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卫星测高(1,2,3)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38
Landsat卫星的TM/ETM各波段介绍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拥有WorldView、QuickBird、IKONOS、GeoEye、SPOT、PLEIADES、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世界上最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代理权,能够为户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多分辨率、多尺度的影像产品。
整合最丰富的遥感影像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最专业的遥感影像数据服务,北京揽宇方圆致力成为中国遥感影像数据服务第一品牌。
一、波段介绍1.TM1 0.45-0.52um,蓝波段对水体穿透强, 该波段位于水体衰减系数最小,散射最弱的部位(0.45—0.55um),对水体的穿透力最大,可获得更多水下信息,用于判断水深,浅海水下地形,水体浑浊度,沿岸水,地表水等;能够反射浅水水下特征,区分土壤和植被、编制森林类型图、区分人造地物类型,分析土地利用。
对叶绿素与叶色素反映敏感,有助于判别水深及水中叶绿素分布以及水中是否有水华等。
2.TM2 0.52-0.60um,绿波段对植物的绿反射敏感该波段位于健康绿色植物的绿色反射率(0.54—-0.55um)附近;对健康茂盛植物的反射敏感,主要观测植被在绿波段中的反射峰值,这一波段位于叶绿素的两个吸收带之间,利用这一波段增强鉴别植被的能力对绿的穿透力强,探测健康植被绿色反射率,按绿峰反射评价植物的生活状况,区分林型,树种,植被类型和评估作物长势对水体有一定的穿透力,可反映水下特征,水体浑浊度,水下地形,沙洲,沿岸沙地等。
. 可区分人造地物类型,3.TM3 0.62-0.69um ,红波段对水中悬浮泥沙反映敏感。
该波段位于含沙浓度不同的水体辐射峰值(0.58—-0.68um)附近,对水中悬浮泥沙反映敏感。
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能增强植被覆盖与无植被覆盖之间的反差,亦能增强同类植被的反差,反映不同植物叶绿素吸收,植物健康状况,用于区分植物种类与植物覆盖率,测量植物绿色素吸收率,并以此进行植物分类;此外其信息量大,广泛用于对裸露地表,植被,岩性,地层,构造,地貌等为可见光最佳波段;可区分人造地物类型4 .TM4 0.76-0.96UM 近红外波段,对绿色植物类别差异最敏感,为植物通用波段,用于牧师调查,作物长势测量,处于水体强吸收区,水体轮廓清晰,用于勾勒水体,绘制水体边界、探测水中生物的含量和土壤湿度;区分土壤湿度及寻找地下水,识别与水有关的地质构造,地貌,土壤,岩石类型等均有利。
最新GPS复习资料第⼀章1. GPS卫星定位系统主要有哪⼏部分组成?地⾯控制部分⼜由哪⼏部分?GP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1)空间段;2)地⾯控制部分;3)⽤户设备部分。
地⾯控制部分:1)主控站2)监测站3)注⼊站4)通讯与辅助系统。
1)主控站的作⽤:①管理、协调地⾯监控系统各部分的⼯作;②收集各监测站的数据,编制导航电⽂,送往注⼊站将卫星星历注⼊卫星;③监控卫星状态,向卫星发送控制指令;④卫星维护与异常情况的处理。
2)监测站的作⽤:接收卫星数据,采集⽓象信息,并将所收集到的数据传送给主控站。
3)注⼊站:将导航电⽂注⼊GPS 卫星。
3. 北⽃总体发展历程、计划、北⽃⼀代定位原理北⽃发展历程:①1983年,卫星导航先驱陈芳允院⼠提出利⽤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导航定位的设想②1994年国家批准建设“北⽃⼀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③2000年10⽉31⽇发射第⼀颗北⽃导航卫星④2000年12⽉21⽇发射第⼆颗北⽃导航卫星⑤2003年5⽉25⽇发射第三颗北⽃导航卫星(备⽤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⑥2007年4⽉,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长征三号甲”运载⽕箭,成功将第四颗北⽃导航试验卫星送⼊太空。
(北⽃导航定位系统的优点:卫星数量少,投资⼩,⽤户设备简单价廉,能够实现⼀定区域的导航定位;卫星还具备短信通信功能,可满⾜当前我国陆、海、空运输导航定位的需求;缺点:不能覆盖两级地区,⾚道附近定位精度差,只能⼆维主动式定位,且需提供⽤户⾼程数据,不能满⾜⾼动态和保密的军事⽤户要求,⽤户数量受到⼀定限制)北⽃计划:第⼀代实验阶段2000~2007 ;第⼆代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07~2012;第三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2~2020;北⽃⼀代定位原理:利⽤两颗地球同步卫星进⾏双向测距,配合数字⾼程地图完成三维定位。
