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研究进展_杜蓉
- 格式:pdf
- 大小:725.78 KB
- 文档页数:3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探析摘要:在西医上,后循环缺血的相关临床症状或者诊断方法都未有却明确的分界的,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治疗难度加大。
而在中医上认为后循环缺血而造成的眩晕而划入“眩晕”范畴,需依据病症辩证治疗。
本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以及辩证治疗方法展开分析,旨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性缺血;中医药后循环缺血属于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形成。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是眩晕,该病以老年人居多,且病程较长,治疗难度大。
近年来临床将治疗后循环缺血方向转为中医治疗,关于该方面的报道较多,且在病机和治疗方法均日臻成熟,现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进展加以分析,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特征体现在标实本虚,而标实表现在痰浊、血淤积、风阳等方面;本虚即气血不足、肝阴亏损和肾精不足等。
平常饮食不合理或者情绪不佳,均能损害到脾胃,继而使脾虚气血化亏损;气虚则致使清阳不升表现,血虚则使肝以及脑腑失养,故出现眩晕;或脾虚无法使水湿运化,水湿长期积累则为痰,而痰湿可使经络堵塞,不利于气血运行,而痰淤积可使脑脉阻塞,使患者发生眩晕、面色苍白、疲倦、进食较少等表现。
人处于中年,极易肝肾之阴有亏损、水不涵木等因素均可导致肝阳上亢,严重时可致动肝风。
素体呈现阳盛或者过于忧虑,可消耗大量肝阴,长期情绪不佳,可郁结肝火,伤及肝阴;阴虚可导致制阳,使肝阳上亢,扰乱清窍,出现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主要表现在眩晕头疼,面红目赤或者眼睛干涩、口苦难食、腰膝酸软等。
祖国中医提出眩晕主要病位在脑部,和肝、肾以及脾紧密相连,其中以肝部为主,该病多标实本虚,虚实相容。
2 辨证治疗方案2.1 风痰上扰型治疗曹慧珍[1]认为对于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采取噪湿以及祛痰之法,故提出应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该方剂主要由半夏、甘草、茯苓、川芎、橘红以及当归、天麻,由甘草调和;对于恶心呕吐甚者可加用竹茹;失眠甚者可取夜交藤以及酸枣仁用之;肢体麻木较严重者可将黄芪和桑枝放入;口苦者可加用柴胡和栀子;经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高达95.1%。
中药药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探讨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药氧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丁咯地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药氧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6.7%,对比有差距(P<0.05)。
结论中药药氧治疗方法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情况,改善眩晕症状,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药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252-01后循环指的是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等,供血部位为颈叶、枕叶、小脑、上段脊髓、丘脑以及脑干等。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
后循环缺血可导致眩晕症状,由于椎基底动脉缺血、脑梗死或椎基底动脉疾病等原因,导致后循环缺血,从而引起眩晕。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0例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中药药氧治疗,并与其余30例单独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作对比,分析中药药氧治疗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作用,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6.2±3.4)岁。
15例高血脂,19例高血压,26例糖尿病。
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史、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调节血脂、调节血糖、调节血压等基础治疗。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但当前临床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较为棘手,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笔者对当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总分析,以期为提升临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而导致的一种疾病,临床数据显示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20%左右,根据患者的缺血程度及眩晕持续时间,临床将其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1]。
而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首发症状,在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病程漫长、难以根治、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特征,导致临床治疗非常棘手[2]。
中医和西医对该疾病的治疗均有研究,且疗法各具优势,为了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水平。
以下就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1.1中药汤剂治疗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机体气血不足、痰火上逆而引起的[4]。
因此,中医认为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需从活血补气、祛痰通经入手[3]。
因此,中医常用活血补气祛痰法对患者进行治疗[4]。
有学者用补阳还五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得到了95.5%,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且对比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补阳还五汤治疗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5]。
这表明中药汤剂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中可发挥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1.2中医针灸治疗针灸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中也有明显优势,有学者以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5例。
《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一、引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与气血亏虚有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八珍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药方剂,具有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八珍汤治疗,具体方剂为: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黄芪、甘草等。
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加减药物。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三、研究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眩晕、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
2. 生活质量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尤其在精神状况、睡眠质量、饮食状况等方面改善显著。
3. 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八珍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药方剂,具有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能,对于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八珍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这可能与八珍汤中的药物成分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等作用有关。
