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1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课后达标检测(含
- 格式:doc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6
第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答案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项正确,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项。
.(·浙江宁波十校联考)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
”朱熹这段话的意图是( ).以儒家伦理来正君心.论证“存天理,灭人欲”.慎思明辨,格物致知.阐释理学与儒学的关系答案解析材料“愿陛下自今以往,……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可以得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这体现出朱熹的主张是正君心,故项正确。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项是获得“理”的办法途径,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广西钦州模拟)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
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答案解析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故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项正确;项不是“科学”的表现,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人的私欲问题,故项错误。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吸收糅合诸子学说.科举制度开始创立.程朱理学日渐兴起答案解析儒学发展史上,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程朱理学日渐兴起,特别是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大大提高了“四书”的地位。
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第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中央集权的强化二 君主专制的加强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枢密使.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监察体制()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问题探究]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构图解史] 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问题探究]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宋元中枢权力的演变一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漫画反映了丞相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坐到站再到跪拜体现出君权和相权的此消彼长。
抓住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三师、三公不常置”“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可知,宋代采取虚置三公和增设新机构的方式,对宰相权力形成有效制约。
[史料运用] ()史料一君权和相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答:答案()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第2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农业的发展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三商业的发展1.商业发展的概况2.市的发展3.对外贸易的概况08南(1)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宋国库重要财源。
(2)元朝:□09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状元笔记]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问题探究1] 宋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带来哪些影响?提示: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问题探究2] 元代以后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概念辨析] “草市”与“夜市”(1)“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夜市”是在夜间进行买卖的市场,北宋时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问题探究3] 什么是朝贡贸易?有何特点?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 “石破天惊”的城市变革——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一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
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三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
街北……珠子铺……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出古代的“城”与“市”是分开的,其职能各不相同。
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某某某某一中质检)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散。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 )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削弱C.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D.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难答案 D解析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把地方的财权收归了中央,造成地方政府经费不足,从而导致材料中“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越来越简陋”的现象,故D项正确。
宋代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错误;C项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2018·某某鄂尔多斯期末)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 C解析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说明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加强,故C项正确。
御史弹劾宰相并非为了夺取宰相之位,A项错误;汉武帝时设中朝,开始削弱宰相的地位,B项错误;御史虽然可以监察宰相,但宰相权力高于御史,D项错误。
3.(2018·某某三模)宋代有知识分子主X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
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X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
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答案 B解析材料中“主X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的“重建”二字,再结合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破坏,故A项错误;由“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可知国家通过宗族建设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宗族制度,非世俗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故D项错误。
阶段提升练(四)(时间:分钟分值:分)一、选择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山东枣庄检测)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 .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解析依据材料中“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兼任有利于提高办事的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
答案.(·辽宁五校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解析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故选。
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项错误。
答案.(·北京文综,)“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分散宰相权力 .加强皇权.加强军事实力 .增加财政收入解析根据题干中“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以通天下之利”等信息可推知强调的是“财利”“天下之利”,即王安石变法初期改革的重点应在经济领域,故项正确。
、两项属于政治领域,项属于军事方面,且都与题干无关,故、、三项错误。
答案.(·上海单科,)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解析:选C。
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2.(2019·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宋代宰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
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
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
”这说明(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解析:选D。
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可以得出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故D项正确;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藩镇割据的信息,故C项错误。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
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由此可知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解析:选A。
根据题干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与士大夫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宋代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故A项正确;宋代开创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而非结束,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形成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且题干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解析:选D。
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
5.(2019·衡阳联考)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 )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降低了行政效率C.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限制了皇权滥用解析:选C。
决策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这说明权力的运行呈现程序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削弱君主专制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封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决策的失误,并不会降低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限制皇权的滥用说法片面,故D项错误。
6.(2019·肇庆模拟)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
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
这表明(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B.科举制日臻完善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和科举制选拔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制度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宋朝官员和进士相当部分并非来自显赫家族,与其地域无关,故A项错误;官员和进士的来源不能反映科举制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7.(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宰辅是指帝王的辅政大臣,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 )A.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C.二府三司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D.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解析:选B。
三公九卿制出现在秦朝,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制度,二府三司制是宋朝的制度,一省制是元朝的制度,故B项正确。
8.(2019·枣庄模拟)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
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D.由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解析:选D。
根据材料,宋以前注重监察官员的道德品行,而“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更注重学识,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故A、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可知,宋以前更注重监察官员的道德品行,故B项错误。
9.(2019·梅州模拟)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析:选C。
根据材料“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可知由品秩较高的官员管理县一级行政单位,这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
10.(2019·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解析:选D。
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的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州、道、路,都是地方行政单位,不能起到扩大疆域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路制下文武官员分权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城市商业状况,故C项错误。
11.(2019·安阳模拟)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
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世袭制度B.加强军事控制C.抑制割据势力D.控制官吏任免解析:选C。
根据题目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得出目的是抑制割据势力,故C项正确;废除世袭制度,属于措施,不属于目的,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加强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 D项属于表象描述,并非目的,故D项错误。
1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由此可见(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解析:选B。
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的权力分散,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行省长官权力分散,最终集权于皇帝,并非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
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
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
”……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
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材料三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
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
……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
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
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
——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
解析:(1)第一小问新局面,据材料一中“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得出士人参政。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共同主张,材料二中杜范建议君主“不以一己为天下”,富弼提出“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二者都认为皇帝独裁是“致乱之道”,建议发挥大臣的议政作用。
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即可。
(3)第一小问弊端,据材料三“循规蹈矩地做下去”“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权奸专政”概括即得。
第二小问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人治。
答案:(1)新局面:士人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