(导航定位有两种⽅式:⼀是由⽤户向中⼼站发出请求,中⼼站对其进⾏定位后将位置信息⼴播出去,由该⽤户接收获取;⼆是由中⼼站主动进⾏指定⽤户的定位,定位后不将位置信息发送给⽤户,⽽由中⼼站保存)(北⽃⼆代的轨道有中、⾼、倾斜轨道同步卫星)4.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快速定位(2)短报⽂通信(3)精密授时5.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特点?(1)定位精度⾼;(2)观测时间短;(3)测站间⽆需通视;(4)可提供三维坐标;(5)操作简便;(6)全天候作业;(7)功能多,应⽤⼴第⼆章1、定义空间之间坐标系的三要素是什么?①坐标原点的位置。
韶关市2025 届高三综合测试(一)地理本试卷共6 页,19 小题,满分100 分。
考试用时75 分钟。
2024.11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 “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
人口吸引力是迁入人口比重与常住人口(或城镇人口) 比重之比。
人口吸引力等于1,城市的吸引力与城市规模是相对匹配的,属于等配类型;若大于1 ,则属于超配类型;若小于1,则属于低配类型。
图1 示意为我国2010-2020 年不同层级城市人口吸引力变化。
据此回答1~2 题。
1. 2010-2020 年,我国不同层级城市人口吸引力变化最大的是A. 直辖市B. 省会城市C. 一般地级市D. 计划单列市2. 低配类型城市人口吸引力低的主要原因是A. 城镇用地规模较小B. 城镇常住人口少C. 二、三产业规模小D. 教育科技水平低地理测试题第1 页(共6 页)地理测试题 第 2 页 (共 6 页)安徽淮南因长期煤炭开采造成大面积的采煤区沉陷。
当地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在采煤沉陷积水区 进行了 “漂浮式稻田 ”试验 (图 2 所示)。
经过多次试验,采用浮床+装有营养基质的种植杯栽培水稻并获 得成功。
据此回答 3~4 题。
3. 实验发现,某水稻品种在采煤沉陷积水区进行“漂浮式稻田 ”种植比当地常规种植提前 10-15 天成熟,主要得益于A . 种植杯基质更肥沃B . 种植技术先进C . 湿度大、温差小D . 水面光照充足4. 采煤沉陷积水区发展“漂浮式稻田 ”可①充分利用沉陷区水域 ②调节耕地占补平衡 ③节约水稻种植成本④帮助沉陷区生态修复 ⑤加速沉陷区地面沉降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②④⑤D . ③④⑤中微子是宇宙中穿透性极强的粒子,易受宇宙射线干扰,探测率极低,极难捕捉。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各章知识点总结桂林理工大学测绘08-1 JL(纯手打)第一章绪论1、GPS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功能。
能为各个用户提供三维坐标和时间。
2、GPS卫星位置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3、GPS经历了方案论证、系统论证、生产试验三个阶段。
整个系统包括卫星星座、地面监控部分、用户接收机部分。
4、GPS基本参数为:卫星颗数为21+3,卫星轨道面个数为6,卫星高度为20200km,轨道倾角为55度,卫星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在地球表面任何时刻,在高度较为15度以上,平均可同时观测到6颗有效卫星,最多可以达到9颗。
5、应用双定位系统的优越性:能同时接收到GPS和GLONASS卫星信号的接收机,简称为双系统卫星接收机。
(1)增加接收卫星数。
这样有利于在山区和城市有障碍物遮挡的地区作业(2)提高效率。
观测卫星数增加,所以求解整周模糊度的时间缩短,从而减少野外作业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3)提高定位的可靠性和精度。
因观测的卫星数增加,用于定位计算的卫星数增加,卫星几何分布也更好,所以提高了定位的可靠性和精度。
6、在GPS信号导航的定位时,为了解算测站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以上)卫星,称为定位星座。
7、PRN----------卫星所采用的伪随机噪声码8、在导航定位测量中,一般采用PRN编号。
9、用于捕获信号和粗略定位的为随机码叫做C/A码(又叫S码),用于精密定位的精密测距码叫P码10、GPS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卫星星座1、向广大用户发送导航定位信息。
2、接收注入站发送到卫星的导航电文和其他相关信息,并通过GPS信号电路,适时的发送给广大用户。
3、接收地面主控站通过注入站发送到卫星的调度命令,适时的改正运行偏差和启用备用时钟等。
