户一般都有子女10人左右,大户“可达30—40人),大约有人口150万左右。
再加上数十万禁军(水浒中称“80万禁军”),几万皇亲国戚、政府官员及其家眷、佣仆,流动商贩、游民和外国侨民,东京人口应当不下200万!这一数字不但超越了唐代的长安、洛阳,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特大城市。
宋朝的积贫积弱与国家分配制度的关系摘要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往往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是藏富于民还是聚富于国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探索这些历史现象,发现其中的普遍规律对于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宋朝上承隋唐之盛,下启明清之荣。
处于中国社会的变革时期,经济实力达到中国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却被经济远远落后于其的北方少数民族灭亡。
其主要原因就是国家在财政分配上面出现的失误,也是整个封建制国家所不能避免的问题,本文将从朝军队度,官僚制度,土地制度几个方面对宋朝的积贫积弱进行阐述。
关键词宋朝;国家分配制度;军队制度;官僚制度;土地制度中国的传统社会向来以其数千年来从未中断的持续发展而著称于世界。
关于中国从秦汉以下直至明清时期共两千余年的发展却有一定的周期性。
宋朝上承隋唐之盛,下启明清之荣。
处于中国社会的变革时期,经济实力达到中国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却被经济远远落后于其的北方少数民族灭亡,因此探究它的经济制度问题具有特殊意义。
财政分配是国家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具体就财政而言宋朝的重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宋代的国家正规军几乎全部由招募的雇佣兵所构成,军队数量大大超过前朝。
成为国家分配中的重要一环。
第二,宋代官僚机构臃肿,科举考试放宽了门槛,造成了官僚的人数庞大且宋朝重文轻武,官僚俸禄极高超过历代历朝。
第三,宋朝的土地大量兼并,大地主隐瞒土地,造成登记在国家版籍中的垦田大量减少,造成国家财政陷入极度困难的地步,造成冗兵冗官的结果。
而以上这些各种原因即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第一关于军队问题:北宋开国以后,赵匡胤就是以防弊之政作为立国之法的,他所最为关注的,是要革除晚唐五代期内的一些主要弊政,以免重蹈它们的覆辙。
在赵光义宣告即位的《赦书》当中,有如下几句话: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
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①这几句话,不但很扼要地概括了赵匡胤在位期间一切军政措施的最微妙用意,而且表明赵光义还要把它作为他本人及其世代继承人奉行无失的一个传统家法。
为了防止前代将领拥兵自重,割剧分裂,进行了军制改革,将兵权集中于皇帝,以文制武,中央以禁军兵把守,番兵守边城要地,抑制将权。
宋初募兵不止,雇佣兵的数额与日俱增。
一旦有灾祸更是大肆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以此缓解阶级矛盾。
太祖曾说:“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
盖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②宋朝禁军的数量,是中国历朝之最。
北宋前期的四个皇帝先后统治期内,其各朝所养禁军和厢军的数字如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禁军与厢军总数为三十七万八千。
禁军马步合计共十九万三千。
(从总数中减去禁军之数,知厢军应为十八万五千。
)太宗至道年间(995-997),二者总数为六十六万六千。
禁军马步军合计为三十五万八千。
(从总数中减去禁军之数,知厢军应为三十万八千。
)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二者总数为九十一万二千,禁军马步合计为(四十三万二千。
(从总数中减去禁军之数,知厢军应为四十八万。
)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二者总数为一百二十五万九千。
禁军马步合计为八十二万六千。
(从总数中减去禁军之数,知厢军应为四十三万三千。
厢军数字之所以较前减少,是因为许多地方的厢军升为禁军了。
)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全国兵备回落到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其中禁军六十六万三千。
③国家财政大量投资于军队。
在几十万的禁军当中,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级将领,他们的“月俸”,诸班直将校自三十千至二千,凡十二等;诸军将校自三十至三百,凡二十三等。
因此,“十将”等低级将校的月俸当为十二贯。
而都指挥史等,其月俸则自百千至五十千。
开销非常之大。
④蔡襄合计了养兵费用在当时北宋王朝全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说道:今天下大患者在兵:禁军约七十万,厢军约五十万,积兵之多,仰天子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
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
