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下第06课北宋政治制度
- 格式:pptx
- 大小:911.62 KB
- 文档页数:17
北宋政治制度北宋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官制、考试制度和法律制度三个方面。
首先,北宋政府实行了官制,重视选拔人才。
官制上世间魏晋南北朝留下的官僚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御史台、枢密院等新的机构,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
北宋政府设置了宰相、枢密使、御史大夫等高级官职,又设立了六部、三司、诸司押等衙门,形成严密的官僚体系。
此外,北宋还注重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实行了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严格的考试。
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公平公正地使人才得以发挥,提高了政府的运作效率。
其次,北宋政府建立了完善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包括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在各州县举行的考试,筛选出一部分优秀的贡生参加省试。
省试是在省会城市举行的考试,筛选出上进的进士。
而殿试是在皇宫举行的最后一轮考试,筛选出最终的状元和各级进士,以供政府任官。
科举制度有效地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也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和高效。
最后,北宋政府还建立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北宋的法律制度主要依据《唐律疏议》和《刑统》等法典而制定。
北宋政府改革了封建法律,取消了部分严酷的刑罚,并注重平民生活的法律保护。
在法律执行上,北宋政府加强地方官员对法律的执行力度,设立巡检使、通判等职位,以监督和指导地方司法工作。
北宋政府还注重法律的传统和创新相结合,不断完善法律,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北宋政治制度包括官制、考试制度和法律制度三个方面,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建立严格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考试制度提高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民众权益。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北宋政府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度从隋朝创建到唐朝、宋朝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建立者
时间
经过
国号
都城
【学习任务二】分析材料,赵普认为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学习任务三】梳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项目目的措施影响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学习任务四】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五】王安石变法的时间、人物、领域、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习任务六】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脉络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后继者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⑴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⑵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⑶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设置转运使。
4.影响: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轻武:⑴目的: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⑵措施: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⑶结果: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重文:⑴内容: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⑵结果: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三、王安石变法1.原因:①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②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③财政入不敷出;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概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主要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等。
5.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6.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堂笔记北宋的政治第一部分:北宋的政治基础1.北宋的统治者北宋是一位强大的政治统治者,其统治时间为960年至1279年。
在这个时期,北宋的统治者通过实施有效的行政、经济和军事政策,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
2.官僚体系和科举制度北宋的统治者采用了官僚体系和科举制度,使其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
他们通过制定一系列有组织的法律和规定来保持社会秩序,并建立了规模庞大而有效的官僚体系,以管理政府和国家机构。
3.科举制度的重要性科举制度是北宋的政治基础之一。
在此制度下,每个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且没有不正当行为的男子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在这个制度下,贫穷和平民出身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国家高层。
第二部分:北宋的行政管理1.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是北宋行政管理体系的核心。
它由皇帝和他的行政机构组成,其负责各个行政部门的协调和统一。
皇帝是北京的唯一统治者,他通过各种方案和战略决定治理中国的方式。
2.中央和地方政府北宋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被分成中央和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由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和机密院组成。
地方政府被分为府、州、县和镇,由由地方行政官员管理。
3.税收和财政北宋在税收和财政管理方面非常繁荣。
国家设立专门的财政部门,颁布各种税收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财政收入和稳定。
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繁荣状况强烈地影响到国家税收和财政稳定。
第三部分:北宋的军事战略1.边境防御北宋的统治者非常重视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他们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防卫关系。
首先,他们设立了与外国接壤的边境战略区域,组织和管理了一个强大和有能力抵御入侵者的军队。
2.军事基础北宋的军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北宋统治者很重视军事力量的提高,他们使用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3.使用武力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谈判北宋的统治者也在国外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维护其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