地面监控系统地面监控系统包括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
1、监测和控制卫星上的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
一.填空题1.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包括GPS、()、()、()等。
2.GPS系统包括()颗工作卫星,()颗备用卫星。
均匀分布在()个轨道上,轨道倾角为()。
3.随着GPS系统的发展,其应用领域逐步拓宽,主要有高精度大地测量、()、()、航天发射和卫星回收等。
4.GLONASS系统在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上与GPS类似,也是由卫星星座、()、()三大部分组成。
5.“北斗二代导航卫星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发的导航定位系统,它由5颗()卫星、()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
6.GPS的地面控制部分由分布在全球的若干个跟踪站组成,跟踪站分为主控站、()和()。
7.根据GPS用户的要求不同,GPS接收机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按用途分为导航型、()、()。
8.GPS卫星信号包括测距码、()、()三种。
9.GPS信号接收机,按所接收的卫星信号的频率可分为码相位接收机、()接收机、()接收机。
10.单频接收机只能接收经调制的()载波信号,主要用于短基线的精密导航定位。
双频接收机可以同时接收()载波和()载波信号,可用于长基线高精度定位。
11.测地型接收机主要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定位,主要用于精密大地测量和()测量。
12.根据定位过程中接收机所处的状态不同,相对定位可分为()相对定位和()相对定位。
13.RTK技术是()的简称,由基准站和流动站两部分组成。
14.RTK技术是GPS实时载波相位差分的简称,由()和()两部分组成。
15.在GPS定位中,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有()、()、()和其他误差。
16.GPS定位误差中,与卫星有关的误差有美国的SA、AS政策,()、()、相对论效应。
17.GPS定位误差中,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有电离层误差、()、()。
18.GPS定位误差中,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有接收机钟误差、()、测量噪声、()。
19.在GPS测量项目作业中,以()和()为主要依据,进行GPS网的精度、密度、基准、图形等设计。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用雷达卫星影像数据介绍(1)中国GF-3号卫星高分3号(GF-3)雷达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抓总研制,2016年8月发射升空,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具有高分辨率、大成像幅宽、多成像模式等特点,既能实现大范围普查,也能详查特定区域,可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目标成像的需求。
(2)德国TerraSAR-X卫星TerraSAR-X卫星是德国宇航中心(DLR)与EADS Astrium公司为了TanDEM-X全球测高任务而联合开发的两颗卫星,雷达工作于X频段,两颗TerraSAR-X卫星分别于2007年6月和2010年6月发射升空,双星编队组网后利用InSAR技术在三年内完成了全球DEM测量。
在顺利完成测高任务的基础上,TerraSAR-X卫星在太空中还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试验,高质量的雷达图像数据在其他领域也获得了很多应用。
(3)意大利COSMO-SkyMed卫星COSMO-SkyMed是意大利航天局(ASI)和意大利国防部(MoD)共同研发的X频段高分辨率雷达卫星星座,整个星座由四颗卫星编队组成,2007年6月发射第一颗卫星,2010年11月发射了第四颗卫星,目前COSMO-SkyMed的4颗卫星已全部在轨运行,是一个军民两用的对地观测系统。
(4)加拿大RadarSat-2卫星RadarSat-2卫星由加拿大空间署(CSA)与MDA公司合作研制与管理,于2007年12月发射升空,雷达工作于C频段。
RadarSat-2是RadarSat-1卫星的后继星,在图像获取能力及性能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RadarSat-1/2卫星将很多成像模式首次带入太空,在雷达数据运营管理模式上也有较大的创新,是一颗引领性的卫星,在中国GF-3号卫星身上可以看到很多RadarSat-1/2的影子。