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⑤王安石也说,“宋朝立国无地利,以兵卫国,则兵费天下贡赋十之八九。
”因此归结为一句话:募兵制度是北宋王朝积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关于官僚俸禄问题: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记载。
李唐科举始行于高祖武德五年(622),终于哀帝天祐四年(904),在这二百八十二年间,共开科二百七十三次。
至于取进士人数,虽说当时朝廷曾有明经、进士合计,每举不得超过一百二十人和一百四十人等多种规定,但从文献记载来看,技术包括秀才、制举等科目在内,总数从未接近过这些配额。
以进士为例,最多年份,每举不过七、八十人,少则只有数人,每年平均取士,大致在三十人左右。
这种状况,经五代一直延续到宋初。
然而到了宋代,特别是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取士人数有了急剧增长。
北宋自太祖至徽宗八朝的一百六十六年间,宫开科六十九次,取进士、诸科三万四千一百六十三人,每举平均取士达四百九十五人,平均每年二百余人,相当于唐代每年取士人数的二,三倍之多。
两宋300余年,贡举进士科,诸科共118榜,取士11万余人。
平均每次录取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
宋朝官员俸禄之高,可谓前所未有,以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为例,宰相、枢密使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
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
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下转第306页)(上接第304页)尚有七顷。
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⑥官员众多,官员俸禄是国家财政分配中的重要一环。
第三,宋朝土地兼并与国家财政分配的问题:宋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
地主越剥削农民,钱越来多,越多钱越买土地,继续剥削农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根据土地占有的多少,宋代主户划分为五等,这五等的情况大致如下:1.一等户。
一等户之间占有的土地差距极大,如熙宁变役法之前,“假如民田有多至百顷者、少至三顷者,皆为第一等,百顷之与三倾已三十倍矣,而役则同焉”⑦2.一等户中的丁、戊两等、二等户以及三等户中的一小部分,组成为中小地主阶层。
地主阶层占总户数百分之六七,抛去占总户数千分之二三的大地主阶层,因而中小地主阶层在地主阶级中占绝大多数。
就其占有的土地而言,虽远逊于大地主阶层,但与农民相比,则为数甚为可观。
根据中下层地主在户口中所占的比数,以及他们个别占有土地情况的估计,这个阶层占有的土地约为垦田总面积的20%左右,与大地主阶层占有地相加,占总户口6-7%的地主阶级所占有的土地,大约垦田总面积的60-70%。
3.第三等户中的大部分和第四等户的一部分组成为自耕农民上层或富裕农民,另外佃富农也包括在这个阶层中。
产钱到一贯文的三等户,占田未必到100亩。
这类自耕农民上层大约占总户数的10%,为一百五十万户。
如果按这类农户每户占田平均60亩计算,则共占有9000万亩。
4.由部分四等和部分五等户组成的自耕农民。
这类农户产钱在500文以上的属于四等户,500文一下的为五等户,占有土地约50余亩到30—40亩宋神宗熙丰年间,这类自耕农民大约占总户数的15%,约为225万户,平均每户占田为40亩,总计为9000万亩。
5.由第五等下户组成的半自耕农阶层。
这类农户占田在30亩以下,很可能是以20亩作为其占田的最高界限。
宋神宗熙丰年间,这类农户大约占总户数的25%,为375万户,如果每户平均占田15亩,共占5625万亩。
⑧大量的地主兼并了农民的土地,却不复旦这些土地应该缴纳的赋税,从而将隐瞒下来的赋税转嫁到农民的身上去,这激化了本来就很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因为地主大量隐瞒了土地数量,与地方官员勾结,造成了国家土地税收入的减少,即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减少,影响了国家在各种分配活动中的主导力量。
“今之岁入虽五倍于唐,然今之用度10倍于唐矣。
”宋朝经济发达,可用之无度,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宋庭在对国家经济分配上的一系列问题,最终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综其原因来看,根本的还是国家性质所造成的,高度集中的封建经济造成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而积贫积弱这是历史早已注定的结局了。
总之,不论国家采取聚富于国还是采取寓富于民,都应该是为了统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反之,将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淹没。
注释: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②晁说之《嵩山文集》卷一③《宋史·兵志(一)》④《宋史·兵志(八)》⑤蔡襄《忠惠公文集》卷一八⑥《宋史·职官志(十一)》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四⑧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m]. 知识出版社,1988: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