此外,八珍汤还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药物,体现了中医药个体化治疗的优越性。
与西药相比,八珍汤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显示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综述·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丁 燕(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此病患者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主要是对有关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6-0015-0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又被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等[1]。
中老年人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高发群体。
临床研究发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常合并有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如何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热点[2]。
在本文中,笔者对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眩晕”的范畴[3]。
《丹溪心法》中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景岳全书·眩运》中说:“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医灯续焰》中说:“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火者,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者”。
中医学者们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但多数学者认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瘀血阻窍是此病的主要病机[4]。
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2.1 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由肝阳有余、阳亢化风、上拢头面清窍所致。
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脉弦、失眠多梦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与观察引言:循环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根据症状和病因,综合应用中药、西药和其他辅助治疗手段,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总结并分析了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平肝降火、理气和解表等功效的中药。
常用的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丸、护脑通窍胶囊等,配合个体化的中药调配,以增强疗效。
2.西药治疗:根据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西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由内耳疾病引起的循环性眩晕,可以使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眩晕症状。
3.物理疗法:包括针刺疗法、艾灸、推拿按摩等,可以舒缓患者的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的恢复。
二、临床观察结果1.症状改善: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改善。
眩晕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眩晕的程度也明显减轻,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常规检查结果改善:通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相关指标有所改善。
例如,患者的血压、血糖、肝功能等指标都有所恢复,体内毒素有所清除。
3.生活质量提高: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精神状态也有明显的改善。
患者以前因为眩晕而导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有所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无明显不良反应:通过观察,未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出现一些轻微的反应,如口干、恶心等,但都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消失。
三、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循环性眩晕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的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功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西药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疾病的发展,从根本上治疗循环性眩晕。
物理疗法则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促进疾病的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循环性眩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与观察
背景:循环性眩晕(MD)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缓解循环性眩晕症状的常见方法,然而其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M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MD患者相关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5年至2019年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并被确诊为循环性眩晕的患者,其中中医治疗组接受中医结合西医治疗,西医治疗组接受西医治疗。
记录患者基线信息、治疗前后MD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相关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症状等指标。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混合设计的Repeated Measures ANOVA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50例MD患者,其中中医治疗组25例,西医治疗组25例。
治疗后,中医治疗组MD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相关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P <0.05);而西医治疗组虽然也有所改善,但疗效不如中医治疗组(P <0.05)。
此外,在焦虑和抑郁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MD患者的症状,提高相关生活质量。
与仅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更佳。
需要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王超;农朝雷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27)2
【摘要】眩晕是由于人体平衡系统发生障碍,导致人体对空间定向的运行性或位置性幻觉。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一般由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所致,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
中医认为眩晕由风、火、瘀、痰、虚引起,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治疗眩晕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王超;农朝雷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中医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研究进展
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