(5)日本ALOS-PalSAR卫星ALOS先进对地观测系列卫星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研制与管理,载有三个传感器:全色遥感立体测绘仪(PRISM)、先进可见光与近红外辐射计(AVNIR)和L频段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ALSAR)。
卫星测高原理及应用领域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 地球科学在宏观和微观的研究上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和深入探索的时期。
在此期间, 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出现了大量新的学科生长点, 提出了许多新学科、新概念、新技术。
卫星测高学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随着卫星遥感遥测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边缘学科, 它利用卫星上装载的微波雷达测高仪, 辐射计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仪器, 实时测量卫星到海面的距离、有效波高和后向散射系数, 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 来研究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方面的问题。
卫星测高技术的发展至今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卫星测高在研究海洋大地水准面和重力异常方面, 在研究地球物理和海洋参数方面, 都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卫星测高作为一项高科技测量技术,它以人造卫星作为测量仪器的载体, 借助着空间技术、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微波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在空间大地测量领域产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正如国际上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莫里兹教授1993 年所指出的那样:“同GPS 一样, 卫星测高也在空间大地测量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
”(Moritz, 1993) 。
一卫星测高原理卫星测高仪是一种星载的微波雷达。
测高仪的发射装置通过天线以一定的脉冲重复频率向地球表面发射调制后的压缩脉冲, 经海面反射后, 由接收机接收返回的脉冲, 并测量发射脉冲的时刻与接收脉冲的时刻的时间差。
根据此时间差及返回的波形, 便可以测量出卫星到海面的距离。
二卫星测高的应用领域卫星测高数据的应用随着卫星定轨精度和测高仪观测精度的提高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 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大, 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
发射测高卫星之初的目的比较单一, 就是试图从空中采用遥测的方法确定海面形状, 以期研究大洋环流和其它海洋学参数。
之后,由于测高数据的精度大大提高了, 卫星测高在地球物理学领域和大地测量学领域也得到了空前应用。
简述共线平差和交叉点平差的目的和实现过程
共线平差
目的:1)消除卫星轨道误差;
2)确定平均海平面;
3)计算重复轨迹的平均时间轨迹
实现过程:首先为每一组共线轨迹选择一个时间历元,以保证具有相同的相对时间处,内插处同组内每条共线轨迹的海面高、纬度、经度,然后对共线轨迹进行平差,平差后即可求出所需位置的纬度、经度、海面高。
由于共线平差会遇到秩亏,因此可以对共线平差施加约束条件。
交叉点平差
目的:1)研究径向轨道误差的大小;
2)评价定轨中采用的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精度;
3)校准测高仪时标精度;
4)研究交叉点不符值在卫星定轨中的可观测性;
5)回复重力异常研究;
6)研究大洋潮汐;
7)研究湍流变化
实现过程:利用内插,一般采用多项式拟合升降轨道然后通过联立求解方程,确定交叉点的时间和位置。
求得与经纬度满足的待定二项式系数即可确定。
轨道误差克采用线性模型模拟,原理是:假定卫星测高观测值所包含的轨道误差形式满足一个线性关系:
则海面高观测值H可表示为:
其中小标a,b分别表示升弧和降弧,H表示平差前后的海面高,t为观测时刻,t0为起始时刻,根据交叉点处约束条件克列出误差方程,然后进行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