3.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4.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03-20T17:39:36.1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作者:卢中莲[导读] 应用丰富的检验手段及先进的影像学手段辨病,应用中医传统理论辨证,可为临床用药的选取提供有力参考依据,进而发挥理想的治疗作用。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内科广西南宁 530001摘要:西医学观点认为,针对临床收治的后循环缺血病例,实际上为一种非正常的相对缺血状态,但不管是对病例实施影像学检查或是分析其临床表现,均无法对此状态进行有效界定,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
中医将本病引发的眩晕归属于“眩晕证”等范畴,以“风、火、痰、瘀、虚”为病机,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给予中药行辨证论治治疗,临床效果确切。
本文先从本病的病因病机展开分析,并总结临床辨证辨治情况,包括气虚血瘀型、痰瘀交阻型、风阳上扰型、肾精亏虚型等,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后循环缺血指发生在枕叶皮层或脑干等处的缺血,由后循环动脉闭塞或狭窄所致。
临床多以眩晕为主症,有或无意识障碍、耳鸣、肢体麻木、呕吐等症状伴发[1]。
中医将后循环缺血眩晕归属于“中风先兆”、“眩晕”等范畴,本次研究就中医药治疗本病概况加以综述,现浅谈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以老年人为好发群体,其以虚为本,以瘀、风、火、痰为标,中医学有多种对其的阐述[2]。
《伤寒杂病论》记载:心下有痰饮,目眩。
现代中医学认为,脑为眩晕发病部位,与肝、肾、脾脏有一定关联,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主。
2 临床应用概况2.1 气虚血瘀型此型临床所收治的病例以气短乏力为主要症状,活动后症状程度可加剧,患者表现为面色晦暗、苍白及苔白,需以化瘀、活血、补气治疗为主[3]。
杨晓娟[4]针对其所选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例,在治疗时,于西比灵胶囊常规应用基础上,取补阳还五汤方加减加用,对照组单用西比灵胶囊,结果示,相较对照组,两种药物联用的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更为理想,临床总有效率居更高水平。
医杂志,2017,58(11):916-918.[6] 全淑林,吴彬才,张林,等.王净净教授从“痰、瘀、毒”治疗小儿癫痫经验[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18(4):22-24.[7] 侍鑫杰,王霞芳.王霞芳审因论治小儿癫痫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7):479-480.[8] 王霞芳,邓嘉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廷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43-252.[9] 田洪亮,朱万青,黄伟,等.王雪峰教授豁痰健脾论治小儿癫痫[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6):485-486.[10] 任献青,杨常泉,张喜莲,等.马融论治小儿癫痫学术思想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4040-4041.[11] 张静,赵建军.赵建军教授从肝论治小儿癫痫[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5):868-870.[12] 刘新生,刘婷,刘云山.刘云山主任医师治疗小儿癫痫经验[J].现代中医药,2012,32(3):1-2.[13] 李芸,薛征.银翘散治疗小儿癫痫及抽动多动症经验采撷[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6):852-854.[14] 王昕泰,汪受传.汪受传从五脏伏风论治小儿癫痫经验[J].中医杂志,2017,58(11):916-918.[15] 李涛,汪受传.汪受传治疗小儿癫痫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17):1458-1460.[16] 王倩娜,程春颖,程燕.任宝成教授治疗小儿癫痫治疗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杂志,2016,35(2):53.[17] 张瑶,魏小维.魏小维教授应用涤痰汤治疗儿科疑难杂症两则[J].现代中医药,2016,36(4):6-7.[18] 陈新,张喜奎.张喜奎教授辨治癫痫经验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0):89-90.[19] 宿绍敏,李中正,贾元斌,等.湘西刘氏推拿治疗小儿癫痫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9):42-43.[20] 肖红.小儿推拿治疗癫痫的临证探微[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1):93-94.[21] 张献,李崖雪,刘潇,等.小儿推拿配合定痫丸治疗特发性癫痫患儿机理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6,33(4):90-92.[22] 邓元江,刘卫英,梁伟雄,等.针刺对实验性癫痫大鼠痫性发作行为与脑电图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6,24(4):16-18.[23] 邓元江,刘卫英,梁伟雄,等.针刺对急性癫痫大鼠脑电功率及海马氨基酸类递质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6):509-512.[24] 汪利君,陈盛烨.“痫三针”对小儿癫痫脑电波的影响及疗效[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6):4039-4040.[25] 钱韵秋,陈芷若.抗癫平脐敷埋穴佐治难治性癫痫[J].实用内科杂志,2000,14(2):30.[26] 拓润芳.中医综合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5,35(9):2190-2191.[收稿日期]2019-08-05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可逆的脑血流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以头晕、站立不稳、耳鸣耳聋等为主[1]。
耳穴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面对疾病可采用多种治疗方案,以符合患者个性化特征。
后循环缺血作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危险性大,具有致残率、致死率高特征,对其的有效治疗方案研究非常重要。
如今我国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加强中医治疗方案的应用,依据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理论认识及治疗经验,认为耳穴疗法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本次研究分析了后循环缺血发病机制及特征,阐述了中医对后循环缺乏的认知,并针对耳穴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后循环缺血治疗方案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
关键词:耳穴疗法;后循环缺血;研究进展如今人们生活及工作压力较大,运动量减少,导致神经内科疾病发生率逐渐增加,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发病率较高。
后循环缺血属于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在中老年群体较为多见,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威胁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1]。
后循环缺血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症状,可依据缺血程度及发病后持续时间分为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早期诊治极为重要。
如今临床治疗该疾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常规西医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可起到缓解症状,解除患者生命安全威胁[2]。
如今中医在后循环缺血治疗中备受重视,依据病因病机实施辨证施治,获得良好的疗效。
而且中医该疾病经验丰富,历代中医文献记载丰富的经验,而本次研究则对该疾病中医理论及治疗方案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为治疗提供详细的依据。
1后循环缺血发病机制及特征机体后循环包含椎动脉、基地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则会导致后循环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后循环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增多,认为血管病理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的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均为发病增多,多发生与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远端。
但其他部分也可能发生,如桥脑、中脑及丘脑等。
引起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尤其随着年龄增长,风险程度增高,而且如今人们生活方式多不健康,作息无规律,运动量减少,合并基础疾病等,发病后导致患者出现诸多不适症状,以眩晕最为多见,并导致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智力麻木、视觉障碍、感觉异常、视野缺损等,一般为多种症状重叠发作,危害性较大[3]。
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苓桂术甘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在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旨在分析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进行探究,结合临床试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揭示了苓桂术甘汤在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安全性和副作用情况。
研究发现,苓桂术甘汤对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良好的疗效,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苓桂术甘汤的作用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苓桂术甘汤有望成为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重要药物之一。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分析,药理作用,机制,临床试验设计,试验结果,安全性,副作用,疗效,潜在价值,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眩晕的一种主要类型,其病因较为复杂,包括颈椎动脉供血不足、颅内动脉供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当前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方法多样,但效果参差不齐,且部分药物存在明显的副作用。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苓桂术甘汤作为传统中医药方,具有调和气血、舒经活络的功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眩晕症状。
其疗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但关于其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尚未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苓桂术甘汤对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并为中医药在眩晕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苓桂术甘汤在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临床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选择和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苓桂术甘汤对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提升、复发率等方面;2.探讨苓桂术甘汤在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药理作用,了解其可能的治疗机制;3.分析苓桂术甘汤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和副作用情况,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4.探讨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潜在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湿中阻型)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耳穴埋籽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湿中阻型)的临床疗效,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严格的按照纳入和排除的筛选标准,随机将所有以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诊断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
其中治疗组予以耳穴压籽法同时联合药物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静滴治疗,每个穴位以中等力量和速度按压30次,嘱患者每日按压穴位4次,于每日7时至19时,每3小时按压一次,应用拇指和食指指腹前后按压,以痛、麻、胀为度。
3天更换压籽一次,双耳交替进行。
对照组运用药物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静滴治疗以缓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次/天。
两组均为12天为1疗程,总共观察1个疗程。
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分析评定采用中医症候积分和TCD相关客观指标及总有效率。
结果本研究选用耳穴埋籽法治疗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证实了耳穴埋籽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1.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耳穴埋籽联合药物组)比对照组(单纯药物组)降低更为明显。
2.TCD结果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且治疗组(耳穴埋籽联合药物组)优于对照组(单纯药物组)(P<0.05)。
3.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93.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6%,说明加用耳穴埋籽法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结论本研究得出两组治疗均能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症状,对比可得出耳穴埋籽法联用药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安全而有效的,且患者依从性好、痛苦小,临床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2-11-28T03:24:53.4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1期作者:陆家忻[导读] 目的:探究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陆家忻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 226200摘要:目的:探究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
方法:抽选84例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根据中医临床护理路径予以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干预效果。
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实验组患者干预效果优于常规组。
结论: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促使医院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提升患者护理体验,增强科室护理人员准确识别风险的能力,强化患者住院疗养安全程度,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为眩晕、呕吐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以偏头痛、动脉夹层等为常见病因,属中医“眩晕”范畴,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及时治疗,同时还需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护理方案,促进其恢复。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中医理念与护理相结合,发扬中医学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护优势,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减少其住院时间[1]。
本研究分析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措施及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汇报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本次研究主要抽选8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常规组患者42例,年龄为22至68岁,均龄(47.89±2.14)岁,进行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42例,年龄跨度为21至66岁,均龄(46.36±2.47)岁,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予以护理。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研究方法1.2.1 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
按规定流程向患者介绍治疗及护理相关情况,做好安全指导工作[2]。